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才創業的他,是地球上最會在科技界賺錢的中國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畢亞軍

在半導體產業不知道張忠謀,相當於在軟體業不知道比爾•蓋茨。

【一】

56歲創業的張忠謀,不但一出手就改寫半導體產業格局,而且一手締造了最會賺錢的華人科技公司:

2015財年,他的台積電以1671億營收穫得凈利潤604億,其利潤規模是台灣最大企業、營收8872億的鴻海精密231億凈利潤的2.6倍;是營收3950億的華為369億凈利潤的1.6倍;是營收1028億的騰訊288億凈利潤的2倍多,也領先阿里2016年財年(營收1011億)427億凈利潤將近180億(註:貨幣單位均為元/人民幣)。

獲利能力可謂冠絕群雄。

而這樣的獲利能力,對台積電來說,已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保持了幾十年。

2005年華商韜略第一次請求張忠謀先生,讓我們寫寫他的故事時,他寄給我一本他只寫到1960年代的自傳。

飛快讀完後,我的第一感覺是:

這個人的人生,只能用從卓越到極致來形容。

張忠謀1931年生於浙江寧波。

他的父親張蔚觀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在他出生時,已是寧波的財政局長,後來到南京轉戰金融業,再後來則輾轉重慶、上海、香港等城市並移民美國,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圖:初到重慶時期的張忠謀(後排右五,右四為父親張蔚觀)

成人之前,張忠謀已居住過6個城市,在10個學校念過書,體會過去家離鄉,不知歸期的無奈與悲哀,澎湃過慷慨激昂,救國救民的大情懷。

幾十年後,他還在感嘆:那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其悲哀與激昂,都不是非過來人可以理解與想像。

在打得人仰馬翻的科技界,張忠謀是最安靜也最文藝的人之一。

這得益於他早年的經歷。

據他自己回憶,10歲前他已讀完包括《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名著在內的全部「兒童文庫」書籍,由此養成愛閱讀的習慣並貫穿終生。

小小鮮肉時代,張忠謀文采出眾,是還曾立志當作家,直到父親受不了他兵荒馬亂還搞天真爛漫,警告說「當作家要餓肚子」,他才收住念頭。

不過,他的生活依然文藝而多彩,音樂會,小提琴,網球,電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特長班都報吧。

不同的是,他折騰這些,純粹是因為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圖:張忠謀少時在上海的家

高中畢業時,張忠謀被父親誘導考入自己的母校滬江大學銀行系。

至今他還清楚記得當時的一番情景:高中畢業的那晚,和幾個相熟同學慶祝,大家喝了不少酒,盡情地叫喊,盡情地歡樂。

「夜已闌,我們漫步到黃埔江畔,大家湊了點錢,租了一條帆船到黃浦江上游江。

滿天繁星下,遠遠的上海如痴如醉如夢,也不知是我們醉了,還是上海醉了。

同游中有一人,乘酒意跑到船頭大喊:『黃浦江,我們還能在這裡住多久?」張忠謀說:「這樣的豪情,以前、以後都不曾再有。

兩個月後,內戰爆發了,逃到香港的張家決議:張忠謀要去美國讀理工,以防萬一,將來好在美國安生立命。

「油然生起飽歷滄桑之感覺」的張忠謀於是坐上前往彼岸的飛機,並在記憶中寫下這樣的心情:「舊世界已經破滅,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須鼓足勇氣。

【二】

在美國,張忠謀的條件也不差。

他的三叔,已從哈佛拿到電信碩士學位,之後還拿到應用物理博士學位的張思侯先生,已是美國東北大學的教授。

張教授自己學理工,卻不主張讓張忠謀直接學理工,他認為小張同學從小興趣廣泛,應該再讓馬兒跑一會兒,看看他到底適合做什麼?

一番運作後,張忠謀被送進哈佛大學。

當時的美國,以全世界5%的人口創造著全世界40%的GDP,正值最黃金時代。

雖然大人們把張忠謀當作只需被安排好的小毛孩處理,連話都不跟他多講,但他卻好像什麼都懂一樣,並很快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頭」的美國精神感染,也很快在哈佛如魚得水。

▲圖:哈佛時的張忠謀,皮帶系歪了點但整體較為飄灑

回憶哈佛的經歷,張忠謀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

一是,入學時一個才剛見面聊了幾句的美國哥們,熱情地要他退掉學校安排的室友與自己合住,但他並沒有答應。

他說自己不想得罪那位被學校安排,連面都還沒見的室友,更對這美國哥們的不含蓄有點受不了,稱「他的邀請可謂是相當的唐突」。

二是,他從小就喜歡的文藝和浪漫,在哈佛得到更好的培養,他在那裡耕讀西方經典,聽歌劇,看戲劇,參加國會大人物和名流大師的演講與辯論會,全方位地陶醉在西方文明盛宴之中。

