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科技巨頭的美國夢|科技心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還在與矽谷的科技公司打著太極,亞洲的三大科技巨頭已經為他送上了大禮:投資、就業和工廠。

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分別在投資、大數據和製造業三大領域成績斐然,這個被稱為「鬆散聯盟」的三巨頭市值相加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在美國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110萬個。

軟銀的孫正義、阿里巴巴的馬雲和富士康的郭台銘都是充滿智慧的企業家,他們通過錯綜複雜的交叉投資以及深厚廣闊的人脈關係編織著一張看似「鬆散」卻實力堅固的網絡,以幫助亞洲企業在美國不斷擴張。

富士康去年為美國蘋果公司組裝了價值超過750億美元的硬體產品,郭台銘已經承諾在美國開建工廠。

富士康也希望通過加大美國市場的布局,打開市場,把去年收購的夏普電子的產品銷往美國。

孫正義和馬雲都與川普有過見面。

軟銀承諾將對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就業,並為此前收購的無線運營商Sprint尋求更多合作夥伴。

馬雲也希望把更多美國貨通過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銷往中國,並預計這將為美國帶來超過100萬的就業。

亞洲人的智慧就在於善於動用人脈讓自己和合作夥伴變得更強大。

無論是軟銀、富士康還是阿里巴巴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投資業務,為了避免海外投資的財務風險,它們在很多領域都進行了深度的合作。

事實上,孫正義也是鴻海收購夏普背後的推手,他曾陪同郭台銘一起拜訪夏普高層,並介紹稱「這是一個老朋友」。

而收購夏普也讓鴻海獲得了潛在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的「牌照」。

另一方面,軟銀即將啟動的千億科技基金背後的投資人是富士康、沙特主權財富基金、蘋果和高通。

對於富士康而言,提升製造業的產業價值鏈是當務之急,在這一產業升級的過程中,比硬體更為重要的是軟體。

投資軟銀的科技基金,郭台銘的用意是明顯的:這符合富士康在提升核心技術和實現關鍵領域增長的戰略目標,並能通過涉獵新領域的投資機會,支撐公司全球業務的發展。

軟銀和阿里巴巴的交集也同樣緊密。

孫正義是阿里巴巴早期的投資人,以2000萬美元的投資造就了這家如今市值超過2600億美元的科技巨頭。

兩家公司後來還和富士康一起投資了滴滴出行和印度電商Snapdeal。

馬雲和孫正義都以個人名義投資比爾蓋茨的創新能源風投(Breaking Energy Venture)。

去年12月,軟銀又宣布將為阿里巴巴提供日本的雲服務。

而阿里巴巴更有希望合作的對象是軟銀去年剛剛收購的英國晶片製造商ARM。

馬雲和孫正義的相似之處都是從局外人變成投資大亨,從這點上來講,兩人更能相互理解。

但是熟悉這兩位的人還是能看出兩人風格的明顯不同:孫正義更加的個人主義,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相比之下,馬雲更加注重文化和包容,他不會過問業務的細節,而是關注人的發展。

阿里巴巴和富士康也有聯合投資項目,而投資的對象正是軟銀的機器人控股公司Softbank Robotics,並負責將後者與法國公司Aldebaran Robotics共同研發的人形機器人Pepper引入中國。

儘管馬雲和郭台銘初次相識之際,是「大巫見小巫」:當時富士康從各個指標來看都一家大公司,而阿里巴巴則是一個還沒發展起來的電商網站。

但是兩人長期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按照一位熟悉他們的人的話來說,兩人的友誼是「不打不相識」。

而郭台銘和孫正義的初次相遇是2000年,當時孫正義找到郭台銘,希望富士康生產軟銀Yahoo BB為日本網絡提供接口的寬頻Modem。

如今,孫正義已經成為「洋買辦」,同時也是聯合投資人。

對於美國投資和就業的承諾,孫正義表示每家公司都是相對獨立的,只是時間正好都湊巧了。

事實上,軟銀的投資已經遍布美國、英國和沙特,他需要一個所謂的「泛亞聯盟」讓自己的投資變得更加安全。

阿里巴巴和富士康無論從實力還是企業價值文化來看,都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說三者的聯盟不只是一種慾望,更是一種需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