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軍火商」齊聚台積電30周年慶,張忠謀對半導體業界的最後囑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英文版APP現已上線,年度訂閱用戶每周直播科技英語講堂,還有科技英語學習社區哦~)

10 月 23 日,恰逢台積電成立 30 周年,慶祝活動十分盛大。

今天下午舉行的半導體論壇由董事長張忠謀親自主持,與 NVIDIA CEO 黃仁勛、高通 CEO Steve Mollenkopf 和蘋果 COO Jeff Williams 等業內領袖展開了主題為「半導體的未來10年展望」(Semiconductor: The Next 10 Years)的對話,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汽車等成為熱門話題。

圖丨在 30 周年慶論壇中,台積電也邀集了主要的大客戶,一起暢談半導體產業的下個 10 年

作為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格局在近幾年發生了劇烈的變動,憑藉半導體優勢而一度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台灣表現似有下降。

而此前也傳出消息,張忠謀將在明年 6 月份正式退休,一時間引起熱議,作為台灣半導體的代名詞,台積電這家行業巨頭的命運也因此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

半導體行業共襄盛舉

能把蘋果、NVIDIA、高通這些互相合作、競爭甚至打官司的公司,找來坐在一起的人,恐怕不多,今天這些公司的 CEO、COO 齊聚台北,只為賣一個人面子——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他已經 86 歲高齡,雖然已經需要戴上耳機才能更聽清楚大家講話,但他卻是全球半導體產業最有影響力的人,改變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方式。

圖丨張忠謀

實際上,從一開始,半導體產業都是走從設計到製造都要自己來的 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集成器件製造)模式,投資成本高昂,為確保晶片產品能獲得最大的利潤,很多比較冷門的應用就乏人問津,這也造成很多概念性技術發展的瓶頸,基本上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發展都由這些 IDM 所主導,這些 IDM 設計出什麼方案,給了什麼終端產品設計建議,通常都會變城市場主流,畢竟終端開發者沒有太多選擇。

即便部分規模較小的晶片設計公司依靠租借方式取得大廠的產能,但一來這些產能要應付自家的產品量產需求,設計公司往往都不能確保自己能否拿到足夠產能。

二來若接的單恰巧有自家公司需要的關建設計或技術,這些大公司也會毫不掩飾的將之用在自家未來產品上,也因為市場生態如此,一開始純晶片設計廠商幾乎都沒有太多生存空間。

所以,當台積電開創晶圓代工服務這種模式的時候,許多擁有晶片設計能力、卻沒有足夠資本興建自有晶圓廠的企業,紛紛選擇與台積電合作,加入創造自有方案的行列, IDM 這種經營模式在面臨嚴苛的市場挑戰下紛紛轉變型態或直接退出市場。

圖丨台積電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

毫無疑問,台積電的純晶圓代工定位,不論在什麼時間點都不會變成客戶的競爭對手,從而確保了客戶的智慧財產權,且因為專攻晶片代工,在工藝改進上的推進也更為積極。

而為了加速晶片設計產業發展,台積電不僅僅只是在製造方面追求更高良率與電晶體密度,其更與業界合作或自行發展推出非常豐富的開發工具,大幅降低晶片設計的門檻,自此,無晶圓晶片設計產業成為熱門產業,晶片設計也更加多樣化,成本亦有效降低,從而帶動相關電子終端產品的發展。

圖丨台積電 30 年發展

短短 30 年,計算機從原本是少數高端企業或政府才有辦法擁有的設備,變成普及到一般大眾或公司的必備產品;手機原本是沉重的大磚塊,也變成了輕薄、且計算能力不弱於高端計算機的產品,價格也大幅降低,人人都可以負擔得起;在汽車產業,憑藉晶片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甚至即將取代人類駕駛;而傳統計算機現在也逐漸變成可以自我學習,並且擁有判斷邏輯的人工智慧。

雖不能誇張到假如沒有台積電我們就會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但是對半導體產業與整體電子產業而言,這卻是最貼切的比喻。

以下是此次堪稱豪門聚首的大會上台積電主要合作夥伴所做的發言,從中可以一窺台積電在過去數十年形成的全球影響力:

