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AMD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今年會寫出十家公司的故事,平均一個月分析一家公司,每個月的第三周會發出來,之後還如根據我獲取到的信息和所分析的公司的發展情況,不斷的進行更新,這次是補上三月份的一篇,可能會有一些簡單,後期再補充。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和微信公眾帳號:「檸檬黃」


在信息產業領域如果還有一個公司能夠完全體現「向死而生」的涵義,那就是 AMD,我們很難在有生之年近距離遇到這樣一個決定行業命運的時刻。

巨龍仍在咆哮,但屠龍的少年已經舉起了武器。

在1968年,仙童半導體出來的Intel的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聯合成立了Intel

1969年同樣是仙童半導體出來的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和同事、朋友一同創立了超威半導體公司,也就是AMD

儘管AMD只比Intel晚創辦了一年時間,但此時的PC晶片市場無論從資源還是人才,AMD都處於劣勢,但是這不影響AMD發揮攪局者的角色.早期的AMD在技術上其實對Intel是不構成威脅的,但是AMD主打高性價比,依然給Intel增加了市場壓力,搞得Intel不舒服。

(主打性價比的AMD在一開始就和廣大紅色的工農階級兄弟結下了解不開的孽緣,AMD的處理器代號都是「推土機」「挖掘機」,被網友戲稱為「農企」)既然性能和市場認可度比不上Intel,就主打性價比唄,再搞個高主頻或者64bit處理器的首發,照樣還是能分得市場的一份羹。



歷史恩怨

先說Intel,它也是全世界最好的晶圓廠,它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的工藝製程。

即使在AMD ZEN架構發布後,兩家IPC相近的情況下,因為製程領先和相對高很多的頻率依然能得到的絕對性能優勢。

AVX2 AVX512性能吊打RYZEN,超多核互聯效率比EPYC高。


再說AMD

為什麼落伍了?不同於現在的AMD YES.

話說在1985年-2001年,以奔騰為代表的Intel和以速龍為代表的AMD在這期間一直在打拉鋸戰,幾乎是你超我一點,我超你一點。

雙方幾乎拉不開很明顯的差距。

2003年上半年,這也是AMD的巔峰之作,以K7為架構的速龍XP代號BARTON(巴頓)處理器面市,在那個時間段,速龍和毒龍基本上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家用電腦

2003年下半年,AMD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64位民用處理器。

X86拓展指令集正式成為CPU業界標準。

2004年上半年,AMD的K8處理器完爆intel的P4E,這期間,AMD的CPU瘋狂的蠶食著intel的CPU市場,「玩遊戲選AMD」這句話已經深入所有玩家的人心。

2005年5月,intel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雙核CPU奔騰D,但是沒多久,就被AMD的速龍64X2吊打,皓龍也在伺服器領域對intel的至強造成了強烈衝擊,下半年AMD又發布了閃龍系列。

速龍,閃龍和皓龍,基本上打的intel體無完膚。

64位,雙核,這兩大密集戰役intel全部完敗。

在那個年代,AMD的利潤和占有率達到了一個巔峰。

此時的AMD財力豐厚,在當時的CEO的帶領下,做了幾件影響深遠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在2006年7月24日,AMD花了54億美元巨資收購ATI,得到了夢寐以求的GPU技術。

晶片組技術也大大增加,擁有一條和Intel一樣的[CPU+晶片組+集顯]的產品線,從而成為了一個可以同時製作CPU和GPU的企業。

第二件事情就是創辦了自家的晶圓廠,畢竟你Intel有,我現在這麼牛逼,沒有自己的廠,這不合適。

當AMD創建了自己的晶圓廠後,該做的呀、該買的呀都弄好了,大家也擼起袖子加油幹了。

幹著幹著,發現不對了,媽呀!這人才怎麼這麼稀有啊?這設備怎麼這麼貴啊?這品控怎麼這麼難控制啊??

最後幾億美元砸下去,才造成一個可以用的晶圓,僅僅是可以用!

