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次震驚世界,撼動美國企業!終於有人講清楚了中美晶片大戰「來龍去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微軟正在與華為商討合作事宜,微軟考慮在中國的數據中心使用華為新開發的 AI晶片,AI晶片龍頭 Nvidia 的股價走跌 1.86%。

Nvidia 在 AI 晶片製造方面具領先優勢,目前仍不確定微軟與華為是否會達成協議,但這將是華為挑戰 Nvidia 地位的第一步。

美國政府禁止華為在美銷售電信設備,若微軟選擇在中國替華為「背書」,將有可能幫助華為在全球銷售更多晶片與伺服器。

微軟目前使用 Nvidia 的晶片開發 AI 功能,如 Cortana 和 Bing 中的語音和臉部辨識,該公司的 GPU 晶片可處理大量數據,應用於深度學習中。

知情人士透露,華為已生產新晶片的商業樣品,該晶片能展現與 Nvidia 晶片類似的功用。

為了說服微軟使用其 AI 晶片,華為必須滿足該公司嚴格的性能要求,知情人士指出,華為工程師正在為微軟開發運行晶片的軟體,以達到微軟的標準,並且運用微軟的演算法測試新晶片。

Harry Shum 為微軟的 AI 策略與研究負責人,而華為的高層在過去幾個月中,不斷的向他推薦該公司新晶片和其他產品。

微軟和華為的代表皆拒絕發表評論,Nvidia 的發言人亦拒絕回應。

然而,對華為來說,正面迎戰 Nvidia 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需要大量計算的 AI 演算法中,Nvidia 的 AI晶片幾乎具有壟斷地位,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數據中心皆使用 Nvidia 的晶片。

華為目前亦使用 Nvidia 的 AI 晶片,但該公司已秘密進行開發 AI 晶片超過一年,目標為將 AI 技術套用至旗下所有業務,而今年 7 月,該公司正式宣布啟動 AI 發展項目「達文西計劃」。

華為已是中國最大的晶片開發商之一,除了華為之外,在中國企業中,阿里巴巴也在開發自己的 AI 晶片。

微軟在中國雲端計算市場佔額相對較小,因此若微軟同意使用華為的 AI 晶片,商業層面影響可能有限,但是與微軟的合作,將可使華為在 AI晶片領域贏得一些信譽。

8月31日晚,德國柏林的IFA 2018大展上,余承東正式揭曉了華為的新一代旗艦級移動SoC處理器「麒麟980」,新一代頂級人工智慧手機晶片,擁有六項世界第一,性能更強,能效更高,設計更緊湊。

華為麒麟980正式亮相:6個世界第一震撼!

台媒:撼動美國企業地位第一步

據參考消息網:台媒稱,知情人士透露,微軟正在與華為商討合作事宜,微軟考慮在中國的數據中心使用華為新開發的AI晶片,AI晶片龍頭英偉達(Nvidia)的股價走跌1.86%。

據台灣鉅亨網9月6日援引The Information網站報導,英偉達在AI晶片製造具領先優勢,目前仍不確定微軟與華為是否會達成協議,但這將是華為挑戰英偉達地位的第一步。

美國政府禁止華為在美銷售電信設備,若微軟選擇在中國替華為「背書」,將有可能幫助華為在全球銷售更多晶片與伺服器。

報導稱,微軟目前使用英偉達的晶片開發AI功能,如微軟小娜(Cortana)和必應(Bing)中的語音和臉部識別,該公司的GPU晶片可處理大量數據,應用於深度學習中。

知情人士透露,華為已生產新晶片的商業樣品,該晶片能展現與英偉達晶片類似的功用。

為了說服微軟,華為須滿足該公司嚴格的性能要求,知情人士指出,華為工程師正在客制化運行晶片的軟體,以達到微軟的標準,並且運用微軟的演算法測試新晶片。

報導稱,對華為來說,正面迎戰英偉達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在需要大量計算的AI演算法中,英偉達的AI晶片幾乎具有壟斷地位,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數據中心皆使用英偉達的晶片。