黃仁勛:沒有台積電,構想就只是構想

圖丨NVIDIA執行長黃仁勛

藉由AI生態的逐漸發展、成熟,人類的生活將走入新的計算紀元。

而最基本的兩個要素,一個是我們如何設計可以達成計算工作的硬體,另一方面,我們如何去完善軟體來進行我們想要硬體達成的工作目標。

計算的世界是非常廣大的,它不只僅限於我們身處的三維世界,它甚至超越了我們身處的象限,變成抽象的概念。

未來要達成這種極端複雜的計算工作,包含 AI 計算,裡面包含的計算式會極端複雜,而我再重複一次,CPU 的性能成長已經遠遠追不上計算工作的複雜程度。

圖丨推動未來計算的兩大動力

而以目前最複雜的 AI 計算工作為例,業界目前都積極的想要把各類型的深度學習用他們的計算式去完整描述出來,從而能夠解決我們在真實世界遇到的問題。

然而他們遇到的問題,那就是 CPU 已經遠遠跟不上他們對計算性能的需求,如果繼續維持既有的 CPU 計算方式,那 AI 的發展腳步會極為緩慢。

而 NVIDIA 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滿足業界對相關計算所需要的性能表現,相較於 CPU 的循序計算模式,我們提供的多任務計算硬體足以加速業界對深度學習的各種可能性的探索,讓 AI 的世界能夠更快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

圖丨GPU的性能成長已經成為實際上推動整個計算產業的核心動力

而我們對AI的布局,從基本的深度學習計算,擴展到應用,首先是我們自豪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可以處理我們在日常交通里複雜的路況,從而判斷車子的行進方向與時機;另外一方面,通過類神經網絡計算,我們可以讓機器或計算機身處在一個虛擬的環境裡面,用我們預先設定的情境來進行學習,然後機器或計算機就可以用人類的邏輯去反應、處理現實中我們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當然,如果沒有台積電的幫助,前述的這些構想就只是構想。

因此我可以說,台積電做好了他們的事業,也因為他們事業的成功,讓我們能夠做好我們的事業,在此我們要感謝台積電這30年來的努力。

蘋果:與台積電的合作是創意碰撞出的火花

圖丨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

首先,要感謝台積電,如果不是台積電,那們的許多技術和構想就沒有辦法獲得實現,與台積電的合作可以說是創意碰撞出的火花。

當初決定把新款 iPhone 的晶片方案完全交由台積電代工,主要就是看中台積電在工藝與良率的進展可以滿足我們的方向要求以及階段性良率目標。

這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個賭注,為了滿足我們對晶片方案的量產需求,台積電指派了許多工程師專門負責我們的案子,而截至目前為止,結果顯著。

台積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滿足了我們的需求,就這點我們真的必須感謝台積電的努力。

而憑藉我們的設計以及台積電的工藝,我們突破了半導體的物理極限,我們達到了效能的大幅成長,同時功耗也不會明顯增加,這為我們在未來 10 年的發展打下極好的基礎。

就好像我們和 ARM 也有緊密的合作,我們認為整個生態在未來 10 年會越來越重視創意與智力的結合。

如同 NVIDIA 所提的遠景,我們對AI應用、自動駕駛的技術規劃也都會逐步落實。

另外,雲端計算的需求當然也需要被重視, 如果沒有好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生態的幫助,這些都很難成為現實。

當然,當半導體方案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標,我們就可以接著發展更好的產品,更好的科技,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

高通:我們正處於關鍵轉折點

圖丨高通執行長 Steve Mollenkopf

高通對於未來半導體產業的規劃,主要還是在互聯能力的展現上,除了口袋裡面的計算能力會進一步突破外,所有終端的互聯、甚至雲端服務的快速轉移,將會是主要的方向。

圖丨未來高通仍將以自豪的互聯技術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當聯網延遲越來越低,計算性能越來越強,甚至在指尖大小的晶片中我們將放入神經網絡的設計,這些都將帶來越來越好的使用體驗,也改變了未來包含移動終端、家電、汽車等多樣化應用的展現,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重要關鍵的轉折點上,而很榮幸的,我們是其中的一員,且將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ADI

