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界:從給運營商打工蛻變成中國行業第一,華為都經歷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歐界報導:

目前華為是世界第三大手機製造商,也是世界唯三的年出貨量超過一億台的大廠,僅次於三星和蘋果。

那麼在手機行業已經進入產業成熟期,技術、市場相對進入穩定狀態的情況下,華為到底如何才可以在五年內實現彎道超車呢?

最開始做手機,只是在給運營商打工

華為的手機業務,最早起步於 2003 年的小靈通,生產難度很低,利潤也相當微薄。

因為一直賺不到錢,2008 年華為管理層還曾一度想賣掉手機業務。

轉機發生在 2010 年。

那會兒華為和中國電信合作,推出 給電信生產的定製Android 手機C8500。

華為只負責跟著運營商的需求造手機,並不能真正決定手機軟硬體設計,也不能真正接觸消費者。

裡面自帶的軟體也都由運營商決定。

而運營商則通過遍布全國的網點,搭著辦號、話費折扣賣給用戶。

這是華為智慧型手機業務的開始。

從2011-2015 年報數據顯示,包含手機在內的消費者業務開始占比超過了 20%,並保持快速增長。


學習先行者,做網際網路品牌

第一步是在線宣傳、在線銷售。

做了華為線上商城,還有了自己的手機作業系統 Emotion UI,為了讓人有獨立的品牌印象,他們乾脆把網際網路手機「榮耀」獨立運作。

雖然華為採用網際網路模式,實際還是傳統的硬體生意。

與以小米為代表的,除了自己硬體的利潤空間,更高的配置和更低的價格去吸引人們購買「網際網路服務入口」的廠商不同,華為把賣硬體作為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為了更高手機的利潤空間,甚至還放棄了運營商渠道。

2014 年 8 月,余承東公開表示,華為下半年的運營商定製機型將減少 80% 以上。

沒有了給運營商定製的大批中低端產品,華為手機的平均售價也上漲了起來。


自產處理器給華為帶來了更低的成本

如果說 OPPO、vivo 靠提升品牌、建立渠道拿到了更多利潤,華為更像三星——靠自己做核心元件降低成本。

雖然華為只做了處理器部分,不過這也是手機中成本最高的那部分。

自己研發除了可以控制成本外,也可以此外省去專利費,特別是第一大手機晶片廠商高通的專利費,如果一台售價 1000 元的手機要繳納 19.5 元。

對於本來利潤微薄的低端機來說,這是一筆很高的成本。

華為花了數年時間推進自己的處理器。

2012 年的華為海思 K3V2 處理器首次被用在華為的四款手機上。

由於工藝落後、有軟體兼容問題,採用自有處理器帶來的只是負擔。

但主流機型堅持使用自產處理器,反過來推動了處理器業務的研發。

在研發和設計投入方面,很少有公司能能與華為相提並論。

到 2014 年的華為麒麟 910 開始,華為整合了主處理器和通信處理器,同時性能與競爭對手逐漸拉近。

到今天,它的處理器已經是可以吸引到一些人的賣點。


最終,決定華為以及其它任何中國手機廠商增長的是,誰能在海外市場取代三星

2014 年,三星智慧型手機銷量首次下滑、利潤暴跌,它看上去就要變成下一個諾基亞。

當然目前為止,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

如果不是因為 Note 7,它每季的利潤依然超過其它所有 Android 廠商之和,而 Note 7 的影響不會永遠持續。

伴隨著三星的隕落,中國廠商快速趕超,但只在中國搶走了三星的市場,沒能打進海外。

由於中國市場本身趨向飽和,因此哪家公司能繼續增長直接取決於它們能不能在海外搶走三星的市場。

目前來看華為是走得最遠的,憑藉多年與歐洲運營商的合作關係和品牌塑造,拿下了可觀市場但在建設國外市場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負責人余承東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表示,華為很清楚自己在品牌方面的劣勢,但有信心三年內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五年超越三星。

華為和蘋果、三星一樣擁有自己設計的晶片。

在無線網絡技術方面也有深厚的根基。

儘管現在華為的市場份額還不夠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為一定會從蘋果和三星的市場中奪取足夠的市場份額。

對此,大家有什麼見解呢?

來源:線上采編,如涉及版權問題或者尋求報導,請及時聯繫歐界傳媒網 o2ojie.com

歐界傳媒丨Jie Media

4年專注有深度的網際網路視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