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製造】行業淘汰!2009~2017年全球共92座晶圓廠熄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DIGITIMES 茅堍

自2008~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爆發以來,IC業者為提高晶圓生產成本效益,一直在努力減少8吋(含)以下晶圓產能,並轉往更大尺寸晶圓製程發展。

而在半導體業者間興起的購併浪潮,以及朝向20納米以下製程的發展,也有助於半導體製造業者淘汰低效能晶圓廠。


此外,隨著越來越多IC業者營運模式轉變,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晶圓廠關閉,這將會有助於晶圓代工業者的發展。

調研機構IC Insights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09~2017年,全球已共有92座IC晶圓廠關閉或變更用途。

其中6吋廠數量占比最高,達41%。

其次為8吋廠的26%。

4吋、5吋與12吋廠數量占比則是分別為10%、13%與10%。

就地域而言,以日本地區34座(占總數37%)為最多。

其次為北美地區的30座(占33%)。

歐洲與除日本外亞太地區(APeJ)則是分別有,17座(占18%)與11座(占12%)晶圓廠關閉或移為他用。

再就關閉時間而言,先前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2009與2010年全球關閉的晶圓廠數量為最多,分別達25座與22座。

2012年和2013年關閉10座,2015年關閉2座。

2017年則是有3座晶圓廠停產。

此外,現有數據顯示,2018~2019年還會有3座IC晶圓廠關閉(2座6吋廠,1座8吋廠)。

在12吋廠方面,2009年因破產而被德州儀器(TI)收購的德國DRAM業者奇夢達(Qimonda),是最先關閉12吋晶圓廠的業者。

2013年台灣茂德(ProMOS)關閉了2座12吋存儲器晶圓廠。

2014年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將自家12吋邏輯IC廠脫手給Sony,接著Sony將該廠移作生產影像傳感器。

2017年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將自家位於韓國龍仁的Line 11 12吋存儲器晶圓廠,轉用於生產影像傳感器。

IC Insights表示,隨著近來半導體產業收購案頻傳,新設晶圓廠和晶圓製造設備成本暴漲,再加上越來越多的IC業者朝向輕晶圓廠(Fab-Lite)或純IC設計(fabless)業者方向發展,預期還會有更多晶圓廠關閉。

這對晶圓代工業者而言,無疑會有助於未來代工業務的發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半導體產業轉移至更大尺寸晶圓的腳步趨緩

較大的晶圓直徑能在每片晶圓上生產更多的晶片,也能因為能減緩材料與製程成本增加幅度,使得晶片成本降低;在歷史上,轉移至更大的晶圓直徑帶來了每單位尺寸20%以上的成本降低幅度。不過龐大的財務與技術...

英特爾、三星等IDM大廠積極經營晶圓代工市場

三星電子和英特爾將大幅拓展晶圓代工事業領域。過去掌握晶圓代工市場的台積電、格羅方德等單純晶圓代工業者,和三星、英特爾等綜合半導體企業(IDM)憑藉各自的優勢,形成競爭版圖。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