圖丨ADI 執行長 Vincent Roche

我們是家模擬元件公司,而我們的任務,就是作為融合數碼與真實世界中間的中間層,連接真實世界與數碼世界,畢竟模擬的世界非常複雜。

要讓數碼設備認識真實世界,模擬元件的完備是必要條件。

憑藉我們的方案,傳感器可以獲得越來越豐富且精確的數據,讓數碼組件、裝置,可以越來越好的感知、並描繪我們身處的世界。

要達到這個目標,高速的模擬元件是必須的,但這類組件不會憑空出現。

在與台積電的合作中,台積電提供了優秀的模擬工藝,讓我們在產品上的構想可以順利達成。

面對業界對於摩爾定律的制約,我們提供了業界最佳的模擬方案,讓業界能夠有更好的空間伸展手腳,推動更激進的技術發展。

半導體產業雖然大多是數碼組件,用數碼的邏輯來處理複雜的數據,但隨著計算設備、數碼組件的性能越來越強,他們可以通過自主收集數據來達到智能處理,為了滿足這些數據需求,我們的任務就是製造更快、更精確的模擬元件,也因為產業對我們的組件需求不斷的增加,我們也在想著如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不單單是硬體,我們也針對軟體優化客戶開發各種計算設備的流程,並達到更好的效果。

ARM

圖丨ARM執行長Simon Segars

能夠來到這裡是我的榮幸,在我們成長的年代,我們是被科技寵壞的小孩,在我們生長的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甚至人類也上了太空,開啟了太空時代。

而我現在從事的工作也對推動這個科技世界做出了貢獻,當然,我們的技術也不過就是概念,如果沒有台積電的幫助,這些概念很難變成現實,而科技時代走到現在,我們看到網絡世界的進一步發展,有了大數據,有了人工智慧,這些都推動了半導體產業的進化。

但我們看到,除了半導體本身的技術外,信息的安全,確保我們在這個數碼世界能夠安心的使用我們的電子設備,進行工作、娛樂以及消費行為,可以說,信息安全是未來不短的一段時間內,包含半導體產業在內所有智能應用生態發展的重點。

博通

圖丨博通執行長 Hock Tan

我們先從整個產業的需求看起,從1980年代的30%年複合成長率到現在,每年的產值成長已經剩下不到5%,半導體快速成長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了,但即便如此,博通在歷經整並之後,營收成長仍遠遠高於業界平均水平。

圖丨半導體產業的需求成長曲線不斷減緩

未來我們看到的遠景,雲端企業的垂直整合將更為明顯,整個生態的中間層會逐漸被幾個大企業整並,比例會逐漸縮小,但因為產業的計算需求仍將不斷成長,所以製造的需求也只會跟著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預估晶圓代工廠在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也將會更大,而即便是晶圓代工,也會相當程度的走向垂直整合,吸納眾多的開發工具和生態,提供半導體業界更好的服務。

圖丨過去30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模式,晶圓廠和大企業垂直整並的產值占比越來越大

圖丨未來晶圓廠在產業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而這也代表台積電仍將會主導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工藝演進

ASML

圖丨ASML執行長Peter Wennin

半導體未來將走向規模化發展,集成的電晶體規模將越來越大,相關設備的計算能力也越來越強,但相關企業可憑藉這些計算能力,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圖丨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回頭來看,是什麼在推動現在的產業?以半導體產業來看,晶片的電晶體規模逐年增加,但尺寸卻要維持一致,甚至要縮小,否則就無法提供足夠的計算性能,同時又要滿足各種計算設備在性能、功耗以及設備占用面積上的優化。

為了協助業界夥伴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在光刻機的研發也不斷的進化,憑藉最新的 EUV,台積電等合作夥伴可以在晶片上放入遠多於以往的電晶體數量,且同時維持小封裝、低功耗

展望未來,EUV 的下一步是所謂的 High-NA,預計在 2020 年後段推出,繼續推動工藝的微縮,當然,要達成這個目標還必須跨過很多的障礙。

圖丨推動半導體產業進步的四大動力

但通過業界夥伴的合作,我確信我們可以達到預計的目標,而通過我們的技術,半導體在未來 10 年、甚至 20 年,都還是會個欣欣向榮的產業。

圖丨光刻機的技術已經規劃到 2030 年後,屆時每平方毫米將可塞入 10 億個電晶體

大會的第二部分,包括張忠謀在內的各位領袖接受了受邀媒體的採訪,就「下一個 10 年」的話題展開了討論,內容十分精彩:

問:AI什麼時候可以預測下一個10年的半導體趨勢

NVIDIA執行長黃仁勛:我就是AI啊(眾人笑)。

有兩種AI,專用 AI 和通用 AI,前者只能用來做單一工作,比如說翻譯或者是辨識圖像,下個 10 年,專用 AI 可以做到專業的圖像識別,比如說醫療上的 X 光片判讀,這可能取代部分的醫療人力。

另外,通用 AI 部分,其實我們目前對這類的應用還沒有太多認知,業界也尚未針對此類AI進行發展。

張忠謀:如果以我的預測,不是 AI 的預測,半導體產業產值在這幾年大約就是從 2~3% 的成長幅度,預估未來十年大約可以有 5% 以上的成長。

問:AI計算單元將來為是獨立的晶片形式?還是會以SoC的一部份存在?

NVIDIA執行長黃仁勛:AI 晶片有三種針對市場,第一種是用來發展 AI 網絡,我們都知道深度學習網絡的主要作用是用來猜測最正確的解答,當猜錯了,會有個機制讓整個處理程序回到最初,並改變所有神經的狀態。

而我們重複這個步驟幾百、甚至幾千次,直到最終能夠得到正確的結果,這種訓練需要很長的時間。

如果要針對這種應用,那麼 GPU 擁有龐大的電晶體,並且要連接龐大的內存,在這種情況下獨立晶片是比較合理的設計。

第二種神經網絡處理,是比較偏向於設備內部的核心,比如說像是在 iPhone 中,或者是在機器人裡面,在這種狀況下可能需要新類型的架構設計,這時需要很多共同運作的處理器核心,同常處理很多種不同的計算與不同的傳感器實時響應,這種情況下使用 SoC 設計方式就很合適,當然,獨立架構也是可行,看最終終端如何搭配。

第三種應用情境中,比如說針對 IoT 計算,舉例來說,許多運動穿戴裝置,壓力、溫度或其他非常多樣化的傳感器,而這些傳感器都連接到一個共通的神經網絡處理器。

在這種情況之下,由於神經網絡的分散,可能就是以 SoC 設計更適合。

ADI 執行長 Vincent Roche:依我們的立場來看,我們看到有許多神經網絡學習機制從 IoT 一路延伸到雲端上,中間需要的架構或設計都有其彈性。

高通執行長 Steve Mollenkopf:當我們從雲端看到邊緣計算,不論是哪一方面的數據流,未來的趨勢是計算架構會更接近傳感器那端,也就是邊緣計算未來將可能負擔更多 AI 所需要的神經網絡計算。

ARM執行長Simon Segars:針對不同的機器學習應用方面,計算方向及設備類型的不同,獨立和集成型的都是常見架構。

比如說專注於學習的架構就需要比較龐大的晶片布局設計,對性能的需求也高,而終端部分的AI或學習機制則可集成到晶片中。

問:身為科技的提供者,我們應該要怎麼確保未來 AI 不會走到錯誤的方向?

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關於 AI 這個議題,我們正處於被轟炸的階段,因為大家都很關心,也非常重視未來對產業的影響,很多人都害怕機器或 AI 會取代人類,由於 AI 在很多領域展現出過人的優勢。

但我認為取代人類這個議題還言之過早,反而我們更應該關注信息管理和傳輸方面的安全性,尤其很多惡意的監控或盜取信息其實對我們的財產產生了直接威脅。

ASML執行長Peter Wennin:這個問題已經被問了無數次,當然,普通人的質疑是有道理的,畢竟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取代傳統人力的動作,比如說在很多國家,我們利用機器人取代人力,以此提高生產力,但這個是無法避免的過程。

張忠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醫療機構的醫療資源都是供不應求,產生醫療人員的過勞,以及醫療資源的不足,但如果醫療專用 AI 能夠普遍導入到醫院中,作為輔助醫療信息的判讀,或數據的管理之類的,那麼我們可能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醫療資源浪費或者是讓醫生可以專心做更多的專業治療行為。

蘋果營運長Jeff Williams:其實就我們的觀察,醫生問診的時間通常都相當短,但如果有其他智能設備能夠協助記錄身體狀況,通過個人的終端來紀錄和分析,並提供給醫生當作可靠的身體狀況參考,那麼對於醫療產業而言,或許可以提高診斷的精確度,並進一步縮減問診的時間。

黃仁勛:其實醫院的放射部門通常都很缺乏專業判讀人員,尤其部分外包的部分,若透過深度學習來進行醫療圖像判斷,那麼將可大幅增進判讀的精確度,並對患者進行更精準的評估以及治療。

博通執行長 Hock Tan:但要是誤診怎麼辦?被誤診的病患或家屬該告誰?

