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讀7nm製程,看半導體巨頭如何拼了老命為摩爾定律延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談起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總是迴避不了「摩爾定律」這四個字——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晶片的製造工藝常常用XXnm來表示,比如Intel最新的六代酷睿系列CPU就採用Intel自家的14nm++製造工藝。

所謂的XXnm指的是集成電路的MOSFET電晶體柵極的寬度,也被稱為柵長。

柵長越短,則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矽片上集成更多的電晶體。

目前,業內最重要的代工企業台積電、三星和GF(格羅方德),在半導體工藝的發展上越來越迅猛,10nm製程才剛剛應用一年半,7nm製程便已經好似近在眼前,上個月雷鋒網剛剛還報導過下一代iPhone A12處理器將使用台積電7nm製程生產的消息。

在業界盛行的摩爾定律將死的論調下,如此猛烈的突擊7nm製程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幾方大佬又是如何布局這一關鍵節點?雷鋒網將在本文為您解讀。

半導體工藝的Tick-Tock

Tick-Tock,是Intel的晶片技術發展的戰略模式,在半導體工藝和核心架構這兩條道路上交替提升。

半導體工藝領域也有類似的形式存在,在14nm/16nm節點之前,半導體工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有著「整代」和「半代」的差別。

在戈登·摩爾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後,半導體產業一直堅持以18個月為周期升級半導體工藝。

直觀結果是,製程演進一直在以大約0.7的倍數逐級縮減,如1000nm->700nm->500nm->350nm->250nm等。

而在製程邁過180nm節點後,台積電等代工廠提出了一種相比Intel的製程縮減0.9倍的工藝。

這種工藝可以在不對產線進行大改的同時,提供1.24倍電路密度的晶片。

Intel對此等技術非常不感冒,還為其掛上了半代工藝的名號。

自此,Intel和IBM製造技術聯盟(包括三星和GF等)依然嚴格按著180nm->130nm->90nm->65nm->45nm->32nm->22nm的步調前行(三星和GF在32nm後轉向28nm),而台積電等半導體晶圓代工廠則走上了150nm->110nm->80nm->55nm->40nm->28nm->20nm的路線。

製程演進

不過當半導體工藝繼續向前演進時,由於隨著電晶體尺寸逐漸縮小至接近物理極限,在各種物理定律的束縛下,半導體工廠如同戴著鐐銬跳舞,因此在幾家廠商紛紛出現「異常狀況」:本應屬於整代工藝的16nm製程被台積電所用,Intel的14nm製程字面上卻應該屬於半代工藝的範疇。

再接下來,幾家則不約而同的選擇了10nm->7nm->5nm的路線,整代和半代的區別自此成為歷史。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半導體廠商們進軍7nm製程的道路並不順利,還需要掀翻「光刻」、「電晶體架構」和「溝道材料」三座大山。

工欲善其事,先搞光刻機

作為半導體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光刻技術可稱為現代集成電路上最大的難題,沒有之一。

所謂光刻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讓光通過掩膜投射到塗抹了光刻膠的矽片上,將電路構造印在上面,類似於「投影描圖」,只是描圖的不是人手,而是機器,照射圖樣的也不再是可見光,而是紫外線。

光刻車間

目前半導體生產中使用的是波長193nm的深紫外(DUV)光刻。

實際上,在製程發展到130nm之前,人們就曾指出193nm深紫外光會發生嚴重的衍射現象而無法繼續使用,需要換用波長為13.5nm的極紫外(EUV)光刻才能繼續縮小半導體工藝。

EUV的研發始於20世紀90年代,最早希望在90nm製程節點投入應用,然而EUV光刻機一直達不到正式生產的要求。

無奈之下,人們只能通過沉浸式光刻、多重曝光等手段,將DUV一路推進到了10nm階段。

目前ASML的EUV光刻機使用40對蔡司鏡面構成光路,每個鏡面的反光率為70%。

這也就是說,EUV光束通過該系統中的每一對鏡面時都會減半,在經過40對鏡面反射後,只有不到2%的光線能投射到晶元上。

ASML光刻機光路示意

到達晶圓的光線越少,光刻所需的曝光時間就越長,相應的生產成本也就越高。

為了抵消鏡面反射過程中的光能損耗,EUV光源發出的光束必須足夠強,這樣才能與現在非常成熟的DUV光刻技術比拼時間成本。

但是多年以來,光照亮度的提升始終未能達到人們的預期,ASML的EUV產品市場負責人Hans Meiling曾表示,人們嚴重低估了EUV的難度。

正在實驗中的EUV光源焦點功率剛剛達到250瓦,可以支撐機器每小時處理125個晶片,效率僅有現今DUV的一半。

如果再加上價格和能耗,EUV取代DUV還會更加艱難。

最新的EUV光刻機價格超過1億歐元,是DUV光刻機價格的二倍有餘,且使用EUV光刻機進行批量生產時會消耗1.5兆瓦的電力,遠超現有的DUV光刻機。

ASML方面表示,EUV光刻設備尚未徹底準備完成,最快也要到2019年才能應用於正式生產,因此幾大半導體代工廠均在DUV+多重曝光技術上繼續深挖,以求撐過EUV光刻機的真空期。

