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請遠離蘋果走下的那個神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李瑤

全球手機市場兩大最具話題熱度的廠商,再次碰撞在一起,搞了波大新聞。

先是調研機構IDC報告顯示「華為手機銷量首超蘋果」,然後就是市場預測了幾個月的「蘋果市值破萬億美元」,在8月3日終成現實。

這之後,兩個明星公司的發展被自然而然地放在了一起作比對。

所得的結論不盡相同,有人評說「蘋果登上頂峰,走下神壇」,有人對「華為強勢崛起,兌現兩年前承諾」不吝讚美,也有人期待「華為何時超越三星(目前的第一)」。

當然,更有甚者,在列舉一連串論據後,得出一些很「鼓舞」人心、但總有些不對勁的結論:「蘋果跌落神壇?華為取而代之。

過去十年中,蘋果一直是手機圈默認的教科書一般的存在,手機銷量首次超越曾經的標杆,的確難得,也可喜可賀。

只是,對於還在追趕中的國產手機而言,歡喜之餘,不應被沖昏頭腦,遠離那個滿是光環的神壇,冷靜、理智、蟄伏、蓄勢、爆發,才應是最合理的選擇。

此消彼長

21年前,一度被排擠走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重新回歸,把瀕臨破產的蘋果公司一步步帶上封神之路。

但賈伯斯時代結束後,關於蘋果的質疑就開始襲來。

在諸多質疑中,缺乏科技創新力是最核心、最具殺傷力、最具公眾討論度及認可度的一條。

從「Bigger thanbigger(比大更大)」的iPhone 6和iPhone 6Plus起,就有業內人士質疑,離了賈伯斯的蘋果,是否江郎才盡了?好在市場對大螢幕手機接受度良好,包括隔年發布的iPhone6s銷量也都基本保持了一定的增長。

但這之後,iPhone7、iPhone8、iPhone X接連被質疑「創新力不足」,尤其被視為代表全面屏技術路徑的iPhone X,原本被認為承載了更多的市場期待,卻在發布後遠低於預期,被結結實實潑了一盆冷水。

翻看蘋果歷年的財報可以發現,蘋果在2016年第一季度就開始陷入銷量增速停滯狀態了。

具體的數據是:

2016年第一季度iPhone較上一年同期增長為0%,而在2015年全年iPhone增長都在22%-40%之間;2016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這個數字驟降到-16%和-15%;2017年和2018年,iPhone的銷量與上一年同比增長幅度,基本上維持在0%上下,有時-1%,有時1%,最高達到3%。

一定程度上,蘋果手機出貨量增長停滯跟近兩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增長乏力有關,但對比同期中國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的逆勢增長之後,人們很難不向這個站在神壇上的標杆投去質疑的眼光。

當這樣的質疑再結合蘋果持續增長的營收和利潤,一個更深層次的疑惑出現了:一味靠向市場和營銷妥協續命,這還是那個在神壇上創造需求、引領潮流、無比光鮮的蘋果嗎?

與市場看衰蘋果同時期的趨勢,是華為的迅速崛起。

2016年6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放言,「華為要在五年內超越三星蘋果,成為全球第一」,同年9月,余承東再次明確時間表——2018年趕超蘋果,成為全球第二。

時至今日,華為顯然階段性「兌現了這個吹過的牛」。

IDC統計顯示,華為2018年第二季度手機出貨量以5420萬台的數量超過蘋果的4130萬台,躍居全球第二;華為方面公布的數據則顯示,上半年華為累計出貨智慧型手機超過9500萬台。

在8月3日的媒體、機構業績報告溝通會上,余承東還預估,今年華為累計出貨智慧型手機將超過2億台,2019年有望坐穩全年出貨量第二,2019四季度則有機會衝擊季度超過三星,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型手機公司。

作為國產手機的代表,與有榮焉的情緒很快傳遞開來。

有人說,華為此次超越蘋果,是在還未進入蘋果大本營美國市場的情況下完成的。

若未來獲准進入美國,華為第一的位置相比就能坐穩了。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的分析師直接告誡蘋果和三星,要警惕勢頭強勁的華為奪走市場霸主地位,必須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來應對挑戰。

韜光養晦

作為國產手機的堅定支持者,此時與有榮焉的心情合乎情理,這一歷史性成績也的確值得祝賀。

只是,從另外一些角度來看,現下還未到猛呼「厲害了我的華為」的時候。

比如,在產品方面,銷量很重要,但它從來都不是唯一的評價標準。

手機行業中另一塊手機廠商的實力試金石,是高端市場。

一直以來,蘋果穩占高端市場大半壁江山,包括華為在內的國產手機,花了至少近五年的時間,才剛剛殺入中高端市場。

在東南亞、歐洲等全球更廣泛市場上,國產手機實際上還是走的性價比路線,以銷售中、低端機型為主。

就算是領頭羊華為也是如此,2018年至今,華為的高端旗艦Mate系列賣了超過千萬台,另一旗艦P20系列則在上市四個月內賣了超過900萬台。

不過余承東也坦言,相比蘋果一款手機賣上億台的規模,還有距離。

高端市場的一個重要意義是高利潤

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利潤方面,蘋果手機以151美元的單台利潤排名第一;三星單台利潤31美元排在第二;華為單台利潤15美元,雖然排名第三,但與蘋果單台利潤相差甚遠。

舉個2017年第四季度的例子,儘管蘋果的新款手機iPhone X負面消息頻出,但僅僅這一款手機,就幫蘋果拿走了整個手機行業35%的利潤,是其他600多家安卓廠商利潤總和的5倍之多。

以上是從當下存在的差距角度所言,在未來的發展大格局中,同樣有華為需要避開那個「看似光鮮實則枷鎖」神壇的理由。

雖然蘋果的創新能力消退了,走下了神壇,但從持續增長的營收和利潤來看,蘋果公司的里子越來越厚了, 從原本人們心目中的那個以科技創新見長的蘋果,變成了一個意欲打造科技商業帝國的蘋果。

作為一家科技商業公司,它的科技色彩變淡了,商業氣息更濃厚了。

在現任CEO庫克的執掌下,蘋果手機售價一路上漲,軟體和服務業收入也顯著增長,還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投資流媒體,發力物聯網,整個公司再從單一的硬體銷售驅動向多種業務轉型。

這樣的業務布局下,蘋果用九個月的時間就讓市值從9000億美元突破到了1萬億美元。

當然,華為消費者業務近期的動作和突破也相當大,並且從格局上來看很有遠見。

比如,確立「芯-端-雲」協作模式,優化雲端、晶片端為終端加碼,以手機作為進軍物聯網的主要入口,搭建泛硬體生態,建立智能家居生態鏈,且力圖以5G、AI等技術,建立一個從晶片到設備再到服務、全面改良版安卓終端設備體系,尋找繞開蘋果生態陰影的路徑。

只是,「芯-端-雲」的模式才剛剛確立,具體運作是否通暢、見效如何還有待考證,技術研發的投入巨大且周期長,生態鏈還要面臨與一眾競爭對手的廝殺搶奪,華為前面仍有一個又一個問題,亟待解決。

這時候,作為一個聰明的挑戰者,一個素來低調的技術派,不到一擊即中之時,最好的做法,依舊是韜光養晦、積蓄力量、著眼長遠。

慶賀最終勝利的時刻,暫時還未到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