張忠謀:這的確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到時我們應該告醫生?還是告 AI 晶片的製造者?還是告寫軟體的人?Steve 你要回應一下嗎?因為你們最近法律訴訟經驗好像不少?

高通執行長 Steve Mollenkopf:(苦笑)

問:就如 Hock Tan 提到,很多雲端服務公司垂直整合了晶片設計與 IP,那對晶片製造商來說,那邊還有更多機會可發展,並可避免被吞併?

博通執行長 Hock Tan:晶片設計公司對於惡意併購的最終抵抗方式,來自於對 IP 的掌握。

另外一個抵抗方式則是來自於財務的操作方面,但最終垂直整合是趨勢,若想要讓技術生態得到更大的發展就很難避免。

高通執行長 Steve Mollenkopf:獨立奮鬥其實很不切實際,若真的要創造獲利,並避免被吞併,創造出完整個生態很關鍵。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勛:如果能夠創造規模足夠大的生態,那就很難被取代,比如說 ARM 生態、高通的基頻生態,當產品競爭力足夠,又有足夠的生態支持,那就不用太擔心被取代。

問:未來10年大多數的半導體需求將從何而來?

ADI 執行長 Vincent Roche:我們看到的需求很多來自於感測應用,其次是資產安全方案的設備,未來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多,如何防備數據在產生或傳輸過程中被竊取竄改,資產安全相關設計的需求會很高。

ARM 執行長 Simon Segars我們認為未來全自動化駕駛將可以創造非常龐大的半導體需求。

張忠謀:以 TSMC 的立場,我們認為移動生態仍然還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第二個是高效能計算平台,第三個IoT,第四個就是自動駕駛平台。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勛:IoT 是很令人興奮的議題,未來不論在家庭或者是工廠,自動化、智能化會是絕對的趨勢。

舉例來說,未來機器人會集成十幾個計算機,而不是單一的控制單元,這也相對會刺激半導體的需求。

問:摩爾定律的極限在哪裡?

ASML 執行長 Peter Wennin:我們還是繼續探索工藝的極限,並且為相關的發展做出規劃,當然,未來一定會走到極限,但需要多久的時間?最可能的估計會在15年內。

但未來10年內為了符合經濟效益,為了創造更好的晶片,晶片的基本結構會有明顯的改變。

張忠謀:實際上摩爾定律早就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我們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我們會以快於摩爾定律的時間來倍增電晶體密度,並維持到至少2025年以前。

台積電 30 年簡要技術發展

從關鍵的 130nm 銅工藝技術取得突破,到 65/40nm 進展超越業界的競爭者,台積電在工藝發展上最重要的一步,莫過於在 28nm 時放棄來自 IBM 的 Gate-First 結構,改採用與 Intel 相同的 Gate-last 結構。

得益於 Gate-last 技術,28nm 良率得以突破,並於 2011 年正式宣布量產,而同時期競爭廠商,包含聯電(UMC)、三星(Samsung)、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都還卡在 Gate-first 技術,工藝技術和台積電落差越來越遠,只能在 65/40nm 方案領域彼此削價競爭。

當初對於頂尖晶片設計廠商來說,除了台積電以外就沒有第二選擇,台積電在 28nm 上的優勢維持了將近三年之久,可說是對台積電營收貢獻最大的一代工藝。

後來台積電雖然因時程與報價落差的原因,讓三星在 14nm 搶走了近半數的蘋果訂單,高通這個大客戶也移情別戀。

但隨著時間流逝,台積電仍憑藉同等級工藝在電氣特性、效能與功耗的優秀表現,證明自己的實力仍舊明顯優於對手。

客戶被搶也未在台積電身上留下傷害,反而更多新客戶加入台積電的行列。

而當時三星仍苦於改善良率,接下蘋果和高通之後已經是滿負荷運行,沒辦法騰出多餘產能來接受更多的客戶了。

後續的 10nm 和 7nm 工藝代工服務,台積電更證明低價爭取來的客戶只是一時:過去台積電堅持不降價的策略雖逼走少數客戶,但最終客戶還是因為台積電的優秀基礎工藝而回頭,蘋果 A11 由台積電獨占,高通未來高端方案也將重新使用台積電的工藝服務,甚至 AMD 也已經在台積電 7nm 投片試產,布局 2018 年高端 CPU 與 GPU 產品。