報導稱,華為目前亦使用英偉達的AI晶片,但該公司已進行開發AI晶片超過一年,目標為將AI技術套用至旗下所有業務,而今年7月,該公司正式宣布啟動AI發展項目「達文西計劃」。

報導稱,華為已是中國最大的晶片開發商之一,除了華為之外,在中國企業中,阿里巴巴也在開發自己的AI晶片。

微軟在中國雲端計算市場占額相對較小,因此若微軟同意使用華為的AI晶片,商業層面影響可能有限,但是與微軟的合作,將可使華為在AI晶片領域贏得一些信譽。

在中興事件後,國人對高端晶片技術一度喪失自信,對占主導地位的美國晶片技術又怕又恨,對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封鎖高端科技無可奈何,此時,中國華為的AI晶片,猶如划過天空的一道閃電,振奮了國人,民族精神為之一振。

儘管如此,華為仍任重而道遠!中國的晶片業油處於初步形成階段,晶片進口,已經超過了原油進口,成為了中國第一大進口行業,每年進口晶片金額超過了2000億美元。

「你能看到多遠的歷史,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我們需要更清楚了解中美晶片大戰「來龍去脈」,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中國終於有人講清楚了!

2000億美元進口背後的「芯」之殤

本文節選自圖書

《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但凡不能殺死你的,

最終都會使你更強大。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官員6月公開表示,將聯合產學研各界實施「電子復興計劃」,意在開啟下一次電子革命。

——日本《選擇》月刊6月刊登文章回憶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對日本「極限施壓」的種種手段,認為美國在重複30年前的意圖和手段,因此「美中半導體戰爭必然激化」。

——彭博社報導,美國總統川普8月在西維吉尼亞州一個集會上講話稱,他上任時,中國就要在非常短的時期內超越美國,現在「那種情況不會再發生了」。

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起來就得出這樣的判斷:

1,持續揮「大棒」,美國將大機率成為優先選項。

2,以晶片為代表的高科技已成大國博弈中的「鎖喉技」。

3,不掌握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遲早的事。

按照「黑暗森林」法則,晶片很可能只是開端,中國科技要做好「持久戰」準備。

對中興「定向打擊」釋放出非同尋常的信號,令中國IT企業感到寒意襲人。

貿易戰為表,科技戰為里。

美國的意圖在於打壓中國「升級」,這跟喊什麼口號、舉什麼旗無關,只與利益相關。

小小的晶片之地,率先投射了大變局的風雲詭譎。

探尋中國「芯」博弈與突圍之路,加快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對於中國科技應對「持久戰」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價值。

幾十年一遇的大國博弈:

晶片只是開端……

500億+2000億+2000億……

從劍拔弩張、「討價還價」到變本加厲、步步緊逼。

伴隨著愈演愈烈的貿易摩擦,中美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制約」與「反制」的博弈日趨白熱化。

如同一枚砸落的巨石,激起了一層又一層漣漪。

命運攸關的時刻,像避雷針的尖端集中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劇變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爭,也是一場無法迴避的科技賽跑。

本文摘編陳芳、董瑞豐著作《「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沒有晶片,字節不會跳動,網絡不會連結,雷達、通信都變成眼瞎耳聾,機械化裝備失控後也將變得腿腳不靈。

信息化戰爭實際上就是晶片戰爭。

中興事件後,知名軍事專家張召忠在網際網路上發問:「既然晶片這麼重要,為什麼不早早布局、自行研發生產?難道大家都被『忽悠』了嗎?」

「每當我們想創新的時候,美國人總是告訴我們,我這裡晶片大大地有,你們還費那個勁幹什麼?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都在強調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中國沒必要研發晶片。

」張召忠自己這樣作答。

的確,在通信等高科技、高端製造產業領域,已經充分形成了全球化的產業結構和供應鏈體系,特別能體現經濟學家常說的「比較優勢」。

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一部手機往往需要嵌入數十種晶片,有的企業專門從事晶片研發,有的企業專門做整體集成,供應商不僅來自美國,也來自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是全球公認的科技領軍企業——蘋果公司,假如有一天遭遇類似中興的全面封殺,面臨的危機恐怕也好不到哪兒去。

