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鴻海科技的焦慮與轉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近來,鴻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鴻海科技)董事長、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台銘為鴻海的升級轉型憂心忡忡,尤其年初曝出營收首次下滑以來。

郭台銘首先憂慮的是紅火的代工時代已成為過去時,今後單一依靠代加工,已經不能支撐鴻海的發展了;其次面對激烈競爭的鴻海,依舊處於製造業產業價值鏈條的末端,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產業價值鏈上游延伸,並不是很容易。

如何能讓鴻海快速升級轉型,這是他感到最緊迫憂慮的。

為了讓鴻海科技能更快一些躋身製造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郭台銘緊盯全球製造業領域,不放過任何機會。

繼2016年2月,用35億美元收購夏普(Sharp)後,郭台銘準備了270億美元的厚禮,用以迎娶深陷危機的日本東芝旗下的晶片業務。

在郭台銘看來,併購行業巨頭,尤其是在某一技術領域獨占鰲頭的,不啻為企業快速轉型的一條捷徑。

戀上東芝

鴻海科技東芝這段戀情,有可能修成正果,畢竟鴻海科技願意娶,而東芝方面願意嫁,東芝唯一重要訴求是想找一個出手闊綽的「夫家」,以解燃眉之急。

近來,東芝內部因投資戰略問題導致財務危機,出售旗下晶片業務實屬無奈。

東芝2016年財報顯示,旗下西屋公司等兩家公司,合計虧損約合人民幣624億元,刷新了日本國內製造企業的最大虧損記錄。

不到萬不得已,東芝的快閃記憶體業務絕對是非賣品。

事實上,NAND型快閃記憶體業務是東芝的「看家寶」之一。

目前,東芝在NAND型快閃記憶體業務上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且與當前位居第三的美國西部數據公司具有深度合作關係,雙方共同進行開發生產。

在上一財年5.67萬億日元營收中,約25%來自晶片業務,且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利潤。

這也是吸引鴻海科技願斥重金購買的原因。

東芝出售NAND型快閃記憶體業務的消息一經曝出,多家電子巨頭迅速向東芝拋出橄欖枝,包括SK海力士、博通公司和私募機構銀湖資本等,當然還有鴻海科技。

面對這樣一個良機,郭台銘自然不想輕易失去。

據悉,東芝的晶片業務板塊合理估值在1.5萬~2萬億日元之間。

但鴻海祭出了一個讓競爭對手們望而生畏的出價。

事實上,鴻海科技給出的報價,竟超出估值的50%,當然也超過了當前所有意向企業的最高報價,對極度缺資金的東芝來說,具有極強的誘惑力。

對東芝,郭台銘志在必得。

為了促成這一次收購,郭台銘打造了一支豪華的「國際戰隊」。

2017年6月12日,郭台銘對外表示,在鴻海科技牽頭的對東芝晶片業務的收購財團中,包括了蘋果、戴爾和金士頓,同時亞馬遜也接近加入收購財團,另外鴻海正在與谷歌、微軟和思科進行磋商。

面對眾多的搶婚者,郭台銘已做好了各種預案。

雖然鴻海科技這一次還能嚇跑競爭對手,但還可能有日本政府干預導致收購最終擱淺的風險。

此前,日本有媒體報導稱,出於國家安全因素考慮,日本政府可能對最終的買家進行審查。

甚至有分析人士稱,此舉對美國競購者最為有利。

為了減輕日本政府的擔憂,郭台銘可謂煞費苦心,說服蘋果加入其中,並願意出讓大約20%的股份,以保證該業務仍在美日兩國政府控制之下。

郭台銘深知東芝和日本相關部門的想法,隨即向有關部門示好。

「我們有夏普經驗,如果把東芝交給我們,作為東芝的用戶、夥伴,我們會協助他們經營,注入資金以及很多元素,讓他們產品賣到全球各地,甚至我們會邀請他們來中國蓋廠,他們可以把核心技術留在日本。