這讓他好生喜歡,也對哈佛格外有愛。

還有一件事,是游泳考試。

哈佛規定大一學生須在學年結束前通過游泳考試。

張忠謀說,等他這隻旱鴨子好不容易劃及格時,游泳班已只剩下一個還沒合格的人。

「當我對哈佛游泳池做最後一瞥時,只見他手舞足蹈地在水中掙扎。

哈佛第一年,張忠謀的成績位列全年級前10%。

此時,國民黨徹底潰敗,父母也從香港去到美國,並在中國是回不去了的悲觀中,根據當時華人在美的就業發展情況再次決議,張忠謀必須轉學理工。

他在哈佛的第一年也成了最後一年。

張忠謀的父親張蔚觀先生——他44歲到美國,進入哥倫比亞工商學院就讀,並在47歲獲得碩士學位。

張忠謀說,父母在美國的老年生活是安定的,但父親一直不能擺脫流亡異國,壯志未酬的憂慮,進而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這個獨生子身上。

學理工,最理想的就是去麻省理工了。

張忠謀想去,就去了。

1950年的麻省也正處於黃金時代,擁有眾多世界級大師,在機械系學習的張忠謀成績依然優異,還幫教授打點工,掙點碎銀子,但卻過得並不快樂。

他形容自己對麻省「雖有十分的敬,卻只有五分的愛。

對搞機械這件事,他也是始終興趣缺缺。

不知是不是麻省小心眼,看出了張忠謀只有五分愛的心思,當張忠謀碩士畢業申請讀博士時,他連續兩次落榜了。

當時,他已結婚,一路走來都是順風順水,如今卻被再一再二的挫敗。

他被弄蒙圈,整個人都不好了:

「呆呆地望著沒有我名字的榜,自尊心、自信心在倏忽中消滅。

十幾年的讀書生涯嘎然中斷,下一步做什麼都還沒有想到,我何以對父母?對我新婚不久的妻?」

【三】

成為大人物之後,張忠謀曾驕傲但實事求是地,把麻省博士落榜說成自己一生最大的幸運。

但在當時,這卻讓他鬱悶、惶恐了好長一段時間,是他人生最大的打擊。

麻省不留張爺,何處可留張爺呢?

答案是,大致上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到別的學校去讀博士,這不難。

我可是麻省的碩士,到你們這裡讀博士是看得起你們。

第二,找工作。

找工作比較難。

按照所學,結合實際,他只能進公司上班,或者到學校找個教職。

這兩個領域,一般的工作,麻省的張碩士看不上;好點的工作,則不一定看得上麻省的張碩士。

尤其進公司,當時整個中國人進入大公司的成功先例都是少之又少。

中國人成功的先例很少,但誰規定我不能做個先鋒呢?

被落榜羞辱的張忠謀,帶著雪恥的怒火,把簡歷一封封地寄給了心目中的大公司,以及萬一大公司不成,先將就一下的備胎們。

後來,張忠謀把這個過程形容得頗具詩意、理性與規劃性:「一個陽春的工程師,50年代在美國的中國人,要去闖出自己的新天地。

但當時的他卻是個相當意氣用事,比較不夠理性與規劃的人。

然而吧,牛人之所以成為牛人,很大一個原因是,哪怕意氣用事,甚至當時看來做錯事,他們也往往歪打正著,狗屎運特好地踩到了更加正確的點上。

發出簡歷兩個月內,張忠謀獲得了4家公司的工作機會。

其中兩家令他滿意,最滿意的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車,專業對口,待遇也好;比較滿意的是一個叫「希凡尼亞」的半導體公司,公司不怎麼知名,但待遇更高,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一美金不多,但張忠謀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是福特憑什麼少給一美金的問題。

於是,他自信滿滿地跟福特講價:「我恭敬地說,我很想來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請你們考慮提高起薪?」