緣,往往妙不可言,在這微妙的時候,CEO桑德斯離職了!

此時的AMD,不僅要在處理器上跟Intel競爭,顯卡方面還要面對NVIDIA這樣的一個強敵,造成了二打一的陣勢,本身在市場和資源上不占優,硬是在CPU和GPU兩條線上分別與不同的強敵競爭,加上之前收購ATI可謂下了血本,讓AMD現金緊張,間接導致AMD無法快速實現技術進步,可謂是雙拳難敵四手。

新上任的墨西哥人,前腳說「我們一定貫徹領導的指示,後腳就把晶圓廠賣了」此處劃重點,這個晶圓廠在AMD的命運轉折中也有很重要的戲份。

AMD把晶圓廠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打包賣了,成了一個新企業——格羅方德

然後有讓格羅方德成了自己的供應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奇葩操作呢?

AMD就是因為這個晶圓廠在技術上被Intel吊打,才把它賣掉!現在反手又從格羅方德拿貨???(蜜汁操作)

事實上,在未來幾年裡,AMD都是從格羅方德那裡拿貨。

(不知道是因為關係戶,還是高層想要培養一下小胸弟)

就是從那幾年開始,AMD開始被Intel按著錘了。

格羅方德技術有多菜呢?

同年的2代酷睿和AMD一代推土機都是32nm,Intel自帶核顯,AMD無,推土機315平方毫米,2代酷睿216平方毫米。

而AMD電晶體12億,Intel電晶體11.6億。

對比一下,就知道水平差距多大了。

這也是當時為啥說i3秒全家,就是技術差距。

也是在這幾年裡面AMD的市場慢慢被Intel反超。

但這只是開始... ...


如果只是工藝上的差距,並不會使得AMD快速丟失市場。

真正讓他被時代拋棄的原因是又做了一個,腦殘的決定,為什麼要說一個又呢?

在ZEN核心的CPU出來以前,AMD還是一個被Intel無視的對手,產品性能與Intel有巨大的鴻溝,股價最低時僅為2美元出頭,瀕臨破產。

AMD會這麼落魄,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年推出的「推土機」處理器微架構。

這個結構是啥樣的呢?

「早期AMD在宣傳推土機架構時提出了不少的創新點,概括起來有

1、全新模塊化設計,更高效、核心擴展更容易。

2、32nm SOI製作工藝,功耗控制更為出色。

3、全新多線程架構,多線程運算性能更強。

4、指令4發射(K10隻有3發射)與AVX指令,整數/浮點運算更強,單核心性能提升。

5、第二代Turbo Core技術,更好適應各種應用環境。

其中推土機架構的核心基礎和靈魂,就是模塊化設計。

AMD把這個稱為CMT物理多核,也因此,與其說推土機的8核CPU叫8核處理器,網友更願意稱它做4模塊8線程處理器,因為它每一個」核心「其實都是不完整的殘疾核心,並沒有單獨的浮點運算模塊,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CPU以相對較小的成本,獲得了8個完整的整數運算單元,高端處理器才擁有的8個線程。

AMD在推土機這樣設計,其實原因有三個:

其一是是他認為目前CPU中超過80%的運算都是整數運算,增加一個整數單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用增加5%的核心面積的微小代價即可換來80%的整數性能提升,而浮點運算在未來則可以交給GPU負責,這樣更加高效。

其二是在未來,通用運算會持續向多線程發展,對線程的要求是無限的。

其三是未來大幅提升CPU頻率是可以實現的,這可以彌補處理器單線程羸弱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AMD做了一個所有應用包括微軟windows也不支持的多線程結構,同時還砍掉了核顯!

