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正面「剛」美國,底氣何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在5G網絡建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最終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如此霸氣的回應出自華為被美國「封殺」之後。

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5月16日正式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美國媒體報導指出,由於華為依賴美國供應商,美國的新舉措威脅了華為繼續出售多種產品的能力。

一時間,國內社交平台上為華為搖旗吶喊的聲音此起彼伏,如今讓我們暫時平息一下躁動的情緒,理性地來探討一下,華為正面「剛」美國的勝算到底有多大?

何謂「實體清單」?

我們先來看一下,「實體清單」到底是什麼?所謂「實體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作為出口管制的一個重要手段。

簡單來說,「實體清單」就是一份「黑名單」,即限制所有美國企業向實體清單上列出的組織或個人出口受到本條例管轄的任何物項。

《出口管制條例》將對向華為出口、轉出口或轉讓原產自美國的受控產品和技術施加額外的許可證要求,無論華為作為買方、中間商、最終收貨人或最終用戶,同時該條例將嚴格限制適用免除申請許可證的例外情形。

簡單來說,就是今後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批准,華為將無法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

「實體清單」最初是BIS(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為了限制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品,通過出口公布實體清單的形式以告知公眾。

而時至今日,實體清單的標準變得越來越模糊,只要從事與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相悖行為的公司或個人,都有可能被列入實體清單。

根據《出口管制條例》第744.11條第(b)項提供了可能被納入實體清單的行為,包括:

從事或支持恐怖活動的行為,

從事常規武器或零部件的生產、買賣及維護而導致可能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行為,

妨礙美國政府對最終用戶審查的行為,

以及違反美國出口管制相關法規的行為。

然而,由於美國沒有任何一條法律對「國家安全」或「外交利益」進行界定,危害國家安全的標準也變得更加主觀。

華為為何遭美國忌憚?

最近,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發布了一份5G專利報告《Who is leading the 5G patentrace?》,勾勒出全球5G技術頂級玩家的畫像,也點出了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的實力,而華為的表現尤為搶眼。

截至2019年4月,中國企業申請的5G通訊系統SEPs件數排在全球第一,占比34%,而華為,位列企業第一,擁有15%的SEPs。

SEP(Standards-Essential Patents),標準必要專利,就是那種傳說中繞不開的專利。

也就是說,這樣的企業可以收取專利費,也可以用於交叉授權,當然,也可以更低的成本開展業務。

這份報告同時給出了擁有SEP專利族數量的全球排名前十名單:華為(中國)、諾基亞(芬蘭)、三星(韓國)、LG(韓國)、中興通訊(中國)、高通(美國)、愛立信(瑞典)、英特爾(美國)、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夏普(日本)。

3G和4G時代,移動通信行業的專利影響基本在業內,但5G時代不同了,物理世界各種各樣的物品都被拉扯進來,車輛、船舶、建築、儀表、機器等被連接起來後,將催生無數的新產品、新服務、新產業。

不同系統的互連性和跨多個設備的通信,必須依賴於5G標準的通用規範,沉浸在新的振興希望中的百行千業,無法繞過5G等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

首批受到影響的將是汽車行業,但隨著智能製造、智能能源加深新應用的探索,汽車行業所受影響程度將降低。

不僅限於5G,在其他領域中,華為同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通過該組織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達到創紀錄的25.3萬件,較2017年增長3.9%。

在所有申請中,50.5%來自亞洲,其中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專利申請量高達5405件,位居全球第一。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創新活動正在歷史性地「從西方轉向東方」。

在各種訴訟大戰中,我們已能看出,專利不僅能為持有人帶來滾滾財源,也可以卡住別人的脖子。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中國如果成功控制5G技術上游,將進入「不賣產品也可賺錢」的階段。

美國斷供後

華為連夜推出「備胎」

5月17日凌晨,針對美國的一紙「封殺令」,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致員工信,稱公司多年前曾假設有一天不可獲得美國晶片和技術,數千員工為此開始打造「備胎」。

同時宣布,海思將啟用「備胎」計劃,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以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這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喊出「科技自立」的這個「備胎」,到底是什麼來歷?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拖動滑輪了解詳情。

海思的來歷

1991年,華為成立了自己的ASIC設計中心,專門負責設計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

當時的華為,創立僅僅四年,員工只有幾十人,資金非常緊張,一度瀕臨倒閉的邊緣。

奠定基業的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還是三年後的事情。

這個ASIC設計中心的成立,意味著華為開始了IC設計的漫漫征途。

1993年,ASIC設計中心成功研發出華為第一塊數字ASIC。

隨後,分別在1996年、2000年、2003年,研發成功十萬門級、百萬門級、千萬門級ASIC。

總的來說,每一步都算是沉穩有力。

時間到了2004年10月,這時的華為,實力已今非昔比,銷售額達到462億人民幣,員工人數也達到數萬人。

有了一定底氣的華為,在ASIC設計中心的基礎上,成立了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華為海思。

