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爭端時代,中國晶片行業能否迎頭趕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晶片製造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

眾所周知,中國進口半導體晶片的支出比進口石油還高,這說明了中國對外國晶片的嚴重依賴。

即使是現在,雖然已經耕耘多年,但中國在微型晶片製造方面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國,而這些晶片是iPhone、三星Galaxy或華為Mate等手機的動力來源。

但隨著中國與美國的緊張關係不斷升級,由於英特爾和高通等晶片巨頭都是美國公司,可能會刺激中國企業和供應鏈最終迎頭趕上。

半導體矽晶片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支柱,為行動電話、電腦、無人駕駛汽車和「智能」設備提供動力。

它們的計算能力每兩年就會翻一番(這種工業原理被稱為摩爾定律),推動人類進入前所未有的技術大發展時代。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就開始投入到關鍵零部件的開發。

但事實證明,晶片的製造尤其困難,因為創新成本高、發展快,很難趕上。

例如,2017年,僅英特爾就在半導體研發上投入了130多億美元。

在中國,國家主導的半導體計劃甚至連國內需求都難以滿足。

20世紀90年代,一個知名的大規模政府項目儘管資金充足卻收效甚微。

然而,隨著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的對外開放,科技水平又不斷提高,國內對先進晶片的需求有增無減。

21世紀初,中國再次試圖通過行業改造來刺激創新:大規模私營化、引入稅收優惠、提供新的資金。

但這些努力基本上也徒勞無功。

麥肯錫研究半導體業務的管理合伙人克里斯多福·托馬斯表示,事實證明,中國的半導體投資規模太小,而且過於分散,無法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尋求自給自足

2015年,中國政府推出了另一項計劃,發布了一系列以科技為重點的政策目標,名為「中國製造2025」,目標包括2020年實現半導體自給率達到40%,2025年達到70%。

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針對該技術的投資承諾,例如10月宣布的300億美元半導體基金。

2018年11月29日,上海舉行的製造業博覽會上,一名男子走過「中國製造2025」的標誌牌。

圖片來源:Visual Chi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的數據顯示,雖然中國在晶片行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截至去年自給率僅為15%左右。

「過去五年,這個行業的生產製造沒有產生任何結構性的變化。

」托馬斯說。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的晶片製造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

與美國的爭端似乎刺激了中國的創新。

貿易爭端的涓滴效應

16個月的中美貿易爭端還沒有直接影響到晶片行業,但該行業已經受到了貿易爭端涓滴效應的影響。

2018年7月起,美中兩國連續幾輪關稅戰給兩國依賴半導體的科技公司帶來了不小壓力,因為針對相關設備的鬥爭已經陷入了針鋒相對的局面。

價格因此上漲;像英特爾這樣的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將供應鏈移出中國。

該行業的行業協會近期表示希望中美通過協商達成貿易協議,呼籲雙方「取消有害關稅」。

黑名單是另一個問題,這是美國使出的阻礙中國科技的另外一個機制。

去年5月,美國將華為和超過70家附屬公司加入政府實體清單(實際上就是一個黑名單),因為美國認為它們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

最近幾周,隨著美國在名單上加入了許多頂尖的人工智慧公司,這個名單還在增加。

新上榜的這些公司依賴於先進的晶片,但列入實體清單導致美國公司幾乎不可能向它們提供所需的零部件。

今年5月,美國阻擊華為,將其列入「實體清單」,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禁止華為在美國開展任何業務。

圖片來源:H


英國的《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甚至出於安全考慮敦促一家企業——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停止向華為供應晶片。

與台積電關係密切的台灣當局否認了這一報導,稱將繼續與華為合作。

中國的本土晶片

面臨這樣的緊張局勢,中國的科技巨頭加快了自己的晶片生產。

華為自己在8月也推出了一款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新款晶片,以協助處理大量數據。

同樣,中國的科技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在去年9月宣布,已經自主開發了人工智慧晶片用於該公司的雲計算服務。

這些晶片代表著巨大進步,但這些公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從中國大陸境外進口晶片。

就在幾天前,華為高管還訪問了台灣,確保台積電能夠繼續向他們提供最先進的晶片。

美國MSA Captial駐北京的管理合伙人、投資人本·哈伯格說,美國利用其在晶片行業的主導地位做出的種種決定短期內似乎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但在未來,他說,「輸家是美國。

「如今投資的方向和資本的流向,是(中國的)替代產業,是中國自給自足的產業,(比如)晶片。

」他於11月初在廣州舉辦的《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上表示,「將供應鏈、資本市場和人才的規模擴大一倍,最終會在中國國內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體系。

長江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甘潔也持類似看法:「未來10年,中國將在技術戰中扮演更勢均力敵的角色。

」由於美國目前在半導體領域擁有優勢,它通過威脅不向中國供貨讓中國為難。

但隨著中國在晶片製造和總體技術領域實力增長,「(美國)將被迫更加合作。

」她表示。

哈伯格稱,他認為晶片領域將變成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美國和中國將各自經營自己的生產鏈,第三方最終可能不得不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

如果供應鏈完全分裂,將是大型晶片製造商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因為在全球範圍內整合供應鏈對降低成本、轉移技術、促進創新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尋求增強其晶片製造實力,一個長遠的問題是這種努力是會導致出現兩個獨立的市場(一個在美國,另一個在中國),還是中國會在全球晶片製造領域成為更勢均力敵的對手。

然而,一個更直接的問題是,中國當前的創新熱潮是否會比過去結出更多的果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晶片出路在何方

前一段時間中興晶片事情,讓中國突然意識到在製造業當中缺少一大塊----高端晶片。無論是中興、華為還是聯想均離不開美國晶片和軟體,我們看得見CPU、內存、模數轉換晶片、各種各樣的高端晶片均是來自於...

中國晶片的極限突圍

2018年初,日本時報發表了一篇《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像樣的半導體?》的文章,提到中國大陸目前是世界最大晶片市場,但國內使用的半導體只有16%是國產,大陸每年在晶片進口上要花2000億美元,甚至超過...

台積電向左,中國大陸半導體向右

多年來,我國大陸一直在半導體領域發力,但仍沒能追趕上國外的腳步。本文從台積電出發,解讀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沒能走到世界前列的真相。20世紀80-90年代,半導體產業由美國、日本向韓國以及台灣轉移,...

重磅!集成電路,國產替代必經之路!

集成電路(和晶片概念一致)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