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打壓華為事件十問:為什麼我國半導體行業不必悲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中報告作者為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未經雷鋒網授權,拒絕轉載

雷鋒網按:

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商務部稱華為 「破壞」 實體清單,所以要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體設計和生產半導體;這則消息引發了外界對於華為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擔憂。

那麼,面對美國的科技霸權,華為公司該如何面對,中國半導體行業該如何走向自主可控,這些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

由此,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聯合華為戰略顧問孟老師就這一事件進行了行業分析報告,雷鋒網在獲得授權後轉載內容如下:

各位投資者大家下午好!

我是信達電子方競,今天我們的電話會議請到了華為戰略顧問,原藍軍司令孟老師和大家一起解讀 5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的公告。

藍軍是華為特有組織,直接隸屬於核心職能平台戰略市場部。

主要職責是通過模擬和研究競爭對手,為任正非和華為 EMT (執行管理團隊) 提供戰略建議。

一、美國商務部公告解讀

先介紹一下基本情況,5 月 15 日,美商務部連續發布了兩條公告,第一條是最後一次延長臨時許可證 90 天至 8 月 14 日,這次延期和市場解讀不同,實際上指的是華為可以繼續給美國客戶提供服務的延期。

由於華為在美國沒有太多業務,所以本次臨時許可證延期雖然是最後一次延期,但影響不大。

但隨之而來的第二條公告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管制,美國商務部稱華為 「破壞」 實體清單,所以要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體設計和生產半導體。

(restricting Huawei’s ability to use U.S. technology and software to design and manufacture its semiconductors abroad)。

具體如何限制的呢?美方擴大了管制範圍,使得以下物料受 EAR(出口管制條例)約束:

  • 1)華為或其實體名單上的關聯公司(如海思)利用採用了管控名錄(CCL)內的軟體和技術設計的產品,如半導體。

    (主要是針對 EDA 做限制)

  • 2)華為或其實體名單上的關聯公司(如海思)設計的晶片等產品,如在美國境外生產,同時採用了管控名錄(CCL)內的設備。

    則需要在進出口時申請許可證。

    (主要是針對晶圓廠做限制)

同時,為了避免對半導體設備公司及晶圓廠的衝擊,美商務部稱,2020 年 5 月 15 日已經根據華為設計規範啟動生產的產品(initiated any production step for items based on Huaweidesign specifications as of May 15, 2020),在本條例生效後的 120 天內,給華為出貨不受影響。

(這也意味著臨時下單是不行的,已經投片的不受影響)

二、影響淺析

本次對華為限制計劃出台後,市場極為關注,不過我們認為這個對軟體影響相對有限,由於美國 EDA 公司在去年已和華為停止了合作,並切斷了升級,現在海思在採用老版本 EDA 做產品設計,不受限制。

同時華為前期和意法半導體的晶片設計合作,也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外包方式,解決 EDA 難題。

而對於晶圓廠來說,可能是更大的挑戰。

當然也不能過分悲觀,首先,條例於 5 月 15 日生效後,有 120 天的緩衝期,緩衝期內台積電等廠商還是可以給華為出貨的;其次,我們前期也強調了華為加單等事宜,公司還是有未雨綢繆的。

所以從樂觀角度來看,美國此次限制計劃一方面留有了較多的斡旋空間,相關半導體廠商以及潛在的受貿易糾紛影響的終端廠商會在期限內大力遊說美政府,兩國領導人也有緊急磋商的餘地。

同時,美國對晶圓廠的限制更多是要求申請許可證,而非一刀切,大機率會在一定時間限度內持續延長晶圓廠供貨許可證。

雖然川普的種種舉措越發出格,但我們依舊認為美方不至於立刻切斷海思供應鏈。

2018 年華為占全球基站市場份額達 30.9%,且在歐洲市場有諸多布局。

5 月 5 日,德國電信公開力挺華為稱,德國想要在今年年底實現新建 2000 座 LTE 基站的目標,就需要華為的參與,若是拒絕華為,那麼德國電信也無法快速解決 5G 信號覆蓋問題。

如美方悍然全面切斷華為供應鏈,會給歐洲運營商的 5G 布局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也會帶來全球範圍內的反彈!

