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的前世今生 | 智慧產品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引言

看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棵蘋果樹終於結果了。

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

第二年,它結了100個果子,90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0個。

第三年它又結了1000個果子。

其實,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 摩爾定律(Moore’s Law)也是這樣。

很多人在討論摩爾定律什麼時候會終結,其實,什麼時候終結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半導體行業怎樣繼續保持成長。

摩爾定律的前世今生

1965年,Intel公司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著文指出,晶片中電晶體的數量每年會翻番,半導體的性能與容量將以指數式增長,這就是摩爾定律的雛形。

1975年,摩爾修正了該定律為:每隔24個月電晶體的數量將翻番。

電晶體數量翻倍帶來的好處就是:更快、更小、更便宜。

這就引出了摩爾定律的經濟學效益,因為對晶片來說,集成度越高,電晶體的價格就越便宜。

在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電晶體要10美元左右,隨著電晶體越來越小,小到一根頭髮絲上可以放1000個電晶體時,每個電晶體的價格只有千分之一美分。

在摩爾發表這篇文章的年代,晶片的集成度只有幾十個電晶體,在以後的26年時間裡,晶片集成的電晶體數量增加了3200多倍,從1971年推出的第一款Intel 4004處理器的2300個增加到奔騰II處理器的750萬個,英特爾最新的Itanium晶片已集成有17億個矽電晶體。

摩爾定律問世至今已近50年了,人們有理由懷疑,摩爾定律是否快走到頭了?半導體工藝製造技術水平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提高,電晶體的幾何尺寸不可能無限制的縮小下去,總有一天會達到極限。

業界已有專家預計,摩爾定律可能還有十年的持續發展,但每單位電晶體成本下跌的速度將隨之減緩,無法再像過去一樣快速降低了。

其制約的因素一是技術,二是經濟。

目前65~180nm節點是最普遍的工藝技術,但有大量轉向28nm的趨勢。

為什麼呢?因為28nm工藝可能是最後一個能為客戶帶來更低成本、更低功耗,更高性能的工藝節點。

隨著電晶體降價速度減緩,半導體的價格很可能要提高,只有提高價格才能使晶片製造商能夠回收投資,這就是經濟原因。

在高性能、低功耗和低成本這三個因素中,只能選擇其中的兩個。

英特爾在一次GSA年會中指出,10nm工藝節點可能就是摩爾定律的終點。

台積電張忠謀更是語出驚人:摩爾定律大概只能再苟延殘喘5~ 6年時間, 7nm後摩爾定律就不起作用了。

為什麼大家都把10nm節點看做摩爾定律的終點,因為在10nm節點內半導體每單位成本仍可依循摩爾定律下降。

這就是「木桶理論」里的「短板」概念,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最完美的部分,而是取決於它的薄弱環節。

小於10nm的工藝節點,傳統的多重曝光(Multi-Pattering)技術將不起作用,新一代的光刻技術(EUV或其他)將主宰晶片的成本。

這是技術原因。

摩爾定律的演進過程

隨著晶片體積的不斷縮小,半導體技術開始走向物理極限。

指導行業半個世紀的摩爾定律終歸會走向失效,但是未來的晶片是什麼樣的則是眾說紛紜、霧裡看花。

上世紀80年代的IC設計工藝特徵尺寸是5微米。

何曾想到今天的tech node(技術節點)已經做到了14nm。

一般認為,器件尺寸做到5nm以下時,溝道中的載流子行為將要用量子力學的理論來解釋,經典物理學的半導體器件理論將失效。

學界和業界的普遍觀點認為摩爾定律的極限是7nm,再往下走摩爾定律將失效。

讓我們回顧一下各個技術節點的演進過程。

一般每一代技術節點的差距是後一代為前一代的0.7倍,這樣後一代的面積大約為前一代的一半。

由於光刻技術的提升,在把技術節點推到0.13um以下時 ,傳統的MOSFET結構就無法scaling down(等比例縮小)下去了,短溝道效應造成載流子遷移率過低,會影響開關速率和開關電流。

英特爾有一個成功的技術將載流子的溝道遷移率提升,使摩爾定律前進到65nm(其中包括90nm和65nm兩代技術)。

但隨著scaling down的進行,只有1nm物理厚度的氧化矽層已經無法再變薄。

又是英特爾率先使用了HKMG(high-k metal gate)技術,又將節點推到了32nm。

32nm以後從材料上改進已經變得很困難,這時候3D結構的電晶體出現了。

3D結構就是我們所說的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

在FinFET的架構中,閘門設計成類似魚鰭的叉狀3D架構,可於電路的兩側(平面結構只能在一側控制)控制電路的接通與斷開。

這種設計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大幅縮短電晶體的柵長度,同時也可以大幅改善電路控制並減少漏電流。

