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玩家|華為加速:超越蘋果背後的虛與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人們的印象里,華為多被拿來和小米、ov等國內手機廠商作比較,但與蘋果一樣,華為也以中高端產品線見長,兩者相遇,一場爭奪戰本就不可避免。

如今出貨量達成全球第二,華為將自己和蘋果的較量拿到檯面上來了。

「預計三到五年內,華為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廠商。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月初的業績發布會上如是說。

新鮮出爐的業績的確讓余承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底氣。

2018上半年,華為智慧型手機發貨量超過9500萬台,多家權威統計機構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份額超越蘋果,躍居全球第二,中國市場則繼續穩居第一。

撥開迷霧,這個全球第二的含金量究竟如何,華為能否維持優勢等等,才是真正為外界所關心的問題。

畢竟,全球首家突破萬億市值的網際網路公司——蘋果,正處於新機發布前的疲軟期。

高端破局 華為消費者業務站上新高度

華為總部地處深圳,這裡素有「中國矽谷」之稱,在總部園內的湖裡,圈養了數隻黑天鵝,在華為的文化中意為「勤懇低調不自滿」,正如他們一直留給外界的印象。

華為集團官網顯示,其現在共有四個業務板塊,包括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和Cloud BU,消費者BG展開則分為智慧型手機產品線、PC及平板產品線、智能家居產品線這三條主線。

從財報數據上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發展異常迅猛。

2017年,消費者BG營收達到2372億元,占集團營收的39.3%,與第一大板塊運營商BG只相差10個百分點。

但是值得的注意是,華為運營商BG營收只增長了2.5%,貢獻總體的增量為72億元人民幣,而消費者BG營收增長了31.9%,貢獻了574億元人民幣。

照此趨勢發展下去,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或將很快打破運營商業務的天花板。

背靠華為「大樹」,已是核心板塊之一的消費者業務並不年輕。

華為終端業務成立於2003年,從生產數據卡轉向生產中低端的智慧型手機,主要是與運營商合作定製「白牌機」。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質量官馬兵曾對和訊網等媒體表示,「其實(華為的)消費者產品也走了很多彎路,當時我們給人家代工,以為只要能掙錢就行了。

」儘管獲得了電信手機生產牌照,銷量規模也算可觀,但華為終端在各事業部中的地位一直不高,生產的產品在內部也不受待見。

直到2011年,華為開啟了2C轉型征程,確立要生產自有品牌,余承東在當年的秋天接手消費者業務,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整改。

這對傳統在2B業務上稱霸的華為來說,無疑是「換骨之痛」。

可以說,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不足百人艱難起步,華為經歷了數年的風險陣痛期,也親眼見證了小米速度的崛起。

2014年憑藉押寶明星機型Mate 7,華為消費者業務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也是從彼時起,華為意識到高端品牌轉型的關鍵。

伴隨著智慧型手機崛起和消費升級大潮,華為確立行業地位實際就在近幾年。

訊飛消費者BG內部人員曾對和訊網透露,在其內部討論品牌定位的時候,訊飛消費者業務就是以華為作為標榜對象,「我們希望能成為一個專業的科技創新型品牌,舉例來說,就像華為。

擠出水分 華為手機難逃利潤困境

點開知乎,華為從來不缺這樣的討論:「華為手機真的崛起了嗎?」、「如何評價華為終端2018上半年的業績」等等。

誠然,華為雖在市場份額上超越了蘋果,但這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勝利。

獨立IT分析師付亮對和訊網表示:「並不是手機賣得越多,越有價值。

全球智慧型手機利潤的大頭仍牢牢被蘋果掌握在手裡,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今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蘋果狂攬全球86%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利潤,僅iPhone X就占據行業利潤的35%,有統計稱其相當於600多家Android手機廠商利潤的5倍之多。

利潤榜前十基本被iPhone包攬,僅兩款手機來自三星,更遺憾的是沒有一台來自中國廠商。

Counterpoint還曾披露,iPhone每台手機的利潤高達151美元,華為每台手機利潤只有15美元,相差十倍之多,小米單台手機利潤更是只有2美元。

這導致不僅在利潤上,銷售額方面蘋果也是一騎絕塵。

蘋果最新財報顯示,在截至今年6月30日的第三財季,iPhone的銷量增長同比增長不到0.1%,但營收卻同比增長了20.37%,達到299.06億美元(約合2043.77億元人民幣)。

也是憑藉著亮眼財報,蘋果市值在這個8月成功突破萬億大關。

將蘋果放到一邊,就手機出貨量而言,前方還橫亘著全球智能機霸主——三星。

儘管出貨量連續下滑、產品被指缺乏創新,但三星(Samsung)依然穩坐龍頭寶座,華為距其也還有一定差距。

三星的優勢在於掌控著全球智能機的關鍵元器件。

其全產業鏈的工業體系,覆蓋了從自研的快閃記憶體和內存晶片,到處理器、感測器、電池,甚至蘋果iPhone X所使用的OLED螢幕。

中興禁售事件讓國人深刻體會到了「缺芯之痛」,目前除蘋果之外的華為等廠商,多專注於軟體系統層面的創新,硬體仍逃不出三星強大的掌控力。

據韓聯社報導,2018上半年三星的零部件銷售額已經超越了手機業務,「紅海」之外收割利潤,這讓三星仍能保持著數倍於華為的營業額。

華為出色業績中,一個重要增長點即是來自於快速的海外擴張。

榮耀品牌上半年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50%;研究機構IDC的數據顯示,華為一季度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13.8%,而國內出貨量增長不到2%。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認為,榮耀在歐洲和東南亞等市場的快速崛起,是由於其擁有覆蓋高中低端的全產品線,高端中低端市場各有產品搶占份額。

