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 VS. 英特爾:後浪來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來源 | 老石談芯(ID:laoshi_tanxin)

上周三,也就是2020年7月8日,是個值得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日子。

在這一天美股收盤之後,英偉達的股價收漲2.3%,來到404美元,這也使得英偉達市值飆升到2480億美元,從而超過英特爾的2460億美元,一躍成為美國第一大晶片公司。

圖片來自Refinitiv Datastream

在這幾周,納斯達克的晶片股紛紛上漲,除了英偉達之外,英特爾的很多競爭對手,比如AMD、Xilinx、台積電、蘋果等公司,上周的股價都上漲了5%到10%。

相比之下,英特爾甚至還下跌了近2%。

事實上,這樣的趨勢從2020年開年就開始了。

在2020年,英偉達的股價上漲了68%,而英特爾則下降了3%。

就在這一正一負、一漲一跌之間,美國第一大晶片公司就這樣被拱手讓出。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是「美國」第一大晶片公司。

上周我還發了一條微博,紀念這個晶片行業的歷史性時刻。

只不過我說錯了,英偉達並未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公司。

來自亞洲的台積電和三星的市值早就超過了英特爾,而我還停留在英特爾仍然是全球晶片霸主的老黃曆里,沒有翻篇。

所以,英偉達的這次超越,不僅讓自己成為了美國第一大晶片公司,也成為了全球第三大半導體企業。

10納米工藝:英特爾的阿喀琉斯之踵

英偉達是AI時代的最大贏家,應該沒有人會反對,資本大佬們對此更是舉雙手雙腳投票贊成。

要知道在2015年6月,英偉達的股價只有19美元。

而5年之後的今天,股價就已經飆升到400美元以上,漲幅超過20倍。

在2018年,英偉達股價遭遇腰斬,僅僅兩年之後,真香定律再次回歸,英偉達股價不但收復了失地,還比當時番了兩番。

更重要的是,這股發展勢頭還在延續,英偉達78倍的市盈率就說明了這一點。

相比之下,英特爾在這五年間的股價,只從29美元漲到59美元,甚至低於晶片行業的平均水平。

造成這一局面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二者採用了不同的業務模式。

英特爾一直採用的是名為IDM的模式,全名叫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

在這個業務模式下,英特爾除了擁有龐大的晶片設計和銷售團隊之外,還在全球各地設立了很多晶片工廠,負責對晶片進行生產、封裝和測試,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實現對晶片的自產自銷。

目前,英特爾在全球10個地區有著15個晶片工廠,除了美國本土的工廠之外,還包括愛爾蘭、以色列,以及中國的大連、成都和上海,並由此構建了複雜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全球11萬員工里的一半,從事的都是晶片生產相關的業務和服務。

英特爾不同,英偉達採用的是名為Fabless的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無晶圓廠模式。

在上一期視頻里,我就詳細介紹了這個模式,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文末點擊閱讀全文,或在老石談芯公眾號內回復「視頻」。

這種業務模式只保留了晶片的設計、驗證、銷售和應用等環節,而將晶片製造外包給專門的晶片代工廠完成,比如台積電、三星和中芯國際等等。

當前,幾乎所有的晶片公司都採用無晶圓廠模式。

這種模式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

要知道,建設晶片工廠、維護工廠的正常運行、以及開發半導體工藝製程等工作,可以說是地球上最燒錢的生意。

當前,投資一個現代化的晶圓廠所需要的資金都在百億美金量級。

因此,採用無晶圓廠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

晶片公司可以專注於自身的核心業務,並將有限的資源投入晶片本身的設計和研發。

巨額的資金投入也勸退了很多原本擁有晶圓廠的晶片公司,比如,AMD就將自身的晶片工廠剝離出來,成立了格羅方德(Global Fundries)。

更有甚者,IBM在2014年邀請格羅方德收購自己的晶片製造業務,並付給後者15億美元。

但是,無晶圓廠模式的最主要問題,就是半導體工藝技術和產能並不受自己的控制。

由於大國之間的相互博弈,很多時候這些技術也會升級成政治鬥爭的籌碼。

這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前美國對華為的制裁。

在美國的禁令之下,台積電不得不停止對華為海思的晶片代工,這也將直接影響華為的5G、基站、以及手機業務的發展。

在晶片代工領域,目前屬於絕對的僧多粥少。

台積電作為全球晶片公司的主要代工廠,肯定優先服務蘋果、高通、華為、AMD等大客戶。

即便如此,台積電的晶片產能仍然供不應求。

因此即使華為海思受到美國限制,台積電也可以迅速完成對華為的替代,保證生產線全速運轉。

英特爾之所以能在過去的若干年裡一直占據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最主要的是靠兩件獨門秘籍,其一是它的x86 CPU架構,其二就是它的工藝製程。