往事

1980年,坐落在太湖邊上的江南無線電器材廠迎來了一批西裝革履的日本工程師。

國門初開,這群日本人惹來廠里不少好奇又略帶狐疑的眼光。

很快,廠里貼出告示,宣布從日本東芝公司引進彩色和黑白電視機集成電路5微米全套生產線。

江南無線電器材廠又叫742廠,成立之初只是江蘇無錫一家身處小巷的地方國營小廠,此時承擔起新型半導體工藝設備的研究和生產任務,隸屬於四機部(電子工業部)。

多年以後,無錫仍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布局中的一個重要基地,與742廠時期打下的底子不無關係。

與東芝公司的這次合作,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外引進集成電路技術。

短短几年間,廠里的晶片產量達到3000萬塊,一度蜚聲國內的名牌電視機——熊貓、金星、凱歌、孔雀——心臟部位統統裝有這家工廠的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晶片行業出現了重複引進和過於分散的問題。

一份當時遞交給中央的報告稱,全國有33個單位不同程度地引進了各種集成電路生產線設備,累計投資13億元左右,最後建成投入使用的只有少數幾條線,多數引進線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982年10月,國務院為了加強全國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領導,成立了一位副總理為組長的「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制定中國晶片發展規劃。

經過幾年的觀察和醞釀之後,1986年,電子工業部在廈門召開集成電路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七五」(1986年—1990年)期間我國集成電路技術的「531」發展戰略,即普及推廣以742廠為基點的5微米技術,同時開發3微米技術,攻關1微米技術。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中國「芯」的第一個重大戰略。

但客觀來說,與當時國際先進技術和巨大的市場缺口相比,我國晶片無論工藝還是產品,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一份當年的研究報告列舉了其中幾個原因:

——各種整機引進是「萬國牌」的,整機廠要的品種,電路廠做不出來;電路廠生產的,整機廠又不要,電路廠沒有做到市場導向。

——在引進工作中,大量引進硬體——設備和儀器,而不注重引進軟體——技術和管理,是引進未能發揮應有作用的教訓。

——科研與生產結合不緊密,廠、所內部運行機制不順暢。

在多種原因作用下,原本提倡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八字方針沒有得到全面貫徹,導致一而再、再而三地引進。

「531」發展戰略的目標最終得以實現,卻是以全部從國外引進技術的方式實現……

我們沒有核心技術嗎

20世紀90年代初,一本名為《日本可以說「不」》的書長期占據日本暢銷書榜單。

當時,海灣戰爭剛剛結束,美國對伊拉克的現代化戰爭打擊如摧枯拉朽,被歐美媒體吹捧為「矽對鋼的勝利」。

《日本可以說「不」》的作者之一——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在書中公開宣稱:「如果沒有日本的晶片,美國就打不贏這場戰爭。

《日本可以說「不」》盛田昭夫石原慎太郎著

在盛田昭夫等人看來,日本當時的高科技已經領先美國5年以上。

「只要日本說一聲停止出售尖端部件,美國就會一下子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

」他們認為,日本人應該大膽向美國說「不」。

強如美國,也有大量電子元器件依靠進口。

但中國與美國不同,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不同。

美國進口電子元器件的來源地,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歐洲,都是美國的「小夥伴」,可能會吵吵架,甚至吵得面紅耳赤,但絕沒有膽子敢對「老大哥」翻臉卡脖子。

若真動手,也都不是美國對手。

在中興遭遇「休克」的當口,中國網際網路上響起了一片批評中興沒有核心技術、缺少研發投入的聲音。

中興真的沒有核心技術嗎?

