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新廠落定:全球IC業在角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如晨/文

台積電(TSMC)美國新廠落定。

有人以為美國勝利,中國大陸失意。

這是幻象。

中國大陸本就不可能獲得台積電這類新項目。

應該說,美國與川普勝在「面子」,「里子」未必;台灣尤其台當局大損顏面;儘管有脅迫邏輯,但真正的政經與商業利益收割者,還是台積電自身。

因為,這一消息里,隱含著平衡意識與複雜的角力,它展示了台積電在特定領域、不確定時期的全球地緣政治適應力。

而其他外圍的競爭與合作的力量,將會因此產生分化,後續不確定性與內在博弈會持續釋放。

略微展開。

先說為何美國只是勝在面子。

你需要結合新工廠計劃的基本信息看。

台積電官方表示,「在與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承諾支持下」,有意於亞利桑那州興建且營運一座5納米晶圓廠,規劃月產能20000片晶圓,直接創造1600多個工作機會,間接創造IC生態系統幾千個工作機會。

該廠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

2021年-2029年,包括資本支出,將達到120億美元。

這裡面信息可真豐富哦:

1、「在與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承諾支持下」,有意投資120億美元建廠。

你需要注意兩個詞,「共同理解」與「承諾支持」。

按照之前雙方溝通、談判以及台積電4月16日2020Q1財報會議上披露的信息看,「理解」與「承諾」包括美國兩級政府必須得滿足台積電的稅收、人才尤其資金補貼的需求。

當時,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如此表示:「我們現在正在積極評估在美國建立晶圓廠的計劃。

目前成本方面的差距很大,不過我們正在努力縮小這種差距。

」隨後以及此次官宣時,官方亦強調了設立該廠之於匯聚全球IC人才的目的。

美國設廠,成本很高。

不止一個廠的投資成本、人力及運營成本,還有配套的合作夥伴。

劉德音強調的成本差距不止在於120億美元那麼簡單。

即便只就120億美元說,既然台積電強調了成本差距,就意味著,美國方面必須得滿足它的許多要求,否則很難成行,或者會有波折。

你覺得,疫情衝擊之下,如此動盪時刻,讓聯邦政府與亞利桑那州去籌措補貼,會順利麼?

你去看看郭台銘鴻海之前確定的美國工廠項目,儘管說動工了,其實仍在扯皮中。

也就是說,僅僅資本籌措方面,這個工廠一定還得幾個來回的磨,少不了口水。

2、5納米、規劃月產20000片晶圓;2021動工,2024年量產;到2029年,完全落實。

這裡面也有味道。

一個未來5年期的工廠,定位於5納米。

也就是說,量產之際,將經歷3個多摩爾定律周期,接近目前所能理解的1納米極限。

5納米概念已很難說最先進的工廠。

當然,我們相信劉德音之前的說法,5納米節點有較長的紅利期。

5年後依然會是更成熟的服務基地。

但今日規劃的月產20000片晶圓,也沒有展示出雄心。

通常來說,過去一座12英寸廠,產能達到3萬片,才能盈虧平衡。

這還是5年後的規劃。

台積電的表達里,有將該廠作為輔助或服務有限訂單的用意,不可能是全球真正的製造重心。

你會強調蘋果訂單的挹注。

它當然占比較高。

但蘋果不可能局限於美國市場。

即便新廠未來有助於強化美國覆蓋,也改變不了全球覆蓋的訴求。

當然還會有其他2B類服務,那也要看夥伴的指向。

很大程度上,代工企業是逐水草而居。

而且,台積電在美國華盛頓州有工廠,於德州、加州有設計與研發中心。

還有2029年的周期。

若攤薄,其實每年投入有限。

當然,未來10年,業界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即便如此,就人口、市場、供應鏈等各種要素及自然稟賦看,這個廠始終都不可能取代亞洲基地的地位。

還有訂單來源、與產業門類相關的訂單多樣性,都制約著未來多年的製造端競爭力空間。

美國訂單相對高端,但整體都不具備明顯優勢。

是有些別的誘惑。

比如,不止普通商業訂單。

這次,美國渲染了可能釋放軍事訂單給台積電的消息,包括洛克希德馬丁F16戰機相關晶片訂單。

但即便如此,相對龐大的消費類、商業維度的B端蛋糕,這類訂單幾乎可忽略不計。

它更像一種利益場籌碼,具有一種全域介入的空間,更多是背書與政經領域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工廠不過是美國持續強化的一種冷戰思維的符號。

美國試圖藉此鉗制中國大陸。

你看,它另一重公開的邏輯是,擔心未來美國IC供應鏈安全。

這即使合理,也不是沒有可以填補的力量。

綜合來說,美國官方某些人士就此項目喊出的「美國勝了」,整體不過是一種「面子工程」。

美國勝了「面子「,但「里子」未必實惠。

特定時期,它確實有利於「美國製造」口號落地,同時也能給因疫情防治不力而火燒眉毛的川普當局一點安慰,甚至還有利於操縱選情。

只是,考慮到該廠隱含的諸多不確定性,最終不太可能成為什麼籌碼。

繼續。

為什麼說台積電這一項目公布,台灣「菜當局」大損顏面?