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

你做的多線程,沒有任何開發者願意為你做優化,以為是文體兩開花,結果文不成,武不就

其他對顯卡沒有需求的,只是想看看視頻的用戶,被AMD完全拋棄。

一系列的錯誤堆積——格羅方德的技術低下、CPU設計不合理、AMD高層的決策失誤,其結果直接導致幾年前AMD瀕臨破產。

這就不得不說下最開始的決策失誤了——你要是不收購ATI吧,你穩紮穩打做CPU,至少集顯用戶不會拋棄你,高層也不會一拍腦袋作出多線程構架;你要是不建晶圓廠吧,至少性能上不會比Intel差,市場至少不會被蠶食得如此厲害。



Intel的錯誤

在AMD雄起的過程中,友商的襯托也功不可沒。

雖然Intel市場份額和利潤都比AMD高,投入研發的錢也比AMD多,按道理來說,研發出來的成果理應也比AMD高很多才是,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在早期AMD靠著高性價比的戰略,持續擴大市場份額的時候,Intel把Pentium 4和NetBurst這兩個舊架構打入冷宮,並重新研發新架構。

在2006年,以色列的海發團隊在Pentium M基礎研發的Core架構出爐,其強大的內存I/O能力以及更低的能耗可謂力壓AMD使其難以招架,靠著新架構Intel占據市場百分之八九十的份額,占據了絕對的市場優勢,可以說是躺著賺錢,按理說如果持續這樣更新疊代,AMD是死是活完全看Intel的心情。

但是架不住Intel騷操作多啊!在行業內率先提出「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當家個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的Intel在後期的晶片製程升級的周期越來越長,CPU的性能提升更是慢的像擠牙膏,長此以往,Intel也被冠以「牙膏廠」之名。


Intel失利原因很多,個人覺得主要就是:態度、戰略和技術。

首先是態度,Intel的態度至少在消費者眼中,是比較高傲的,體現在產品規劃、價格以及市場營銷行為上。

在九十年代,Intel通過」Intel inside」營銷運動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藉此和IBM等大型主機廠商合作,一統個人電腦CPU的江湖。

自從2006年Intel酷睿架構誕生之後,更如同絕世高手一樣打遍天下無敵手,長期的勝利導致Intel變懶了。

在農企賣辦公大樓續命,賣ZEN核心給中國回血之後,集全力推出的銳龍從誕生開始就有背水一戰的意味,這種市場行為Intel會不知道?但看著ZEN/ZEN+剛出生時的各種毛病,Intel擠起牙膏來依然不慌不忙,依靠原來的優勢還是能壓AMD一頭,依然沒有行動起來。

其次是戰略,Intel簡直就是一部反面教材的集錦。

大的,錯過了移動端的天下;小的,它一會兒做網卡,一會兒做顯卡,一會兒做傲騰存儲,沒事兒也做做硬碟,最近還沒羞沒臊地炫耀起「散熱」來了,沒有持續的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

最後是技術,除非AMD的技術性能超過Intel,否則依然不足以和Intel扳手腕,在ZEN2消費級最高規格還是R7 3800X這樣的8C16T的時候,AMD還沒那麼YES,預算充足的人在面對3800X和9900K時還會猶豫,一番徘徊後選擇9900K的也不少(玩遊戲的就更不用說了)。

接著農企放大招——R9出來了,3900X直接12C 24T起步,3950X 16C 32T,更是瘋狂無腦堆核心,同時單核性能也上來了。

在製造工藝方面。

Intel當然可以一遍又一遍強調,「台積電的 7nm 是摻水的,我的 14nm 工藝電晶體密度比它的 7nm 還要高「。

是的,但是張忠謀的 7nm 從一開始就不是奔著電晶體密度去的,在選擇主攻」電晶體密度「和」能耗」這兩個短期內不可兼得的選項時,台積電與 AMD 借著移動端晶片的啟發,率先選擇了」能耗」這個突破口。

而Intel,帶著幾十年猛攻電晶體密度的驕傲和倔強,遲遲不肯轉換髮力點。

當AMD 的能耗降下來之後,再攻頻率,不知不覺中起到了背後包抄的效果, ZEN3 架構即將突破 4.3G+1.4V 的頻率瓶頸。


絕境中的AMD

在大家的印象中,AMD一直都是千年老二的形象,AMD 似乎永遠都是被行業巨擘Intel打得俯首稱臣。

當然,在 20 年前 AMD 還有另一家 CYRIX 作為最慘的墊背,但這個「倒數第一」轉學之後,AMD 就顯得更可憐了——唯一的例外,是Intel被安騰架構給坑懵了的那個短暫的幸福瞬間。

