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大佬張忠謀退休,「大陸芯」能否複製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丨 小飯桌新媒體作者 牛油果

前段時間,台積電大佬張忠謀退休一事一度引起人們對這家台灣半導體企業的關注,對比大陸中興遭遇美國制裁風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大陸晶片業的未來。

張忠謀的退休感言提到大陸半導體產業,並認為目前對台灣來說算不上威脅。

「大陸半導體落後五到七年。

說這話的底氣,自然是台灣半導體行業的發達。

自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到其晶圓代工業務占全球市場份額55.9%,台積電人才也開花結果,聯發科、宏碁、敦泰(觸控晶片廠)、大陸紫光、中芯不少高管即出身台積電。

台灣媒體稱張忠謀為教父,他也確是台灣半導體業開天闢地式的人物,一個人帶起了一個產業,使台灣半導體從零開始便擁有了世界水平。

張忠謀的故事,會在大陸複製嗎?

張忠謀出生於寧波,他的故事,和大陸的「大時代」有關,但此後,便是一個勤奮的青年在異國努力打拚,成為行業巨擘的故事了。

張忠謀如何成為半導體大佬

張忠謀自傳附錄有一篇寫他「打臭蟲」的故事,講的是張在重慶讀中學期間,與同學們在宿舍和臭蟲鬥智鬥勇的事,和許多初中生作文一樣,他還在後面感嘆一句,有些奸商和官員就好比這臭蟲,一定要想辦法消滅才好!頗有憂國之感。

張忠謀中學時的理想是當作家,還看了不少名家名作。

但這一理想被父親「無情地」擊碎,原因是,不好謀生。

民國戰亂,那時張家已嘗顛沛流離之苦,他父親是銀行業高管,自知何種方式謀生是「靠譜的」。

張忠謀傳記多次提到父母長輩對自己人生規劃的「干預」,棄文是第一次,後面也有父母為他決議去美讀書,親戚為他選專業等等。

在這些人生轉折的關鍵時刻,他沒有叛逆倔強,而是修正了自己的方向,選擇了很實際的道路。

從學文到學理,是他幼時第一次轉變人生目標。

儘管在此之後,他沒有壓抑自己對文藝的喜好,在哈佛時還是喜歡看歌舞劇,聽古典樂。

但他在自傳中感謝父親的決定:才看了幾本書就要當作家,我真是太天真!

家國戰亂之時,出生於不幸大時代的張忠謀又是幸運的。

在所有人都在關心戰事將如何變化,一家人已逃難到香港的時候,他父親決定出資供他去美國讀大學,到已開發國家謀生存。

這個被張忠謀形容為「人生重要分界」的決定,給了他後來成功的舞台,也躲避了國內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從此他告別了逃難於6個城市、在10個學校念過書的逃亡生活,開始追尋自己的「美國夢」。

但母親也說,父親只夠錢資助你一年的學費,剩下要靠自己了。

家鄉無可回,美國靠自己,張忠謀的人生從此剩下四個字:沒有退路。

他詳細描寫了自己坐在飛機上,第一次去美國時的沉重心情:我從未離家如此之遠,也從未計劃離家如此之久。

如今遠涉重洋,要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去,展望前途,渺茫之極,怎不令人感傷呢?

他是1000個哈佛新生中唯一的華人。

勤奮刻苦,可用來形容他在美國時的學習狀態。

哈佛一年後他轉讀理工,去了麻省理工。

喜愛文藝的他多次陳述,麻省三年比不上哈佛一年。

在哈佛是快樂的,在麻省讀機械則乏味。

但麻省學的東西有實際效用,可為將來找工作服務。

如果不是兩次博士落第,或許沒有後來的台積電。

張忠謀原計劃繼續讀本專業博士,這也是當時在美華人比較安全的工作路徑,將來好找個學校教書。

落第,就只能去找工作了。

著名的「一美元」故事改變了他的事業方向,他改業半導體。

因富特汽車給的薪資比當時一個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少一美元,張忠謀打電話去問,對方卻是愛搭不理,回覆:愛來不來。

負氣之下,張忠謀告別福特汽車。

另外,他的三叔也提出建議:半導體公司來了不少中國人,你不妨也去試試。

從此,他踏入此後服務一生的事業,半導體。

張忠謀在這裡看到前沿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商業機會,看到固守舊世界的公司如何衰敗,面向未來的新公司如何崛起,慢慢相信當時不流行的半導體業有著偉大前程。

張忠謀的故事不可複製就在於,他親眼見證了半導體業從零到一,小公司崛起,大人物逐漸成功的過程。

他見證了技術的突破,看到好同事因發明集成電路而和後來英特爾的創始人一起拿諾貝爾獎,看到諾伊斯創辦英特爾的過程。

諾伊斯只比張忠謀大四歲。

那是一個技術發展的黃金時代,他隨這些半導體「歷史人物」一起衝浪,見證了「大時代」。

而他後來,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此後張忠謀還做了個重大人生決定,跳槽到德州儀器。