另外,隨著代工服務的晶片類型的增加,諸如汽車電子、圖像識別以及未來 AI 的相關方案代工布局,都證明了台積電的市場眼光在正確的領導者的帶領下,要比競爭對手更加精準,台積電獲利基礎也隨之得以擴大。

展望 7nm 之後的技術,台積電也將不出意外地成為市場領導者,即便過去號稱業界最優秀的工藝技術擁有者 Intel,也不得不承認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方面的強勢。

為確保自身的競爭優勢,台積電在先進工藝的布局一直非常積極,2018 年 7nm 將全面量產,雖然成本偏高,但性能表現預計將遠優於現有的 10nm 工藝,5nm 則是在 2019 上半年試產,且將會是台積電首個採用 EUV(Extreme Ultraviolet,極紫外光)的工藝,成本將更有優勢,但台積電並不會止步於此,其 3nm 也已經有分派研發人員進行先期技術發展,就各家預估時程來看,將會比對手早至少一兩年左右。

由於川普擔任美國總統,把美國製造當作核心政策推動,台積電也因此有考慮在美國設廠進行 3nm 的代工服務,但後來考慮到產業聚落的綜合效應,以及台灣當局積極解決場地水電供給瓶頸,誠意感動了台積電,台積電也決定 3nm 要續留台灣。

台積電未來人事的變革

台積電從開創,到中期的成長,很多人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影響層面最大的當然首推創辦者張忠謀。

張忠謀帶領台積電30年,為台積電打下堅實的技術與市場基礎,但張忠謀人事已高,要如何下放權力,並且確保公司的運營能維持水平,就成了最大的挑戰。

作為帶動全球半導體、消費性電子產業的火車頭。

台積電創造了他人難以企及的產業奇蹟。

究其原因,除了趨勢的推動外,張忠謀以人為核心的領導風格才是關鍵。

而如今張忠謀宣布將在 2018 年 6 月正式退休,對市場而言,不免擔心後續會出現負面影響。

圖丨台積電的發展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當然創始人張忠謀的貢獻不可磨滅

86 歲高齡的張忠謀從台積電創立,到目前為止在公司服務長達 30 年,雖有中斷過一小段時間,但在其核心領導邏輯得以持續的情況下,台積電仍不斷持續創新,並且超越包含英特爾 (Intel)、三星 (Samsung)、格羅方德 (Global Foundries) 等在內所有競爭對手,成為晶圓代工服務的龍頭。

以張忠謀的高齡執掌大權雖造成企業經營上的隱憂,但另外一方面,張忠謀的領導風格敦厚,且極具深度的產業知識與眼界難以被複製,一般專業經理人多半過於講求效率,而忽略了效率以外的東西。

就如第一次宣布退休交棒後,接手的蔡力行就犯了只看短期績效,忽略產業循環邏輯及人情世故對員工向心力的影響,張忠謀趕忙接手,才終於力挽狂瀾,甚至克服挑戰,把台積電帶往另一個高峰。

張忠謀這次欽定的接班人將走雙首長平行領導制,劉德音博士將擔任董事長,魏哲家博士將擔任總裁,工程師出身的劉德音身上可看到些許張忠謀的影子,魏哲家則是專業經理人歷練豐富,這或許是張忠謀在考量技術開發與業務經營的均衡之後所下的決定,未來劉德音對未來台積電決策的影響力看來還是會大些,而這也是張忠謀為台積電未來運營發展所設下的保險。

