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4億,華為背後的女人,中國晶片的掌舵手,返璞歸真是工程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今我們應該鮮少有人不知道麒麟CPU了,華為的核心技術。

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一手締造這顆強大心臟的掌舵手,華為的工程師,海思的總裁何庭波。

這位紅裝女將花了22年的時間研究麒麟晶片,開創了中國人的晶片史。

畢業加入華為 精耕22年

何庭波為人非常低調,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相似,極少出現在聚光燈下。

一頭利落的標誌性短髮,1996年,她27歲碩士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專業是半導體物理,畢業即加入當時還在起步階段的「小作坊」華為做工程師,從此與晶片有了不解之緣。

大家發現沒有,有目標的人從大學開始甚至更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了。

然而大多數人工作了幾年也沒摸清方向,這就已經比別人慢了好幾年了。

何庭波進入華為兩年後,無線業務成為公司重點,以3G業務為甚。

鋒芒初露的她被委以重任,一個人前往上海組建無線晶片團隊,從事3G晶片研發。

後來她又去矽谷進修了兩年,為後來的海思晶片奠定了基礎,也意識到了中美晶片之間的差距。

與此同時,她的專業技能也突飛猛進。

2004年,手機開始崛起,成為當時的熱門選項,但晶片卻一直被西方掌控。

何庭波一直專注於晶片事業,也成為了創始人任正非眼中的破冰之人。

「給你2萬人,每年4億美金的研發經費,一定要站起來!」任正非說。

要知道,但對於當時只有3萬人,研發不到10億美元的華為,如此高強度的投入,無疑是孤注一擲,可以想見何庭波的壓力。

但是何庭波還是做到了。

晶片開發是極其複雜且漫長的工作。

沒有捷徑可走,沒有彎道超車,靠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努力,何庭波總是對員工說:「做的慢沒有關係,做不好也沒事,會有出頭的一天。

2006年開始的3年,海思可以說是顆粒無收,除了一部分機頂盒業務。

一直到2009年發布第一款應用處理器K3V1,但是以慘敗收場。

到2010年,事情開始有了轉機,華為歐洲區負責人王勁和何庭波一起,與隊友夜以繼日奮戰近千天,於2010年推出首款TD-LTE基帶晶片——巴龍700。

這是戰勝高通吹響的第一個號角。

齊名蘋果 返璞歸真

沉浸在成就感中的海思團隊繼續向高處攀登。

2012年,積累了海思心血的結晶K3V2問世,卻被網友戲稱為暖手寶。

因為發熱量大,兼容性問題也是層出不窮,即使工程師嘔心瀝血,華為依舊沒能擺脫低端機的標籤,也一度面臨市場上的冷嘲熱諷。

並且網友認為華為無法戰勝高通蘋果。

2014年初,海思發布麒麟910晶片,第一次將基帶晶片和應用處理器集成在一塊SOC(系統級晶片)里。

工藝上,也升級至28nm,追平了高通。

海思終於用實力終結了市場的嘲諷。

從麒麟910到麒麟980,海思乘勝追擊,在這之後都異常順利,推出的款也得到了市場廣泛的認可,從P6到P30,再從Mate 7到Mate 20,搭載海思晶片的華為手機,不斷成為爆款,還屢次引發全球搶購。

華為真正走向了世界,機身世界手機第二梯隊。

2016年,企查查顯示海思在蘇州成立蘇州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何庭波擔任總裁,註冊資本3500萬元人民幣。

何庭波的年薪也達到了4億元人民幣。

但是何庭波只表示她不是一名科學家,只是一名工程師。

現在她也沒有結束自己的探索之路,而是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奮鬥不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