人口紅利趨於飽和,中國智能機的增長率正在放緩,企業全球化戰略即是為了延伸觸角,增加收入。

但付亮認為,全球像印度這樣具有潛力的市場已經不多,因此全球化的增長空間也有限,當市場整體銷量走低,企業該如何調整獲得更多份額,是他們將面臨的新挑戰。

另一方面,華為加速出海,多國銷量表現不俗,但在北美這個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之一,華為多年攻而未破。

除了人均消費單價帶來的更高利潤以外,進入美國市場還意味著品牌價值的提升與認可。

5年前入美屢次受阻之後,華為無奈放棄,僅在百思買等電商平台上有少量銷售。

今年年初,華為欲重返美國,但就在CES 2018前夕,美運營商巨頭AT&T和Verizon迫於政界壓力接連反水,在最後關頭終止了與華為的合作,而百思買隨後也宣布停止合作,至此華為淡出美國市場。

不過,前京東公關總監閆躍龍曾直言,如今的形勢已今非昔比,現在是美國更需要華為,而不是華為更需要美國。

「美國在4G網絡質量上比起中國來差不少,華為入美不僅可以讓美國運營商和消費者獲得更多選擇,也能讓他們以更實惠的價格獲得更好的體驗。

對華為而言,若能入美,或將打破目前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提升份額與利潤。

國產前行 「華為們」的未來在哪裡

事實上,華為的崛起也是國產手機崛起反擊的縮影。

國產手機發展的歷史並不長,十餘年間,國產智慧型手機崛起,是無數廠商前赴後繼用死亡在鋪路。

第一代波導、夏新、科健等品牌因掉隊智能時代,而逐漸銷聲匿跡,但基於中國巨大的本土市場、工業能力以及低製造成本,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一批手機廠商奮起反擊。

近兩年,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不斷下跌的情況下,手機廠商們的日子也越來越難熬,有媒體統計,僅在2017年,中國就有可能近一半的手機品牌走向死亡。

但在活下來的品牌中,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中國仍能占據三席,說明國產手機在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根本上有所提升。

此前華為一直以吸引中高端男性用戶為主,但從2018年上半年業績中可以窺見,華為正在打破禁錮。

業績報告顯示,華為的P20和nova系列正成功打入女性和年輕用戶群,主打中低端的榮耀品牌則成為發貨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

這其中值得外界關注的成功秘籍之一,就是華為對研發的高投入。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顯示,華為位居全球第6,超過蘋果,僅次於英特爾,成為唯一進入前50名的中國企業。

在國內,則比阿里巴巴、台積電、聯發科、中興、騰訊的研發總和投入都要多。

華為在中國、法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地共設立了14個研發中心,近年來其產品跳出固有印象、不斷創新就是得益於此。

2016年4月,華為宣布與徠卡合作,發布搭載徠卡雙攝鏡頭的P系列。

儘管手機廠商與傳統光學影像巨頭合作的先河並非華為開創,但「我們很早就感知到手機攝影將會是消費者的訴求,雙攝一定會朝著專業級的方向發展」,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在去年的採訪中對和訊網表示。

從系統晶片到深度算法,包括原型設計,到最終實現雙攝的產品落地,華為整整耗費了五年時間。

不僅如此,麒麟970晶片、「很嚇人的」GPU Turbo等創新技術,也都是立足於長期的技術研發,目前在4G和5G上華為已掌握了一些核心專利,多位業內人士曾表示,華為與國產手機要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或將就在5G。

但對於余承東「未來手機市場剩者為王」的預測,稱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將只剩2-3家,付亮認為有誤,種種跡象表明,雖手機市場增長空間有限,市場份額還在逐步集中,但這並不能說小廠商沒有機會了,而且領先的幾個廠商都還在規劃產品線延伸。

「華為不應該僅僅將眼光瞄準剩餘的頭部玩家,而是應該抓住5G、物聯網帶來的豐富智能終端產品的機會,」付亮對和訊網表示,「消費者業務獨立發展是一方面,但其同時也是其他業務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有力支持華為與愛立信、諾基亞的競爭。

未來5G場景,終端產品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大。

三星手機業務式微,華為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第二,小米旗艦機被指缺乏創新力……全球智能機市場似乎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穩定因素,龍頭之戰暗流涌動。

擠去「華為超越說」的水分,國產手機廠商仍值得鼓勵,而行業未來真正的競爭,或許才剛剛開始。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導,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終端迎崛起元年 看不見的對手都有誰?

華為手機離蘋果、三星又近了一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近日在內部公開信中表示,今年是華為終端在全球崛起的元年,海外多個國家首次做到智慧型手機零售份額超過20%,尤其品牌高地歐洲區域實現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