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造芯:Top5邊緣的遠慮和近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唆麻
一直以來,「做中國人自己的XXX」這一句式,總是能穿透行業壁壘在大眾輿論層面引發共振。
晶片便是個中代表,從當年的漢芯和方舟事件,到如今中興和華為先後承壓,20 年依舊意難平。
成就不能說沒有。
借著巨大的人口紅利,國產手機在應用創新層面實現了彎道超車,短短几年就積累起巨大的市場優勢,並以此作為資本向晶片這一基礎技術領域加碼。
但套用一句俗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做得好的,比如華為海思已經有了和高通在高端產品掰掰手腕的實力;做得差的,小米松果在三年前將澎湃S1 裝進小米5C 後便杳無音信。
想必任誰都知道,手機晶片是個坑了。
華為、小米踩坑也便罷了,OPPO 也要來摻一腳。
大概做一下事件回顧。
先是 2 月 16 日晚間,有媒體報導 OPPO CEO 特別助理髮布了題為《對打造核心技術的一些思考》的內部文章,其中就提出了涉及軟體開發、雲,以及關於晶片的「馬里亞納計劃」,其後便在數碼科技圈子內引發了熱議。
到了 2 月 18 日,OPPO 官方針對報導進行了回應,稱「核心策略是做好產品,任何研發投入都是為了增強產品競爭力和提升用戶體驗」,算是對這一傳聞進行了正面肯定。
相較於計劃本身,外界對於「馬里亞納」這一命名的興趣並不亞於前者。
以目前人類已知海洋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命名,至少表明 OPPO 並沒有低估「造芯」這件事的難度。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個計劃?又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
OPPP的「續航焦慮」
「充電 5 分鐘,通話兩小時」,解決了手機續航問題的 OPPO,其實正在面臨品牌和企業層面的續航問題,我當然不是說全球第五大手機廠商 OPPO 來到了懸崖邊上。
但如果將 TOP5 廠商做一下梳理的話可以看到,三星有Exynos、華為有海思麒麟、蘋果有A系列、小米的松果至少也做出了產品,唯獨 OPPO 在自研晶片這一環還是個零。
而配合其同比增長就更有意思了,超兩成市場的三星依然還能維持微弱的正向增長,後面則有華為以兩位數緊追。
蘋果頹勢老生常談,小米亦能錄得 5.5%,而 OPPO 增幅已不足 1%。
這串數字意味著什麼?在大盤已經只有 -2.3% 的增幅的前提下,華為、小米這類增幅更大的廠商將極有可能接著慣性進一步吃掉更多份額,首當其衝自然是份額、增速都不占優的 OPPO。
換句話說,沒有自研晶片能力的 OPPO 極有可能跌出 TOP5。
不過,這仍然沒能解釋清其背後的內在邏輯,也就是:補上了自研晶片這一環能提升 OPPO 的競爭力嗎?