2004年10月,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華為ASIC設計中心。

其實,華為海思並不是只研發手機晶片。

根據其官網介紹,華為海思的晶片組和解決方案涵蓋數字家庭、通信和無線終端等領域,值得重點關注的內容為:

目前在全球多地設有辦事處和研究中心,擁有7000多名員工;

成功研發Balong5000modem,成為第一家將5G無線晶片組商業化的公司(首個基於Balong5000晶片的5G終端產品是5GCPEPro);

在全球安防監控領域,華為海思幾乎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IGITIMESResearch的最新統計榜單(統計數據來源於2018年),華為海思是全世界排名第五的晶片設計公司。

雖然華為海思的業務廣泛,但最受關注的依舊是手機晶片。

2009年,華為海思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開市場的手機終端處理器——K3,這是國內第一款智慧型手機處理器。

2012年,華為海思推出K3V2,並打算用在旗艦手機Mate1、P6等機型上。

但是,該晶片功耗過高,兼容性差,最終直接影響了手機銷量。

2013年底,華為海思推出了目前最受矚目的麒麟系列晶片的第一款——麒麟910,這是華為海思的第一款SoC(片上系統)。

2014年9月,麒麟925晶片推出,麒麟系列晶片開始被大眾接受。

隨後,華為海思的麒麟系列晶片一直與華為旗艦手機綁定,比如P7和麒麟910T,Mate7和麒麟925,Mate9和麒麟960,Mate10、榮耀10和麒麟970等。

根據IDC近日發布的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報告顯示,華為出貨量增長50.3%,達到5910萬部,超過蘋果3640萬部的銷量,掌握著全球第二大份額。

這也側面驗證了,華為海思麒麟系列晶片的成功。

回顧中國晶片史,雖然那場著名的「漢芯一號」騙局讓國產晶片研髮長期無人敢投資,但不乏熱衷探索的人才。

比如回國創業,帶領團隊成功研發「星光一號」的矽谷精英鄧中翰,這在當時是國內首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媒體晶片,甚至讓這家公司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然而,這家公司最終沒有敵過高通、聯發科等大廠的競爭,2017年的營收僅為聯發科的3.9%。

如今,英特爾宣布退出5G數據機的研發,高通公布其第二代5G數據機SnapdragonX55(目前還未成功商用),華為推出5G基站核心晶片——天罡,發布首個基於Balong5000晶片的5G終端產品5GCPEPro,成功進入商用軌道。

20年來,華為海思的堅持和研發成果讓其今天有勇氣喊出「科技自立」的口號。

海思的英文名是HI-SILICON,其實就是HUAWEI-SILICON的縮寫。

SILICON,就是矽的意思。

眾所周知,矽是製造半導體晶片的關鍵材料。

矽這個詞,也成了半導體的代名詞。

一直以來,華為海思都是華為公司百分之百全資控股的子公司。

按華為海思內部說法,華為就是海思,海思就是華為。

因為華為海思沒有上市,很多信息都沒有公開披露,再加上行事低調的一貫風格,所以,就像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黑紗,多了很多神秘感。

說到華為海思,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華為手機現在普遍使用的麒麟(Kirin)處理器,例如華為P20手機的麒麟970晶片。

其實,華為海思雖然從事晶片的研發,但並不僅限於手機晶片。

準確地說,華為海思提供的是數字家庭、通信和無線終端領域的晶片解決方案。

通俗一點,就是手機晶片、移動通信系統設備晶片、傳輸網絡設備晶片、家庭數字設備晶片等,統統都做。

然而,即是「備胎」,雖能暫時頂替卻也能看出這其實也是華為無奈之下的選擇。

華為運營商BG的一名負責人對媒體透露,「十多年前,IBM就在華為內部提出了業務連續性管理,為的就是防止今天的情況,內部有一些替代計劃,雖然性能上在短期可能不能媲美原有方案,但維持業務連續性並沒有問題。

