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做全球手機老大,A股國產手機供應鏈大面積漲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據台灣供應鏈傳出的消息稱,為了應對部分商業環境變化,近期華為供應鏈管理部門連續走訪了台灣本土供應鏈廠商,為今明年的上游元器件供應做出前期的意向指標安排。

有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年前華為對中國本土供應商透零的2019年預估年出貨量為2.3~2.5億部外,華為的供應鏈管理人員在回應台灣供應商諮詢時表示,對於2020年的出貨量預估值,有望上攀到年出貨量3億部。

受消息面影響,儘管今天全球市場上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型手機概念股表現平平,甚至還有下跌的趁勢,但中國股市上的手機供應鏈企業,在華為手機概念與上一周延續下來的柔性OELD虛火持續燃燒的雙重製激下,仍然出現大面積漲停。

據多家市場數據調查公司的情報顯示,三星2018年的年出貨量,也就在3億部左右,這也意味著華為的目標是在2020年要衝擊全球出貨量全球老大的地位。

而從目前的單季度出貨量來看,近期華為有多個季度超過蘋果,在全球市場上獲得了出貨量第二的位置。

在多家市場數據調查公司的情報中還顯示,華為除了在中國市場上有著絕對的出貨量領先優勢外,在三星、蘋果的傳統市場中的歐洲市場部分,華為的市場表現也十分亮眼,開始與前兩者在出貨數據上直接競爭。

也正因為如此,華為在供應鏈的管控風險上開始出現明顯的短板。

與蘋果和三星的供應鏈管理,基本上處於閉環和半閉環不同,華為手機的絕大多數產品技術均還沒有原創性,無法得到供應鏈廠商的獨家技術支持,更別說單獨的產能配置。

在安卓陣營裡面,有著專有技術或專利技術的手機零組件供應商支持的廠商,除了三星、LG、HTC以及以前的摩托羅拉外,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品牌廠商的硬體技術,都是由供應商摩仿國際一線品牌採用的技術仿製出來,或者自行開發後面向全部的安卓手機陣營銷售。

因此,安卓手機陣營多年來,基本上在創新上很難擺脫掉核心供應商影響,基本上核心技術依整供應商,軟體技術等谷歌支持,廠商自己只能在硬體結構設計優化上、軟體介面討喜上、外觀設計不計成本上來下功夫。

這也讓手機供應鏈廠商開始迅速分化,在智慧型手機同質化的市場中,也如手機品牌廠商頭部集中化的情況一樣,兩類廠商開始生存下來,一類是有產能規模的廠商,依靠一定的訂單規模從市場中獲得資本支持,生存下來,如A股智慧型手機供應鏈里的少數幾家材料代工廠商和模組組裝廠商;一類是有技術積累與技術門檻的廠商,在市場中以技術獨到獲得產品利潤支撐,在市場中生存下來,如日本上游核心電子元器廠商和材料廠商,以及有著量產技術壁壘的台灣核心電子元器件代工廠商等。

在全球出貨量前五大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廠商里,蘋果和三星的核心供應商產能,基本上都是雙方共建的產能,一般都是只為自己的品牌服務。

當然,三星由於還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元器件代工商,除了建有自己的專有產能外,還建有龐大的代工產能。

不過這些產能里,也基本上處於訂單生產狀態,也就是說,買三星的產能,是需要提前預付部分貨款的,而不是象國內的手機供應鏈企業一樣,不但不用提前預付貨款,還可以往後延期付款,月結半年甚至一年。

另外,日本和台灣的核心元器件產能,也基本上採取的是訂單生產方式,一般沒有接到客戶的具體需求,是不會主動投資擴產的。

因為智慧型手機的產品變化太快,產能投資複雜性所帶來的風險,代工廠商根本沒有多少能力來自行解決。

特別是這些廠商的產能投資,一般都有著較大的原創技術投入風險與量產技術投入風險,如果智慧型手機的技術出現變化,很可能前期的投資還沒來得及收回,市場就已經消失。

從這點上來說,中國內地的多數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廠商相對比較幸運,因為它們多數處於採用通用技術組織生產的加工段或模組組裝段,產能的投資成本較代,產能複製性很強,產能的可轉移性也較靈活。

還有一點較為重要的是,中國內地的多數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廠商還能從資本市場和國家政府補貼中,直接獲得海量的資金支持,加上資金使用監管又十分寬鬆,除非出現債務擠兌危機,基本上外界是很難知道這些供應商到底健不健康。

事實上,中國國產手機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全球市場上的總出貨量突破了50%的份額,但卻沒有一家手機廠商品牌建有自己的專有技術產能或專有產能,除了中國國產手機沒有自己核心元器件原創技術外,中國內地以外的供應商,也基本上還不願意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專賣給中國品牌手機廠商。

或者說,中國手機廠商也還沒有能力把誰家的技術完全吃透,然後像蘋果一樣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技術應用生態體系出來,並在市場上獲得出貨數量與銷售利潤的雙重收穫,從而與供應商一起共贏共榮。

不過台灣本土供應鏈廠商表現,華為的供應鏈管理部門這一次在走訪過程中,已經開始要求台灣的供應鏈廠商在中國內地建設配套產能,以滿足華為的採購需求。

其中已經在中國內地建廠的台灣供應鏈廠商,希望能把相關的選進位程導入,實現在中國內地工廠對華為進行直接交付。

如為華為代工晶片的台積電和日月光等廠商就表示,華為明確提出希望擴大它們在中國內地工廠的產能分配,以其進一步改善產能擴張所帶的新增產能需求與產品交貨反應速度等。

不過,供應鏈廠商也表示,華為想要做到與三星和蘋果一樣的供應鏈管理水準仍然比較因難,相比蘋果約三個月供應鏈庫存,三星的約六個月供應鏈庫存來,華為的供應鏈庫存仍然在一年以上。

這也表明在供應鏈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風險上,華為遠遠不如前兩者。

不過,與前面兩家需要不斷推出原創性的智慧型手機不同,華為手機基本上還是在普及型智慧型手機領域發揮其在通信領域的管道優勢,通過標準化的產品來獲取市場上七到八成的中低端市場份額。

因此,在華為還沒有推出原創性產品之前,華為的供應鏈管理風險,基本上還是由產能相對過剩的上游供應鏈市場來消化掉,受損的,也只能是那些管理不善的廠商,以及資金監管不嚴的資本市場投資方罷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手機元器件迎來缺貨高峰

在手機全球出貨量停止增長的時候,手機元器件卻迎來了缺貨的高峰。「晶片、存儲2017年還是缺貨,越高端越缺貨。」一位服務手機品牌商的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