在《創新者的解答》中,克里斯滕森就曾為企業推動顛覆式創新開出的藥方:選擇合適的生產架構。
所謂生產架構,大致分為模塊型與整合型。
其中,整合型由一家完成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核心環節,由此得以破除價值網的束縛實現差異化與創新,更適合行業成熟期。
所以,要回答上面那個問題,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比如去年的旗艦 Mate30 Pro,就借著自研 SoC 不僅成為了最早的一批支持 NSA/SA 雙模 5G 的旗艦機型;而重要的是,在 IC 設計領域,自主研發微架構才是實力的體現,海思從麒麟950 就開始了加碼;
這才有了 Mate30 借著 ISP5.0 強勁的吞吐性能強化了影像性能,實現了 7680幀慢動作、支持定義單幀曝光參數的4K延時攝影、更強的超暗光降噪等功能,極大地將「長板」拉得比對手更長。
也就是說,在存量市場的競爭之中,對於軟硬體結合的需求進一步提升。
單是依靠原有的「硬體採購+軟體創新」已經很難實現品牌溢價,更會在研發量產節奏上受制於上游晶片廠商。
實際上,OPPO 向上游領域的探索並不是無跡可尋,
最早甚至能追溯到 2017 年。
彼時,OPPO CEO 陳明永和段永平先後入股晶片公司雄立科技。
後者創始人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團隊成員則大多來自華為、思科等。
但最終沒有下文,只是在同年底,於上海又成立了「上海瑾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轉到 2018 年 9 月,上海瑾盛將「集成電路設計和服務」納入經營項目。
隨後的 11 月,OPPO 宣布與 6 家廠商簽訂 VOOC 閃充專利許可協定,其中 4 家是晶片設計公司,OPPO 明顯加速。
在 2018 年底的 OPPO 首屆未來科技大會上,創始人兼 CEO 陳明永也曾表示:「OPPO 明年研發資金投入,將從 40 億提高到 100 億,並在未來逐年加大投入。
」
這一點的確體現在了 2019 年的動作上。
1 月,OPPO 加入 WPC 無線充電聯盟;8 月,集微網就曾報導:多位晶片行業從業者透露,「OPPO 最近發布了很多晶片設計工程師的崗位,他們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公司,從展訊、聯發科挖了一批基層工程師。
」,
而知乎亦有不少晶片行業用戶在同一時段表示拿到了 OPPO 條件優越的 offer;11 月,則有荷蘭科技媒體 LetsGoDigital 報導,歐盟知識產權局已經通過了「OPPO M1」的商標申請,其說明顯示範圍包括晶片集成電路、半導體晶片、用於集成電路製造的電子晶片、智慧型手機。
可以看出,OPPO 進入自研 SoC 的決定並不算冒失,而是一邊建設研發團隊,一邊在試圖通過標準、專利進行生態布局。
造芯背後的遠慮與近憂
既然聊到「中國芯」,那麼就必然繞不開華為和小米。
而在我看來,他們又恰好代表了國產手機廠商發力自研 SoC 兩種出發點:遠慮和近憂。
在我看來,華為屬於典型的遠慮,且不說後來的「備胎」。
2012 年 9 月 22 時,余承東的這一條微博就很有代表性,直接指出了華為自研 SoC 的具體的幾個調整:
在那之前,華為手機業務其實屬於典型的雞肋:儘管能排進所謂「中華酷聯」,但本質上是靠著與運營商的深度綁定;而此前的海思,儘管在晶片行業有所收穫,但更多集中在安防晶片領域。
所以「遠慮」就體現在,放棄了穩定的市場,不成功便成仁。
在 K3V2 差評如潮的情況下,依然強行以巨額成本在高端產品力推自家處理器,才逐漸在麒麟910、麒麟920 等慢慢贏回口碑。
當然,這的確離不開高通同期產品表現拉胯為其贏得的窗口期,以及當時本就處於混戰期市場情況;但是主要還是得歸功於,坊間傳聞的十餘年間總計超過 4800 億元對於研發的巨額投入,將 SoC 一直維持戰略層面。
而小米則更多考慮的是近憂。
第一款搭載澎湃處理器的 小米5C 於 2017 年 3 月 3 日開售後,於當年 10 月從官網下架,生命周期不過七月。
從此,澎湃處理器再也沒能出現於小米手機中。
松果的新聞最後一次出現在小米的官方渠道,則是 2017 年 11 月的小米 IoT 開發者大會上。
當時松果已經在 NB-IoT 模組的產品路線中,預計 2018 年 Q2 發布,但這款產品至今沒有下文。
然後是 2019 年 4 月 2 日,小米集團組織部宣布了旗下晶片公司松果的動向,與新一代 SoC 無關,而是松果電子團隊迎來重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並獨立融資。
當時官方的提法是「為了配合公司 AIoT 戰略加速落地」;但在 2017 年 11 月的中美企業家對話中與高通達成了意向備忘錄,將在三年內採購金額為 120 億美元的零部件,這很大程度上讓本就在研發屢屢受挫松果又進一步錯失了市場空間。
簡而言之,「造芯」之難。
一方面在於技術,SoC 之難,不僅是 CPU,更在於基帶;華為有通信的底子,小米則依賴於聯芯的深度綁定,強如蘋果都不得不借力於高通,甚至於收購口碑撲街的英特爾基帶部分才敢啟動自研,這是為遠慮。
而另一方面在於市場,上游基帶廠往往亦是 SoC 廠,例如高通就有「買基帶送CPU」的梗,從商業層面便是排斥單賣基帶的;一旦有不信邪的,往往會被高通「卡脖子」,以將晶片首發交給對手、控制供貨量等方式作為懲罰,這是為近憂。
OPPO造芯,為時可晚?