結果,那個在面試時跟他談笑風生的人事專員,態度180度大轉彎:我們這兒不討價還價,你要來就來,不來,拉倒。

這一作,讓本來已經打定主意去福特,但也死要面子的張忠謀覆水難收了。

掛完電話他就決定,別了,小氣而無情的福特先生。

1955年5月,年輕氣盛的張先生,一氣之下,去了多給他一塊美金的「希凡尼亞」,進而一腳踏入半導體產業,並一路走到今天。

這也讓他在後來屢生感嘆:「人生的轉折點,有時竟是這麼的不可預期!短短的一個電話,加上一時衝動的青年感情,就讓我和半導體結了一生的緣!」

【四】

進入陌生的半導體,讓張忠謀給自己找了麻煩事兒。

什麼都不懂,唯有夜以繼日地加快學習。

他找到電晶體發明人之一,諾貝爾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經典著作——《半導體之電子與洞》來研讀。

這是他在半導體的第一本教材,他說,這有如讀荷馬古詩一樣的困難,但還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讀,讀了又想,想了又讀。

▲圖:威廉•肖克利

讀了想,想了讀仍不懂的,臨時住在一個旅館的他,就去請教一個幾乎夜夜喝酒,但很懂半導體的人。

每天吃晚餐時就和他坐在一起,不學他喝酒,學他怎麼搞半導體。

同時,他還大量學習了行業內最新、最權威的學術成果、論文或動態信息。

張忠謀的厲害在於學東西飛快,更厲害則在於他非常善於舉一反三,一通百通,而且非常主動地去學以致用,並在用中繼續學習。

當時,他的工作是負責鍺電晶體產品生產的改良及設計,進入公司不到一個月,他就捯飭出一個改良傳統鉛焊技術的小成績並被全公司推廣,大大提升生產良率。

這讓他很受鼓勵:「學校外面的世界,並非那麼充滿荊棘。

」之後一年左右,張忠謀被提拔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4個小兵。

但這4個小兵中的兩個,讓他又一次意氣用事,犯下外人看來不值當,也不應該的錯。

新來的外行上司因為公司一直燒錢,要他辭退這兩個勤奮上進的小兵,他不服,也不能把上司說服,於是果斷負氣走了人。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

他又一次負氣對了,而且太對了。

離開「希凡尼亞」後,帶著在半導體產業的小資歷,張忠謀加入到另一家公司——德州儀器(下稱:德儀)。

【五】

德儀當時只是個小公司,但已是半導體業生猛成長的新勢力。

在張忠謀進入之前,它已通過發明矽電晶體改寫了半導體市場的格局。

在德儀,張忠謀真正感受到美國科技公司的創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簡直是聽不到的形容詞。

加班是不成文的規定,而且全都是自願,也沒有什麼加班費。

『失敗』從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甚至同情。

但受挫折者必須振作重來,如再有挫折,再重來,直到成功為止,大家一起賭,一起輸,一起贏,一起往前拼。

身處此境的張忠謀也立即成了鄰居眼裡「瘋狂的工作者」,一進去就立下一大功。

當時,德儀替IBM生產著四個電晶體,其中一顆電晶體在IBM生產的良率10%,但到了德儀,做出來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

張忠謀點子很正,被安排來搞定這最難的一顆。

在「每天早上8點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開始後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讓產品良率超過了IBM本身,最高達到驚人的20%,也贏得「27歲人生中最喜悅的一天」,並因此進入大老闆的視野,獲得人生中第一個正式管理職位:鍺開發部門經理。

後來主導了半導體產業諸多技術革命的張忠謀,到今天依然不是技術專家,他希望也一直在走領導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角色,這個小經理則是重要的開始。

▲圖:擔任德州部門經理時獲客戶嘉獎,與客戶及銷售人員合影

張忠謀走上管理崗位時,他的一個同事也在幹著一件驚天動地的事。

加入德儀不久,張忠謀就認識了這位身材出奇的高,瘦削,而且擁有巨大頭顱的老兄,並很快因為同樣來自東部,年齡也差不多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基友。

他們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

交談中,這位老兄告訴張忠謀,自己正計劃把好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上。

他還跟張忠謀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對他這個想法也很贊,並問張忠謀怎麼看?