在大多數時間裡,Intel比 AMD 更怕 AMD 死掉,因為一旦 AMD 掛了,自己在行業內唯一數得上的競爭對手沒了,美國國會那恐怖的探照燈光柱就會聚焦過來,殺人如麻的《反壟斷法》很可能讓Intel不得不自斬手足。

頻臨倒閉的陰影籠罩在AMD的頭上,這種尷尬的情況一致持續到2014年。

誰也不甘於永遠居人之下做千年老二,AMD也鐵了心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來追趕。

在這個時候,董事局請來了一個女CEO,MIT 的蘇姿豐博士(Dr. Lisa Su)。

雖然蘇博士履歷顯赫,但是她多以技術大拿的身份在企業任職,並無多少人看好這個書卷氣十足的女人,能挽救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爛攤子。

要說Lisa Su是怎樣挽大廈於將頃的呢?

從蘇姿豐上任之時就制定了三大戰略方向:遊戲,數據中心,沉浸式體驗。

從現在來看,無一不是踩中了歷史的鼓點。

這三個定位有著清晰的對未來的判斷:人們將更加猛烈地玩遊戲,數據中心將越來越龐大(能耗,而不是頻率,這是大型數據中心的痛點),虛擬和增強現實將改變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

它們是真實的需求,又是 AMD 自身力量可實現的領域。

美刀乃半導體大廈之基石,研發是核心,有錢開始搞研發才是第一步。

Lisa su清楚的知道,如果沒有研發,AMD產品就競爭不過人家,用戶不買帳,產品就賣不出去。

賣不出去,就沒錢,沒錢就會影響新產品的研發,這樣下去就是個死循環。


瞧瞧蘇媽加盟AMD後都做了什麼呢?

1、給索尼/微軟/蘋果做半定製

得益於AMD早期有錢的時候文體兩開花:在CPU廠家中AMD的GPU是最好的,在GPU廠家中AMD的CPU是最好的

也正是這樣,給了AMD近距離接觸主機廠商的機會,高度集成的APU,便宜的價格。

蘋果看了看旁邊那個叫Nvidia的小屁孩,又看了看隔壁乖巧懂事的AMD,最後還是領著AMD回了家,AMD把GPU晶片丟給蘋果,剩下你怎麼折騰我都不管,我AMD只要真金白銀。

半定製業務讓AMD緩了一口氣,時至今日半定製業務還占據AMD營收的3成

2、賣大樓

為了搞錢,不得不佩服蘇媽的雷霆手段,正所謂富貴險中求,面子都不要了,只要搞本錢,在2016年直接賣總部大樓。


3、賣Zen給中國

作為自家公司的核心,一般也是不願意出售的,但是一分錢難倒了英雄漢。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差錢一個有錢,這交易就這麼成了,把ZEN核心賣給了天津海光,雖然不是扒光了X86的褲子賣,但雙方還是都發出了滿足的聲音~~~

4、礦潮致富

自收購ATI後,AMD的顯卡穩紮穩打,雖然不如英偉達,但也有一定的粉絲數量,不說有功但是無過。

但是架不住CPU的全面崩盤。

可是這個時候,挖礦潮來了!

「眾所周知,相同檔次的顯卡比較,A卡在通用性能方面比N卡更具優勢,尤其是在單精度浮點性能方面A卡要更勝一籌,原因就是兩者本身架構不同,而且A卡的流處理器數目更多,所以在獲取比特幣的過程中,A卡效率更高一些。

這樣在礦潮來臨之時 AMD的顯卡完爆英偉達!