張忠謀其實在 2005 年左右開始了第一次退休計劃,讓蔡力行擔任 CEO,自己雖仍擔任董事長職務,但實際上的管理已經逐漸交給蔡力行。

然而蔡力行卻讓張忠謀失望了。

圖丨蔡力行

蔡力行曾就讀美國康乃爾大學,取得材料工程學位,但是蔡力行擅長的的卻是營銷和管理,而非晶圓製造相關的技術。

且蔡力行極為重視績效與獲利,這對於一個專業經理人而言無可厚非,但晶圓代工所牽扯的先進技術研發卻未必能在短期內帶來績效。

蔡力行在位期間有兩個大問題,第一個是與公司內部技術部門有衝突,導致 40nm 工藝的進展一直不是很順利,而內鬥也是造成技術高層梁孟松帶槍投靠三星的直接原因。

後來蔡力行離開台積電,梁孟松想要回歸台積電,但考慮到政策的一致性及員工觀感,最後並未接受梁孟松,三星在梁孟松的幫助下,工藝技術急起直追,甚至在 14nm 工藝進展上超越台積電的 16nm,拿下高通與蘋果兩大客戶,讓台積電面臨業務上的嚴苛挑戰。

圖丨梁孟松

第二個問題是在管理邏輯上過於講求報酬率與績效,2009 年第一季因為金融風暴導致營收與獲利大衰退,蔡力行以 PMD(績效評估制度) 之名,行裁員之實,上千名員工因此被辭退,對台積電當時的社會觀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同時因為被辭退的員工有不少是重要的技術研發單位人才,原本就很難以績效量化貢獻,這次裁員若被徹底執行,人才將可能流向競爭對手公司,那對於台積電未來的經營將可能帶來極大的麻煩。

也幸好張忠謀緊急介入,保住了大部分的人才,其直接影響有兩個。

其一、在 2010 年經濟回暖時,因為沒有裁員,所以產線人力與產能充足,相較於裁員後的競爭對手苦於重新補充人力,對人力素質必須重新訓練,導致產能缺口大的狀況,台積電徹底搭上經濟回暖的風口,2010 全年營收成長超過四成,超越半導體業界平均甚多。

第二點,台積電 28nm 採用了 Gate last 技術,徹底拋棄 Gate first,終於在良率得以突破的情況下,在 2011 年正式宣布量產,而同時期聯電 (UMC)、三星、格羅方德都還卡在 Gate first 技術,28nm 遲遲難有技術突破,台積電享有 28nm 代工服務獨占地位達將近三年之久,如果當初張忠謀沒有扭轉裁員的決定,導致人才外流,那 28nm 恐怕就無法領先對手這麼久的時間。

也因為蔡力行犯下的錯誤太嚴重,張忠謀剝奪了蔡力行的實權,下放到台積電的光電子公司,後來蔡力行離開台積電,2014 年在中華電信擔任董事長,為確保獲利,也同樣做了不少相當具爭議性的決策,2017 年蔡力行輾轉到聯發科擔任聯席 CEO,這次卻是蔡明介看上蔡力行的績效優先思維,想要利用其鐵腕手段改善公司內部的矛盾狀況。

在蔡力行離開台積電後,張忠謀也重新指定了接班人選。

劉德音與魏哲家自 2013 年起擔任聯席 CEO 的職務,張忠謀主要是看中兩人的互補作用,兩人背景類似,都是畢業於台大電機工程學系,劉德音取得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博士學位後,便先後在英特爾、AT&T 擔任工程師,隨後加入台積電後也是從事技術開發工作。

劉德音幫助台積電建立首座 12 寸晶圓廠,並協助台積電發展出 40nm 工藝。

魏哲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原本擔任新加坡晶圓代工廠特許半導體副總經理,在 1998 年加入台積電,不過魏哲家並未擔任工程研發工作,主要經歷在市場布局方面,加入台積電後,由於對半導體產業生態的了解,得以擔任重要的策略推手,並協助台積電開發了包含多種類比 IC、封裝技術等新業務。

劉德音與魏哲家在台積電的成績表現非常出色,市場對台積電可能再犯下類似蔡力行的錯誤決策的疑慮雖減輕,但是雙首長也同樣讓市場擔心會不會有內鬥的問題。

台積電過去幾年雖面臨因梁孟松出走讓競爭對手實力大增產生的壓力,但是在劉德音與魏哲家的共同掌舵之下,台積電不僅不以殺價為手段就成功穩住客戶,後續在工藝發展上仍證實自己長期累積的代工實力仍非三星等對手可以追趕上。