事實上,相比CPU架構,工藝製程對晶片性能的提升有著更加決定性的影響。

在2019年的HotChips大會上,AMD的CEO蘇姿豐博士發表了主旨演講。

她在演講里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但深刻的內容,在過去的10年間,晶片性能的提升有40%直接來自於半導體工藝的更新換代,20%也與工藝直接相關,比如更大的晶圓面積等。

與之相比,只有17%來自晶片的架構升級。

由此可見半導體工藝對整個晶片行業的重要性。

在10納米工藝之前,英特爾的晶片工藝一直比競爭對手有著絕對的優勢。

這也保證了英特爾的Tik-Tok戰略在過去的很多年間一直非常好用。

然而,來到10納米工藝節點時,英特爾似乎遭遇了重大挫折。

早在2017年,英特爾就披露了10納米技術的工藝路線圖。

在之前的文章里寫過,當時英特爾的資深技術院士馬克波爾就發表了名為「工藝領導者 – Technology Leadership」的主旨演講。

馬克波爾在這場演講中提到,相比前幾代工藝發展的時間節點,10納米的研發時間會更長,但同時會帶來更高的性能提升,並且在整體上保持摩爾定律的延續。

英特爾10納米工藝路線圖,圖源:英特爾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英特爾10納米工藝遇到阻礙已經不是秘密。

這也使得那些曾經被遠遠甩在身後的競爭對手紛紛在10納米這個工藝節點完成超車。

例如,台積電不僅率先量產了10納米工藝,還逐步推進到7納米,並已經開始5納米器件的量產。

對此,波爾承認「我認為,我們在10nm技術上有點『衝動(overshot)』了」。

他認為,「也許我們應該下調一些我們的目標,這樣的過渡就會容易得多」。

之後他便在2019年宣布從英特爾退休,結束了自己40年的職業生涯。

伴隨著台積電在工藝製程領域一舉實現超車,很多依託台積電進行代工的晶片公司也紛紛雄起,英偉達和AMD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

決戰數據中心

在這些年裡,英特爾一直在尋求業務轉型。

這個轉型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讓英特爾從一家以個人計算機和CPU為主的企業,轉向以數據為中心、並圍繞其發展全棧式解決方案的公司。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這幾年英特爾先後斥巨資收購了FPGA大廠Altera(167.5億美金),自動駕駛大廠Mobileye(153億美金),人工智慧晶片初創公司Nervana和Habana Labs、機器視覺公司Movidus等眾多公司擴展其產品線。

此外,英特爾旗下的風投部門每年也都在各個領域投資數億美元,為今後的發展提早布局。

然而,這幾年英特爾錯失的最好收購標的,就是來自以色列的網絡設備製造商Mellanox。

這家公司曾一度被微軟、賽靈思和英特爾爭相競購,而最後卻花落英偉達

Mellanox的主要陣地就是數據中心領域,並已經成為當前各大數據中心的主流網絡解決方案之一。

在全球前十的大型公司中,有九家公司的數據中心都採用了Mellanox的方案。

Mellanox的產品系列,圖源:Mellanox

收購Mellanox之後,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就如虎添翼,其營收甚至已經超過英偉達的傳統優勢項目 – 遊戲業務。

彭博社也指出,在被英特爾主導的數據中心市場上,英偉達是近年來唯一取得高速增長的公司。

可以看到,數據中心已經成為兩家公司對決的主戰場。

可以說,戰鬥才剛剛開始,兩家都已經拿出了看家本領針鋒相對。

一方面,英特爾牢牢占據數據中心伺服器CPU的控制地位,並不斷推進基於FPGA和AI ASIC的硬體加速單元,同時還在加緊研發自家的Xe GPU系列,以擴展系統的整體性能。