最後,說回 OPPO「造芯」這件事。
目前能夠聽到的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喊口號式的,將什麼「國之棟樑」、「勇氣可嘉」之類的標籤往 OPPO 身上貼;另一種則是唱衰型,認為晶片是個無底洞。
其實無論哪一個,都不太對。
不少高呼「中國芯」的人,似乎總是有一個誤解,就是只要不惜一切代價重金投入,就一定能打造出一顆完全自主的晶片。
但回溯一下半導體發展史便不難發現,半導體行業存在一個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趨勢。
統計數據顯示,2001 年時,全球頂尖的晶片廠商還有多達 29 家,如今已晉升 5 家。
其餘二十多家去哪了?以 X86 為例,Transmeta、Cyrix、VIA 等公司都一度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哪怕 IBM、英特爾也曾推出不少在研發與市場雙重撲街的產品。
晶片研發生產投入越來越貴,技術壁壘越來越高,最終自然成為了大公司的遊戲。
這就半導體行業的規律:現有的流程、生態與格局,是在大量項目不斷失敗,在技術和市場上不斷試錯之後,才一步步摸索出的方向,這背後必須伴隨巨額研發生產投入。
至於漢芯、方舟乃至小米松果這樣的事件在美、日、韓更是不知凡幾。
正是有大量這樣的「前浪」被拍在了沙灘上,才讓「後浪」有了有一條打磨成熟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路徑。
一次失敗的流片、返工,意味著前期所有的投入打了水漂。
所以,在半導體行業內,開發流程才是公認的最大的財富。
科學嚴格的開發規範與流程,是積累經驗加速研發的核心。
之所以半導體行業誕生不過短短數十年,就已經成為了消費電子、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IoT 等諸多產業的「底座」,就是因為其通過殘酷的優勝劣汰機制不斷洗牌的同時,為行業提供了大量的經驗、案例,才使得留下來的最強的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
所以沒有自研 SoC 並不奇怪。
這就跟國外桌球打不過中國隊一樣,體系問題。
顯然,更合理的路線,不是非要從頭開始繞過重重專利。
而是像半導體行業的頭部一樣,該交授權費交授權費,該學習學習。
比如,如今勢頭強勁的海思麒麟,一樣老老實實給 ARM 交錢。
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積累經驗,抓住關鍵節點再尋求機會。
比如,華為海思的自主架構就是將影像作為突破口,從麒麟950 開始集成自研的 ISP 使其實現了從底層提升成像素質,最終將華為旗艦的拍照推到了全球第一陣營,有了以市場反哺研發的底氣。
對於此時的 OPPO 而言,自研 SoC 也並不算晚。
當年,德州儀器被基帶拖死最終退出 SoC 市場時,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在於,彼時移動網際網路處於萌芽期,通話等基礎通信性能需求極高,很難看到其他的突破口。
而到了華為開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拍照分享剛需進一步上升,某種意義上為海思營造了一個了可以超車的「彎道」。
對於 OPPO 而言,或許是靠著相對更高的溢價和近 1.2 億出貨量,與高通進行基帶的合作。
然後借著 5G 這一波技術浪潮,催生而來的高清音視頻紅利,基於以前在藍光機層面積累的音視頻的優勢突圍。
以目前上海瑾盛已經申請的各種音視頻專利來看,或許正是如此。
說遠一點,貼吧之父俞軍提出過一個「用戶價值公式」:用戶價值 = ( 新體驗 - 舊體驗 ) - 替換成本。
換言之,只要新體驗帶來的體驗升級足夠大,總是能給用戶帶來重組價值的,至少在這一點上,5G 的想像空間還很大。
國內只有一家手機廠商可和華為聯手 共同開拓全球手機市場
根據第三方機構Questmobile發布的最新一期國內移動APP榜單(Top2000):2016年9月,前五十名移動APP中,華為、小米、OPPO和VIVO的應用商店都有上榜。華為應用商店和OP...
