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AI晶片麒麟980發布!7nm,雙核NPU(附高通、蘋果等AI晶片進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昨晚,在2018德國IFA展會上,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以「奇點將至」之名,正式發布了麒麟980。

作為全球首款量產的7nm手機晶片、雙NPU加持,麒麟980共拿下全球六項第一,這也令大眾狂歡不已。

7nm晶片、雙NPU,六項世界第一

先來看看這款新推出的晶片,具體有哪些傲人的資本。

作為最新推出的AI手機SoC晶片,麒麟980全球首次商用領先的TSMC 7nm製造工藝,並基於CPU、GPU、NPU、ISP、DDR設計了全系統融合優化的異構架構。

如余承東所說,這款中國芯,包含有6個世界第一。

  • 領先工藝:全球最早商用TSMC 7nm工藝的手機SoC晶片

  • NPU:首款搭載雙核NPU(Dual-NPU)的移動端晶片

  • CPU:全球實現基於ARM Cortex-A76 CPU架構進行商業開發

  • GPU:首款搭載最新的Mali-G76 GPU架構的移動端晶片

  • 通信升級:通信方面率先支持LTE Cat.21,峰值下載速率1.4Gbps達業內最高

  • 攝影升級:內存方面支持全球最快的LPDDR4X顆粒,主頻最高可達2133MHz

首先,麒麟980採用7nm工藝,集成了69億個電晶體。

據TSMC的官方統計,相比上一代旗艦——10nm工藝製程的麒麟970,980性能提升約20%,能效提升約40%,邏輯電路密度提升60%,即原來的1.6倍。

眾所周知,傳統晶片遵循摩爾定律,以提升單位面積內電晶體的數量,來提升晶片的性能。

工藝提升,於企業而言,晶片的製造成本更低;於用戶而言,晶片體積減小、功耗更少。

而目前晶片製造工藝普遍停留在10nm,7nm工藝則一度被稱為」最逼近矽基半導體工藝的物理極限」。

因而,麒麟980的7nm工藝,則是走在了手機晶片的前沿。

再來看其AI晶片的架構。

早在2017年9月,華為就搶在蘋果之前,率先發布了全球首款AI晶片,搭載寒武紀的NPU。

而本次,麒麟980又首次搭載寒武紀1A的優化版,採用雙核結構,其圖像識別速度比970提升120%。

對用戶來說,可能最容易感受到的是圖像與視頻的處理。

在物體的識別上,從以前識別到輪廓,到現在識別到細節;還可在實時的物體分割上,從略微粗放的場景劃分,實現現在的精細劃分。

麒麟980還允許同時實時「跟蹤」多個對象,能在視頻中「換背景」,實現每分鐘圖像識別4500張。

除了圖像處理,華為還自創了Flex-Scheduling技術,採用AI智能的預測和調度機制。

系統可根據運載應用的功耗,將智能做三級調度,超大核主要用於遊戲,大核用於社交通信等,小核則在聽音樂等發揮作用。

而在通用晶片CPU上,980基於ARM Cortex-A76 CPU架構進行開發,性能比970提升75%,能效同步提升58%,比驍龍845性能領先37%,能耗降低32%。

這套全新設計的CPU架構麒麟CPU子系統,由2個超大核、2個大核和4個小核的三檔能效架構組成。

在GPU上,980成為首款搭載最新的Mali-G76 GPU架構的移動端晶片。

和970相比,其GPU性能提升46%,能效提升178%。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在玩大型遊戲時,不易卡頓。

遊戲性能的提升,也回應了用戶一直以來對其GPU性能的擔憂。

另外兩大亮點,在通信和攝影上。

通信升級,通信方面率先支持LTE Cat.21,峰值下載速率1.4Gbps達業內最高;攝影升級,內存方面支持全球最快的LPDDR4X顆粒,主頻最高可達2133MHz。