當礦工們發現AMD的優勢後,

導致AMD全線斷貨!一卡難求。

也是因為這個巧合,才使得AMD喘了一口氣。

通過一代二代和北極星顯卡的熱銷(挖礦),讓AMD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Zen2/3/4和RDNA的研發中。

5、繼續研發

在有了顯卡的續命之後,AMD繼續了他的CPU研發生涯。

2017年2月,銳龍 AMD Ryzen 7處理器發布,AMD吸取了此前推土機架構的失敗經驗,研發出了Zen核心,晶片基於最新的Zen架構,在性能,吞吐率和能效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多核心效能上,Ryzen 7更是大幅領先Intel同價位段的酷睿i7處理器。

跑分上也是緊追Intel i7 6900K,價格卻不到i7的一半。


在這裡又會再說一次格羅方德了,AMD的乾兒子。

第一代Zen構架的 CPU 仍舊是交給了格羅方德。

橫跨了十幾年,被格羅方德坑了那麼久,為啥還是他???

此時的格羅方德就是一個官宦氛圍十足的國企,從AMD分割出來,給AMD供貨,斷奶沒斷完,沒有經過市場的毒打,背靠著AMD這顆大樹不思進取,覺得「反正我裡面有人,你肯定買我的!」

所以在17年推出一代1600X等 竟然還是 14nm,發熱嚴重;超頻穩定性一般,至於性能,更不用說了。

有了這樣的競爭對手,Intel自然高枕無憂,擠牙膏擠得也是不思進取,本來早早進入了14nm領域的Intel,從10年初的 14nm到 現在的 14nm++++++++++。

6、更換供應商

正當這個時候,故事出現轉機了!

Lisa Su一臉嫌棄的看著身邊扶不起來的阿斗——格羅方德。

雖然銳龍一代和二代讓AMD緩了一口氣,但這樣下去也始終不是辦法。

正在發愁的時候估計是發現了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和Lisa Su 同是MIT的校友,又同是台灣人,這時候的台積電已經在手機晶片領域錘鍊出上好的7nm工藝,看到這個潛在的供應商後Lisa Su也是大喜過望,只身前往台北會見台積電。

AMD也是命好,搭上了台積電的順風車,如果靠格羅方德的話AMD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用上7nm。

Intel是自己家研發新節點工藝,對於Intel這種全棧式晶片製造商來說,製程工藝上的掣肘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

製造工藝的提升是需要大量的產能去堆的,你Intel自身的產量再大,跟高通、小米、蘋果、華為的全生態系列產能之和相比,又孰大孰小?Intel進軍10nm是從15年左右就開始了,為10nm而量身打造的icelake在2017年就研發完成了,但是Intel在現在都沒把像樣的東西拿出來,估計就是頻率和良品率方面有問題。

就算是台積電,如果沒有這些移動端晶片的天量訂單,台積電也絕無可能把 7nm 製程錘鍊的如此乾淨利落。

但是世界上並不會出現第二個高通或蘋果的需求,Intel也不會讓自己的 FAB 對外服務,沒有訂單量來餵工藝,良品率從哪裡來呢?

選擇台積電後,AMD的工藝直接從14nm跳躍性的變成了12nm。

反觀Intel還在14nm+++++。

此次合作,雙方都非常快樂。


7、再次進化

18年仍舊是Intel勝利的一年,但AMD也不至於那麼狼狽不堪了。

時間不慌不忙的到了19年7月,AMD發布了全新的第三代銳龍。

這次Intel是真的慌了。

為啥?

1、工藝再次進化:12nm——7nm,大幅增強的單線程和遊戲性能

對比上一代,同檔位CPU,直接提升15%,對比隔壁Intel,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提升幅度」

2、Windows深層優化:反應更快、更適合遊戲

微軟可以說和Intel是深度綁定,包括之前AMD天馬行空的推土機就是完全違背windows的,而違背windows就是和用戶過不去。

這次學聰明了,和微軟深度合作了。

「簡而言之,就是在面對任務時,集中分配至少數CCX(核心複合體)上以保證高性能和高效率。

基於性能提升與架構組成制定的合力計算資源調配。

AMD認為其雖然可能造成部分CCX閒置,但對於整體性能仍然有益。

這樣的策略轉變會讓三代銳龍處理器在線程數較少的任務場景下表現更優,例如遊戲。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更傾向於普通家用/遊戲用戶的調整。