」郭台銘對外表示。

被迫轉型

糾纏了幾年的「鴻夏戀」終於結果。

2016年3月30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團與夏普株式會社共同宣布,開展具有歷史意義的戰略結盟。

鴻海科技的成績有目共睹,但近來似乎越來越被動。

頭戴中國製造的明星光環,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鴻海科技,終於沒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的壓力。

如今,鴻海科技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內地勞動力成本在快速提高。

作為代工老大哥,鴻海科技曾藉助人工成本低的紅利,獲得了不小成功,不過,隨著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代工者的日子,自然變得難以為繼。

從南部深圳,到北部鄭州,鴻海科技雇用了超過100萬名工人。

隨著整體工資成本上升,包括蘋果、索尼和微軟等巨頭,開始把一些訂單,轉給鴻海科技的對手們。

代工危機逐漸呈現出來了。

近年來,鴻海科技的營收增長和凈利潤增長都在放緩。

2017年1月11日,鴻海科技對外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來,年度營收首次下滑。

數據顯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為新台幣4.356萬億元,同比下滑2.81%。

「2016年增長乏力,以致出現上市19年以來首度負增長,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衝擊時,顯得更加的難堪。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道。

蘋果銷量和業績下滑被看做是富士康銷售下滑的主要因素,作為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富士康50%以上的收入來自蘋果相關業務。

蘋果雖依舊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但手機出貨整體增長乏力,尤其核心重鎮大中華區開始明顯萎縮。

2017年,即便蘋果iPhone8大賣,想再持續創造過往神奇,幾乎不可能了。

手機業已高度成熟,且鴻海科技的蘋果訂單正持續被分流。

導致富士康業績下滑的還有對夏普的收購,收購、整合夏普需占用大量資金。

雖然富士康近年來也在嘗試業務創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業務能夠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廠」的標籤。

代工行業的沒落和業績的下滑,最終促使了鴻海科技的轉型。

靠自身轉型困難重重

如今,輝煌的代工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代工行業利潤率較低,已經不足以再帶動收入增長。

雖然鴻海科技頂著最大代工企業的頭銜。

但是,鴻海科技早已認識到富士康過去成於蘋果,未來也可能敗於蘋果。

對於這一點郭台銘心裡很清楚,所以最近10多年來一直謀求從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轉型。

早在2014年,鴻海就開始試著轉型。

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參股其他品牌開拓自家新業務。

近幾年來動作不斷,推出自主品牌電視,進入3C數碼零售,暗推諾基亞,收購夏普等,都在試圖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和服務。

然而,要想甩掉多年來貼在身上的「代工」帽子談何容易,其轉型計劃屢屢受挫。

鴻海科技寄予厚望的賽博數碼廣場項目,早已大規模關店,萬馬奔騰渠道商店,根本沒有真正奔騰起來。

雖然鴻海科技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試圖從單一的製造業企業,向研發和製造兼有的複合型企業轉變,但是並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富士康骨子裡的"基因"就是善於製造,卻弱於品牌。

了解產品,並不真正了解用戶的心聲。

鴻海科技要靠自主品牌業務贏得市場認可,必須要比其他企業做得更好。

雖然探索轉型時走一些彎路必不可少,但一味地折騰也不是辦法,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只會拖累原有的業務。

鴻海科技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朝著同一個目標——自主品牌。

從自主研發平板電腦,到自主研發手錶,再到推出廉價的智慧型手機,鴻海科技一直努力給世人展示一個「自主」的形象。

然而一直以來,消費者卻遲遲不見富士康「品牌」的蹤影。

新的轉型路線圖

第一階段鴻海科技的轉型,並沒有成功擺脫代工企業的身份,同時也沒有讓鴻海科技向產業鏈高端前進多少。

有分析認為,鴻海科技在能力、技術上的不足,導致研發出現困難。

並且,鴻海科技過於依賴合作夥伴,「自主」並非真正的自主。

如何打開局面,徹底擺脫「代工」陰影,重塑鴻海科技的社會品牌形象,還需要郭台銘重新思索。

郭台銘的野心並不只是代工,依託代工能力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同時獲得更多的利潤才是鴻海科技的目的。