歷時三年,花費數十億美元,麒麟980是怎樣煉成的

解讀完麒麟980的技術指標,讓我們再從台前轉到幕後,來看看這款晶片的研發過程。

據華為高管透露,為研發麒麟980,華為在2015年就開始研究7nm晶片,2017年進入Soc工程驗證,再到2018年進行量產,項目周期長達3年。

其中,1000多位高級半導體專家參與,進行了5000多次的工程驗證。

而在研發經費上,華為否定了「斥資3億美元」的說法。

不過一向不吝於技術投資的華為,也表示動用「數億美元」是肯定的。

時間長,花費多,相信華為也沒在怕的,畢竟研發晶片本身就是個耗時耗力的活兒。

而且,這和華為最初研發手機晶片比起來,也算「小巫見大巫」了。

早在2004年,華為開始組建手機晶片研發隊伍,經過5年研發,到2009年,才拿出第一款海思K3。

到2014年初,華為推出麒麟910,首次採用28nm製程,才有自己的名聲。

整個2014年,華為不停的疊代,一共發布6款晶片,終於有了長足進步。

再到2015年11月,麒麟950 SoC發布,採用16nm FinFET Plus工藝,綜合性能飆至第一,勉強追上高通。

而在950之後,華為又在2016年發布了960,2017年發布970,再到2018年7月發布710、8月發布980。

可以說,華為近幾年才對標上高通,而之前10餘年,都是慢慢熬過來的,這期間燃燒的經費就更不用說了。

打造一款「非賣品」,華為的贏利點在哪裡?

三年時間,數億美元,再加上之前有的十餘年的技術積澱和經費燃燒,就又要回到那個老問題了,花了這麼多人力、財力,華為的晶片「賣」嗎?

答案依然是「NO」。

今年,在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表示過,「我們不會基於晶片對外創造收入,華為自己做晶片僅僅定位來承載我們的硬體架構,來實現我們的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力以及低成本。

簡單來說,就是華為的手機晶片僅限於自研自用。

華為最初自己研發晶片,是因為不想像國內其他手機廠商一樣,在高端晶片那裡被高通卡了脖子。

而海思晶片雖然成功應用在華為手機上,但要大規模生產,還要涉及諸如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代工,及華為和其他手機廠商本身就是競爭關係等問題,因而,華為晶片一直不對外發售。

華為自己做晶片,除了供貨安全、穩定考慮,也是主打自己「手機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華為的海思晶片一直是國人的驕傲,每逢華為推出新的手機晶片,大家也都要激動的「手動吊打高通驍龍」一番,雖然不對外銷售,但麒麟晶片單就品牌價值,已不容小覷。

另外,不只在手機領域,在安防領域,華為海思晶片也是國內監控設備的主流晶片之一。

今年7月,華為還被曝出「達文西計劃」,說要研製應用於自己的數據中心的晶片,先替代掉對英偉達GPU的依賴。

如此看來,華為在晶片領域確實有自己的一個版圖。

而這次大會上,華為還發布了其首款AI音箱Cube,但這款產品偏向海外,由亞馬遜Alexa提供語音交互,內置4G路由器,傳輸速度最高300 Mbps。

這款集「六大世界第一」的麒麟980,也將搭載在華為Mate 20系列上,於10月16日在倫敦發布。

麒麟990,也已在研發中。

附:華為、蘋果、高通、ARM的AI晶片進展

2017年9月,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移動端AI晶片麒麟970,並將其運用於Mate10。

這是業內首次在手機晶片中,出現專門用於進行AI計算的處理單元,其集成了「寒武紀」的NPU。

今年7月Nova 3i手機搭載麒麟710,採用12nm工藝以及8核設計,內置NPU晶片,8月,發布麒麟980,率先採用7nm工藝,雙核NPU。

緊隨其後,蘋果在2017年9月發布iPhone X,及其專用神經網絡處理晶片A11「Bionic神經引擎」。

該晶片將CPU和GPU的計算量分開,將面部識別、語音識別等AI相關的任務卸載到ASIC上處理。

在華為和蘋果之後,高通於12月發布驍龍845,採用10nm工藝,支持Adreno 630 GPU,相比835,在AI計算能力上提升三倍,並支持多平台的神經網絡系統。

但其,並沒有針對AI的獨立運算單元,依舊是傳統的CPU/GPU以及DSP/ISP等特定場景處理器兼職處理AI。

而為目前世界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IP的ARM,在AI方面稍顯來遲。

不過今年8月,ARM也發布了針對移動終端的AI晶片架構,其中機器學習處理器主要吸引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計劃在今年第一季度供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