全新電晶體架構和溝道材料

通過DUV+多重曝光或EUV光刻縮小柵極寬度,進而刻畫出更小的電晶體,只是實現7nm的關鍵要素之一。

隨著半導體工藝的發展,半導體溝道上的「門」會在尺寸進入亞原子級後變得極不穩定,這需要換用全新電晶體架構和溝道材料來解決。

根據三星在CSTIC大會的報告,GAAFET(Gate All Around)是7nm製程節點上最好的選擇。

GAAFET是一個周邊環繞著gate的FinFET,和目前垂直使用fin的FinFET不同,GAAFET的fin設計在旁邊,能夠提供比普通FinFET更好的電路特性。

此外在進入7nm工藝時,半導體中連接PN結的溝道材料也必須要作改變。

由於矽的電子遷移率為1500c㎡/Vs,而鍺可達3900c㎡/Vs,同時矽器件的運行電壓是0.75~0.8V,而鍺器件僅為0.5V,因而鍺在某一時期曾被認為是MOSFET電晶體的首選材料,IBM實驗室的第一塊7nm晶片使用的就是Ge-Si材料。

IMEC(微電子研究中心)對新的摻鍺材料進行了研究,篩選出兩種可用於7nm的溝道材料:一種是由80%鍺組成的PFET,另一種是25%到50%混合鍺的FET或0到25%混合鍺的NFET。

但是近來,III-V族材料開始受到廠商的更多關注。

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擁有更大的能隙和更高的電子遷移率,可以讓晶片承受更高的溫度並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

且現有矽半導體工藝中的很多技術都可以應用到III-V族材料半導體上,因此III-V族材料也被視為取代矽的理想材料。

7nm群英會

了解了3大技術難題後,我們來看看幾大半導體代工廠分別如何部署7nm製程節點。

三星

作為晶片代工行業的後來者,三星是「全球IBM製造技術聯盟」中激進派的代表,早早就宣布了7nm時代將採用EUV。

今年4月,三星剛剛宣布已經完成了7nm新工藝的研發,並成功試產了7nm EUV晶元,比原進度提早了半年。

據日本PC WATCH網站上後藤弘茂的分析,三星7nm EUV的特徵尺寸為44nm*36nm(Gate Pitch*Metal Pitch),僅為10nm DUV工藝的一半左右。

除了一步到位的7nm EUV外,三星還規劃了一種8nm製程。

這個製程實際上是使用DUV光刻+多重曝光生產的7nm製程,繼承所有10nm工藝上的技術和特性。

由於DUV光刻的解析度較差,因而晶片的電氣性能不如使用7nm EUV,所以三星為其商業命名為8nm。

從這一點來看,8nm相比現有的10nm,很可能在電晶體密度、性能、功耗等方面做出了終極的優化,基本上可看做深紫外光刻下的技術極限了。

DUV和EUV光刻解析度對比

此外,三星在7nm EUV之後,還規劃了使用第二代EUV光刻技術的6nm製程,它和8nm同樣是商業命名,屬於7nm EUV製程的加強版,電氣性能會更好。

根據三星的路線,三星將於今年下半年試產7nm EUV晶元,大規模投產時間為2019年秋季。

8nm製程大約在2019年第一季度登場,而6nm製程應該會在2020年後出現。

台積電

相比三星直接引入EUV光刻的激進,台積電在7nm上選擇了求穩路線,並沒有急於進入極紫外光刻時代。

台積電錶示將繼續使用DUV光刻,利用沉浸式光刻和多重曝光等技術平滑進入7nm時代,然後再轉換到EUV光刻。

台積電使用DUV光刻的第一代7nm FinFET已經在2017年第二季度進入試產階段。

與目前的10nm FinFET製程相比,7nm FinFET將可在電晶體數量的情況下使晶片尺寸37%,或在電路複雜度相同的情況下降低40%的功耗。

在接下來的第二代7nm FinFET+製程上,台積電將開始使用EUV光刻。

針對EUV優化的布線密度可帶來約10~20%的面積減少,或在電路複雜度相同的情況下,相比7nm FinFET再降低10%的功耗。

而根據後藤弘茂的分析,台積電7nm DUV的特徵尺寸介於台積電10nm FinFET和三星7nm EUV之間,Metal Pitch特徵尺寸40nm,Gate Pitch特徵尺寸尚不明確,但必定小於10nm時的66nm。

