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普後軟銀,怎麼理解富士康一日兩大合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當人們為三星擔憂的時候,它的老對手郭台銘的焦慮似乎更重。

過去一段,郭台銘跟他的鴻海略顯被動。

是啊,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的,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衝擊後還略顯難堪。

這背後,它的代工版圖面臨巨大的結構調整。

過去郭台銘雖然也為集團制定了所謂「八屏一網一雲」的藍圖(2014年6月公布),截至目前,仍是手機、PC類產品代工更有聲量。

其他領域雖有持續布局,當然也包括巨資併購,但對整個藍圖的落地,似乎一直沒有進一步明晰的動作。

而這一次,它一天兩大合作,先夏普後軟銀,崢嶸頓顯。

它不是早就收購夏普了嘛,還要怎麼合作?它是收購了夏普,但是雙方之前的既定路徑,基本設定面板與太陽能領域。

如今,雙方將延伸到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雙方將成立Sharp Healthcare and Medical,鴻海間接子公司Fabrigene Limited為控股方。

郭台銘表示,將鎖定夏普在生命科學領域深耕數十年的人才、技術、設備、專利,利用公司原來匯集的國際醫藥管理人才與經驗,以及大中華區銷售能力,拓展生命科學、健康環境、影像醫學三大面向。

其中,生命科學業務,是指雙方共同發展微型生物晶片,這是一種以面板材料應用到基因檢測前處理上的全球獨家技術,能達到完全自動化,替實驗室省下大量人力、物力與時間,對體外診斷、生命科學發展上帶來跨世代突破;健康環境部分,則以空氣、飲水、飲食安全為核心,布局智慧、健康家居,主要產品包括 AGEs 量測設備,讓民眾藉助簡易手指量測解析身體中的糖化終產物,推算身體健康年齡,提供健康諮詢方案;影像醫學則比較能直觀理解,就是藉助夏普顯示技術,整合雙方是在醫療領域的核心技術,提供可視化的精準醫療解決方案。

你能看到,這裡面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三大方向雖然都是相當專業,但幕後都有顯示技術之城。

當然,現在的顯示技術,與半導體越來越高度融合。

通俗地說,已經是一個半導體顯示的時代。

這到底反映了鴻海什麼趨勢?我個人覺得,這是郭台銘主掌的變革動向,就是朝行業網際網路、物聯網邁進。

而它選擇的健康醫療,既是國計民生無法脫離的剛性部分,也是現實產業中利潤非常高的領域。

你能看到,過去一段,無論是歐、美、日本還是中國大陸等地,精準醫療概念非常熱火。

而打著健康概念的智慧家居也是如此。

比如阿里雙H戰略,其中一個H就是英文「健康」一詞的首字母。

復星、萬達、格力等許多公司都在跨界。

其中的格力,也是以能源管理的角度切入市場上。

同樣涉及水、空氣、電力等。

對於鴻海來說,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產業局限於家電與手機等狹隘用途,開始走向更廣泛的無所不在的顯示時代,朝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邁進,更是意味著它基於製造業的平台化戰略得以深化。

要知道,鴻海可不止是一個硬體代工企業,它是一個遠勝IDM模式的綜合性的巨頭,在全球電子業領域,除了處理器不生產之外,其他幾乎所有部件、軟體都不在話下。

而且它還有強大的模具與材料布局。

這能讓它走出過度側重PC、手機及其他消費類電子代工的風險。

過去的業務雖然規模非常龐大,但力弱稀薄,而且波動非常劇烈,幾乎就是每個幾年就一次巨大的震盪。

當年它是整個PC業代工巨頭。

PC成長乏力後,它強化手機,一度是摩托全球最大的代工廠。

但摩托轉型失敗,加上2008年遭遇經濟危機,鴻海一度遭遇巨大挑戰。

不過,當蘋果引領的一輪智慧型手機熱潮開啟後,它迅速依靠整體優勢,切入蘋果產業鏈,成功完成替代。

這也是2009年郭台銘重新回歸集團擔任CEO的危機背景。

與它競爭的另一巨頭偉創力,當初被鴻海超越後,很快剝離了PC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的大部分訂單,全力衝刺它的優勢領域,也即2B代工,從而避開了郭台銘的強悍衝擊。

