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未來,你覺得是Intel的,還是IBM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紫光日前花近38億美元買下了西部數據15%的股份,這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因為全球硬碟每年出貨量以億計。

但是卻沒有國產廠商,這次收購事件之後,一定程度上也算是有國產硬碟了吧……但是要論提升逼格,記者倒是希望紫光這類土豪收購一家晶片廠商,這是一個動輒需要十億美元級投資的一個產業,也是IT領域最為高精尖的科技。

下面說到本文的正題,晶片。

現在晶片到什麼階段了?晶片技術哪家強?越來越小的晶片,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好處?請耐心往下看(認真的同學,請自帶高中物理小冊子;學霸請無視錯誤或Nice指正)。

主流和非主流晶片技術

從本質上來說,一顆微處理器就是由採用不同材料製成的許多「層」堆疊起來的電路,裡面包含了電晶體、電阻器、以及電容器等微小元件。

很明顯,組件之間間距越小,能排布在晶片上的元器件就可以更多;另外,更小的電容和導通電壓,又會帶來功耗的降低和能效的提升;而且同一片晶圓可切割出來的晶片就可以更多,Show me the money~

如我們前面所說,隨著製造工藝和材料科學的發展,以及為人民服務的獲利心態驅動,晶片的製程工藝也在大幅提高。

從目前來看,22nm晶片(比如英特爾的Ivy Bridge)為主流,14nm晶片(比如英特爾的Skylake)正在成為主流,低於10nm的晶片(本文主角)即將完成研發。

(怎麼知道你現在是主流擁護者,還是非主流的發燒友?看看你的CPU型號,然後去找他的說明書吧。

**nm,這裡說的是晶片電晶體門電路的尺寸大小,也就是常說的製成工藝(Process Size)。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這一尺寸從微米級降到了1x納米,同時其性能越來越高,大量的功能被集成到晶片當中(這裡的晶片可以是CPU、GPU,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晶片,當下主流的晶片均基於矽電晶體構建)。

大家熟知的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就是晶片進化周期。

在判斷晶片進化的程度時,我們會看兩個指標:晶片製程的縮減及性能的提升。

也就是說,器件尺寸小了多少,功率提高了多少,和能耗少了多少。

摩爾定律雖不是一個物理定律,但確實是當下IT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簡單地說,只要摩爾定律還在走,每隔20個月左右硬體性能就會翻一翻,滿足同樣業務需求所需成本就會降低一半,同時更大規模的應用和數據中心也成為可能。

但,這麼一直發展下去,肯定不可能啊,(地球是有引力的啊,你不能一直向上啊~餵~)接下來有個問題是如果摩爾定律走不下去怎麼辦?

一個矽原子直徑大約只是0.2nm,那麼14nm製程的晶片與其說使用電晶體,不如說是排列幾百個原子成為一個隔離區域,其難度可想而知。

那麼接下來是10nm或者更低尺寸的晶片,難道肯定更大。

有多難呢?晶片巨頭英特爾推遲了往10nm晶片的發展計劃!(你們玩兒吧,我先歇歇。

市場老大表明了態度了。

那是不是說,摩爾定律就先這樣了?

嗯。

肯定不是,否則科技怎麼繼續進步是吧。

所以這時候,另一個老大站了出來,IBM。

後矽晶片時代是個什麼東東?

IBM在此站出來提出了一個後矽晶片時代的概念。

在進一步解釋這個概念及IBM怎麼做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做出相關研究的牛*團隊。

IBM Research。

IBM官方有這樣一段介紹:今年已經是這個機構成立的第70年,IBM Research的使命是利用信息技術定義未來。

IBM Research 擁有6個大洲的12個實驗室及3000名研究員。

這裡產生過6個諾貝爾獎、10個美國國家技術勳章、5個美國國家科學勳章、6個圖靈獎、19位國家科學院科學家,最後還有14人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家名人錄。

在IBM Research的官方網站上羅列了包括沃森、深藍、千兆級浮動柵及DNA電晶體等前沿課題。

就是這樣一個機構,提出了一個後矽晶片時代的概念,並且已經走到了第二步。

一定程度上,IBM在技術研發上眼界更寬,其風格也更偏向學術(比如沃森,他的主要任務是思考任何可以思考的事),所以在晶片製程縮小到10nm所以半導體涉及在1x到突破10nm這個關頭,IBM能率先打破僵局也算情理之中。

IBM不久之前推出了一個7nm測試晶片,這仍是基於矽的一個半導體材料,只是加入了鍺矽材料並採用了極紫外(EUV)光刻技術。

進一步講,這項技術由IBM、Global Foundries、三星和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納米工程系聯手完成。

目前,這一技術還處於研究階段,如果得以實現,未來電晶體的通斷會更快,而且功耗也將隨之降低,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將被集成200億電晶體。

從其官方新聞稿來看,這個晶片主要應用領域是大型主機和POWER系統。

當大型主機晶片進化之後,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的發展也將得到推進。

但,就這樣了?(爆米花都準備好了,你給我看這個?(ᅌᴗᅌ* ) )

