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陳平:半導體未來必需的三大法寶|半導體行業觀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內容由 公眾號 半導體行業觀察 (ID:icbank)原創,謝謝!

「每一個時期的重大發明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19世紀的鋼鐵,20世紀的汽車飛機等等,在推動發展力的同時也讓社會蓬勃發展。

而著重要說的就是20世紀中期半導體電晶體的發明,這一項發明讓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基於半導體建立的IT技術,讓世界變成一個「村」,人類從此進入互聯時代。

」在2019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發展論壇上,台積電中國區業務發展副總經理陳平談到科技對社會的影響。

發展動力強勁的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集成電路發展到現在不過60年,最早出現的時候,產品規模全球每年只有幾千到幾萬台;7、80年代開始,電子器件普及,產品規模一年達到數億台;而到了最近幾年,手機等消費電子開始流行,每年產品規模可以達到幾十億。

人類的生活在不斷發生改變,越來越大的需求在不斷推動新技術的產生,移動終端、高速計算平台、IOT以及自動駕駛等等,帶來無數商機。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動力很強,原因無他,源於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陳平說道。

在過去的十年里,智能機、網際網路的興起推動社會產生了巨大變革,因此社會對半導體技術的期待與日俱增。

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類已經沒有辦法去適應落後的設備,如今手機即將進入5G時代,AI也在悄悄改變人類的生活,所有這些最前沿高端的技術,最底層的機制都是晶片。

5G時代,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為了處理這些爆炸式增長的數據,晶片需要擁有低功耗,低延時,高計算能力以及高帶寬等性能,因此能效比也成了如今製造晶片的關鍵指標。

這些聽上去矛盾的性能要怎麼實現?

三大法寶應對龐大的半導體需求

陳平提出了這幾點思考:

1.如果想提升技術,必須延續摩爾定律的發展

陳平解釋道,所謂的摩爾定律就是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其實是非常激進的理論,但從1987年的3μm,到如今已經開始量產的7nm,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的選擇遵守並追趕摩爾定律。


電晶體微縮持續延伸

「就台積電來說,7nm量產已經超過一年,5nm已經進入初期量產階段,明年年底將實現量產, 3nm也已經在來的路上了,值得一說的是,我們的2nm的研發也已開始。

我們在不斷追趕摩爾定律,它還在繼續前進,並沒有失效。

」陳平說道。

而不斷改進縮小的工藝到底有什麼用?陳平給出了這樣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華為目前大部分手機都採用自家晶片,華為mate20是其中比較火的一款手機。

這款手機配備的就是華為麒麟980晶片。

這款晶片集成了69億個電晶體,擁有非常強大的性能以及極低的功耗,而這一切都是在7nm的工藝上實現的。

工藝的微縮進展得益於全行業的不斷創新,摩爾定律走到盡頭的言論在1992年就已經有人提起,但這麼多年來卻一直在延續,唱衰還言之過早,陳平稱。

對於晶片製造來說,光刻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光刻機在發展193nm的時候停頓了很多年,最終靠浸潤式技術實現了突破。

如今所用的7nm技術就是依靠193nm的光刻機去實現的。

如今光刻設備公司有了重大突破,euv技術讓光刻不在成為微縮的瓶頸,同時新材料也有了突破,這正是陳平有自信說出摩爾定律不會終止的原因。

2.大量引進3D集成概念

雖然目前技術在不斷進步,但終端產品出現越來越多的要求,需要高速的邏輯晶片以及存儲器、射頻晶片等等,像以往在一個平面上攤大餅顯然就不合適了,這樣子意味著晶片高功耗以及大面積等,與所追求的目標完全是相反的。

因此,陳平提出,目前的方法是用半導體晶片板代替集成電路板,下面布線,把不同的晶片接在下方,如果把晶片平行放置,這種方法被稱之為2.5D系統,如果垂直放置,就被稱為3D系統。

而台積電目前已量產2.5D系統,3D系統也正在開發,就這個方向來說,發展速度與摩爾定律是平行的。

3D集成工藝提升垂直連接密度

作為例子,陳平提到CoWoS這個技術,它是2.5D系統的代表。

原先因為價格昂貴被多家棄用,而隨著製程推進到16納米FinFET,以及異質晶片整合趨勢成形,目前已有多家廠商訂購,2.5D系統可以提供高速計算,是目前比較通用的技術。

陳平還提到另一個趨勢-先進封裝技術,把不同工藝通過異構集成組合在一起,用完全不同的工藝製造出來的晶片集合在一起,不僅可以保存功能,還能儘可能縮小體積。

3.硬體與軟體的協同優化

對於產品的生產來說,硬體很重要,軟體也不能忽視。

陳平說,在早先研發工藝的時候,採用的是機械方法,現在不一樣,你需要看最終的設計是否是最優化的方案。

因此在工藝開發的時候需要與客戶緊密合作,而不能以指標作為最終目的。

軟硬體同步設計提升能效比

在系統層面上來說,以前的gpu,cpu等優點是比較通用,可編程。

但缺點也很明顯,效率比較低,用硬體加速的話,功能都是特定的,靈活性不好。

現在的設計將硬體加速器變成高效速率器件,同時帶有可編程、可設計功能,這是在系統層面的大方向。

就陳平來看,未來soc的結構基本都會硬軟體相互配合優化。

而台積電也將對系統段的優化非常關注。

最終,陳平總結道,半導體產業的需求很高,現在要求已經從單一型變成綜合的能效型,為了把整個系統做好,這三大法寶是必不可少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摩爾定律走入歷史……然後呢?

如今已近九旬高齡的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Gordon Moore在196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IC上電晶體數量會在接下來十年依循每年增加一倍的規律發展,其後這個理論根據數次演變,成為...

半導體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智慧產品圈

01 摩爾定律下的工藝節點的形成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1962年,德州儀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集成電路生產線。此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

每周半導體資訊:Intel爭奪蘋果CPU訂單

【天極網手機頻道】半導體行業近幾年在高速發展,同時對整個電子市場的推動也有著極大地促進,雖然不斷的曝出了摩爾定律即將失效,製程更新進入瓶頸期,不過這一切也難以阻止半導體行業的進步。最近的一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