截至目前,雖然偉創力規模遠不如鴻海,但它的業務版圖相對穩定。

之前鴻海也曾有過直接的2B布局,伺服器形態就是。

但它直接依託PC產業鏈,越來越透明。

較早時候,它也布局過汽車,至今也在積極滲透,甚至還有不錯的無人駕駛專利,但兩年前,它將無人駕駛的部分專利賣給了谷歌,似乎在等待更為成熟的涉入機會。

它也曾在能源領域布局。

其中的太陽能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

除了大陸間接的太陽能事業外,2015 年 12 月,鴻海與軟銀以及印度 Bharti 合資成立了 SB Energy,並成功標下印度國家火力發電公司的太陽能服務,將建立 350MW 的太陽能發電廠。

這種重度垂直的領域,比如能源、健康、醫療,也是GE、西門子、飛利浦、東芝等巨頭的地盤。

而這幾年,韓國三星也在強力衝刺,在它的版圖裡,這部分恰恰也是它面向未來轉型的方向。

由於手機業務不久前遭遇一定危機,加上掌門人李在鎔遭遇調查與拘捕,三星的轉型速度一定會加快。

就是說,郭台銘的危機感應該非常強烈。

當人們為三星擔憂的時候,我感覺它的老對手的焦慮似乎更重。

要知道,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

2017年,即便蘋果iPhone8大賣,想再持續創造過往幾年的神奇,幾乎不可能了。

手機業已經高度成熟。

而且,鴻海的蘋果訂單正被持續被分流。

它與蘋果之間,雖然不會分裂,但未來,雙方都不可能將自身的命運押在對方身上了。

郭台銘已經67歲,壓力應該很大。

看上去依舊青春不老,但他至今仍未能破除兩大魔咒。

一是接班人話題。

早在2002年,郭就開始思考6年接班計劃,就是到2008年,通過建立聯邦制組織架構,從中選擇接班人。

2006年至2007年,他已將日常營運重任分化交給9大事業群總經理。

其中,二弟郭台強因年齡與他接近,且已發展出正崴,接棒可能反小;三弟郭台成40歲出頭,年輕有為,且掌握最大現金流業務,外界認為非他莫屬,2006年,他突得血癌。

2006年年終尾牙當晚,郭台銘重申2008年退休計劃,寫了一幅「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的對聯,送給台下許多高管,說是鼓勵年輕幹部搶班奪權。

但實際上,他依然囑意郭台成,認為他能好起來。

只是,2007年,郭台成再度病發,夏天就病逝了。

郭台銘的兒子郭守正無意電子代工業,頗讓老頭惱火,但無法強制。

他的大女兒郭曉玲缺少專業能力,不可能接班。

自那以後,郭台銘不但沒有向下分權,反而重回前台。

一直執掌局面到如今;

二是股價魔咒。

2009年,郭台銘對投資人說,鴻海股價若不能重回200元以上,他就不退休。

而截至上一交易日,鴻海股價89.5元新台幣。

即使翻番都無法達標了。

未來一段,如果不能儘快強化2B業務布局,並在營收與利潤方面有相當的成長動能,即使手機、PC等產品線的代工版圖繼續增長,甚至通過垂直整合深度布局,比如收購夏普後可增強與蘋果合作的粘度,但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說,鴻海的概念開始陳舊,將很難獲得資本市場追捧了。

2016年經歷了IPO後歷史上第一個衰退年,2017年將是鴻海發展史上的關鍵樞紐。

郭台銘與鴻海必須在這一年將過去確立的新願景,進一步落地,並形成一定的勢能。

所以,同一天,另一大戰略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那就是鴻海與軟銀的再度牽手。

上面提到了,雙方在印度已有太陽能工廠項目,事實上之前雙方在電信相關的領域也有合作。

也包括移動網際網路領域。

是啊,軟銀旗下的ARM,它的生態落地,就需要富士康在終端代工領域的支撐。

事實上,鴻海與軟銀的合作領域確實已相當廣泛。

2016 年 10 月,鴻海與ARM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這也是鴻海及軟銀繼 Pepper、太陽能後的合作項目,將有利於鴻海搶攻物聯網 (IoT) 市場。