那是因為,過去一段,「菜」當局藉助有限的疫情成就不斷粉飾、美化治理,包括營商環境與產業遷移。

美國與大陸博弈話題、大陸疫情最重的時刻,它不斷渲染大陸製造業外遷話題。

最近它自己開始反覆標榜「亞洲四小龍」地位了,有點借屍還魂。

「菜當局」當然以台積電為傲。

2016年,「菜」上任不久,就開始重操關鍵製造業話題,並多次訪問台積電。

尤其之前的5納米工廠項目(台積電18廠)勾兌多多。

中間甚至還鬧過波折。

最初,這項目也曾考量過美國。

川普正式上任前就操作過這一輪話題。

台積電兩邊談判,撈足籌碼。

台灣當然還是最優選擇。

「菜當局」為了搶先卡位,在與台積電談判後,很快藉助科技部門某屬下對外釋放了消息,說台積電新廠2020年投資5000億元新台幣、3至5納米製程、土地50到80公頃、地點竹科園區。

當時,台積電大陸南京廠已定。

這一消息「一石二鳥」,既卡掉美國,又壓制大陸,頗為「菜」拉風。

但這提前放風行為,深為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不滿,他甚至直接電話菜辦公室,痛斥。

「菜」掛不住,只好叫副手陳建仁出來擦屁股、道歉。

當然,這裡面,有台積電同時與兩地談判試圖獲取更多籌碼的用意。

第一座5納米工廠,不可能落地美國。

台積電18廠已落地台灣一段,2020年說要貢獻10%業務呢。

但在一個疫情衝擊加重的危機周期,一個新工廠落地美國,而不是強化現有的島內5納米投資,即便新廠建設尚早,你覺得,「菜」會掛得住麼?

它不但矮化台灣的營商環境,即便投資額,那也是極大的效應。

同時,這消息在520之前公布,你體會這裡面微妙的刺激。

多不給「菜當局」面子啊。

你看昨日以來的島內綠媒,酸酸地指摘說,美國這個工廠不會那麼順利啦,不會那麼快啦。

又不敢直接攻擊美國。

一道幽怨的「菜」。

自然,真正的商業利益收穫者,還是台積電自身。

儘管有美國脅迫意味,外界甚至認為這是美國與台積電的一場交易——你投資美國,我繼續容忍你服務大陸華為,於台積電來說,也是凸顯了它在全球科技業乃至整個地緣政治體系中的戰略價值。

關於台積電的行業地位,這裡不展開太多。

筆者拜訪過它,也採訪過一次張忠謀伉儷。

這是一家極具競爭力的全球巨頭,就連英特爾與三星,在多個維度也矮它一頭。

前者(英特爾)依然不失王者基座,但更多在於與PC、計算、數據中心相關的生態,開放度與多樣性有欠缺,也是規模的局限,後者於存儲類晶片、面板等領域持續引領行業,且在不斷搶灘IC綜合代工與5G時代的關鍵場景,甚至被張忠謀視為最大的敵人,同樣也有商業模式的局限。

而台積電獨特的代工定位,在強化垂直一體化與一體化開放之後,生態能量正進一步釋放。

圍繞新廠落腳地的爭奪戰,驗證了它的全球霸主地位。

在大國博弈、疫情衝擊之際,它被視為平衡區域經濟的符號之一。

因為,剛才說了,它不是一個單體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產業集群,一個生態版圖。

張忠謀對台積電此刻的地位也很樂觀。

2019年台積電運動會上,他對外表示,這是一個混亂的世界,台積電是全球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當世界和平時,它是IT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混亂的周期,從地緣戰略角度來看,擁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結合一段時間以來的各種消息,你能看出,台積電確實已經成為區域經濟博弈的籌碼。