收購夏普、東芝等高科技巨頭,是因為在這些巨頭手中,掌握著最尖端的技術和人才。

向全球製造業價值鏈的高端延伸,已經成了鴻海科技升級轉型的路線圖。

若鴻海科技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蝶變,超越國際巨頭們,簡直是難以上青天,除非對手犯下戰略性錯誤。

郭台銘新的思路是利用資本的力量。

若找到合適的機會,通過收購一個技術領先的企業,來獲得技術人才和領先技術,從而順利躋身到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不啻為一個捷徑。

競購夏普就是這樣的考慮。

讓業績長期虧損的夏普帶來收益,不如其在液晶屏的專利技術積累來得更誘人。

如今夏普已經褪去日本企業的外衣,加入郭台銘掌印的台灣鴻海大家庭。

但這場「婚嫁」卻經歷了4年磨合,同時也讓60多歲的郭台銘拋卻天倫之樂而走上創業的「第二春」。

「迎娶」夏普

鴻海科技看上夏普,可以追溯到4年前。

早在2012年3月,鴻海科技就與夏普簽訂合作契約,不過因為日本政府插手等種種原因,進展緩慢。

2015年4月,鴻海科技再次向夏普發出收購要約,先是日本政府因對技術與專利外流的擔心加以干涉,後又受夏普「數千億日元」的不確定債務困擾。

之後則一度流出收購生變的傳言。

直到2016年8月,鴻海科技向夏普出資約38億美元獲得其66%股權,正式成為郭台銘麾下的子公司,這筆幾經周折的交易案才總算是塵埃落定。

為了掌握上游話語權,鴻海科技幾年前就成立了"眼球計劃",意在整合包含觸摸屏與顯示屏在內的所有與眼球相關的零部件資源,收購夏普被富士康視為"眼球計劃"的完美註腳。

彼時,夏普在2014財年虧損2200多億日元之後,又在2015財年創下了2500多億日元凈虧損的新低。

3年之後,終得扭虧為盈。

一份夏普剛剛出爐的捷報,或許可以為郭台銘的轉型之路帶來些許快慰。

據悉,2016年10~12月夏普預計合併最終損益為盈利。

從單個季度業績表現來看,這是連續9個季度虧損以來實現的首度盈利。

更重要的是,這發生在郭台銘接管夏普的首個財季。

「我心裡有一個夏普重建藍圖。

我們將集中力量幫助夏普以較高的速度、成本效率和最高的品質來實現技術的產品化,將全力支持夏普重新變成全球最尖端的消費者品牌。

」郭台銘對夏普的熱情可見一斑。

為了讓老夏普的品牌年輕化,郭台銘給出了一條更加親民化的路線:為它接入網際網路這根「神經」。

不過這背後更大的棋局是如何讓鴻海科技也走上網際網路征途。

夏普網際網路電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讓硬體搭上了網際網路內容,郭台銘將之稱為「+網際網路」。

在郭台銘看來,「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是兩個不同的思維,以網際網路角度來看就是「網際網路+任何行業」,而從做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就是「+網際網路」。

鴻海科技正在做的就是轉型成工業網際網路企業。

郭台銘對夏普的期望不止於此。

耗時4年,豪擲百億,郭台銘需要夏普這個火車頭,來拉動鴻海科技從傳統製造,走向網際網路時代。

升級轉型沒有坦途

同樣,鴻海科技這一次併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板塊,郭台銘看重的就是它的研發技術和研發團隊。