先來看幾組數據: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2017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統計排名,中興通訊以2965件國際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二,後面依次還有英特爾、三菱、高通、LG、三星、索尼等企業。

這是中興通訊連續第8年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前三。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2017國際專利申請統計排名

中興的創始人侯為貴本人就是一位技術專家。

他上學時是尖子生,工作後是技術科長,在創辦中興之前,20多年一直是廠里技術水平最高的專家之一。

在高新技術企業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三流企業賣力氣,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技術,超一流企業賣專利。

侯為貴最欣賞的就是像美國高通這樣經營智慧財產權的公司。

為實現這一目標,1998年,中興就在美國設立了研究所,專門從事新一代電信網絡的技術研究。

公開資料顯示,1999年,中興已經完全掌握了應用層軟體技術、射頻電路和基帶電路的開發。

另外,中興已部分掌握了核心晶片的技術。

2002年,中興手機事業部成立,侯為貴幾乎每個月都飛到上海,親自為手機研發人員打氣。

當時,代工(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是中國大陸和台灣許多企業的首選捷徑,但中興從一開始就將「走自主技術研發的道路」列為手機業務的首要原則。

很多人認為這將會是侯為貴的重大決策失誤,但他始終對自主技術研發情有獨鍾。

他當時常舉的一個例子是:諾基亞的手機占銷售額70%,關鍵在於研發。

中興也一直在自主研發晶片,雖然現階段晶片質量尚有差距,無法覆蓋中興的晶片採購,但是2017年中興旗下的集成電路公司中興微電子完成了7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

中興不是沒有核心技術。

只不過,這個核心技術還不夠強,面對強大的對手還遠不足以「自恃」。

這與中國「芯」的整體狀況非常相似。

中國晶片產業弱,是相對而言的,放眼全球,中國是為數極少的在晶片全產業鏈上布局並形成競爭力的國家。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自主研發晶片在全球占比大約為7.78%,這當然與中國的使用量不相稱,但如果放在全球排名,也就僅次於美國、韓國、日本,與德國不相上下。

不過,面對美國的壓倒性優勢,中國「芯」的質量與數量都顯得微不足道。

到2017年,中國已經連續數年占據了世界最大集成電路市場的「寶座」,但這個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主要的產品中晶片卻嚴重依賴進口。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3770億塊晶片,進口額合計達到2601億美元。

同年,中國原油進口額合計1623億美元。

中國進口晶片所花的代價,已經連續數年遠超進口石油所花的代價。

計算機處理器、汽車內聯式晶片等高端產品更是極度依賴進口,嚴重「卡脖子」。

信息產業本以高附加值為特徵,就因缺乏核心技術,我國信息產業往往只有2%~3%的利潤,「賣一台電腦只賺了一捆大蔥錢」。

數據顯示,每年僅是個人電腦和處理器中用的微處理晶片,國外就從中國賺走100多億美元。

有一定核心技術,但在外界重拳之下,卻難有還手之力。

這是此次中興「禁運」事件給全球產業分工體系里的每家企業、每個行業、每個國家再次敲響的警鐘。

「這不僅導致經濟上受制於人,我國信息安全乃至國家安全也面臨巨大威脅,黑屏事件、華中數控遭美制裁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

沒有別的選擇,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自己做。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傑的話擲地有聲。

晶片之難

既然晶片這麼重要,難道中國沒有早早布局、自行研發生產?

事實上,中興在布局,華為也在布局,製造電腦、音箱、機頂盒、攝像頭的許多中國企業都在布局和研發晶片。

但為什麼中國不斷崛起的科技企業沒能掌握足夠的核心技術呢?中國晶片業發展不繁盛,原因何在?

在這裡,可以先簡要總結我國晶片產業歷經多年追趕卻始終面臨的三大障礙。

1、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

中國電子學會專家王桓分析認為,晶片產業是典型的「大投入,大收益;中投入,沒收益;小投入,大虧損」,不達到一定規模和體量,很難有明顯效果。

少有企業願意去坐幾年冷板凳搞核心技術研發。

截至2017年6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規模達到1387億元人民幣,對我國晶片產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按照英特爾、三星、台積電的支出標準,大基金僅能支持2個大型晶片公司。

從企業研發投入來看,中國大陸最大的晶片設計企業海思半導體2016年研發經費不超過10億美元,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中芯國際2016年研發經費為3.18億美元,與下圖中的晶片巨頭相差甚遠。

2016年全球半導體企業研發支出排名(10億美元以上)

2、「生態鏈」:國產晶片造得出來,用不起來

中興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問,大力投錢能發展好晶片產業嗎?