美國新廠,看上去是一種脅迫下的結果,但從商業角度考量,其實也是台積電自身階段性的布局訴求。

它明白自身不可能扭轉局勢,它擁有趨利避害的能力。

這裡面有張忠謀作為一名華人企業家、美國公民的身份意識。

同時,也有台積電作為一家台企而多數股權、核心訂單握在美國之手的現實。

多年來,張忠謀之所以對大陸保持著距離、批判多於抱養、完全不似郭台銘那種騎牆與功利,內在邏輯就在這裡。

但要說台積電會完全倒向美國。

這也不太可能。

完全失衡的站隊,會有損台積電的商業立場,導致它花費幾十年時間建構起來的IC代工帝國失去角色意識,價值模糊。

這是它的風險所在。

張忠謀很清楚這一點。

同樣是去年運動會上,他強調,自己退休後,台積電仍對外展示了競爭優勢:技術領先、製造卓越、客戶信任。

他認為這是台積電的「特殊技能」,失去其一,都很難立足。

他強調,面對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台積電不僅必須保持上述三項競爭優勢,還必須維護企業價值觀,就是將「誠信「和「正直」放在首位的商業道德立場,這是」最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裡面有戒懼意識。

不管實際操作中如何,這是它此刻唯一體面且富有尊嚴的表達。

你看,面對新廠最終落地的選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強調說,一切站在商業立場考量,取決於投資和回報,「如果從經濟上講有意義,那麼我們將繼續前進」。

這與張忠謀的表達完全一致。

一段時間以來,外界一直擔心美國會脅迫台積電卡死中國華為乃至整個5G的服務。

站在台積電的核心立場,它當然不情願。

張忠謀甚至也不提名批判過川普,但他與台積電的選擇,必定是曲折化解。

美國新廠,應該就隱含這種用意。

比如,在關鍵的規則上,它不會接受大陸華為訂單,但台灣的基地,應該會曲折規避。

美國應該也不可能徹底要求台積電放棄大陸訴求。

這畢竟是危險的行動。

不止說華為占據台積電14%的訂單,也不止整個大陸占據更高比例,事實上,即便許多海外訂單,許多終端與設備的最終流量,依然是中國大陸。

如果台積電徹底淪為打手,它將失去大陸的支撐。

同時,最終也必定會變相加速中芯國際們的崛起。

是啊,千萬不要忽視被壓制到極點的中國力量。

加上張忠謀的華人基因,他應該也不會如此行事。

他的上述立場確實也傳遞了這一點。

但這不妨礙台積電利用區域經濟博弈,撈取最大的商業籌碼。

它才是這一輪真正的利益收割者。

何況,面對疫情對業務的部分衝擊,巨頭確實也需要一些市值管理策略,美國廠即便此刻是個概念,消息公布,也有利於調動全球投資人的情緒。

為什麼說,外圍的競爭與合作的力量,將會因此產生分化,後續不確定性與內在博弈會持續釋放?

因為,這一新工廠項目將會激起全球巨頭甚至區域地方政府的商業角力。

拿美國來說吧。

你知道,「美國優先」之下,美國當局與州政府想對海外晶片製造企業大規模補貼,沒那麼容易。

它會激起當地的產業民族主義情緒,這一點,美國不會比中國大陸與台灣弱。

可以這麼說,高額補貼一定會引發爭議。

之前鴻海的項目已經面臨過考驗。

過去如此張揚的郭台銘,都不敢直接回應怒火。

產業界也會鼓譟起阻力。

競爭對手不會讓台積電舒服。

你注意一下一段時間以來英特爾的新動向。

它又開始渲染半導體代工業務了。

站在商業角度看,這無可厚非,它本來就一直有代工服務,近年來也不斷鋪墊,只是說製造端技術路線與產品多樣性不夠。

但我們認為,台積電新項目的落地動向,刺激著它的利益。

你知道,在美國,英特爾於俄勒岡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都有大型工廠。

其中亞利桑那州廠落地周期,跟台積電新廠最初炒作的周期幾乎完全一致。

《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說,4月28日,英特爾CEO羅伯特·斯旺寫信給美國國防部,強調說,英特爾運營一家代工廠以供應廣泛的IC產品,符合美國和英特爾的最大利益。