擺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IBM和德儀。

他還是想做半導體,沒有選名氣更大的IBM。

選德儀的原因如下:當時的上司賞識自己,十分歡迎自己。

他在德儀可謂「開門紅」,一進去就按原來在希凡尼亞的工作方法,為德儀一個極難的項目產品提高良品率,最終實現了良率穩定在連客戶IBM都達不到的30%以上。

初達25%時,他稱那天是「我27歲人生中最喜悅的一天」。

這次成功為他帶來德儀給的1000美金分紅,當時少有。

後來張忠謀分析,為什麼現在和原來做一樣的事,在這裡就幹得好,有獎金,在希凡尼亞就被降級,裁員(裁掉自己的兩個下屬)。

他得出結論:兩個公司本質不同,德儀有大客戶,自己的工作是德儀需要的。

自己的能力不變,但在不同公司價值大不一樣。

這次跳槽讓27歲的張忠謀明白這個道理。

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5年,「半導體」三字已深深嵌入他的人生。

他從機械改學半導體,一個朝陽行業,隨著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等的普及,技術研髮帶來的商業價值和產業規模越來越大。

張忠謀的價值也越來越大。

如果不是德儀後來做戰略轉型,可能也不會有台積電。

德儀後來想做消費電子,也就是干蘋果乾的事,讓張忠謀去管,另起一個「消費電子王國」。

張忠謀不干。

這是和他幾十年人生道路相左的事。

後當台灣想發展經濟,發展半導體業的時候,經政府官員邀請,張忠謀最終決定回台灣創業。

此時他已56歲。

這樣,再來理解他說的「辦世界級公司」,就不足為奇了。

始終充滿危機意識,鑽研行業幾十年,對市場經營有理解,是張忠謀自信來源。

台積電初嘗勝果,也是借了張忠謀的人脈

當時英特爾新CEO與張忠謀私交不錯,於是張邀其來台積電參觀,一番溝通,英特爾給了台積電第一筆大單。

張忠謀後來接受彭博採訪時說,自己最大驕傲就是實踐了晶圓代工模式,專注製造,讓英特爾這類公司可以專事設計研發,不被量產能力負累。

同時小公司也能進入半導體研發行業,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全新的商業模式成就了台積電。

2017年3月,台積電市值超越英特爾,達1703億美金。

當英特爾還以PC業務為主的時候,台積電卻可以進入智慧型手機業,繼續做晶片代工。

台積電的巨大成功,是對在半導體業奮鬥了60多年的張忠謀最好獎賞。

退休後的張忠謀可能要完成自傳的下半部,續寫自己33歲後的傳奇人生。

他在德儀學會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又以何種理念經營台積電?可能要等此書出版後才得略窺一二了。

大陸造晶片?不得不做之事

中興事件發酵後,《一段關於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的往事》萬字長文刷屏,許多人自此得知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一些故事,倪光南教授對此做的一些貢獻。

有人評論倪教授是「堂吉柯德」,懷揣理想,幾番努力,想建起中國晶片事業雛形,但種種原因還未成。

從張忠謀近期發表的一些言論來看,在他眼中大陸半導體事業較之前也有了不少發展。

但現在談晶片自主為時尚早

中興事件或許讓不少人已意識到,產業鏈上游受制於他國是如何痛苦的一件事,在高科技領域處於下風是如何「受虐」的一件事。

但要想干成這件投資大、見效慢,涉及國家利益的事,需要的因素太多。

首先是國際型人才,如張忠謀是見證整個行業從小到大的人,更是技術加管理人才,回台灣創辦台積電是政府牽頭所為,另外還要大量網羅世界型人才——他們往往從美學成歸國,更要出現成功商業模式,如台積電的成功就是商業模式的成功,在製造端擁有話語權,才有可能出現「世界級的台積電」。

在任一關鍵環節失敗,這一夢想都無法成功。

晶片產業每一環節都有極高競爭壁壘。

自主做晶片必定是條極其漫長曲折的道路,但中興事件的「好處」或許就在於,它讓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大國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圓代工帝國台積電是這樣煉成的

台積電,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而本身晶圓代工這個行業也是台積電首創的。而張忠謀,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把一個台灣企業,乃至一個行業發展到巔峰的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晶圓代工龍頭的發展...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看看他的傳奇創業史

從1987年創辦台積電,張忠謀已經帶領台積電走過了31個年頭,而他也被稱作是「半導體教父」。30年間,台積電從默默無聞、不被看好的公司,躍居為全球半導體領域大咖,總市值一度創台灣證券史上最高市...

台灣「教父」張忠謀,一年賺1.6個華為!

今年的富豪榜又一次如約發布,但那些一線的富豪年紀都慢慢已經越來越大了。不說國外那些「大佬」,就我們國家的土豪,不管是86歲的張忠謀還是63歲的王健林或72歲的宗慶後還是53多歲的馬雲等等,其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