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任正非身後女人,重新定義了世界半導體的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手機搭載的麒麟CPU,讓其在手機的革命的時代,成功逆襲突圍,並在全球獲得日漸重要的市場份額。

麒麟晶片的上市,短短數年之間,殺進電視機行業,迅速獲得智能電視機50%的市場份額。

在全球的視頻監控領域,還囊獲了70%的市場份額。

而這家生產麒麟晶片的公司叫做——海思半導體,是華為旗下專門做晶片研究的子公司。

它的總裁就是何庭波

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0月,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

2014年6月,推出全球首個Cat6晶片——海思麒麟920。

2017年1月,麒麟960被Android Authority評選為「2016年度最佳安卓手機處理器」。

目前海思是中國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全球前五大晶片設計公司。

何庭波1996年半導體物理碩士,在北郵畢業。

然後加盟華為做工程師。

那時候的中國,半導體也才剛剛起步,海思也在這一年也做出了自己的第一枚晶片。

何庭波到華為後,被分派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設計光通信晶片。

後來她被分配到上海組建無線晶片團隊,從事3G晶片研發。

幾年後,她又被調往矽谷精研了工作,此時也看到了中美之間晶片研發的落差還是比較大。

2004年,因為錯誤的大力投資CDMA,華為損失慘重,然後任正非開始布局新業務,手機成了業務成了當時最佳選擇。

但是因為晶片還始終被歐美壟斷,何庭波被臨危受命委以大任。

任正非告訴何庭波:「給你2萬人,每年4億美金的研發經費,一定要站起來!」

而當時的華為總共只有3萬人,研發不到10億美元的華為。

集中火力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做自己的晶片。

當然,創業的最開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資金、專家都是有缺口。

而且晶片是公認的研發周期長,技術難度大,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才可以做出東西來。

最初的三年,海思除了在數據卡、機頂盒、視頻編解碼晶片上小有斬獲外,手機相關的幾乎沒有進展。

直到2009年,才發布了第一款手機應用處理器K3V1。

但是因為比對手落後好幾代,甚至被華為手機都棄用了。

反覆試錯之後,華為手機加大對自己晶片的支持力度,2009年底,華為整合晶片和終端業務。

華為召回了歐洲研發負責人王勁,後來在2010年推出首款TD-LTE基帶晶片——巴龍700。

華為手機曾經的Windows Mobile被棄用,代之以安卓系統,晶片架構也換成最流行的ARM。

2012年8月K3V2上市。

號稱擁有全球最小的四核A9處理器,採用40nm工藝,但實際上與高通、三星的28nm工藝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

而置入這款晶片的手機,因為發熱量大,被網友戲稱為「暖手寶」。

各種兼容性問題更是層出不窮,何庭波和她的海思團隊只有不斷修改進一步優化。

與國際大牌的產局,讓華為負面評論依舊不斷。

2014年初,海思發布麒麟910晶片,第一次將基帶晶片和應用處理器集成在一塊SOC(系統級晶片)里。

工藝上,也升級至28nm,追平了高通。

以麒麟910為起點,華為成功逆襲。

之前市場的壟斷者——高通,面對來自華為的競爭壓力,被迫降價。

從此以後,麒麟910到麒麟980,海思在晶片研發這條路上越走越順,口碑越來越好,市場份額逐步擴大。

麒麟晶片不但在工藝上領先至7nm,性能和功耗上,更比肩業內最優。

華為手機,從P6到P30,再從Mate 7到Mate 20,搭載海思晶片的華為手機,也成為打開海外市場的利劍口。

1996年以來,海思半導體,從最初遙望外國人的晶片。

何庭波入行二十幾年,從工程師至海思掌舵人。

何庭波帶領團隊艱苦奮戰,在外人認為中國人做不好的半導體領域,殺出一條血路,並不斷創造歷史。

最終讓華為看到了未來,讓世界看到了華為。

讓我們看到一位巾幗英雄,在競爭異常殘忍的半導體天下,帶領華為的晶片研發人,衝出來了一條康莊大道。

何庭波這位年輕的華為晶片掌舵者,定能在未來5G的的智能化革命中,為華為帶來全球化的機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手機能成功,主要因為它

友情提示:閱讀全文大約需要 7 分鐘↓看完文章不妨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儘管網際網路上,罵華為的聲音很多(主要是罵「華為水軍」很多),但這並不妨礙一個被認可的事實:作為一個不上市的民企,華為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