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備胎升級史,當海思慶祝一夜之間轉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4年備胎升級史,當海思慶祝一夜之間轉正

撰文丨墨黑紙白

做備胎總是不好的,相信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一個公司的下屬機構,沒有人希望自己長期以備胎的姿勢而存在著。

14年之久的備胎史,在海思今天全網慶祝轉正的時候,一方面是悲壯前行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備胎酸苦的擺脫喜悅。

海思遠不止14年的備胎史,但面對升級仍需很大努力

根據相關信息海思遠不止14年備胎的歷史,從1991年就已經成立了前身——ASIC設計中心,可能當時只是考慮自己設計專用集成電路的問題。

而在2004年轉型為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時,基本上已經考慮到了晶片將來會成為大問題,吃瓜群眾們都在感佩老任竟然2004年就有了今天的預判。

但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也是細思極恐的,那就是有些人可能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預料到終究有一天我們將面臨全方位的難題集中到來。

也就是今年五月份以來所發生的一切,而昨天華為所面臨的,是老任的一語成讖,也是必然無法逃脫的產業升級。

從這個層面來看,普通人認為是被打壓了,但華為明顯認為,這是它們不得不接受的成長,但因為有所準備所以陣痛還不至於直接面臨死亡。

而中興等企業就不一樣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今天嗎?相信應該不是,只是他們從未想過為今天準備些什麼,換句話說大環境他們也從未認真對待過。

只是即便海思這個備胎轉正了,真的很值得慶祝嗎?我們來看一則信息:2011年海思推出K3V2處理器,並應用在自家旗艦手機MATE1和P6等機型上。

不過,由於當時這款處理器選擇了台積電40nm工藝製程,整體功耗高,兼容性很差,導致用戶無法接受。

隨後更名為麒麟910,其CPU是ARM的1.6GHz四核Cortex-A9,GPU是ARM的Mali-450,基帶晶片是自家的Balong710(巴龍710)。

這一次,麒麟910再次敗在了兼容性上,直到2014年9月麒麟925和大家見面,麒麟晶片才開始逐漸被用戶所接受。

從上述信息中,我們不難看出,著手準備了10年之久,才能夠獲得一定的用戶接受度,這是自主產業升級所需要的沉穩和長期投資。

而同時也不惜以毀掉自身手機品牌的風險,拿自己的手機和用戶體驗來做「小白鼠」,這算是逼迫研發部門必須不斷提升晶片的性能和質量。

但即便如此海思也一直都只能是備胎的角色,因為相對於更先進的晶片競爭,自己設計晶片的高成本,依然最大的問題。

請不要盲目自豪,切勿表像化看待海思的轉正

正如一些網友在今天海思豪邁中的疑問:「有這麼牛逼的晶片為什麼不早點拿出來?」

另一些網友回覆說:「還是有差距的,最主要的是,自己沒法製造,委託台積電加工的,不過台積電很可能迫於壓力中止與華為合作!」

也就是說僅僅在手機這個產業鏈中,以華為這種長達十多年的備胎產業升級模式,到了被遏制的時候,也並未真正達到完美的升級狀態。

其他領域的產業升級,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任到底有多重?道到底有多遠?而用戶的吐槽也是必然的,為什麼國產的用過一年後必然走向卡的狀態?

而在這方面海思這個備胎並不算太辛酸的,還有作業系統方面的備胎,那個備胎據說叫「麒麟os」。

這個備胎的產出又是很早就估算到安卓、WIN系統也有可能陷入不能使用的狀態,但這個備胎比海思的命運差多了,它連一次都沒有被使用過。

也就是說連讓產品和用戶成為它「小白鼠」的資格都不具備,而今天所曝出來的信息是,17日華為有可能連安卓系統都不能使用……

我們自有我們今天驕傲自豪的地方,畢竟準備是十多年前都開始了的,但我們也要有必須面對現實的心態,即這十多年來的準備依然還未完全自主化。

這讓紙白君想起了二戰後的日本,它到底是怎樣用極短的時間再次從廢墟中又建立起了強大的日本經濟體?

從一些信息來看,美方給出的特惠國、貸款、市場單一對日開放等起著重要的作用,美方並未對自己的失敗對手做絕殺,而是給了它們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這不僅僅是日本,德國也是一樣,正如前幾天新華國際所陳述的某段歷史,美方以一年的時間不惜成本的為西柏投送各種物資以讓其度過難關。

但這種優惠和扶持總有結束的那天,日本在70年代之後,已經不再被美方給予各種優惠,開始倡導相互開放的模式,這一度讓日本上下反感並敵視。

這也是美日當年長時間矛盾的開始,他們的意識觀和我們很像,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更重要的多領域問題,所以不能屈服。

海思轉正應從日本重新開啟的20年著眼看待

那麼打下去對當時的日本很重要,但日本失敗了,只是結果卻並不是想像中的「失去了20年」,而是換來了一個不再以低端產業為標識的日本。

那個時候的日本其軍國主義復甦的態勢非常明顯,但奈何單一的經濟模式,在美方眼中根本是不值得動用太多力量去壓制的。

那麼是什麼問題導致日方極度虛弱?就是今天海思的轉正問題——核心技術。

當時的日本也不掌握任何高能核心技術,面對美方不算大的壓力就垮塌了。

這也是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各個領域的全面敗北,那個時候的日本普通人比我們現在應該是更為痛心疾首的,因為他們也有著不輸於我們的民族心。

但輸了之後的日本才開始明白,沒有核心技術的經濟體在擁有核心技術的經濟體面前,永遠只能是一隻小螞蟻。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戰鬥中敗北後,日本才開始從90年代後徹底沉下來,走上了厚積薄發的道路,同時開放了每一個領域的市場。

也開啟了每一個領域的核心技術為主的競爭模式,而現在的日本哪怕對美方在汽車領域零關稅,美方對日本收取2.5%關稅,日本汽車依然霸占美國市場。

這是失去的二十年嗎?而日本現在明顯重心並不在汽車等領域,而是更高科技的如人工智慧等領域,10萬塊讓日本男人買個機器人媳婦成了這兩天的熱新。

當然這有可能會導致日本生育率更加低下,但這不是我們操心的問題,我們所需要操心的是,我們應該看到日本這二十年來從戰鬥到自主的升級成長。

那麼我們是不是必須也要有戰鬥的過程?如果需要,那麼就要明確認識到,陣痛是長時間的,而倒退也是絕不容許的,日本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模型。

具體怎麼樣操作,海思十多年的備胎心酸經歷也給我們提供了升級成長的每一步都不易,這都是要做好的心理準備。

如果我們不需要必然的戰鬥過程,那麼應該會比日本90年代後的蛻變更節省時間且輕裝上陣,目標明確且不容任何自娛自樂,我們也許會比日本做的更好。

這些年來我們也意識到了,2001年日本曾放言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已經不再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而我們這裡很多人還不屑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這些人認為是歐美定義的東西,我們不需要讓他們證明我們什麼,但日本的思維就很奇特,既然歐美有這樣的定義,那就去拿下它,讓它們為自己頒獎。

這頒的僅僅是獎嗎?不,這證實的是其對核心技術的掌握,對未來世界參與主導,對民族復興腳踏實地,以完成全面華麗升級,是需要我們清晰認知的。

2019—5—17落筆於墨辯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為什麼造不出頂級的CPU?

CPU作為電腦內部的最具核心技術的晶片,本身設計難度就很大,而且近幾年高端晶片的製造費用也是越來越高,本來中國的晶片製造就落後老美好幾十年,現在要追趕仍然極其困難。華為、小米等幾家廠商近幾年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