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國產晶片目前到底什麼水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20年5月15日,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一周年前夕,美國對華為的限制措施再次升級,要求採用美國技術和設備生產晶片的企業,必先經過美國批准才能出售給華為。


華為表示,一旦美國新規落地,將衝擊華為全球170多個國家客戶、數千億美元的網絡擴容、維護,並影響30多億人口的信息通訊。

華為「禁售」的升級,也再次將中國「晶片」受制於人的尷尬局面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中國芯痛」「中國為何造不出強大晶片」的質疑此起彼伏。

正如大家所見,晶片是世界上最難掌握的核心技術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上海用長達20年的輸血,給大陸晶片行業,留下最後一束炬火。

我們期待下一個20年,將是屬於中國「芯」的20年。

但是目前中國大陸晶片的真實現狀就是,落後西方5-10年,甚至更多

晶片生產大致分晶片設計、晶片製造、晶片封測三大環節。

晶片設計的工具,用的是國外的EDA軟體,就連中國最好的晶片設計公司華為海思,也只是剛剛開始「去美國化」。

目前台積電是全球最大最好的晶片製造廠商,已經實現5納米工藝制式的量產,而大陸最好的晶片製造公司中芯國際,剛剛完成14納米的量產


這個行業不但燒錢,而且周期長,技術更新快,你剛研發出來,別人已經開始打價格戰。

這意味著,前期要不斷砸錢,還見不到水花。

對民營資本而言,這是無法承受之痛。

事實就是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既然國外的晶片有得買。

國產的晶片,罵就對了。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即使如此,但不要忘記仍有許多人堅守在工作崗位,未忘初心。

不管怎麼說,相信所有晶片創業企業都有一個初心,那就是做好晶片。

做不好晶片,其他無從談起。

國產晶片要更好地發展,作為行業人,晶片企業要不忘初心,晶片產品要體現價值,晶片投資要正向引導。

2009年,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因台積電起訴而下課,從而經歷了一段沒有技術主幹的探索期。

那時,中芯國際雖號稱中國晶片巨頭,但與國內同行的技術差距並不大。


2017年,神秘人物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企業迎來了加速發展期。

一年後,中芯國際的晶片製程提升到14nm工藝,產品良率提升到95%,至此,中芯國際奠定了國內晶片「一哥」的地位。


梁孟松和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都出自台積電。

在此之前,梁孟松曾在三星電子擔任研發部總經理,並在2011-2015年將三星的晶片製程工藝,提升到和台積電的同一水平。

結果,台積電依然揮舞起訴大棒,將梁孟松逼走。

於是兩年後,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


而為了應對今天的困境,中國晶片產業發展一直在走生態路線,基本兼顧了全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

2017年IC Insights報告顯示,全球前十大IC設計企業中,華為海思已名列第7位。


一邊企業在推動,一邊國家也在布局。


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成立,重點投資集成電路晶片製造業,兼顧晶片設計、封裝測試、設備和材料等產業,涵蓋了IC產業上、下游。

公開資料顯示,大基金在製造、設計、封測、設備材料等產業鏈各環節投資比重,分別為63%、20%、10%、7%。

正是大基金出現後,國內晶片公司掀起集體上市潮,且上市之路都一路綠燈。

這基本坐實了中國在晶片領域全方位、全生態布局的基本思路。

也通過現實證明了未雨綢繆非常有必要。


截止2020年5月,聞泰科技、兆易創新、瀾起科技、三安光電、中微公司、韋爾股份、匯頂科技等公司,市值紛紛突破千億。

它們在各自的領域,以領頭羊的身份引領著中國晶片產業崛起。

像匯頂科技的光學指紋模塊,已經在國產手機中得到廣泛使用,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國產晶片之一。

而基於中國在5G、AI、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全面帶動,中國的晶片市場將迎來一輪爆發,並推動中國晶片生態的整體進步。


從2013年備戰至今,中國晶片產業技術薄弱,依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對於晶片設計標準的壟斷,一位專業人士曾經以汽車行業舉例:國內晶片公司造晶片,就好像汽車零件廠商造出一個世界領先的零件,卻無人採購。

不是零件不能用,而是汽車製造時,零件參數都是照抄國外的。

企業也不知道零件參數為什麼設置成這樣,一旦換了新零件,害怕出現難以預料的問題,這正是大部分中國晶片企業的困境。


因為未知領域太多,所以從晶片設計到晶片應用,能夠形成一定自主權的,也只有華為海思、匯頂科技等寥寥幾家。

晶片設計公司寄人籬下,晶片製造公司也並不好過。


晶片行業,向來贏家通吃。

通常是,老大吃好、老二吃飽,老三、老四可能生死難料。


比如,手機SOC,大部分來自台積電;內存和儲存晶片,大部分來自三星;手機相機的CMOS晶片,主要來自索尼和三星。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可以在iPhone 6s的A9晶片上找到一些原因。


2015年,蘋果將A9晶片交給三星和台積電兩家企業一起生產,其中三星使用14nm工藝,台積電使用16nm工藝。

台積電的16nm工藝製程看似落後,但晶片實際投入市場後,不但性能不輸,在功耗和發熱控制上比三星的14nm更為優秀。

鑒於晶片表現上的巨大差異,蘋果公司一度因A9晶片混用的輿論倍感壓力。


大廠之間,尚且贏家通吃,小廠的生存窘境可想而知。

集邦諮詢數據顯示,中國1380家晶片設計企業中,80%以上企業年營收少於1億。

雖然這類企業的整體營收增速達到13.4%,但因為中國晶圓廠的代工產能無法滿足晶片設計高漲的需求,導致缺口一直在擴大。


在IC Insights 5月報告中,雖然海思衝進了全球前10,但也只是第10;晶片代工上,因為受制於光刻機,只能在14nm做文章,而台積電和三星已向5nm進發。

晶片的戰爭,從中國尋求自立的開始,就註定是一場持久戰。


此外,稀有材料和人才保障也是中國晶片生態茁壯成長的重要土壤。

而這些,都是我們尚未深入涉足的領域。


中國,不能沒「芯」!我們不能在晶片上,被人家死死地卡住脖子。

所以,國產芯還是繼續加油!


各位小夥伴們,你們對此都有什麼樣的看法和意見呢?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討論,期待你們的精彩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芯國際美股退市,意欲何為?

國內頂級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24日宣布,經董事會批准,將其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於2019年6月13日及該日期之後,中芯國際的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將不再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中芯國際14nm工藝已正式量產,2021年出貨

10月11日消息,據犀牛財經的報導,中芯國際近日表示,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旗下的14nm工藝製程晶片已經實現量產,並將於2021年正式出貨。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中芯國際市值也一路高歌,市值一度突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