如果交易最終達成,鴻海科技將擁有夏普和東芝兩大品牌,而且打通了產業鏈的上下游,從而獲得利潤將是過去鴻海科技代工時代的數倍。

更重要的是,鴻海科技也將擁有與蘋果公司更多的對話籌碼。

未來,鴻海科技將進入一輪資本驅動的行業整合增長周期。

近來宣布兩大合作,就體現了這一戰略。

鴻海科技先夏普後軟銀,隨後又傳出消息聯手台積電競購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崢嶸頓顯。

首先,鴻海科技早已收購了夏普,但是雙方之前的既定路徑,基本設定在面板與太陽能領域。

如今,雙方的融合合作,已經延伸到了醫療與健康科學領域。

其次,鴻海科技與軟銀的再度牽手就顯得更為重要。

鴻海科技與軟銀的合作領域已相當廣泛,有多個項目在前。

但這次牽手,則側重投資。

嫁接軟銀的產業力量與投資經驗,整合自身資本和全球強大的製造力、技術、產業鏈整合能力,當然也包括一部分通路,來快速換取一個新的市場。

它們將集中在物聯網行業、網際網路領域。

結合富士康的主業,應該會藉助資本培育手機之外的多種智能設備、工業智能產品、機器人等單元。

當然,不會是純粹的硬體,一定是軟硬體系統。

因為我們看到,軟銀與谷歌、鴻海科技與谷歌之間,已經有強烈的磁化效應。

最後,併購危機中的東芝,同樣是通過整合外部優勢資源,達到升級轉型這一戰略的體現。

2016年經歷了IPO後歷史上第一個衰退年,2017年將是鴻海科技發展史上的關鍵樞紐。

鴻海科技必須在這一年將過去確立的新願景,進一步落地,並形成一定的勢能。

但是不可否認,鴻海科技未來的升級轉型路並不會平坦 。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商務合作

北京市朝陽區工體東路20號1號樓28層

編輯部地址

鄭州市金水區經六路26號豫發大廈8層

新聞熱線

0371-6586 5387 6586 5576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迎娶夏普、戀上東芝 鴻海的焦慮與轉型

近來,鴻海科技集團(以下簡稱鴻海科技)董事長、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郭台銘為鴻海的升級轉型憂心忡忡,尤其年初曝出營收首次下滑以來。郭台銘首先憂慮的是紅火的代工時代已成為過去時,今後單一依靠代工,已...

那些年,郭台銘和富士康追求過的「白富美」

去年剛成功收購了諾基亞和夏普的富士康,近日又加入了針對東芝快閃記憶體的「搶親大戰」。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似乎急切要擺脫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廠長」的名號,要從「幕後」走向「台前」,摘掉「血汗工廠」的帽...

富士康開始走向前台 郭台銘在下一盤什麼樣的棋

自富士康收購夏普後,每一次夏普所作出的決策,都會讓其新東家富士康備受關注。而收購夏普,只是富士康在探尋上游終端延伸的一環。綜觀近幾年富士康一系列的舉措,無論是收購夏普、競爭東芝快閃記憶體業務,還...

從幕後走向台前,富士康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2016年8月,富士康集團斥資逾30億美元獲得了夏普的控股權。此前富士康收購夏普時,郭台銘就曾表示,希望藉助夏普這一歷經上百年建立起來的知名品牌,將富士康打造為一個受尊重的高科技消費電子產品的創...

富士康拉攏多家科技巨頭聯合競購東芝晶片業務

此前遭拒的富士康顯然不想這麼早就退出東芝快閃記憶體晶片業務的競爭行列,周一,郭台銘向日經新聞透露,富士康將拉攏包括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在內的巨頭加入競購聯合體。富士康在4月曾對東芝快閃記憶體晶片...

富士康等如何瓜分日本電子?

前不久,富士康總裁郭台銘在第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園區動工儀式上表示,他們對於東芝擬出售的存儲器業務非常感興趣,已經開始進行比較認真的討論了,也就是說,百年老店夏普已經不能滿足郭台銘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