此外,與完全使用DUV工具製造的晶片相比,使用EUV光刻生產晶片的周期也將縮短,台積電計劃在2018年第二季度開始試產7nm FinFET+晶元。

GF

GF此前曾是AMD自家的半導體工廠,後由於AMD資金問題而拆分獨立。

GF同樣屬於IBM「全球IBM製造技術聯盟」的一員,其半導體工藝和三星同宗同源。

然而GF在28nm、14nm兩個節點上都遇到了重大技術難題,不得不向「後來者」三星購買生產技術。

介於此,GF在14nm之後決定放棄10nm節點,直接向7nm製程進軍。

雖然這個決策稍顯激進,但GF也明白步子大了容易扯到啥的道理,決定在光刻技術上穩中求進,使用現有的DUV光刻技術實現第一代7nm工藝的製造,隨後再使用EUV光刻進行兩次升級疊代。

雷鋒網在去年7月曾報導過,據其在阿爾伯尼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負責評估多重光刻技術的George Gomba以及其他IBM的同事透露,GF將在第一代7nm DUV產品上,使用四重光刻法。

相比之前的14nm LPP製程,7LP製程在功率和電晶體數量相同的前提下,可以帶來40%的效率提升,或者在頻率和複雜性相同的情況下,將功耗降低60%。

但受限於四重光刻這一複雜流程,GF表示根據不同應用場景,7LP只能將晶片功耗降低30~45%。

從後藤弘茂分析中可以看到,GF的7nm DUV特徵尺寸為56nm*40nm(Gate Pitch*Metal Pitch),應當與台積電7nm DUV的基本相當。

而7nm EUV的特徵尺寸為44nm*36nm,與三星7nm EUV完全一致(畢竟同源)。

不過在EUV的部署上,GF尚存在一些阻礙。

據雷鋒網了解,目前ASML提供的保護膜僅適用於每小時85個晶片的生產率(WpH),而GF今年的計劃是達到125WpH,這意味著現有的保護膜無法應對量產所需的強大光源。

目前,GF尚未透露將於何時開始使用EUV光刻,只說要等到「準備就緒」以後,不過看起來難以在2018年以前準備就緒。

因此業界普遍猜測GF最早也要到2019年才能使用EUV光刻生產晶片。

Intel:我不是針對誰……

Intel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在半導體工藝方面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並且引領了大量全新技術的發展。

不過近幾年,Intel半導體工藝的發展速度似乎逐漸慢了下來,比如14nm工藝竟然用了三代,10nm工藝也被競爭對手搶先。

實際上,三星和台積電在進入16/14nm節點後,在製程上常使用一些商業命名,比如上面提到的三星7nm製程,優化一下就變成了6nm。

而Intel的14nm製程雖然歷經兩次優化,卻只是以14nm、14nm+和14nm++來命名,二者已經不存在直接的可比性。

由於電晶體製造的複雜性,每代電晶體工藝中有面向不同用途的製造技術版本,不同廠商的代次之間統計算法也完全不同,單純用代次來對比是不準確的。

目前業內常用電晶體密度來衡量製程水平,實際上,Intel最新10nm製程的電晶體密度甚至反而要比三星、台積電的7nm製程更高。

根據Intel公布的電晶體密度表格,其45nm製程的電晶體密度約為3.3MTr/mm²(百萬電晶體每平方毫米),32nm為7.5MTr/mm²,22nm為15.3MTr/mm²,上升倍數大約為2.1倍。

但是14nm時電晶體密度大幅提升了2.5倍,為37.5MTr/mm²,10nm更是比14nm提升了2.7倍之多,達到100.8MTr/mm²。

而根據後藤弘茂的分析,如果將Intel、台積電、三星和GF近些年製程的特徵尺寸放在一起對比,也可以看出Intel的14nm製程確實要優於三星和GF的14nm LPP以及台積電的16nm FinFET,僅略輸於三星早期的10nm製程。

Intel的10nm製程則更是全面勝過台積電和三星的10nm製程,甚至比台積電和GF的第一批7nm DUV都要更好。

雖然不如三星和GF的第二批7nm EUV製程,但Intel肯定也會深挖10nm製程,第二代10nm趕超三星和GF的7nm EUV也不是不可能。

國外網站Semiwiki日前也討論到了三星的10nm、8nm以及7nm製程的情況,其中10nm製程的電晶體密度是55.5MTr/mm²,8mm是64.4MTr/mm²,7nm也不過101.23MTr/mm²,堪堪超過Intel 10nm製程一點點。