雖然三星在 14nm 取得進展上的優勢,但質量與良率仍遠落後台積電,而 10nm 布局更確保了蘋果代工訂單的獨占,高通未來也將回歸台積電的懷抱,在高端工藝發展上,可以說給了三星致命一擊。

另外,魏哲家也調整台積電代工內容,增加未來半導體業界趨勢中的類比晶片應用類型,比如說微機電與微控制、汽車與模擬 IC、圖像傳感器、顯示驅動器等,更擴增了廣大的客戶基礎,讓台積電的業績站上高峰。

劉德音和魏哲家兩人在技術發展以及市場業務布局成功分頭進擊,又能合作協調台積電的核心經營方向,讓張忠謀對二人的互補與經營能力放了一百二十個心,加上台積電在 2018 年預期將因 7nm 的布局而有明顯的業績成長,這也是讓張忠謀能夠安心在台積電慶祝三十周年的前夕公布退休計劃的最大原因。

張忠謀交棒新人,但仍難改變台灣企業由老人掌權生態格局

雖然劉德音、魏哲家兩人比起張忠謀要年輕許多,但也都同樣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家,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台灣所有大型企業身上,這代表了台灣領導階層還是存在相當大的斷層,雖然兩人在台積電的實際經營幫助極大,也證實其技術和商業眼光仍遠優於競爭對手,但是在未來的企業經營上,當歐美,甚至中國大陸企業青壯年領導者比重的增加,且這些多半是科技或新創產業,舉例來說,蘋果上市時,賈伯斯也不過 25 歲,Facebook 上市時,扎克伯格也才 28 歲。

圖丨如今的科技巨頭企業都開始於創始人年輕時候

如果以老科技企業為例,納德拉就任微軟 CEO 時才 47 歲,Safra A. Catz 接任甲骨文 CEO 時不過 53 歲,Brian Krzanich 接任 Intel CEO 時也是 53 歲,所以要說台積電這兩位接班人年紀輕,那也只能和張忠謀比。

台灣大概就沈振來接任華碩 CEO 時年紀 50 歲,算是相對年輕了。

不過華碩和台積電其實有點類似,董事長施崇棠原本在 2016 年就宣布要退居幕後,要將經營交給沈振來和徐世昌,但 2017 年手機業務弱於預期,加上被歐盟指控操控手機價格,罰款可能有 470 億台幣,兩年的獲利可能就此灰飛煙滅,施崇棠不得不又重上火線,親自主導組織改造,但施崇棠在組織改造後是否還會抓住大權不放,實際主導公司事務,可能要看組織改造的成效如何了。

要說張忠謀退休能帶給產業什麼啟示,那就是時勢造人這四個字。

如果當初沒有金融風暴,迫使蔡力行做了錯誤決策,那麼張忠謀或許早就已經退休,而蔡力行已經穩居台積電權力大位,但台積電在蔡力行的帶領下能否還會是現在的台積電?肯定不會,但會更好,還是更壞?沒人說得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雙首長制對台積電將是巨大風險

2009年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重新出山撤掉前CEO蔡力行,如今過了8年時間,張忠謀決定交棒不過卻採用了雙首長制,共同CEO劉德音接台積電董事長、另一位共同CEO魏哲家將擔任總裁,台媒評論此為一個完...

張忠謀:半導體行業不能守成 | 人物

摩爾定律的極限在哪裡?在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看來,實際上摩爾定律在半導體行業中早已不適用了。「因為原始的定義是18~24個月電晶體密度會倍增,但我們已經用遠快於摩爾定律的速度來發展半導體工藝,會以...

張忠謀與他的台積電

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技術革命之一是以不成功的薪資協議開始。1984 年,張忠謀的一位友人尋求募資 5000 萬美元設立了一家晶片製造商,他一開始拒絕,直到朋友提出書面提案才首肯。這個人從未加入,張忠...

傳蘋果A12處理器台積電代工:7nm製程

據外媒報導,蘋果計劃明年推出被稱作A11 Fusion的處理器,其將由台積電採用10納米工藝代工製造。現在最新消息顯示,蘋果將開發A12 Fusion,以及A13 Fusion扔將由台積電代工,...

五大挑戰者出擊,台積電還能高枕無憂嗎?

版權聲明:本文由半導體行業觀察整理自網際網路,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今年十月, 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談及Intel跨足晶圓代工領域,談及Intel此舉是把腳伸到池裡試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