3、PCIe 4.0:對專業用戶的吸引力更大

一般用戶也不會去配一塊來玩遊戲,但對於專業領域,尤其是對多媒體創作者、AI開發者來說,超高速的SSD所能帶來的優勢是無法替代的。

4、你的優勢我填補了,我的價位你做不到

之前提到的功耗,三代通過優化結構,也做到了65W;遊戲,我也能開心的玩了;微軟爸爸那邊也打點好了;對高級用戶的吸引力也更高了。

你有的我全都有了,價格還比你便宜。

有了這些加成,AMD終於在現在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野里,在德國Ryzen的CPU首次達到了51%的占比,超過了intel的49%;在韓國,AMD也迎來了近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反超!!

AMD的股票更是嚇人,Ryzen1的發布直接讓AMD的股票從幾美刀漲到了15美刀,而Ryzen2的發布直接讓AMD的股票從15漲到了30,今天,AMD 的股票市值悄悄來到了 560 億美金。


未來之爭

按理來說Intel領先了十年左右,雖然每年都是擠牙膏,但一定會有技術積累吧。

一定可以再次實現霸權吧?

但是事實證明,很可能沒有!!!

畢竟經常一會兒做網卡,一會兒做顯卡,一會兒做存儲,沒事兒也做做硬碟的Intel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一下就慌了。

畢竟按著錘了十來年的豬對手,怎麼一下鹹魚翻身了???

從剛開始擠擠牙膏就能應付自如,到如今淪落到了用萬噸水壓機壓在牙膏管上也難掩恐慌的地步。

傳說要在伺服器和 pc 領域採用的 10nm 技術,如今卻鬼影子都沒看見,直到 2019 年的 CES 還在用 14nm 製程撐場面,現在只能把2022年的7nm先放一放,放個風,20年的10代U用10nm!!


反觀 AMD,都已經開始放出第4代銳龍的風聲,7nm 架構已經要換到第三套,功耗縮減,同時再來個8~15%的提升!而其戰略盟友台積電的 5nm 都已經開始動工,畫餅已經畫到了2nm。

未來究竟在誰手裡?


AMD的CEO——蘇姿豐


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現超威半導體(AMD)CEO暨總裁。

1969年,蘇姿豐出生於台南市,在三歲的時候。

她的父親Dr.Tom Su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研究院。

蘇姿豐隨父入美,入學哥大師院附設的幼兒園及小學。

在小學時候,因為成績十分優異,蘇姿豐跳級進入了特殊初中(2年制)。

畢業後又考上了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紐約市的三所明星高中之一)。

在高中學習生涯中,蘇姿豐不僅在數學方面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她在鋼琴領域亦有非凡的成就。

她有機會進入茱利叶音樂學院就讀。

但是蘇姿豐還是選擇了科學一途。

高中,她還榮獲了西屋(Westinghouse)科學獎。

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後,1986年,蘇姿豐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主修電機。