三、嘉賓發言

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軟體設計和製造半導體也只是一個計劃,並不是決議。

而且還說了這樣的話:「在本條例生效後 120 天內,圓晶廠給華為出貨不受影響。

」 這個計劃有沒有可能變成正式條例出台?我覺得是有可能的。

但到了 120 天附近,還是有可能繼續延長期限的。

對德國、英國等國家,美國隨時可以說不讓你用華為的東西,對於第三國來說,這是不可容忍的。

其實美國還是非常慎重,這次威懾大於實際,對川普的選票有好處,另外也會加大華為的客戶的憂慮,可能對華為的訂單砍一砍。

這個事情實際上是美國撕毀了商業信譽,簽過的條件都撕毀了,美國想幹這個事情,是要拿著自己的商業信譽去做的。

分析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還是要分析下美國的決策模式。

  • 1)實際上美國總統權力對外非常大,總統的性質對兩國的博弈非常重要,川普的性格這個人是為了個人利益可以犧牲任何利益,包括美國的利益。

    比如本來抗疫應該和大國合作,搞點防護服、檢測試劑,他只要考慮死亡在 20 萬以內當做 KPI。

  • 2)川普做事隨意,制裁華為不是從始而終的計劃。

    華為這個事情,先打中興,然後給華為準備了一年,然後又把他女兒抓起來,不符合一般作戰方法,後來來說呢,包括對華為的延長期,已經簽了 4 次 90 天的延長期,在這期間華為已經把零部件都替換了。

    制裁華為不僅損失了美國的信譽,也傷害了產業鏈的利益。

  • 3)川普是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是獲取民意,獲取選票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什麼時候對華為出招,如果對整個中國出招就打在棉花上了,打華為更有形象感,每打一次華為都能提高他的支持率。

分析了川普的性格,打華為的套路是錯誤,通過打華為來拿選票。

今年是大選年,如果川普支持率在選前落後於拜登,可能會有極端的措施爭取選票。

可以這麼說美國無論怎麼打華為,華為都會活下來,這已經用1年時間證明。

美國沒有無限的開火權,雙方可能還是會談。

最終有可能把動議變成決議,但有120天給華為準備,美國已經默認打不死華為這個事實了。

因此,這個事情,從大格局來說,川普為了爭取選票的策略。

四、報告 Q&A

Q:禁令對華為 5G 基站影響到什麼程度,極限假設沒辦法從台積電拿到 5nm 基站晶片,華為怎麼模擬最糟糕的狀態,對 5G 基站性能有什麼影響?

A(主持人):剛才電話會議也說,海思對台積電緊急加了 5nm 訂單,如果短期內完全禁止,實際上至少維持 3~6 月的基站供應。

同時大家也能看到在 5 月 6 日,美國簽署新規,允許美國公司和華為定製 5G 標準。

美國公司可以和華為合作,簽發的是商務部,現在對華為限制升級簽發的也是商務部,這從基礎邏輯來說是矛盾的。

我們還是認為美國更多想把這個事情放到談判桌上。

Q:華為產業鏈的其他企業怎麼辦?

A(主持人):大家擔心華為產業鏈收到衝擊,首先強調 120 天的緩衝期,華為可以調整設計,我們認為會加大國產晶片的使用比例,同時為海思找備胎。

比如說海思原來做很多電源晶片、手機處理器的 PMU,本來是海思自己做,接下來來會加大聖邦這類企業的占比,協助其做一些更有替代意義的晶片。

短期內肯定會有衝擊,等庫存消耗完,前後銜接的過渡期會略難,但之後肯定會對國產替代有推動。

A(嘉賓):整體來看,對華為產業鏈沒有太大影響,華為不會死,只有可能接下來一段時間內把手機做的落後點。

只要華為死不掉,供應鏈該供應什麼就供應什麼,一起更密切的協同成長。

所以說影響都是情緒,不是實質的。

Q:美國可以長臂管轄日本的半導體耗材?

A(嘉賓):做不到,美國是有實力,再有實力不是為所欲為。

Q:120 天如果不延長怎麼辦?

A(嘉賓):美國會比較慎重,因為牽涉商譽,但是有這個動機,視川普的支持率而定。

Q:其他國家完全跟著美國走的機率極低?

A(嘉賓):你的商業夥伴可以隨時撕毀合同,意味著買他的東西,商業合同無效,是違反基本信譽的。

Q:中國有什麼籌碼可以威脅美國?

A(嘉賓):我們在整個產業鏈沒有占據完全的制高點,我們有的是廣闊的市場,但這不足以威脅美國,而是有防禦能力。

市場夠大,而且很多產業鏈的髒活累活都是國內在做,如果全面對抗,對美國也是不利的,所以最終還是會談判。

Q:現在這種形式,華為業務是否會大幅萎縮?

