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蘋果產能」遷美話題,不要誤讀了川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兩天,特定媒體突然開始力捧富士康。

說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最紮實的成果,還引用日本人話說,這是一家「快速、廉價、質優、絕無僅有的完美代工企業」。


這似乎在與川普角力。

後者正在不斷恐嚇蘋果們回去。

而作為蘋果最大代工夥伴,富士康的舉動好像成了一個信號。

其實挺搞笑的。

明擺著是在安撫與軟化。

過去,大陸對富士康態度主要兩種:

一是拉攏。

它不是個純代工企業,而是涉及產業鏈、就業、GDP、房地產、基礎設施種種。

當然還有隱秘的政治。

郭台銘是藍營企業家,一直幫襯國民黨說話,兩岸政經人脈很深。

你看烏鎮網際網路大會、貴州網際網路化,他都在場;

二是揶揄與警惕。

富士康過去幾年出了不少問題,除了「血汗工廠」的帽子外,還有13連跳悲劇、成都工廠爆炸案等。

它成了製造業到達一個歷史高點後的轉型案例。

關於蘋果回去不回去,有些常識根本沒必要解釋。

如此一個龐大市場、供應鏈,iPhone產能怎麼可能全部回去?就算回去,也只會是部分毛利較高的部分,或者新業務布局。

富士康的模式,就是逐水草而居。

但是,只要它不放棄終端代工,蘋果的舉動就不會真正影響它。

我甚至覺得,應該趕快讓蘋果部分產能回去。

富士康被蘋果捆綁太緊,它在大陸的布局,很難擺脫「兩頭在外」的束縛。

訂單來自海外,許多關鍵零部件進口,中國民眾買的蘋果產品,都是出口轉內銷,看去本地發貨,實際隱性成本很高。

蘋果能維持那麼高毛利,一家利潤比所有手機企業利潤總和都高很多,除了品牌溢價,這種無形的價值鏈條也是原因之一。

讓蘋果訂單回去,會影響本地部分就業\GDP,但長久看,會還我們一個不那麼扭曲的產業鏈。

而且,功利點說,確實也到了一個不能過度依賴富士康的周期:它的手機類終端代工規模已很大,規模化成長空間已非常有限,在更多毛利較高的智能終端崛起前,富士康大陸很難再呈現有質量的成長。

當然我們不能「過河拆橋」。

畢竟富士康也提升了大陸的產業鏈競爭力,並且也為品牌廠家提供著服務。

至於其他種種好處,上面已經說了。

我所真正憂慮的部分,不在於富士康與蘋果部分產能遷移,而在於富士康與蘋果搭幫回去做些什麼。

我相信蘋果一定有它更豐富的規劃落地。

不要覺得川普恐嚇蘋果們回去是缺乏常識的言論。

他的用意不在一個蘋果,而在於新的ICT時代,全球新一輪製造業、國家競爭力的角逐。

相比起來,富士康與軟銀最近傳遞的消息,則更明確。

雙方將在美國投下570億美元,創造10萬就業崗位,它們著眼的是一個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社會。

