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郭台銘老策略還能否再續富士康輝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郭台銘,腦海中立刻就會浮現「富士康」「蘋果」「代工廠」等字眼,好像郭台銘「富士康」「蘋果」已經是一體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富士康與美國蘋果公司的合作究竟是多麼的密切。

因此,當近年蘋果公司因為市場銷量不好而減少富士康的訂單的時候,人們不可避免的會為富士康擔憂,甚至對其「代工廠」的運營方式也產生了質疑。


郭台銘,1950年出生於台灣,祖籍山西晉城,著名的台灣企業家,也是台灣的首富。

少年時期家境貧窮,被人看不起,是經常被人欺負的外鄉人。

或許正是這種艱難的處境,造就了他自立,自強的性格。

1966年,16歲的郭台銘考入了中華海事專科學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服完兵役之後,與朋友一起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也就是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主要生產塑料產品。

創立之初的鴻海集團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他的朋友第二年就正式的退出了。

只剩他一人還在堅持著,企業剛開始生產的是當年剛剛興起的黑白電視的旋鈕。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努力,1977年,企業終於盈利了,此後公司一路平穩發展。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經濟持續不斷的發展,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性接觸之後,鑒於大陸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人民政府制定的惠台政策,台灣企業紛紛遷入大陸,「台商」這個詞也正式誕生了。

那時的深圳隨處可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這也與他自己一直堅持的理念相合,他本人每天的工作時間都是十三四個小時以上。

1988年,郭台銘將企業遷往了深圳,並創立了深圳富士康精密廠,主要生產電腦配件。

得益於前期積累的成熟模具技術優勢,以及優越的政策環境,富士康充分發揮自己成熟的生產工藝優勢,使富士康的業務迅速的鋪展開來,其產品的高品質也被廣泛認可,從此,富士康的發展勢頭一發不可收拾。

在廊坊區建立了手機零部件工廠,在武漢光谷建立了生產光通信部件的工廠,在崑山建立了生產顯示器的工廠等,逐漸建立起了遍及南北的工業園區。

1995年,郭台銘簽訂了與戴爾的合作協議,這是戴爾首次進入大陸市場。

同一時期他也正式的結緣了蘋果集團。

隨後,富士康開始了爆炸式的發展。

企業規模持續擴張,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截至到2010年,僅大型廠區就有十餘家,小型的更是數量龐大,「代工大王」的名號隨之而起。


在注重各地工廠高度分工走專業化道路的同時,郭台銘還特別重視人際關係的拓展與維護。

最典型的代表事件就是2014年,郭台銘出席第二屆晉商大會並致辭。

在會上鄭重表示鴻海集團將會向山西投入至少50億的資金。

正是因為郭台銘的這些生產和營銷上的策略,才使富士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幾十年來大體上順風順水。

今年隨著蘋果訂單減少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加之幾年前跳樓事件的餘波,致使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唱衰郭台銘的言詞。

再趕上全國性去產能大勢的影響,一些學者抹黑郭台銘,抹黑「代工廠」。


對於這種情形,筆者認為我們還是應該客觀的看待郭台銘所處的境遇。

蘋果訂單的減少,固然會導致富士康的產能開工不足,但也不能因此就果斷的認為富士康不行了。

其實有很多路郭台銘可以選,一是可以開發自己的品牌,這樣還能發揮自己的產能優勢;或者走智能化生產道路,這樣還能減少員工體能的消耗,這一點從郭台銘近幾年的活動可以看出他已經在做了。

再有就是開發新的客戶,據傳最近一兩年,富士康已經開始生產華為的手機了,整體還算平穩的平息了蘋果減少訂單後帶來的波動。

除了這些之外,最好再提高一下員工待遇。

而對於一些學者的所謂完全去工業化,筆者比較贊同法學,經濟學專家溫鐵軍的觀點,「工業化永遠是國家的基石,沒有工業化就不能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

鑒於此,筆者真心希望郭台銘能夠保住富士康的生產能力的同時,也完成產業的升級改造。

當然這只是筆者自己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