即便符合英特爾的商業邏輯,在台積電新廠落地前夕,很難說沒有阻擊的用意。

英特爾與台積電有較深的合作,但兩大巨頭也一直暗中角力。

物聯網、AI、5G時代,產業界更講究生態體系、端到端的協同服務,它們之間的博弈會進一步加深。

英特爾沒有直接評價台積電新廠,整體還算溫和。

而美國技術、中東阿布達比石油資本控制的GlobalFoundries,就不那麼客氣了。

這家全球通訊板塊的副總裁勞里·凱利(Laurie Kelly)公開表示,明明有很多其他選擇,台積電新廠沒有意義,尤其還需要給它資金支持。

GlobalFoundries是美國部分軍事晶片的代工商。

2019年,它曾對台積電發起專利訴訟。

結合今日言論,顯然有阻擊的用意。

不止如此。

台積電新廠一旦真正進入建設周期,它一定會對英特爾、GlobalFoundries、德儀們發起挖角戰。

尤其是英特爾亞利桑那工廠。

如果人力層面無法獲得好手,台積電美國新廠會非常尷尬。

我們判斷,未來幾年,台積電將會面臨非常複雜的身份認同。

這將決定著它的利益取向、邊界及格局。

在2018張忠謀有關退休的一篇文章中,夸克已經預見了今日的局面。

你應該注意到,全球半導體代工廠幕後核心人物,幾乎全是華人企業家。

台積電、中芯國際、聯電如此,GlobalFoundries核心高管也是如此。

2007年8月24日,接受SEMI採訪時,張忠謀曾辨析過美國人和亞洲人尤其華人的風格。

他說,亞洲工程師勤奮好學,井井有條,傾向於更有條理、更有秩序的工作,而美國工程師往往更具創新精神,但他們卻不如亞洲工程師有條不紊。

當然也不絕對,有時也有相反,但整體如此。

根據夸克君多年來的報導、追蹤與觀察,這個領域,儘管技術主導更多,但它對極致的組織與協同能力要求更高。

亞洲人尤其是中華文化圈的工程師,以及華人企業家主導的IC代工業——事實上也包括更廣的電子製造業——更具競爭力。

5G時代,生態協同的要求更高。

也正因如此,在日益龐大、複雜、多元的市場土壤中,我們判斷,即便依舊會有曲折,尤其是來自美國的鉗制,只要不徹底撕裂,出現人類重大悲劇,中國大陸半導體業的崛起將勢不可擋。

它不是什麼官方主導,背後有著真正深厚、利基且長尾的力量。

最後,我們簡單補充一下今日中芯國際等本地半導體企業新思維。

綜合而言,本地板塊已經具備完整的產業鏈,生態體系的價值未來非常壯觀。

儘管核心技術、設備材料等層面有明顯差距,會被局部卡脖子,但全球沒有哪個區域擁有中國大陸如此多樣性的體系,這個階段,它真正需要的是定力與耐力,以及圍繞本地需求建構的系統整合服務。

一旦形成良性循環,這個生態體系會誕生強大的商業組織。

我們不要盲目樂觀,但也不要妄自菲薄,我們已經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疫情期的中國大陸展示出了強大的組織與協同能力。

被持續鉗制的中國科技產業,一定也會持續生髮強大的組織與協同力,它會轉化為不同於多年前的內在競爭力。

就像100多年前地緣政治大家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對海洋、星月壓迫大陸帶來的後者內部力量塑造一樣,今日的許多所謂鉗制與種種阻擊,最後都會轉化為本地產業要素重構、走向深度協同的力量。

老實說,這個階段於中國大陸半導體業甚至整個科技業而言,實在是難得的躍遷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忠謀:半導體行業不能守成 | 人物

摩爾定律的極限在哪裡?在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實際上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中早已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我們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會以...

台灣半導體接連投下震撼彈

近期台灣半導體在中國接連投下震撼彈。首先是2015年3月聯電與廈門合作,總投資62億美元,取名「聯芯」,作55/40納米的邏輯代工,未來可升級至28納米,月產50,000萬片的首條與台灣合資的1...

莫大康:淺析台積電的成功之路

台積電自1987年在台灣興建至今己有30年歷史。它是全球最大的晶園代工企業,2015年它的市占率高達54%及它的年市值約1,536億美金(2016/9)、約五兆新台幣。預計2016年銷售額可達2...

台灣「半導體教父」

6月5日,隨著台積電股東大會上的一聲宣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正式榮休。自此,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強人時代」也終於落下帷幕。 18歲赴美讀書,進入哈佛大學,19歲在家人的規勸下放棄商學轉學至麻省理工...

台積電究竟是「兩頭草」還是「機靈鬼」?

最近,關於台積電的消息多了起來!看看下面的新聞就知道了:5月11日,有報導稱,川普政府拉英特爾和台積電在美建晶片廠,以減少對亞洲進口的依賴。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商台積電是全球有能力生產最快、最尖端晶...

蘋果的命脈掌握在台積電手裡?

文/科工力量在蘋果發布新機型iPhone X之後,有媒體撰寫《蘋果核「芯」命脈掌握在一位86歲的華人手裡》,文章中稱:「提起蘋果,絕大多數人只知新品,只知賈伯斯,卻鮮有人知蘋果的『核芯』命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