富士康與軟銀的動向里,它所隱含的衝擊,不在什麼手機領域,而在與嵌入各個行業的人工智慧與物聯網領域,這讓我為大陸感到一些遺憾,同時也有一些危機感。

這一領域,正是孫正義創業初期的夢想。

孫的幕僚長《霸氣:孫正義沖向未來的領導學》一書里,明確描述了孫多年前就已經規劃好未來物聯網的戰略,一直在等待引爆的節奏。

收購ARM稱得上一次里程碑的動作。

你能看到他最近不斷面向美國、歐洲、印度發出言論,唯獨沒有提到中國大陸。

富士康雖然一直在強化與蘋果合作,但它也不斷走出過度押寶蘋果的格局,開拓新的品牌代工、更多產品線,並開始強化大數據戰略,形成更多C2B模式的開放型智能製造。

同時,我也觀察到,未來,富士康的重心也會朝更多2B業務轉型,尤其進軍基於雲計算的智能製造平台、物聯網、人工智慧領域。

此外,它也沒有放棄涉足文化娛樂、文化創意產業等。

但從升級的背景看,我個人認為智慧製造、物聯網、人工智慧才是富士康的更大目標。

這一點,在全球範圍內,如果沖一個開放生態的話,我覺得,沒有比軟銀跟富士康的合作更具有看點的了。

當然,如果軟銀、富士康、谷歌三方協同,會是更強的組合。

你能從富士康過去的舉動里感受到一些。

去年,軟銀、富士康、阿里在日本舉行了發布會,推出了機器人Peper升級產品。

當時,孫正義的演講里,已提到未來更廣闊的互聯世界,並未局限於機器人。

而郭台銘在這個場合出現,我相信也不止是為它代工Peper之類;更早時,富士康已將無人駕駛專利技術轉移給了谷歌。

外界認為那是放棄新產品線的信號,而我覺得那是一種開放創新,發揮合作夥伴的力量。

畢竟新的產品形態必須從一開始就與軟體、作業系統深度匹配,且需要ICT基礎設施支撐。

富士康可能在等待時機。

話題繞遠了。

我的憂慮在於,當我們還在探討富士康的蘋果產能遷移時,一個更大的產業高地、全新的產業鏈可能會在未來的美國土壤里形成,而不是消費電子、電商平台決定的中國土壤。

我想說,別在那裡渲染什麼蘋果產業鏈如何離不開中國大陸了。

那只是問題的一面。

真正的危機是在下一輪。

你還當川普SB到一批自媒體人的地步。

美國依然是這個地球上最強悍的國家,不光是製造業,它對全球科技業各種競爭要素的吸引力,在許多層面,仍然高於中國很多。

在關鍵的戰略高地,純粹從商業成本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認為中國多麼牛逼是很荒唐的。

你以為川普只是在談就業,而我覺得他是在談重塑美國科技的競爭力。

這兩天,他正在與美國科技界名流頻頻會面,我相信,2017年春天,川普政府很可能會公布面向未來的整體戰略。

就像2008年歐巴馬一樣。

所以,特定媒體忽然委婉地拍起富士康馬屁來,透露的信息實在讓人有些無語。

這片土地上,總是少不了一種融合政經的奇特的商業邏輯。

憂慮之外,我們自己是要反思。

我們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層面很有戰略價值,但是圍繞創新的制度、底層的創新技術平台根本就不匹配,甚至就沒有。

當很多同質化的創業項目不斷湧現,話題轉向一夜暴富、融資與生死種種時,我就覺得這個理念已經扭曲太多了。

而創新的平台,尤其是基於製造業的平台被嚴重忽視了。

是的,網際網路+戰略是有很大的效應,但它進一步弱化了製造業的核心支撐能力,甚至把它純粹當成一個被拯救、被扶持的弱勢對象。

我們不能打著消費升級的旗號,將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賣貨的國家。

走到盡頭,那只會是一種更大的變異。

我對某些平台誇張到天的渲染充滿了警惕。

不要再利用商業里的民粹主義誇張渲染醉生夢死的消費型社會了。

到了一個必須回到視製造業為工業母體的時刻,脫實向虛一定會遭報應。

過去一段,我們確實不斷渲染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強調要轉型升級。

但很多言論明顯轉移視線的修辭法,因為,它們將責任歸於製造業本身,說它們沒有大數據,沒有網際網路思維,完全為下游不斷渲染的無盡的消費力擺脫責任。

網際網路+概念,泛濫到頭,就是飲鴆止渴。

這個階段,網際網路要回到自己的工具屬性來,給予製造業以新一輪支撐。

沒有這個過程,一味站在過往的路徑里,強調的自己拯救者角色,產業的道德高點,未來,消弱中國經濟的產業外遷,一定會持續發生。

所以富士康產能外遷並不足懼,真正讓我們憂慮的是,在度過了一波瘋狂的移動網際網路促成的IT製造年代後,我的製造業核心能力,依然面臨巨大挑戰,它事關未來新一輪國家競爭力的塑造。

而我們卻在這裡不斷把玩所謂戰略,不斷欣賞著諸多泡沫,讀著一些感人的故事,開始委婉拉攏富士康,嘲諷著川普,而郭台銘早已開始走向他的下一步,川普則用我們不大適應容易誤解的語言為美國做著全球招商的工作。

夸克點評。

覆蓋百度百家、今日頭條、創事記以及騰訊、搜狐、鳳凰、網易等客戶端。

TMT、財經、文學三棲明星王忽忽運營。

在無數人鄙視情懷的時代,堅持做一個無與倫比的情懷販售者。

商業合作請聯繫:QQ:2223843522[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郭台銘5年投入21億布局AI 鴻海深耕工業物聯網

大力發展機器人代工、投資網際網路造車企業小鵬汽車、斥巨資布局人工智慧(AI)、開啟A股IPO征程……一直在轉型道路上上下求索的鴻海頻頻落子,正勾勒一個新的工業網際網路宏圖。近日,鴻海集團(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