小米發布澎湃S1晶片:一次蓄謀已久的必然選擇
小米造芯了。這對產業鏈的眾多夥伴來說,可能是五味雜陳,什麼樣的滋味都有。這裡,我想首先跳出具體的對誰有利對誰不利的窠臼,先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一看造芯意味著什麼。站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角度去看,我...
華為「造芯」用了15年,阿里不到一年就成了,網友的評論真相了
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逐年攀升。眾多中國企業在市場上發光發熱,我們也能切身體會到中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讓外國人刮目相看。其實在手機市場上,國產品牌的發展速度飛快,在中國智...
小米處理器與華為麒麟930相當,水平已屬不錯
傳聞多時的小米處理器終於現身了,據說該處理器將搭載在將發布的小米5C上,性能與驍龍808相當,即是與兩年前的華為海思的麒麟930水平相當,作為小米自研的首款處理器能有此水平已屬不易。
手機廠商扎堆「造芯」勢在必行的冒險
如今國產手機廠商們正在逐漸調整並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與方式,以期擺脫國外晶片企業的控制。文/《新產經》蘇沐暉長期以來,華為海思構築的晶片設計能力所形成的競爭優勢,讓其他手機廠商覬覦已久。晶片堪稱智...
小米高管集體吐槽晶片「貴」了,雷軍定價聲稱倍感壓力
眾所周知,目前手機圈內除了蘋果、華為以及三星幾戶家大業大的企業有自己獨立的手機處理器,其他手機廠商都需要從第三方採購而來。不像螺絲釘等小零部件,處理器是一部手機的重中之重;所以這也成為了許多中小...
小米澎湃遇阻!OPPO造芯有幾分勝算?
近日,有晶片行業獵頭爆料稱,OPPO相繼發布了SoC設計工程師、晶片數字電路設計工程師等職位,並從展訊、聯發科等公司挖了不少基層工程師。其實早在去年,由OPPO全資控股的上海瑾盛通信有限公司就將...
已經有了高通,為何華為和小米還要自己研發手機處理器?
到了2018年,大家又開始關注今年會發布的新手機,而作為核心部件之一的處理器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目前各家手機廠商對處理器的選擇各有不同,除了高通和聯發科這兩家處理器晶片的供應商外,也有一些手機...
小米的松果處理器 是流星還是下一個海思麒麟?
開年後,一系列新聞又吸引了我們的眼球:搭載小米自主研發的松果處理器的小米5c即將發布、松果電子的微博正式開通、松果處理器下半年還有一款高端產品問世......作為兩家老對手,松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
5G來了,第一戰是晶片巨頭大戰
8月2日,蘋果公司當晚股價收報207.39美元,成為首個萬億美元市值科技公司。8月3日,華為公布2018年上半年華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發貨量超過9500萬台,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前者代...
小米祭出松果處理器:不玩晶片的手機廠商不是好雜貨鋪
今天中午,小米官方正式宣布將會在今年2月28日的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松果晶片發布會,這也是小米的首款自主處理器。根據之前的消息小米將會在今年擁有兩款處理器,包括傳聞之中小米5c使用的松果V670...
小米10億+造芯成功!雷軍終於像董明珠一樣掌握了「核心科技」
文/可可還記得董明珠和雷軍打的賭嗎?還記得董明珠怒罵美的和小米的合作是騙子與小偷的結合嗎?也許你不記得了,但我們的雷布斯可是記得很清楚哦。如今,雷軍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因為經過28個月的開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