事實上,除了英特爾之外,世界上很少有集成電路廠家能獨立完成晶片的全流程設計製造。

華為海思顯然也不具備所有的晶片能力。

嚴格來說,華為海思只是一家負責晶片設計的公司。

它完成晶片設計之後,也是要交給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進行製造的。

在半導體晶片行業,華為海思、ARM、AMD、高通等被成為Fabless(無工廠),也就是只做設計,沒有工廠。

但即使只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華為海思也不可能是完全獨立自主,從零開始。

華為海思曾購買了ARM的設計授權。

ARM是專門做晶片設計的。

它的商業模式,就是出售IP授權,收取一次性技術授權費用和版稅提成。

全世界很多企業都購買ARM的授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

即使華為海思有能力完全拋開ARM,對於現在的市場格局來說,也是沒有商業價值的。

因為整個行業很多軟體都是基於ARM指令集的,已經形成了生態。

如果脫離生態製造出獨有的晶片沒有軟體可用,那麼用這種晶片的手機也只是一塊板磚而已。

有業內人士稱,海思是一個把ARM玩出花的公司

」手機SOC第一梯隊;安防SOC No.1;機頂盒SOC 第一梯隊;網通SOC自用。

這些產品線基本圍繞一個中心:ARM。

大到麒麟,伺服器,小到IoT,基本ARM能用的領域,海思都折騰了一遍。

有成功的案例(980賽高)當然也有失敗的經驗(M2M淚流滿面)。

長遠來看,海思的前途非常光明。

然而,這是一個危機,何嘗又不是一個機會?外向壓力恰恰也會加速推動國內的產業提升。


據了解,華為曾採用高通MSM8917驍龍425四核處理器。

如今通過對內加大海思的投入,手機領域已經可以達到70%的晶片自給率

幾位業內人士也從側面印證了海思的能力。

一位半導體投資經理透露:「預估海思2018年有500億元左右的營業收入,這個數字在全球Top10的晶片設計公司中大概能排第5,即使算上半導體公司,基本也能擠進前20,這應該也是第一次有中國公司進入TOP 20。

海思的研發支出、出貨量、營業收入、專利數量和質量等一系列指標,在中國晶片設計行業絕對是頂尖的。

而且海思乾的活,難度比較大,都是超大規模數字晶片,且是通用晶片,直接跟國際巨頭搶地盤,這讓國外巨頭都不得不正視海思的一舉一動,從這點來看,說海思是中國晶片設計公司的一面旗幟,絲毫不過分。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海思銷售額約80%-90%的晶片是不外售的,外售的部分主要只有四個領域的晶片:安防攝像頭,機頂盒,電視,電錶。

」電視和機頂盒行業海思現在是扮演行業霸主 AMlogic 和 Mstars 挑戰者的角色,現在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水平。

這類晶片單價不高,毛利也偏低,但單論發貨量是九位數的數量級。

安防攝像頭是海思深耕多年的領域,海思是後來居上者。

」據了解,在安防監控領域,華為海思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達到90%之多。

屬於自己的晶片意味著什麼?

更低的研發和製造成本,更有底氣的議價能力,更可靠的供貨保障。

每一條,都讓現在無數手機廠家羨慕嫉妒恨。

可以說,海思晶片已經成為華為掌握競爭主動權的「殺手鐧」。

美國封殺華為系

美企:為何「受傷」的總是我

在此番風波中,為美國政府的任性而買單的不只有華為系,美國本土眾多企業也正在為此付出著慘重的代價。

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根據研究公司加特納的數據,華為去年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採購商,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4%,僅次於三星電子和蘋果。

在2018年華為的700億美元採購中,大約有110億美元是來自高通,英特爾和美光科技公司等美國公司。

華為的核心供應商名單中,美國供應商占最多,達33家,占比約36%。

於是,美方「封殺」華為的消息一出,美方供應商股價聞訊大跌。

部分業務依賴度對華為較高的公司,股價甚至暴跌逾兩成。

值得一提,雖然華為有約三分之一的核心供應商為美企,但華為產品很少回賣給美國市場——去年整個美洲市場對華為營收貢獻率僅6.6%。

當天暴跌20.63%的NeoPhotonic創下近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該公司是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前者40%的業績與華為捆綁。

而另一家華為光學元件供應商Lumentum跳空低開,深跌11.54%,報50.2美元/股,創6個月來最大跌幅。

據悉,華為訂單去年為該公司創造了11%的營收。

不得不提的還有高通。

當天,高通股價大跌4%,報82.81美元/股。

華為曾採用高通MSM8917驍龍425四核處理器。

如今通過對內加大海思的投入,手機領域已經可以達到70%的晶片自給率。

但高通目前依舊是華為數據機晶片主要供貨商。

同時,目前高通正在和華為展開專利和解談判,兩者的和解方案中,華為和高通可在5G技術領域進行交叉專利授權。

除此以外,華為通訊晶片供應商思佳訊(Skyworks)、科沃(Qorvo)、賽靈思(Xilinx)股票分別收跌6.06%、7.14%、7.27%。

彭博社數據顯示,華為對這三家公司業績的貢獻率依次是12%、8%、 10%。

其中,高盛數據顯示,思佳訊和科沃公司業績對大中華地區依賴度分別高達84%、71%。

事實上,這一消息不僅打擊了與華為在業務上有直接聯繫的企業,甚至還造成了大量美國科技股下跌。

費城半導體跌1.68%,凌雲半導體跌超3%,博通跌2.33%,英特爾微跌0.2%。

美國聯合多國「封殺」華為

多國:我們可沒答應

此次美國公布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企業的68家公司分布在加拿大、日本、巴西、英國、新加坡等至少20多個國家。