英特爾已經在22nm節點上成功量產了3D結構的晶片。

在未來的10nm節點上應該還會採用這個FinFET結構,但7nm節點以下就很難說了。

在3D電晶體之後是3D IC的概念。

3D IC是將wafer或者chip通過TSV技術連為一層一層的層狀結構,這樣做的好處是使IC的空間使用率大大增強,僅僅兩層就可提升200%的空間使用率!3D IC被視為今後集成電路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而且它的商品CMOS 3D IC Image sensor數位相機也已經實現了商品化。

所以即使10nm或者7nm到頭使摩爾定律失效,但是新技術依然還會繼續發展。

摩爾定律的未來

摩爾定律的未來在哪裡?中科院微系統所王曦院士曾提出「超越摩爾定律」概念。

在單一的CMOS技術推動下,計算機時代和通訊時代都遵循「摩爾定律」往前走。

現在的CMOS「納技術」已接近物理極限,例如以傳感器為代表的智能感知時代則在依賴「超越摩爾」(MtM--More than Moore)的跨領域融合創新來推動。

MtM技術依賴非數字多元技術,無需遵循「摩爾定律」升級工藝。

我們可以大膽預測,MtM技術一定是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等新興領域依賴的基礎技術,在MtM技術融合創新推動下,MtM一定會形成一個方興未艾的產業。

這個產業包括傳感器、MEMS、光電、射頻、高功率、模擬等領域。

19世紀80年代是鐵路呈指數高速增長的年代,上世紀30和40年代是汽車工業指數式發展的年代,飛機製造業也一樣,在達到音速之前飛機的性能曾經快速發展。

但不管怎樣,它們的增長最後都會停下來,半導體也逃不過這個命運。

可以預測的是,只有少數的尖端晶片會繼續指數式地再發展一兩代,比如多核處理器,但我們也許會發現,大量的應用最需要的也許並不是這些最先進的設計。

從經濟的角度看,目前建一座12吋晶圓廠需要20-30億美元,18吋晶圓廠則要花1.4倍之多。

由於花不起這筆錢,迫使越來越多的公司退出了晶片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行業。

因此摩爾定律要再維持十年的壽命,也決非易事。

最近,德國一家固體電子研究所PDI與日本NTT基礎研究室、美國海軍等單位,研製出了世界最小的電晶體,直徑是167皮米(0.167nm)。

0.167nm是個什麼概念呢?是目前已知最先進的IBM 7nm的1/42、人類頭髮的60萬分之一、DNA鏈的1/15。

這是一個在砷化銦晶體上製備的電晶體。

這種分子級電晶體的出現,也許說明摩爾定律真的走到極限了!

當然這種分子級電晶體集成到晶片中還是很遙遠的事,但我們已經看到在摩爾定律之後晶片的模樣。

假如真的摩爾定律的路線---提高速度、降低能耗、降低價格—-有一天走不通了,未來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IT行業,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還有一種觀點是,即使電晶體尺寸的縮小無法帶來速度和價格上的優勢,也會換來功耗的降低。

超低功耗的晶片將會在2020年前問世,超低功耗時代意味著電池都不再是必需品了,太陽能、振動、無線電波甚至汗液都能替代電池為系統供電。

總之,未來不管是more Moore還是more than Moore,技術前進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我們不必為此悲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摩爾定律今天死了嗎?並沒有

CNET科技行者 9月21日 北京消息(文/孫封蕾): 戈登·摩爾這個快90歲的老爺子,看到今天的英特爾在推出10 納米製程工藝的時候,一定很欣慰,英特爾還經過了半個多世紀之後,還在按照摩爾定律...

半導體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智慧產品圈

01 摩爾定律下的工藝節點的形成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1962年,德州儀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集成電路生產線。此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

晶圓代工演繹三國殺 英特爾示威三星、台積電

「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是病貓嗎?!」9月19日,當被第一財經記者問及如何看待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的質疑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直接明了地亮出態度。今年以來,被三星在營收上超越,被台積電...

摩爾定律「終結」,半導體業會怎麼樣?

業界熟知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在尺寸繼續縮小方面可能己經走到終結,導致業界議論紛紛。然而世界未日不可能到來,因為實際上摩爾定律已經向三個分支發展,包括如下:More Moore:延...

摩爾定律失效後 晶片的未來將會怎樣?

編者註:本文原作者John Markoff是《紐約時報》科技板塊的專欄作者。隨著晶片體積不斷縮小,半導體技術也在走向物理學極限。本文主要描述了摩爾定律失效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計算機科學家們為完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