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並非無可替代:Mate30標誌華為「無美企供應鏈」正在穩步推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 冷寰驤

9月19日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德國慕尼黑髮布了Mate 30系列旗艦手機:Mate 30、Mate 30 Pro和Mate 30 RS保時捷設計款。

余承東將Mate30稱為「第二代5G手機」。

這款被稱為歷史上最悲壯的手機,採用的麒麟990 5G晶片,麒麟990 5G是迄今最高性能的華為手機麒麟晶片:採用CPU三檔能效架構,最高主頻可達2.86GHz。

但從作業系統及軟體來看,Mate 30和Mate 30 pro均搭載基於安卓10的EMUI10系統,而不是最近呼聲很高的鴻蒙系統。

而余承東更是證實,華為Mate 30系列不會預裝谷歌配套應用和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不能使用Google Play商店的窘境,華為啟動了自己的AppGallery的研發,余承東表示,目前AppGallery項目已經擁有近100萬名開發人員,華為計劃向開發商投入10億美元(約71億元人民幣),推動該項目建設。

2018年11月份華為舉辦的供應商大會上,全部92家金牌供應商中,境外企業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份額,其中有33家來自美國。

但2019年美國向華為發難之後,谷歌等企業響應美國政府號召,斷絕對華為的零部件和軟硬體供應,致使華為不得不認真考慮選擇走一條沒有美國供應商的路。

當今世界是一個互相依賴的世界,實際上任何全球化企業只有真正實現了供應鏈上的全球分工,每一個零部件和軟硬體都實現全球最優質企業的互相組合,才是性價比最優的模式。

但美國對華為的高壓政策,直接給斷裂全球供應鏈成為了可能,也給許多企業帶來巨大潛在風險。



在國與國之間的政策差異導致的風險激增背景下,傳統政治理論中所關注的文明衝突等言論甚囂塵上,尤其在川普「美國優先」的口號下,布熱津斯基《大棋局》里所描述的棋手國家——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企業,要實現供應鏈的全球配置,越來越成為不穩定因素。

因此,在美國對華為極限施壓之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採訪中表明態度:華為將逐步降低美企的供應比重。

而為了打造無美供應鏈,華為也在展開自己的布局。

首先是華為半導體備胎項目海思的多款晶片產品一夜之間轉正,華為的作業系統鴻蒙也不斷透露出信息,讓全球都對之報以期待。

不得不說的是,華為是當下中國5G領域最優秀的公司之一,同時也是全球5G領域最優秀的公司之一,美國這一次自私自利的割裂全球供應鏈的行為,實際上告訴全球企業——要想安穩地做全球生意,打造一個沒有美國企業存在的供應鏈是多麼的重要。

其實任何 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大國經濟的發展,都要經歷一個十分悲壯的卡脖子過程,從1949年前歐美企業對中國的打壓歧視,到1949年後蘇聯專家的撤離,無不是卡脖子之舉,唯一的根源就是中國實在太過於落後了,導致中國總是受制於人。

從1979年以來,中國的市場化趨勢的改革,讓中國逐漸成為一個工業基礎完善的國家,2010年起恢復失去了160年的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

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占全世界的份額達到了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

目前,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有220多種工業產品中國的產量占居全球第一。

同時,中國擁有了完善的工業體系,目前我們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在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逐漸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產業鏈。

比如,在C919的研製過程中,形成了以上海為龍頭,包括陝西、四川、遼寧等20多個省市、200多家企業近20萬人參與的民機產業鏈,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和包括跨國公司也進入了大型客機的研製體系。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用戶觀念主導等原因,中國的供應鏈存在著一些不足,一些國內大型項目熱衷於使用國外尤其是美國企業的技術,導致中國企業的研發因難以獲得市場而難以發展,從而也導致了中國供應鏈的缺口,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更是如此。

高科技領域裡的晶片,中國每年進口額高達2000多億美元,一些高科技裝備的製造被壟斷在境外企業手裡,甚至一些歐美企業還通過互持股權的模式實現結盟和壟斷,讓全世界的客戶向他們低頭。

華為遭受的劫難,實質上是飛速發展的中國企業與落後而千滄百孔的供應鏈所導致,要想徹底解決,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取消國界,立即實現世界大同,另一條是在現有國界存在的時候,打造一個以國界內的企業為主體,非美國企業供應鏈做後盾的一個供應鏈體系,才能徹底擺脫這樣的劫難。

不過,要想在供應鏈上實現無美企化的目標,並不容易。

數據顯示,2018年,華為從美企手中購買了價值110億美元的產品。

如果完全拋棄美國供應商,不僅完全做不到,也很愚蠢。

只有想方設法,一是立刻尋找替代供應商,二來繼續對美國供應商施加壓力,讓他們通過對美國政府的工作,實現相關產品和技術的解禁,第三是逐漸研發自己的技術,避免被卡脖子。

對於眾多美企方面而言,無疑將會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場,無論是在手機、PC還是在其他領域,那些曾在中國賺取了大量營收的科技企業,例如高通,60%多的營收就來自於中國,而這些美國科技巨頭如果失去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之後,無疑也將會遭受到巨大的打擊,這也是美國眾多科技巨頭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而據媒體9月8日報導,科技巨頭微軟對美國發出警告,華為一直為其筆記本電腦購買微軟軟體,但是如果美國限制了兩家企業的合作,那麼最終可能會使微軟失去對全球市場份額的控制。

早期響應美國號召斷供華為的偉創力,扣押華為物料,在華為將其踢出供應鏈之後再次回頭示好,想要重新和華為取得合作。

8月下旬,已有130多家企業向美國申請與華為保持正常合作。

我們注意到,儘管如今不少美企都在焦急等待著恢復業務,但華為已經在對新供應商進行資格審查。

知情人士透露,僅次於高通的移動晶片製造商聯發科以及日本的村田製造目前已經接到華為的訂單,正準備加大生產。

俄羅斯極光作業系統也成為華為36萬台平板電腦的作業系統,不少領先晶片組裝和測試供應商也獲得了華為的供貨批准,並且已於8月份開始發貨。

事實證明,美企並非不可替代。

而中國政府也注意到晶片等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早在幾年前就指定半導體產業的政策,計劃到2020年自主生產40%的半導體產品,並在2025年將該比例提升至70%。

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分銷商WPG指出,華為的選擇將不會是個例,隨著其他中企紛紛效仿,這一場比賽最終可能會演變為中國科技行業永久性的"去美企化"。

作者|冷寰驤

(溫馨提示: 本文引用數據,均為官方數據,或為公開報導,未使用任何內幕消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斷頭鍘向華為落下,可能是這些美企身首異處

在距今19年前,中國還沒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代,美國全世界傳播的是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尤其是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和中國的劇本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全...

華為正面「剛」美國,底氣何在?

「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在5G網絡建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最終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如此霸氣的回應出自華為被美國「封殺」...

因為他們,華為敢說沒影響!

華為來自美國的衝擊波正越來越強烈,高通、谷歌、ARM相繼暫停與華為的合作。但任正非老爺子仍然相當淡定。他指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晶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