但這次的牽手,則是側重投資。

我想,這一布局,相對於牽手夏普、印度能源廠、與ARM的研發中心,將直接體現產業布局的速度。

那就是嫁接軟銀的產業力量與投資經驗,整合自身資本、全球強大的製造力、技術、產業鏈整合能力,當然也包括一部分通路,來快速換取一個新的市場。

我從中感受到了一種緊迫感。

巨頭鴻海也將進入一輪資本驅動的行業整合增長周期了。

郭台銘表示,這一合資公司,符合集團整體投資策略,有利於探索和發掘嶄新的投資機會,推動集團永續發展。

而且,關鍵的是,合資公司將由鴻海進行管理。

雙方沒有更細節的表達。

但我斷言,它們將集中在物聯網、行業網際網路領域。

結合富士康的主業,它應該會藉助資本培育手機之外的多種智能設備、工業智能產品、機器人等單元。

當然,不會是純粹的硬體,一定是軟硬體系統。

因為,我們看到,軟銀與谷歌、鴻海與谷歌之間,已經有強烈的磁化效應。

在孫正義的幕僚長寫的軟銀傳記里,孫正義多年以前就曾有過機器人的願景。

2015年,軟銀曾與富士康、阿里在東京聯手發布過Pepper。

當時我在現場。

軟銀確實展現了它的許多企圖。

但機器人這概念其實很迷幻。

既有人形的智能機器,也有各種精密、智能的自動化設備。

我相信,未來的智能化設備、行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應該才是軟銀更大的未來。

事實上,著眼於更大的營銷空間,軟銀早就將智慧城市、智慧地球這類概念納入它的服務範疇。

以孫正義的強烈企圖心,他要的一定是那種具有長遠成長力、且規模巨大的領域。

這種領域,將無法擺脫與眾多國家與地區的國計民生。

事實上,在收購ARM後的溝通會上,孫正義曾對外表露了雄心勃勃的全球物聯網計劃。

要知道,軟銀的優勢在於擁有龐大的通信業管道、覆蓋廣泛的軟硬體服務以及落地生根的服務生態。

而ARM被收購之前,其全球CEO曾強調,到2020年,公司將滲透全球伺服器市場20%的市占。

這也是野心勃勃的計劃。

在整個ICT+工業網際網路+消費電子的支撐體系里,軟銀的資源非常完整。

它能幫助許多夥伴打通一個雲+管+端的完整戰略。

應該說,在消費電子領域,軟銀尤其ARM生態與鴻海的合作早已很多年。

只不過都是間接合作。

而面對未來,雙方的訴求其實非常一致,就是放大ARM的生態,從消費類業務延伸到各種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層面。

鴻海能提供強大的設計、製造以及服務能力。

而我預感,未來,鴻海不排除藉此滲透到晶片代工領域。

因為,半導體與顯示工業越來越趨於融合,而且,這一領域,也是鴻海整個價值鏈上獨缺的部分。

以郭台銘的個性,他應該不會繼續做個觀望者。

當然,現有的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版圖一定還會壯大。

只是說,想再度出現一個類似手機這種壯觀、集中、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產業鏈,已經極難。

什麼手環、VR、眼鏡等等各種可穿戴等智能設備,從單品來說,都不太可能超越手機。

而我認為,鴻海未來將走出手機左右的局面,走向各種碎片化的智能終端服務,並且滲透未來的物聯網,那可是幾百億的終端連接,總量遠遠大過手機。

這裡,有必要再度貼上當初郭台銘公布的「八屏一網一雲」藍圖:

1、後PC時代造成產業結構移轉,往日硬體品牌戰,將轉變為生態系統戰,產業整並、收購不斷發生,企業須建立全新商業模式,才能突破重圍、脫穎而出;

2、鴻海已從過去的「整合-創新-設計-生產」製造,轉向雲服務、4G-LTE聯網服務,構建完整的「八屏一網一雲」藍圖,將涵蓋工作、教育、娛樂、社交/家庭、安全、健康、電商、環保汽車等8大科技生活,並致力發展自動化與智能化,整合軟硬體一體化實力。

3、鴻海將深化全球布局、厚植實力,掌握成長契機。

技術上高度重視新產品、新應用與新科技研究,積極延攬專業人才,在資訊、通訊、消費電子、自動化設備、光電、精密機械、電動車等領域,奠定從零部件、模組到組裝產品的整合服務與快速量產實力。

這是3年前的戰略。

但你能看到,其中的規劃其實已經涵蓋了今日的動作。

就是說,作為未來戰略,這一藍圖是成立的。

當然,挑戰依然巨大。

因為鴻海許多代工廠,過去多年,適應了大規模的標準化生產,要想滲透到「八屏一網一雲」的世界,它需要適應小量多樣的生產,且必須充分體現即時訂單。

這不但涉及整個供應鏈的重塑、生產線的改造、物流的改造、渠道體系,連內部整個管理、組織、流程、業務模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不是小事。