A(嘉賓):死也不會死,規模也不會縮的太小。

華為很多領域的行業地位還是很穩固的,接下來會萎縮到什麼程度,很難判斷。

不過我贊同信達的觀點,找尋海思的備胎很重要。

Q:美國能對盟友國家施加多大壓力?多大影響力?

A(嘉賓):每個國家不一樣,每個國家的外交得取決於國力、領導人,而且美國沒法把國家意志變成公司意志,這是整個美國的國家體制問題。

如果華為垮了,台積電大客戶就沒了,這是誰不願意見到的事。

Q:市場有一個種觀點,華為如何應對美國制裁,如果海思把華為拆出來能階段緩和這個矛盾內在邏輯什麼?假如適當延緩矛盾,華為不願意分拆的點在哪裡?

A(嘉賓):川普團隊打華為都是為了支持率和選票,現在談拆分還太遙遠了。

A(主持人):整個海思剝離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我們可以觀察華為的最近變動,近期持續有新聞報導華為子公司的法人變動,華為也想做內部的調整,他們也會未雨綢繆做些準備。

如果美國動真格,可以起到拖延和延緩作用,最終還是回到談判桌上。

當然我們也和公司做過交流,最悲觀的情況下,就是華為海思最終變成 IP 公司,保留核心的IP授權業務,而研發人員就化整為零,去支持其他國產晶片公司。

Q:中芯國際的 14nm 工藝和台積電差距?2020Q1 的高端支撐營收占比 2% 不搞之後有多大提升空間?

A(主持人):中芯國際除了 14nm,也在推進 N+1。

我每周更新產業跟蹤裡面提到,實際上在一季度,中芯國際的 14nm 做的是 RF Transceiver,量比較少,所以產能利用率不高。

近期麒麟 710A 也開始批量了,未來跑起來會拉動稼動率。

不過 710 是 2018 年推出的處理器,生命周期總量是有限的,可以更多展望 7 系列處理器的升級版,以及目前在測試驗證的麒麟 820 的 Low Cost 版本。

不過 14nm 營收占比超過 10% 要到 2021 年,國產替代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是要尊重產業的規律。

SMIC 和國際龍頭差異已經不容小覷了。

Q:中芯國際有 14nm 產能,但是不大,如果給華為供貨,美國是否會禁中芯國際?

A(主持人):是否會禁我們無法判斷,我們認為現在更多是去拼產業鏈速度的時候,中芯國際在前期的法說會中,表明要在今年加大 11 億美金的 capex,多採購點設備,多備點產能總是沒錯的。

而且華為前期有大規模備貨加單,按照最悲觀預期,也足以支撐 3~6 月。

雷鋒網十問方競

針對這份報告,雷鋒網也採訪了信達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方競,採訪內容主要涉及到了此次華為在被美國打壓的情況下華為的應對之道和生存策略,以及我國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的未來發展之道,由此可以對本次打壓華為事件有了更加立體的認知。

以下是本次採訪的內容實錄:

一、美國對華為進行晶片管制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美國對華為的限制,明面上說是華為威脅到了國家安全,但實際上是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壓制。

如果回顧上個世紀 70 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戰,會發現這是美國的一貫伎倆,一開始號召美國民眾砸松下的收音機,接著去誘捕松下的高管,再對松下提起無休止的訴訟和禁令,最後逼迫松下放棄半導體業務。

如果對照今天美國對華為的做法,會發現是昨日重現,手段都是如出一轍的。

二、這個禁令對於華為使用 EDA 的影響是什麼樣的?

EDA 的話,其實對華為的影響不太大,因為華為可以繼續使用老版本的 EDA,但是新版的無法使用。

當然了,EDA 的自主可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我國已經有不少優質的 EDA 公司湧現出來,部分已實現了對美國的跟進,甚至達到趕超的水平,比如說華大九天,它在模擬層面已經做到非常有特色了,很多上市公司跟它們都有合作。

三、台積電出口受到影響,華為該如何應對?

華為會更多的導入國內的晶片設計公司,加強和生態鏈的合作。

當然海思也有可能化整為零,賦能國內晶片公司。

這也是因為我們的製造業有很大差距,如果一家強如台積電的公司,就不會這麼被動了。

當然,我個人認為,其實這件事情並沒有那麼悲觀。

可以看到,台積電並沒有完全被禁,它可以內部審核申請許可。

除此之外,華為自己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說正在積極備貨,在核心器件上起碼有半年以上的庫存。

四、美國這次的禁令與台積電宣布建廠有關係嗎?