當然不是,就在7nm測試晶片的新聞發布兩個月之後,IBM爆出新聞,來介紹他們是如何利用碳納米管電路來打造後矽時代的,為此,IBM在去年宣布了一個30億美元的後矽時代計劃。

這是IBM晶片計劃的重頭戲,如果成功,晶片製程將進入7nm甚至更小的時代。

首先,碳納米管是一種絕佳的半導體,相比矽半導體能使電荷的移動速度提高到10倍以上。

由於可以把碳納米管做的比當今最小的電路還要小,所以要想製作低於10納米的電晶體,碳納米管似乎是一種理想的材料。

從晶片的角度講,碳納米管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碳納米管可以做到3~5nm製程,所以相比矽來講更有優勢;其次相比貴半導體,碳納米管能使電荷的移動速度提高到10倍以上,性能也將隨之提高;最後納米管在散熱和導熱性上也表現優異,所以也很適合進行CPU的高密度組裝,晶片的功耗也將因此得到改善。

從IBM納米管的結構來看,可以看到這些納米管都是空心圓柱結構,管壁則由單層碳原子構成,並以六角形晶格相連。

但材料的進步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IBM的納米技術研究負責人韓淑珍(Shu-Jen Han)在接受媒體InfomationWeek的訪問表示,隨著電晶體變小,相應的連接器(連接兩個有源器件、傳輸電流或信號/起橋樑作用的器件)也會變小。

但這兩個組件的發展卻不是同步的。

隨著連接器變小(比如到了10納米),電阻也在上升,最終會影響CPU的整體性能。

根據情況的不同,穿過電晶體的電子或者電子空穴(呃,回去補習物理課)就會很難通過連機器代表的這道大門。

也即是說,當小到10納米的時候,連接器就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讓電子流入或流出通道(納米管電晶體)。

韓淑珍就碳納米管和連接器的關係,以高速公路和出口的方式打了個比方。

你在高速公路上跑到多快都沒關係,但是如果出口很小,那麼你要通過它時就必須減慢速度,現在的情況就是,碳納米管的出口非常非常小。

所以,在高速公路(碳納米管)準備好之後,就要選擇製作工藝來解決出口問題(連接器的效率需要與碳納米管匹配起來)。

在試過大量的金屬之後,鉬表現出了極佳的性能。

與傳統的焊接或蝕刻物理過程不同,納米管和鉬接觸點之間的連接由冶金過程(通過化學的方法將金屬熔斷在納米管的頂部)來實現。

韓認為他們做法的新穎之處在於,通過碳納米管的頂端來實現了連接,這樣不會降低設備的性能。

也就是說通過材料的選擇和製造工藝的創新,晶片的製程工藝有望超7nm以下前進了!!(必須沒這麼簡單,但,大概是這樣吧 (˶‾᷄ ⁻̫ ‾᷅˵) )

然後呢,這有什麼用?

嗯。

記者不知道。

不過IBM知道。

碳納米管如此之好,所遇到的挑戰似乎也已經被IBM解決,那麼接下來就是產品化。

2014年IBM將自己的晶片製造業務賣給了Global Foundation。

所以碳納米管何時出現在市場上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就從晶片研發的角度講,韓表示,IBM現在有能力用納米管製造7納米的電晶體,但是很可能會選擇以更小的電晶體(3-5納米)用於器件生產。

如果是以7納米進行生產,那麼整個行業可以期待在5年內生產納米管CPU,而如果是更小尺寸,可能要到10年才會有大量的器件出現……

但是根據這些優勢,IBM還是告訴了我們一些碳納米管在應用中的優勢。

首先就是提高計算速度,大數據分析、雲數據中心的服務效率都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CPU升級都會有這個優勢吧)。

其次,移動終端可以運行更長時間,這應該與碳納米管在功耗上的優勢有非常大的關係,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後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可以好幾天不充電呢?

最後,大王在這裡多說幾句:

10年對於摩爾定律來講是個非常長的時間,但是IBM畢竟指出了一條突破10nm的途徑。

但是上文還提到了一個已經有測試晶片的7nm矽電晶體的產品。

這樣一算,如果兩者全部實現的話,IBM還真是維護了摩爾定律。

之所以這麼強調摩爾定律,試想如果半導體工藝一直停在32nm三年,那麼我們的科技發展也將隨之停滯。

正是半導體為核心的IT技術周期性的進化,整個IT技術和產業才能高速發展,正如前所說英特爾如果不能搞定10nm,那麼對於IT產業而言實在不是個好消息。

系統越做越大,應用對處理器計算性能需求愈來愈高是必然的趨勢,安迪-比爾定律告訴我們沒有用不完的計算資源。

一旦晶片工藝出現停滯或者發展緩慢,應用的發展速度也將受到影響,進而影響IT產業演進,這個連鎖反應是所有人不希望看到的,也是IBM碳納米管受到眾多關注的主要原因。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二進位 查看原文 微信號:twojinzh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微納器件熱傳導中的基礎物理問題

1 引言20 世紀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的物理學的革命,推動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還催生了以信息科學技術為標誌的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特別是半導體工藝技術的成熟出現,人類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