另一方面,英偉達則在AI應用領域占得先機,並在數據中心網絡領域飛速發展。

因此,這場戰鬥鹿死誰手還需拭目以待。

大象跳舞:華麗轉身還是舉步維艱

雖然英偉達的市值超過英特爾,但從營收和凈利潤的角度來看,英偉達英特爾相比還差一個量級。

在2019年,英特爾全年營收超過719億美元,凈利潤210億美元,遠超英偉達的109億和27.96億。

然而,或許就是這樣巨大的體量,使得英特爾遭遇了「船大難掉頭」的尷尬。

英偉達的78倍市盈率反映的並非是當下的營收和利潤情況,而是反映了市場對它保持迅猛發展勢頭的預期和認可。

在高科技行業,大象跳舞、並完成華麗轉身的例子其實並不少見。

比如,IBM在上世紀90年代時曾陷入重重困境,虧損高達數百億美元。

之後,IBM主動擁抱變化,逐步剝離製造業務,並轉型成為諮詢與服務提供商,重塑了當年藍色巨人的輝煌。

此外,微軟也曾在十年前陷入增長的停滯。

但在新任CEO納德拉的領導下,微軟重點發展雲服務,並果斷拋棄很多不相關的業務板塊。

在短短兩三年間,微軟雲服務的收入就飆升到200億美元,並逐漸發展成可以和亞馬遜AWS互扳手腕的全球第二大雲服務提供商。

作為晶片領域當之無愧的「巨象」,英特爾的這波轉型之路能否像IBM和微軟那樣順利,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英特爾的2020上半年

2020必將是永載史冊的一年。

在我看來,英特爾的2020上半年有兩個主要的消息值得細品。

首先,蘋果終於正式宣布,在Mac產品線中將會逐步棄用英特爾CPU,並開始採用蘋果自研的Apple Silicon。

這個消息並不意外,相關的傳言早就人盡皆知。

以蘋果的體量和技術,自研CPU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對英特爾的影響更多的是在輿論和心理層面,由於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開,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進一步討論。

Apple Silicon願景圖,圖源:Apple

另外一個令人意外的消息,就是Jim Keller宣布從英特爾辭職。

Jim Keller是業界公認的領袖級人物,曾在多個公司領導設計了多種基於x86和ARM的處理器架構,包括AMD的K7、K8、K12和Zen,蘋果用於iPhone和iPad的A4、A5移動處理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處理器等等。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經著重介紹過他對於摩爾定律、CPU設計等領域的思考與見解。

想君當年,雄姿英發...圖源:英特爾

Jim Keller加入英特爾僅僅兩年時間,他幫助英特爾設計了名為Tremont的10納米低功耗x86微架構。

然而,他的突然離職還是在業內帶來了不小的震動,而他的下一步去向目前也依然未知。

大戰之前先損大將,這對於英特爾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損失,對員工的士氣也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英特爾Tremond架構,圖片來自英特爾

很多文章認為,英特爾的2020上半年沒有高光、只有低谷,這其實未免也太悲觀了些。

前不久,英特爾還發布了一系列全新產品,包括第三代Xeon可擴展處理器、Optane內存、3D NAND SSD硬碟,以及老石最關注的針對AI進行優化的Stratix10 NX FPGA。

英特爾Stratix10 NX FPGA,圖片來自英特爾

可以看到,英特爾還在堅定的執行自己的戰略,這些新發布的產品就是很好的例證。

有關英特爾2020年上半年的總結,以及這款FPGA的更多技術解讀,我也會在之後的文章裡帶來詳細的梳理,敬請關注。

結語

晶片領域新老王者的戰鬥已經打響。

作為堅守IDM模式的老牌巨頭,英特爾在各個細分領域都在遭遇不同對手的瘋狂進攻。

例如,半導體工藝領域的台積電、CPU領域的AMD、AI與數據中心領域的英偉達、FPGA領域的賽靈思等等。

可以說,這場戰鬥也是IDM和Fabless兩種晶片公司業務模式的激烈碰撞。

究竟誰會笑到最後,相信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任職單位無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晶片巨頭,啟動A股IPO

國內最牛晶片製造廠商要上科創板了。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公告稱,公司將向上海證交所另行申請批准人民幣股份於科創板上市及交易。公告顯示,中芯國際

中國集成電路的機會在哪裡?

來源:內容來自「華融證券」,分析師:龐立永,謝謝。根據集成電路功能的不同,集成電路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模擬晶片、存儲晶片、邏輯晶片、微處理器。

創業30年,台灣「半導體教父」這一次真的退了

在今日台積電的股東會上,創始人、董事長張忠謀說,他度過了人生最興奮最愉快的30年,感謝大家給自己機會。話畢,全場響起長達近一分鐘的掌聲。這位老人也在會後正式離開台積電,開始自己的退休生活。對於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