晶片有非常明顯的「生態鏈」特點。

不可能等到國產晶片和國外晶片一樣好的時候再用,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核心技術是用出來的,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升,堅持住,邁過一個門檻後就會實現良性循環。

英特爾、高通等企業早期就建立了技術架構和標準,形成「樹根」,在它們上面長出了微軟、蘋果、谷歌等「樹幹」,再繼續長出各種硬體軟體「樹枝」。

國產晶片在一次次攀爬高峰的過程中,被國際巨頭的「生態鏈」一次次擊敗。

早年的「方舟」,後來的「龍芯」,都無法銜接這一生態鏈,需要自主研發另一整套獨立體系。

龍芯總裁胡偉武為此感嘆:「對晶片來說,產業鏈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技術先進性。

最先進的技術可能會被市場幹掉,但最實用的技術會留下來」。

在建立「生態鏈」的過程中,晶片持續高速地試錯、更新、升級,也是一個客觀規律。

以華為的手機晶片為例,目前市場份額僅次於蘋果、高通,排名世界第三。

其最早研製的晶片飽受詬病,不被市場認可,但華為通過自身構建的下游產業鏈持續提供試錯機會,幾年後讓手機晶片疊代至世界先進水平。

但在伺服器等更高端設備市場,國產晶片難有這樣的平台。

部分國企採購時,往往將英特爾等國際巨頭視作首選。

國產自主晶片如果長期被國際巨頭壓制,市場劣勢將「連累」技術升級,導致自主研發後繼乏力。

3、人才儲備不足

發展晶片產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企業,簡單的固定資產堆砌並不能真正地推動產業發展。

但我國IT領域人才培養不平衡,大多數人才都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研究算法、晶片等底層系統的人才少。

用業內一位專家的話來說,「全國高校開設了2600多個計算機專業,本質上都在教學生如何用計算機,而不是如何造計算機,就如同汽車專業只培養駕駛員一樣」。

之所以國內IT人才培養中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晶片等底層技術有較高門檻,只有頂尖院校才培養得出來;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內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大多以發表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晶片研究領域發論文較難,因此入選「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培養計劃的機會也更少。

此外,國內晶片研發人員的收入相對於IT行業其他門類來說並不算高,配套行業的材料、機械等從業人員的收入就更低。

在IBM、英特爾等國際公司,不僅有各個層次的領軍人物,幾十年專門從事某項工藝開發的工程師也有很多,形成深厚的技術積累。

而國內專門從事某一項工藝10年以上的工程師非常少見。

在房地產、金融、網際網路等行業快速造富神話和房價帶來高昂生活成本的今天,大量優秀人才被擠出晶片等核心技術領域。

本質

在過去30年里,儘管中美之間曾多次發生貿易爭端,但這一輪以「301調查」為標誌的貿易摩擦,在內容和影響上都體現與以往本質的區別。

徵兆出現在2017年底。

這一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發布了他上台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

報告還強調,美國的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將與各國「打造公平、互惠的經濟關係,並利用其能源優勢來確保國際市場的開放」。

據白宮官員對外透露,新總統對這份報告十分滿意,因此決定親自出面發表演講。

在這部風雲瞬息萬變、幾十年一遇的國際政經「宮斗劇」中,除了美國總統川普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

萊特希澤長期以來一直在各種場合指責中國從世界貿易組織(WTO)「占了便宜」,這一點深得川普的欣賞。

路透社在他上任前的一篇報導中,引述熟悉萊特希澤的人士的話稱,「他非常聰明,非常具有戰略性,並且無所畏懼。

一旦他負責此事,他將動用一切可能的工具來阻止中國及其他國家『作弊』,他可不是WTO的粉絲。

他表示,此次「301調查」就是要干擾「中國製造2025」中確定的、使中國成為製造業國際領跑者的努力。

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領域都將被列為關稅「重點關照」的對象。

對此,《聯合早報》刊文指出,301調查報告非常清楚地表明,美國要改變的是影響美國戰略發展的制度性因素。

如果說美國對華的前五次310貿易調查,還基本屬於戰術層面修正與調整的話,川普政府的此輪大動作,則是事關全局的、戰略性的、經過長期醞釀和深思熟慮的。

風險

不斷加劇的中美貿易摩擦,投射出晶片波瀾之下的大國製造之憂,也反映出美國對全球化背景下發展的戰略焦慮。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已經呈現出由低端行業向高端行業過渡的趨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曾多次對中國實施「301調查」,主要涉及紡織品、鞋類、機械設備和電子產品等。