那麼美國真的可以逕自代表這些國家的態度嗎?

顯然,和美國相比,其盟友在華為問題上則顯得理智很多。

法國:封殺華為不是我們的目標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自己不打算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而禁止華為的5G設備。

「我們的目標不是去阻止華為或任何一家公司,而是要保證我們的國家安全和歐洲主權。

我認為現在發動一場科技戰或貿易戰...是不恰當的。

同時,他表示,法國需要跨國科技企業去激活法國的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所以法國不會採用過度的保護主義針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企業。

對於馬克龍的這番回應,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則形容這等於是給封殺華為的「保護主義」措施「潑了一盆冷水」。

德國:若排除華為,將影響德國5G落地速度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只要是符合既定安全標準的企業,就可以參與到德國的5G建設當中。

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局長約亨•霍曼表示,反對將中國企業華為排除在德國的5G建設之外,同時強調所有企業必須遵守嚴格的安全要求。

霍曼當天表示,到目前為止,聯邦網絡管理局沒有發現華為在德國從事任何「不被允許的行為」:「如果華為被排除在市場之外,會推遲德國(5G)數字網絡的推出。

德國政府日前正式啟動5G頻譜拍賣,多家歐洲電信運營商參與競標。

按規定,中標公司到2022年底時需要為德國98%的家庭提供5G網絡服務,2024年底時5G服務覆蓋主要公路和鐵路路段。

英國:將自行做出決定

至於英國,他們上月底就給華為「開了綠燈」,允許該公司「有限制地」參與英國的5G網絡建設,該國外交大臣亨特日前還表示,正在評估「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華為設備」。

英國文化大臣萊特表示,英國會在5G和華為問題上自行做出決定。

「美國做出了自己的決定,我們也需要做出自己的決定,」萊特說,「我們認為,對整個電信供應鏈的安全進行適當的評估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萊特稱,英國對5G政策及設備的評估正在進行中,並將進行更為廣泛的審查。

「不要只關注一家公司或一個國家,這一點很重要。

這關係到整個供應鏈。

荷蘭、比利時:不跟

德國之聲16日報導稱,與默克爾一同出席活動的荷蘭首相呂特稱,該國不會在5G網絡競標前,提前排除任何公司參與。

比利時情報機構則稱,該國未發現華為有間諜風險的證據,不可能封殺華為。

加拿大:拒絕「跟風」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消息,加總理特魯多表示加拿大政府不會因為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封殺華為的總統令就會立刻跟著封殺華為,而是會有條不紊地、耐心地對華為能否參與該國5G項目做出評估。

加拿大情報部門的前官員也表示,如果他們是總理,也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就跟風,以免讓加拿大和中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知乎上,一位華為員工發布的內容似乎也透露了目前華為對此事的態度:」今天我們內部員工收到通知,不要往社交網絡上發華為內網上關於目前所遇到困難的相關發文。

本意就是一個:華為不願意去賣慘,去博取同情,去激起民族主義熱潮。

華為當然需要大家的支持,但不需要大家為了它犧牲很多,這是毒藥,對國人和公司都沒長遠的益處。

大家只需要在比較產品時,如果國產和國外的差不多,優先選擇國產就夠了。

用這位華為員工的話來說:在此多事之秋,謹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共勉」

新金融記者:郝一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產業鏈人士:華為庫存準備至少夠緩衝1年

來自美國總統川普的一個「響指」,撥動著全球通信企業的神經。據第一財經網5月17日消息,當日凌晨,針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

日媒表示:華為在手機晶片領域直追高通

作者 山田周平(《日本經濟新聞 》前駐中國總局長)《日本經濟新聞 》4月25日文章 中國通信設備製造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已達到與蘋果iPhone手機使用的晶片相當的全球領...

李蓓:2019年A股市場展望

作者:連一席,謝嘉琪導讀2008年,全球前六大手機廠商分別為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LG、索尼愛立信、中興,中興排名第六,市場份額不足5%。2018年,全球前六大手機廠商分別為三星、華為、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