之前市場認為是有關係的,認為它是向美國示好,要保住華為。

但是我現在認為,它只是時間上的一個巧合。

台積電宣布的是在美國建 5nm 工廠,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先進,但是工廠要在 2024 年建成,到那時候 5nm 也並不先進了。

而且這個工廠只有 20000 片的月產能,這個產能很小,它的意義更多是在象徵層面的,更像是川普政府的一個政績工程。

五、目前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很難離開美國的技術,如果美國下死手,最終會導致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我認為不會出現這種悲觀的情況。

當初松下也是如此,雖然遭受重重打壓,但最終還是支撐下來了。

華為肯定能夠活下來,最最嚴重的情況是海思變成一個 IP 授權公司,拆分出來,扮演一個燃燒自己、照亮產業的角色。

目前美國針對華為一家企業,是因為華為威脅到美國的科技霸權;一旦我們在產業鏈足夠強大,比如說我們有十家強如華為的公司,就不用在意美國的態度了。

六、我國半導體行業的自主國產化進程如何?

我國電子產業的自主可控是分階段認知的。

我們最早的是品牌認知,比如說 聯想、海信等,後來認識到半導體的設計很重要,所以我們有了海思、匯頂等這樣的公司,後來也不夠,我們要需要有晶圓廠,所以我們有了中芯國際、華虹這樣優質的上市公司。

但現在發現,上游的設備和材料也很重要,作為我們的中微公司,北方華創正在迎頭趕上。

所以說,自主可控是一環接一環的,越往上游,控制力越強。

其實我們在偏下游已經有足夠強的話語權了,但是下游依然受制於上游,所以我們在上游層面還有差距。

七、我國在光刻機的自主研發上有什麼進展?

目前上海微電子是值得期待的。

不過光刻機的制高點在荷蘭,並不是被美國完全控制的。

光刻機很重要,不過我們缺乏的是一個全面強大的上游產業。

比如說,美國有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全面布局 PVD、CVD、刻蝕機、清洗機等一系列設備,如果我們在這些設備上也能強大,就不用擔心了。

當然,當我們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互相授權;光刻機雖然也用到美國技術,但美國也在應用別國的技術。

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們足夠強大,ASML 也應用到我們的技術,就有底氣了。

比如說,最早的時候,我們的面板商還需要向三星等廠商交專利費,但現在已經不交了。

為什麼?因為面板上我們已經實現跟進,並在部分領域實現超越了。

所以,不是說荷蘭要聽美國的,而是我們不夠強,沒有讓光刻機用到我們的專利。

八、這次禁令對於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影響是什麼?

它會倒逼我國半導體行業快速進展,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上游的設備和材料方面。

其實多年來我國在半導體領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我們還是頻繁看到相關企業被美國打壓的情況。

因為半導體不是一個單一的產業鏈,這個鏈條很長,我們是從應用端逐步往上走的,這需要時間,我們已經有很多進步了,只是還不夠。

九、有報導稱,我國可能會進行一些涉及到蘋果、高通和波音的反制措施,你怎麼看?

我覺得波音思科是有可能的,但蘋果高通不會。

蘋果這樣的企業其實對中國是有幫助的,它帶動了國內就業,幫助中國培養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製造業從業者,不少上市公司都是蘋果背後的產業鏈,所以也就牽涉到成千上萬的就業。

高通也是如此,國內不少手機公司,比如說小米、OPPO、vivo 等公司都在用高通的晶片。

我們沒有必要對電子板塊這麼悲觀,尤其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電子消費產業,是要繼續往前發展的;不是說美國一制裁,就會造成絕對對立。

我覺得還是有希望通過談判來和解,而不是對立。

美國這樣做,可能也是選票的考慮;參照日本的經歷來看,其實也不需要這麼悲觀。

十、未來是否有可能在中國和美國形成各自的兩套技術產業體系呢?

是有可能的。

但是美國技術在先,我們可能一開始還是會沿著美國的技術路線走,但往後可能也會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簡單聊聊美國對華為的5月禁令

美國時間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在官網上連續發布了兩條消息,嗯都是關於華為的。一個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實體名單上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及其非美國分支機構的現有臨時通用許可證(TGL)授權期限延長90天...

美國使壞升級!華為一張圖回應

2020年5月15日,美商務部公告將延長華為的供貨臨時許可證90天至8月14日,但同時升級了對華為的晶片管制——在美國境外為華為生產晶片的晶圓廠商們,只要使用了美國半導體生產設備,就需要向美國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