張忠謀不怎麼看,也看不出什麼名堂。

此時獨立做個電晶體都非常困難的他,覺得這位老兄侃侃而談的,把幾個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的計劃,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匪夷所思」,不切實際。

讓他意外的是,過了一段時間,這位老兄卻告訴說,他已經把那玩意兒弄得差不多了,而且還饒有興致地顯擺了一番。

有點被震到的張忠謀,為這老哥感到高興,但也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兒就算弄出來,又有什麼用呢?離實際應用是那麼的遙遠。

但最後,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震撼了。

當他正式獲悉這位老兄已獲得了最後的成功時,這件事情已經震撼了整個半導體世界。

這位老兄就是改變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傑克•基比(Jack Kilby)。

當他希望張忠謀欣賞自己倒騰的那玩意兒時,他事實上是在讓張忠謀見證人類史上的一個重大科技進程:眼睜睜地看著世上第一個集成電路誕生。

後來,傑克•基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被認為和他同時搞出了集成電路的另一位大仙諾伊斯,則在此後帶著一個叫摩爾的同事,創辦了英特爾公司,並很快在電子業掀起一股股驚濤駭浪的革命。

這件事,讓張忠謀深深地領教了前瞻技術的力量,而這些在他當時看來跟自己不太有關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後來,成為了他事業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1961年春天,張忠謀再次贏得好機運。

「總經理召見我,誇了我一番,說我有足夠潛力角逐未來全公司研發副總裁之職。

」走出總經理辦公室後,他還得到一個公司從來沒有給過別人的機會,支全薪去讀博士,公司負擔一切學雜費。

之後,張忠謀通過了半導體業內第一學府史丹福大學電機系的博士考試。

「在麻省理工落第的恥辱終於洗刷,這又是人生中喜悅的一天!」放榜當晚,他和妻子帶著2歲的女兒到舊金山中國城大吃了一頓,還打了決定讀博士以來半年內的第一次橋牌。

1964年初,取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並回到德儀的張忠謀,被提升為鍺電晶體研發經理,統領將近3000人的隊伍,鬥志昂揚地朝著心中的殿堂狂奔。

方才33歲的他,收入已達到美國的中上階級,擁有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學府的學習經歷,也受到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最高領導的信任和賞識,春風拂面中,他覺得自己的未來,如同德州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無限寬廣。

【六】

41歲那年,張忠謀登上了新高峰,成為德儀統領3萬多員工和全球半導體業務的副總裁,也是這個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三號人物,以及美國大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

之後,世界半導體產業迎來了中國人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參戰、發起戰爭,並不斷贏得戰爭的新時代。

其時,被諾伊斯和摩爾飛速壯大的英特爾,已是德儀半導體業務最強勁的對手。

坊間甚至傳聞,英特爾已把中國人當政當作擊敗德儀半導體業務的最佳時機。

而剛剛「登基」的張忠謀則是另外的想法:

他要打掉英特爾的威風!

內存是英特爾當時最強的業務,並且已經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爾已成為內存的象徵,許多公司都在其攻勢下落荒而逃。

但張忠謀卻決定,就從英特爾的內存開打。

他不但決定大幹內存業務,而且決心奪下英特爾在內存領域的世界第一,打掉它的這個象徵。

這個目標嚇到了德儀的寶寶們,但張忠謀態度堅決地推進。

他的看法是,混科技產業的大企業,一旦決定去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不可。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掌握主動權並獲得理想的利潤,否則,就是賠錢去陪第一名耍。

當時,整個市場以及英特爾的主力產品都是1K,為了奪第一,張忠謀開足馬力,痛下血本,直接從4K產品開打。

這個大膽決策遭到很強烈的反對,但他以更強的力量勇往直前。

結果,4K新品出來不久,就把英特爾打成了手下敗將,也打出一個張忠謀地位。

此後,英特爾在內存市場的輝煌便一去不復返,直到徹底退出,轉型成為CPU巨頭。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忠謀也算是英特爾的恩人,為逼迫英特爾轉型立了功。

不做第二,只做第一。

你出一,我不出一,而是直接跳空高開、一劍封喉,打天牌,這也是張忠謀在科技界打贏關鍵戰爭的核心制勝策略。

在最近幾年帶領台積電與三星爭奪iPhone晶片處理器的殘酷戰爭中,他更是將這一策略應用到極致。

半導體發展史上,行業技術更迭一直都謹守著上面提到的那個摩爾所創建的摩爾定律──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電晶體最小尺度的線寬(half-pitch)縮小至0.7倍(面積縮小至0.49倍,差不多是二分之一),並由國際組織──國際半導體技術藍圖聯盟(ITRS)統籌,領著業界一二一,齊步走,90納米、65納米、45納米……數字越走越小,成本越走越低,性能越走越先進。

但2010年,張忠謀卻突然出奇兵,以比摩爾定律更快的節奏把台積電推向巔峰。

他不露聲色,默默跳過當時應該推出的32納米,直接推出28納米技術,去與包括三星在內的32納米技術競爭,不但贏得iPhone6及後來系列產品晶片處理器的戰爭,還一舉創造了台積電歷史上最賺錢、稱霸時間最長的新產品。