當然,鴻海也不是沒有優勢。

至少以下幾個方面,外界很超越它:

1、龐大的製造能力。

幾乎涵蓋除CPU之外的所有關鍵零部件,幾乎覆蓋所有IT領域;

2、強大的設計能力。

全球專利版圖上,鴻海是唯一進入全球前10名的華人企業。

3、強大的材料、模具工業。

這是鴻海非常核心的部分。

4、全球化運營能力。

鴻海的工廠在幾乎所有關鍵市場都有分布。

2014年郭台銘參加了全球通訊大展(MWC),看到各種穿戴設備、網路應用、車聯網等。

據說他非常激動,現場就興奮給北京一個新創團隊打電話。

然後很快郭台銘飛到北京看新創團隊的Demo,然後不久,富士康開始支持智能硬體新創團隊,為它們製作模具、製造產品。

同年4月,富士康在深圳舉辦了一場Maker Faire制匯節,郭台銘對著上百來家新創公司說,你們哪怕只有5000台的訂單,我也會服務。

而最近3年,你能看到,郭台銘頻繁出現在許多物聯網、雲計算的重點行業會議上,不但在大陸的貴州等多省網際網路+戰略中密集布局,他還是烏鎮網際網路大會這種高端場合的貴賓。

他與馬雲等人似乎早就形成了極高的默契。

我相信,這一幕,會促成鴻海奠定全球產業的新格局,它的參與感會進一步深化。

事實上,他已經被大陸視為對岸深藍、最為親近大陸的風雲企業家。

過去一段,有人不斷鼓譟說,讓他去參加台灣領導人選舉。

固然有些誇張,但是至少反映出他在全球產業界的影響力。

另一個例子,也能反映出他與鴻海對於大陸的戰略價值。

當川普不斷鼓譟製造業回流,渲染貿易保護主義時,當孫正義建議他與川普會面時,郭台銘沒有去。

這裡面一定有他比較長遠的政經形象考量。

就算鴻海新工廠落地美國,郭台銘應該也不願從面子上讓大陸難堪。

畢竟,大陸不僅是他的文化母國,帶有情感的印記,而且,這裡也是鴻海全球最重要的市場,幾乎能夠包容它的所有業務單元。

弱化大陸的布局,對它來說,會是一場巨大的危機。

當然,這個階段,大陸要素雖重,鴻海也不可能放棄海外。

這是它的商業模式決定的路徑依賴。

它也沒有放棄美國的新工廠計劃。

除了大陸,它確實也在美國、印度、東南亞等地快速布局。

我相信,類似與夏普、軟銀的戰略合作,會有更多。

尤其是與軟銀的投資動向,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過去,我曾寫下過一段,鴻海最適合結盟的巨頭是軟銀與谷歌,形成一個「鴻海+軟銀+谷歌」的聯盟體,可以無往不勝。

如今我要修復為「鴻海+軟銀+谷歌+阿里巴巴」,當然這只是可選項,只就價值鏈而言,並非排他性的商業模式。

鴻海基於製造業建立起來的商業帝國,確實已經具有很強的平台匯聚能力,儘管挑戰巨大,面向未來的競爭,這家巨頭仍有它強大的實力。

最近一個半月,鴻海股價飛漲。

最近開始調整。

我想,這應該是機構對於上述動向的提前反應。

夸克點評。

覆蓋百度百家、今日頭條、創事記以及騰訊、搜狐、鳳凰、網易等客戶端。

TMT、財經、文學三棲明星王忽忽運營。

在無數人鄙視情懷的時代,堅持做一個無與倫比的情懷販售者。

商業合作請聯繫:QQ:2223843522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亞洲科技巨頭的美國夢|科技心語

當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還在與矽谷的科技公司打著太極,亞洲的三大科技巨頭已經為他送上了大禮:投資、就業和工廠。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分別在投資、大數據和製造業三大領域成績斐然,這個被稱為「鬆散聯盟...

那些年,郭台銘和富士康追求過的「白富美」

去年剛成功收購了諾基亞和夏普的富士康,近日又加入了針對東芝快閃記憶體的「搶親大戰」。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似乎急切要擺脫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廠長」的名號,要從「幕後」走向「台前」,摘掉「血汗工廠」的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