大二時期研習SOI技術(矽技術),這一技術也是今天半導體行業的主流技術。

在大學時代,她就經常到各工廠參觀學習晶片的製造流程。

24歲的時候,蘇姿豐在MIT獲得了自己的電機博士學位。

這也是當時台灣人中最年輕的MIT EE(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

博士畢業後,蘇女士進入德州儀器工作,今天的德州儀器只是世界第三大半導體製造商。

僅次於Intel和三星。

但是德州儀器,研發了第一個矽電晶體,第一個集成電路。

其在半導體領域的地位不言自明。

80年代的德儀,正在將主要的公司業務從國防領域集中到家用電子產品領域。

在德儀工作一段時間後,蘇姿豐博士轉入IBM研發部門工作。

那時候是半導體發展的黃金歲月,因為大學時代的SOI技術。

蘇姿豐博士為IBM創造了巨大的產值。

她也升任IBM研發部門主管,CEO特助。

在此期間,蘇姿豐增強了自己的領導能力和談判技巧。

後來,IBM創立新部門開始研發Cell晶片,這一晶片大規模運用於遊戲主機,家用電子產品等領域。

2002年,蘇姿豐入選 MIT Technology Review 「全球百大科技最有創意者」。

2007年,蘇姿豐被飛思卡爾挖去擔任CTO(首席技術官),此時的蘇姿豐,不僅在技術上有豐富的經驗,更是在領導能力,談判能力等方面才華過人。

2011年,此時,AMD公司因為在與Intel公司的競爭中處於劣勢,由於戰略失誤,外部有Intel的各種新產品咄咄逼人,導致AMD十幾億美元的損失,內部從上到下人心不穩,跳槽離職比比皆是。

這時候,AMD花了巨大的代價從飛思卡爾挖來了蘇姿豐擔任公司的副總裁和總經理,負責公司的全球業務。

在蘇姿豐的領導下,期間的AMD研發出了供家用遊戲主機使用的晶片,這一晶片在PS4,以及Xbox One上使用,這一業務使得AMD公司雖然在PC市場節節敗退,但是在主機市場一家獨大,也使公司吊著一口氣,留下東山再起的機會。

2014年10月,蘇姿豐擔任起了AMD執行長的職務,這也是AMD成立以來首位女性CEO。

此時的AMD依然處於低谷,此時的蘇姿豐實屬臨危受命,接受的依然是一個爛攤子。

蘇姿豐並沒有被困難嚇倒,她在AMD開展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後砍掉了不少沒用的部門和人員,並迅速把公司的重心放到了開發研製高性能計算處理器業務上,只要是人才就可以得到重用,這也確立了自己在公司里的鐵腕政策。


由於對技術的大量投入,2017年,AMD拿出了令世界震驚的銳龍(Ryzen)系列,其中的Zen架構,更是讓Intel捏了一把汗,AMD開始了與Intel打得有來有回的戰鬥。

今天,已經更新到了第三代Zen+架構的CPU不僅在中高端產品線拿出了與Intel旗鼓相當的產品,甚至在旗艦產品領域,拿出了Threadripper 3990X這樣的怪物,嚇得Intel再也不敢擠牙膏。

與此同時,AMD的財報也好看起來,僅僅2018年第四季度,AMD總營收達到了14.2億美元,和17年同期相比成功的扭虧為盈。

並且,AMD還積極的在工藝上進行投入,和台積電的戰略合作,順利的拿到了7納米工藝技術和模塊化晶片設計,轉過來看看Intel還在努力研究並想辦法量產10納米工藝的晶片。

用蘇姿豐的話來說,她喜歡和工程師待在一起,走進實驗室,可以幫助她在業務上做出更好的決策。

也許這種以技術為本的理念,才讓她執掌AMD的時候可以有更清晰的思路,帶領AMD走向巔峰。

2019年美國著名金融媒體評選出了全球最佳CEO的名單,其中AMD的CEO蘇姿豐(LiSa Su)成功入選,並當選了扉頁人物。

在美國,作為少數族裔女性,蘇姿豐依然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成績,成為了科技界的傳奇人物。

不僅在技術領域有著強大的實力,更是作為一個領導者,領導企業從困境中走出。


從此之後,攻守之勢異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英特爾罕見表態:你們的7nm CPU水分太大了

對於這個敏感的問題,Intel和台灣TSMC以及韓國三星都有各自的看法。我們基本認同一個觀點:改良製造工藝的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提高電晶體密度(數量),沒有提高電晶體密度的製造工藝等於耍流氓。

格羅方德放棄7nm工藝 並嘲諷了一把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在最近的幾年進展緩慢,英特爾的14納米工藝已經發展到第3代,未來是否會有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目前無人知曉。英特爾持續改良14nm工藝也是迫不得已,畢竟10nm良率一直未能達到英特爾大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