中美之間,正爆發一場晶片戰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20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突然宣布,將全面限制華為購買採用美國軟體和技術生產的半導體,包括美國以外被列入管制清單的生產設備,在為華為和海思生產代工前,都要獲得美國允許。


自從美國在去年5月份將華為納入到實體清單以後,就算是正式開始了對華為的極限打壓,從軟體到硬體,再到供應鏈體系,可以說美國都一直在想盡辦法的對華為進行制裁,但好在華為都挺了過來:

沒有晶片,華為就自己研發晶片;沒有谷歌的GMS生態服務的支持,華為就自己研發HMS生態服務來替代谷歌的服務;沒有安卓系統,華為依然也做到了自己研發。

1999年,中國大陸晶片銷售總額為86億美元,僅占全球市場的5.9%;但經過信息網際網路產業的爆髮式發展,2018年,中國進口晶片4175.7億件,金額達2.184萬億,超過石油1.59萬億的進口總額,成為中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

2010年,是中國國產手機的集體爆發之年。

那一年,華為、小米、Ov、魅族都悉數登場,摩拳擦掌等待著4G時代的手機紅利。

高通這樣的晶片巨頭,才是時代紅利的終極收割者。

通過晶片,高通橫徵暴斂,從所有手機廠商手裡攫取整機價格4%的「高通稅」,高過手機廠商3%的凈利潤率。

2017年,蘋果、三星、華為奮起反擊,起訴高通

但折騰兩三年,蘋果選擇和解,還付了45億美元專利費;華為、三星也只能和解了事。

然而,晶片的本質上無非是高級沙子。

眼見不計其數的中國製造和稀土等戰略資源,被小小的晶片用白菜價換出去,中國成立大基金背後的自強與不甘,亦可想而知。


如今,5G風口已至。

如果中國的晶片產業再錯失機遇,晶片仍會是制約中國5G建設的最大掣肘。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大國博弈中,華為海思終成產業先鋒。

在經歷多次疊代後,2019年9月,華為推出了可與高通蘋果比肩的麒麟990 5G晶片。


從磨掉摩托羅拉Logo的偽造「漢芯」,到2019年蘋果全球發布會上,蘋果CEO庫克將A13與麒麟980對標,中國的晶片征程走過了太多坎坷。


然而,華為過於亮眼的成績,引發了美國以各種名義實施的全方位打壓。

多少習慣了「拿來主義」、鼓吹技術無國界的人才如夢初醒:原來只有繳夠晶片「智商稅」,才能平平穩穩做「全球化生意」。


從這一刻起,晶片競爭已經演變為殘酷的世界級戰爭。

也正因如此,華為、中芯國際的一舉一動,都被市場密切注視。


14nm的製程遠遠算不上優秀,甚至只能為中低端手機的SoC代工,但2020年4月榮耀Play4T搭載著中芯國際代工的麒麟710A處理器開售時,第一款純國產晶片的商業化量產,讓無數中國半導體人為之淚目。

基於對中國芯的認可,2020年第一季度CINNO Research產業報告顯示:華為海思以43.9%的市場份額首次超過高通,正式成為國內出貨量最大的手機處理器品牌。


每個中國普通消費者,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為優秀的中國企業投票。


有從業者觀察表示:無數地方都夢想成為「中國矽谷」,甚至拿出幾十億補貼建廠。

但晶片的生態戰爭,註定有人去拓荒,有人打基礎。

它比一場真實戰爭的複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背後的動員、謀劃、糧草安排都需要更頂層的設計與部署。


這是一場備受關注的世界大戰,也是改變世界產業格局的博弈大戰。

它既是資本戰、市場戰,又是人才戰,也是持久戰,現在的情形看,還是一場幾乎你死我活的惡戰。

它的成敗,不僅將關係到一眾高科技企業的命運,也將在科技驅動經濟的時代關乎國運,關乎你我的未來。


不管中國願不願意,既然已經狹路相逢,被逼逆戰的中國唯有眾志成城,堅持、再堅持,戰鬥、再戰鬥,戰出中國人的力量、志氣、尊嚴與未來。


面對全球割裂、面對晶片霸權,除了勝利,中國人已經無路可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國增光,華為的處理器真的很厲害嗎

眾所周知華為海思半導體是一家半導體公司,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0月,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海思公司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美國矽谷和瑞典設有設計分部。

主流手機CPU品牌大盤點

高通驍龍 (Qualcomm Technologies)驍龍處理器是美國高通旗下的一個處理器和數據機品牌,目前主要有驍龍處理器有四個系列:800系列,驍龍600系列,驍龍400系列和驍龍200系...

華為如何扛起國產手機大旗?

2017年的手機市場會更加激烈,一些廠商的成功不能完全複製,只能創新才能走得更遠。在國內眾多的手機廠商中,華為可以說是創新的代名詞,那麼華為這個公司在很多方面是怎樣扛起國產手機的大旗?是怎樣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