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te到Mate20,華為的高端之路聰明何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3年,華為嘗試推出高端手機的機會來了。

2012年巴塞隆納CES上,華為自主設計、中國大陸首款四核、採用40納米工藝製程,也是華為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海思K3V2出道。

當時,華為海思還沒有麒麟系列,也沒有意識到手機晶片在取名上的重要性,K3V2和搭載K3V2的華為首款面向高端市場的Mate看上去就缺少個簡潔大方的名字。

後來,華為發現給產品取名是個非常考究並具有很大營銷價值的活。

華為第一代Mate

比如,後來的麒麟系列晶片一上來就以9開頭,而高通的高端晶片則以8開頭延續了多年;華為2014年發布的Mate手機取名為Mate7,而同年蘋果發布了iPhone 6。

在數字取名上,華為比高通和蘋果高出了一檔。

而華為第一代Mate也可以稱之為Mate6,在取名上對標蘋果的iPhone 5C/5S,只不過華為當時還沒有注意到這點的價值。

iPhone 5C

2013年,第一代Mate的發行價為2688元,蘋果發布的標配版iPhone 5C的發行價為4488元。

顯然,華為Mate的價格比iPhone 低很多,但從201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和國內對智慧型手機的消費水平來看,華為Mate從出道就被打上了高端手機品牌的標籤,而iPhone手機則一直以來被公認為是高端品牌中的高端。

不得不說,華為在第一代Mate身上即是對海思K3V2等技術的嘗試,也是對自身品牌進一步的市場認可驗證。

在全球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一直被蘋果和三星包圓的情況下,華為Mate不但開創了華為自身的高端手機品牌,也可以說是為國產高端手機品牌之路做了一定的探索。

三星

2014年上市的華為Mate7最大的不同就是由第一代Mate所搭載的海思K3V2變成了海思麒麟925。

自此以後,麒麟系列晶片逐漸成為華為手機最重要的核心武器。

雖然在麒麟925之後華為在為麒麟取名上還幾代保留了「個位數」,但從麒麟935替代了940後,麒麟950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的980。

當然,華為Mate雖然定位高端機型,但核心技術和品牌效應上還不能一時間同蘋果、三星相比,但華為mate也從不同角度展現了自己的優勢,並向核心技術領域逐步加強。

比如,2014年的Mate7擁有全金屬機身6寸大屏、4100mAh大電池和後置指紋解鎖;2015年的Mate8依託麒麟950開始打上高性能的標籤、超長續航再次加持;2016年,Mate9系列發布,麒麟960首當其衝、EMUI5.0擁有了智能學習功能、性能和流暢被提上日程;2017年的Mate10系列,全球首款搭載NPU的麒麟970AI晶片可以說讓華為賺足眼球、Mate10系列依然講究續航;2018年,麒麟980發布後,Mate20系列未完待續!

麒麟980華為Mate20

雖然華為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上趕超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但這離不開搭載麒麟系列晶片、眾多華為中低端手機的貢獻。

但也同時說明,華為用麒麟系列晶片支撐了一個龐大的手機機型層次來滿足各種消費群體。

同時也可以看出,華為無論在技術還是策略上都表現得越來越聰明。

在麒麟還沒有真正起來的時候,華為給產品的取名方式是一個亮點;突出續航、拍照和其他性能優勢並放小晶片差距也是一個聰明之舉;待麒麟成長起來後,除了系統生態無法布局外,華為又把麒麟的優勢重點凸顯出來的同時還把以往看似不是核心技術的創新當成了優勢。

華為P20拍照技術

從華為Mate系列的成長之路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策略的打法可以用「圍點打圓」來形容:技術不強時,把別人不在乎的外圍細節做成優勢,待時機成熟、核心技術起來時進入圓心領域同少有的競爭對手進行PK。

當然,麒麟晶片技術、AI和徠卡結合的攝像技術、Turbo和The Nine液冷散熱都是被市場認可的不錯創新,市場策略、公關也足夠聰明,但還是希望華為不要因為2億台、幾億台或全球第幾的目標而膨脹。

畢竟,在華為從2013年嘗試高端機到2018年即將發布的Mate20之路,國人傾注了不少心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發力VR市場期望與三星比高下

據前Oculus主任研究員、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教授Steve Lavalle自己的說法他將加入華為擔任VR/AR/MR首席科學家,這意味著華為決心在這一領域發力,這將有助於增強它的手機業務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