下一站,5nm

從眼下7nm製程的種種困難可以看出,在5nm及以後的節點上,電晶體的結構很有可能仍然需要進行改進,目前比較受關注的是一種類似羅漢塔式的Nanosheet電晶體。

Nanosheet是「IBM聯盟」在2017年6月的Symposia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半導體會議上提出的,其電晶體為「將FinFET 90度放倒」的扁平堆棧化結構。

雷鋒網在查看了後藤弘茂的分析後粗略得知,IBM聯盟展示了沿著從源級(source)到漏級(drain)方向90度切開的電晶體橫截面,可以看到FinFET工藝上Channel是直立的,就如同鰭片的造型,將這些鰭片90度放到後,就變成了Nanowire的形狀。

有趣的是,本來FinFET就是將原來的Planer型電晶體90度「放倒」而成。

Planer型電晶體是在平面內生成,在其上面緊接著生成柵極(gate)。

而FinFET將平面的Channel給90度立了起來,這樣變成三個方向都有柵極的三重門(Tri-gate)電路。

Channel基本上脫離了矽基板,不僅抑制了電子遷移,而且增加了柵極的長度。

而與FinFET的三面柵極不同,Nanosheet是4面360度全包,可以進一步抑制電子遷移,提高柵極長度,加強電子驅動能力。

如果都是三鰭片結構,Nanosheet柵極長度是FinFET的1.3倍。

Nanosheet在良品率方面也比FinFET更有優勢。

垂直Channel的FinFET更依靠曝光技術,而水平Channel的Nanosheet更依靠薄膜生成技術。

根據實驗室的說法,垂直加工比水平加工在半導體製程上更加困難。

但是正如7nm有三座大山一樣,5nm製程要解決的也不只有電晶體架構,還有全新布線層材料等難點的存在。

根據幾家半導體廠商的roadmap,5nm製程被暫定在2020年上馬,至少Nanosheet是以此為目標的。

矽半導體的夕陽紅

如同過去一樣,摩爾定律的命運不僅取決於晶片工藝的尺寸,也取決於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對生產出的電晶體和電路可以改善到何種程度。

三星、台積電和GF的技術進步,讓我們看到了7nm製程時代的發展方向。

即便需要克服大量物理與工程難題,集成電路產業也在一步一步向前走。

不過當未來半導體工藝進一步發展到5nm甚至3nm後,電路中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十幾個原子的厚度,屆時矽半導體工藝可能真的要面臨極限,如今幾方競相角逐7nm製程的情景完全可以說是矽半導體的夕陽紅。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這些半導體企業攜起手來,在未來的半導體產業上繼續努力,繼續遵循著摩爾定律的腳步,將人類的計算能力和製造能力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導體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智慧產品圈

01 摩爾定律下的工藝節點的形成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傑克•基爾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1962年,德州儀器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集成電路生產線。此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

半導體製程發展史(深度好文)

[摘要] 半導體製造的工藝節點,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如製造工藝和設備,電晶體的架構、材料等。分析半導體製造的工藝節點發展歷程,其實就是在回顧半導體大咖的統治史。半導體製造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電...

英特爾10nm工藝發布,正面PK友商

上月,國際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在北京舉行了其近十年來在華的首次製造工藝的技術介紹。此次會議英特爾眾多高管悉數出席。會上英特爾首次公布了自家最新的10nm工藝技術細節,並深度解析摩爾定律,並揭示目前關...

先進半導體工藝帶來晶片成本的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由半導體觀察翻譯自semiwiki,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繫,謝謝。先進工藝製程成本的變化是一個有些爭議的問題。成本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半導體製程成本。本文將討論關...

晶圓代工演繹三國殺 英特爾示威三星、台積電

「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是病貓嗎?!」9月19日,當被第一財經記者問及如何看待摩爾定律已經失效的質疑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直接明了地亮出態度。今年以來,被三星在營收上超越,被台積電...

半導體製程發展史,一看便懂

導讀:半導體製造工藝節點是如何演進的?電晶體的架構是怎樣發展成如今模樣的?下面告訴你...半導體製造的工藝節點,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如製造工藝和設備,電晶體的架構、材料等。下面,我們就具體介紹並...

三星宣布2018年7nm半導體工藝將量產

【天極網DIY硬體頻道】目前,各大廠商對於製程推進的熱情高漲,尤其是三星和台積電作為製程進程的領軍者,從去年就開始放話,都表示自己將率先發布、量產7nm製程晶片。眾所周知,7納米製程節點將是半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