進入21世紀,美國開始試圖遏制中國在技術前沿領域的發展。

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近年來連續否決了多起中國資本投資美國甚至其他國家半導體公司的申請,2017年美國時任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還公開為這種行政干涉行為「點讚」,強調要「抑制中國的創新政策」。

同時,川普政府正在考慮建立一個與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平行的獨立機構,對中國企業在美技術併購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美國媒體還一度爆出,川普政府正在考慮進一步阻止中國公民在美國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敏感領域的研究。

據報導,美國總統甚至在一場商界領袖的晚宴上暗示,中國赴美留學生「都是間諜」。

縱觀美國越來越趨於「保守」的舉措,以晶片為代表的信息安全控制權爭奪加劇,背後其實是網路信息安全和未來GDP增長主導權之爭。

首先,數據的戰略資源價值突顯。

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專家介紹,世界正進入「數字全球化」時代,全球大約50%的服務貿易已經數字化,約12%的貨物貿易通過國際電子商務完成。

中美貿易原來是一種互補型貿易,但隨著中國產業升級,越來越向競爭型邁進,突出表現在高科技領域、晶片、電子、人工智慧等領域。

其次,各國紛紛發布重振製造業、發展人工智慧等戰略計劃。

美國就先後頒布「美國製造業復興法案」等,而且對15個國家製造業創新研究所提供資金支持。

德國提出了工業4.0,美國通用電氣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

《中國製造2025》同樣是中國政府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的一個願景,並不是強制規定而是引導投資和技術創新方向。

再次,網信安全不可預期。

「稜鏡門」事件說明,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信息就可能被別人監控;烏克蘭電網被黑、伊朗核電站受攻擊事件說明,不掌握核心技術,國家安全就會被人「卡脖子」。

川普政府的轉向,意味著美國將從傳統的貿易保護思維轉向基於經濟安全、產業安全、國家安全的保護主義。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美國針對中國科技升級的各類「小動作」將不會消停。

(本文節選自《「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一書,有部分改動)

為全面了解中國IC產業發展歷史、現狀以及對策,本期特別向產業人士推薦書籍《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構思維方式,

AI+時代,讀網際網路思想(wanging0123)

聯繫方式: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00億美元進口背後的「芯」之殤

談「芯」送書分享你對「中國芯」的認識,就有機會獲得 ——《「芯」想事成:中國晶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圖書一本活動地址: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直接訪問麵包板社區活動帖 https://forum.m...

中國發展集成電路最大弊端:專家負責制

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的最大弊端:專家負責制;昨天一篇梁寧寫的《一段關於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的往事》火遍朋友圈,為君子倪光南院士感慨,不過從中也體現了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最大的弊端:專家負責制。與倪院士...

漢能加入專利大軍扛起中國大旗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參與到全球競爭,而核心的競爭將來源於對智慧財產權的競爭。智慧財產權作為企業和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同時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製造了重重的專利壁壘。全...

向「芯」看齊

中美貿易戰打響,愈演愈烈,中興首先成了貿易戰的犧牲者,遭到了美國封殺,這讓一個詞語浮出水面「晶片」,成為事件中的關鍵詞。一個千億市值、位居全球通信設備行業第四的中興通信卻因美國一紙禁令徹底停擺...

從中興事件看風雨中砥礪前行的中國「芯」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做出激活拒絕令,禁止中興通訊7年內購買、出售或從事任何涉及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物品、軟體或技術等交易。中美貿易戰劍拔弩張之際,美國一出手即直指中國高科技行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