據行業權威媒體報導,台積電目前還已憑藉再次高開的16納米技術打敗三星,獨攬了iPhone7的A10晶片處理器大單。

市場預計,該處理器將帶動台積電16納米製程晶片進一步攻城掠地,甚至達到70%的市場份額,進而遠遠甩掉三星。

而華商韜略今天早晨獲得的最新情報則顯示:蘋果已開始準備iPhone8的A11處理器,而這個以第二代10納米工藝為核心的艱巨又誘人的任務,依然成了台積電獨家饕餮的盛宴。

三星方面,則在拿出吃奶的力氣,學習張忠謀跳起來、隔代打的策略,全力攻克7納米技術,意圖搶回丟失的領地。

話再說回來,張忠謀執掌德儀時的半導體市場,群雄四起,硝煙瀰漫,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但整個行業卻處於混沌狀態,猶如任正非所說的迷霧中航行。

稍不留神,今天的領先企業,明天就被視線內外的對手拉下馬。

站在最高處的張忠謀,為了保住德儀的絕對優勢,不但在技術上持續領先,而且還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討價還價的老規矩,主動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打得產業同行們一聽德儀又出招了就一腦子們的汗,甚至丟盔棄甲,主動落敗。

張忠謀跟客戶簽訂協議:每當公司開發出新產品,他就以每季降價10%的幅度往下跳水,而且說到做到,虧本也堅持。

這一看上去是打擊對手的策略,實際上是一箭雙鵰,讓他逼迫德儀以生死時速加快產品和技術疊代,進而持續鞏固技術競爭力。

這一主動降價的價格策略在當時的高科技界,是前無古人的顛覆性大創新,具有超強的殺傷力。

在此誘惑下,同行手裡的客戶紛紛轉向德儀,和張忠謀「一起賭,一起贏」。

他在此間推出的諸多最新半導體製程,也因此迅速席捲全球,不但占有世界50%以上的市場,更成為引領產業向前的標準。

▲圖:德儀工作的張忠謀

靠著技術、價格上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在執掌德儀半導體業務的將近10年里,世界半導體市場上,只要是張忠謀主打的戰爭,除了他自己,似乎沒有人可以凱旋,包括英特爾、摩托羅拉也不例外。

德儀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終被他緊緊握在手裡。

甚至,早在1974,《電子》雜誌就將剛剛執掌德儀不久的張忠謀,形容為「掀起全球半導體大戰,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

德儀的威武下,張忠謀肇始的大跨步的技術創新,自殺式的價格戰策略,也逐漸成為整個科技業的新打法。

因為不降價被張忠謀擊敗過,並著有《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英特爾總裁格魯夫,曾是價格戰策略的主要與堅定反對者,他曾多次當著張忠謀的面,偏執地表示不接受降價的策略,但最終也都放棄偏執,接受現實,加入了價格戰陣營。

只不過,那時,已不在德儀的張忠謀和已不做內存的格魯夫,已是很好的夥伴和朋友。

1978年,有著輝煌戰績的張忠謀,被加大力度向消費性電子產品轉型的德儀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儀消費電子集團總經理。

德儀原本希望他在半導體之外再造一個消費電子王國,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而且是,對張忠謀,對公司而言,都是個錯誤。

在消費品集團,張忠謀帶領團隊發明了好萊塢大片《E.T.》衍生產品——ET拼音玩具「SpeakandSpell」。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用語音單晶片做出來的玩具,這個晶片也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出版物《IEEE Spectrum》評選為「改變世界的25顆晶片」之一,可謂是獲得了耀眼的成績。

▲圖:德儀工作的張忠謀到車間考察產品製程

但已在半導體產業幹上癮的張忠謀,從內心不認同德儀的轉型戰略,他堅信半導體才更有發展前景,所以這個職務他做得認真,但並不愉快,也缺乏感覺。

甚至,他還經常身在曹營心在漢,大聲疾呼德儀應該加大半導體投資,進而與一門心思要搞消費電子的集團新總裁菲伯格格不入,也逐漸萌生了退意。

1983年,張忠謀在悶悶不樂中離開了德儀。

離職的消息一傳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門。

再三考慮後,他選擇了前往紐約,出任通用器材的總裁。

但當時,他已是52歲的人,重複職業經理人的道路對他而言,顯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悅,更不刺激。

在他心中,他還需要一個其他意義上的嶄新開始。

不久,這個開始就來了。

他如何開始的,又如何走到今天?

且聽華商韜略下回為您分解。

本文作者: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畢亞軍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獲得授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