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三星都怕「他」後來居上,連大基金也投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
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讚哦。
幹了18年,中芯國際(00981-HK)還是把自己干成了一家普通半導體工廠。
一家不能用財報解釋的企業
11月7日,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路18號的中芯國際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芯國際實現營收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0.5%,但環比下滑了4.5%。
財報顯示,晶圓製造占中芯國際當期收入的94.4%,其中28納米技術所占比例為7.1%,較上季度的8.6%有所下降。
中芯國際收入主要來源於通訊、消費、電腦、汽車/工業四大領域,得益於市場無線通訊,電源管理與指紋識別類晶片增長強勁,通訊類大頭營收占46.3%,值得一提的是,大消費行業晶片代工異軍突起,占比高達32.5%。
按地區劃分,不包含技術授權的中國區收入同比增長40%,占比57.9%,中國市場反哺了中芯國際過半的收入。
以2017年為例,中芯國際錄得收入31億美元,其中內地和香港地區的銷售收入14.6億美元,占比約為47%。
這個體量如果與2017年中國每年2000億美元的晶片進口額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每年財報都相似,年年季季各不同。
中芯國際從建立之初,其之於中國戰略層面的意義,已經遠非一張簡單的財務報表所能衡量的了。
晶圓代工大廠
2000年初,中芯國際在張江動工建設的時候,是被寄予厚望的。
台商張汝京一手創辦中芯國際,在上海張江打下第一根樁後,築巢引鳳,吸引了大批台灣、海外半導體製造人業才來到張江。
一說製造業,就顯得特別Low。
消耗大量資源的製造業似乎都是已開發國家的過氣品,被轉移到第三世界的頭上。
但有一樣製造業是讓已開發國家敏感而保守的,那就是晶片製造業。
但這個行業絕不低級。
相反,雖然掛著「製造」的頭銜,卻玩得是高科技。
這麼說吧,就在AI、人工智慧還在玩概念的今天,晶片製造行業早就開始了智能化生產。
晶片製造的製程都是在高級智能化的設備內封閉進行。
2000年初的製造設備早就堪比今天的智能機器人,晶片製造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機械手臂、精準掌控,一點都不能含糊。
一片矽片要經過超強真空處理、浸泡、高能等離子體加工、紫外光照射等一系列步驟,同時還要經過上百道製造工藝,身經百鍊,才能變成CPU、存儲器片、圖形處理器等。
這些加工好的晶片小到家電產品,大到軍工裝備,凡是涉及「智能」二字的領域都離不開它。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大力扶持晶片製造業的初衷。
中芯國際主要做晶片代工,為國內外晶片設計商做製造這塊,還屬於純商業領域。
有傳言,說張汝京當初回國辦廠的時候,為了拿到美國政府對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許可,而四處求人。
因他本人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後來求助全美五大教會為他背書,並允諾美國政府中芯的產品一定只用於商業用途,不會用於軍工產品,才得以進口0.18微米生產線設備。
儘管0.18微米生產設備在當時已經不是美國最先進位程的生產設備,但相比中國還在生產0.35微米的產品,0.18微米還是領先了兩代。
就這樣,憑藉0.18微米晶片製造技術,中芯國際開始展露頭角,並於2004年在紐交所和聯交所同時掛牌上市。
因為履諾良好,2007年12月,中芯又順利拿到了45納米產品的生產設備,僅比西方已開發國家晚了1年左右的時間,2009年1月1日,他們又順利拿到了32納米生產設備的出口許可。
憑藉這些領先國內的晶片製造設備,中芯國際一騎絕塵,讓周邊的一眾晶片製造商遜色不少。
技術壁壘
從成立之初,到今年中芯國際已經走過了18年歷程。
眼下中芯國際已經陸續在北京、天津、深圳、江陰建立晶圓代工長,在製造工藝研發方面卻始終沒有大的突破和建樹。
中芯國際與國際一流大廠相比仍相去甚遠。
中芯國際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貢獻度最高的還是來自於90納米及以下的製程技術,占比達到48.2%。
不過其最先進位程工藝28納米營收只占7.1%,同比下降1.7個百分點。
28納米是中芯國際乃至中國整個晶片製造行業的先進工藝,對台積電來說,卻早在2015年就已經折舊量產,2017年更是拿下全球同製程產值的7成份額。
這意味著,當中芯還在28納米苦苦掙扎時,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巨頭都已搶灘4納米工藝,這要落後別人幾個時代?而且,台積電7納米的晶片已於2017年4月開始試產。
中芯國際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去追趕超越。
放眼晶片設計領域,華為海思2017年營收47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七大IC公司。
麒麟晶片很先進,光是導入7納米製程的時間點,就已經相當接近世界最領先的高通。
與晶片設計相比,中國的晶片代工仍處於草創階段。
不過,中芯國際在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分析會議上公布已經在14nm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本次第三季度財報中公司表示,將持續進行14納米的客戶導入與驗證工作,不知道2019年能否實現14納米的量產。
未來,晶片製造工藝增量空間來自14nm及以下高性能計算市場,28nm及以上舊節點需求穩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未來在中國大基金的戰略支持下,中芯國際14納米技術能順利量產,許中國「芯」一個未來!
作者:李瑩
編輯:唐文英
以中芯國際(00981)為例,看中國的集成電路製造產業發展
本文來自於「寧南山」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進軍最高水平精密製造---中國的集成電路製造產業》。集成電路產業是中國產業升級的重中之重,我們都知道汽車是人類第一大工業,中國在汽車領域和先進國家差距很...
7nm的麒麟980就證明大陸半導體很牛了?—淺談半導體產業鏈(二)
上一篇說到了設計公司和製造公司的關係,這篇簡單扯一扯晶片製造行業的兩個公司,想到哪就說哪吧,平時工作比較忙,也沒有專門地去網上找數據。 在半導體興起時並沒有所謂的晶圓代工廠,半導體巨頭如三星、英...
台積電一季度凈利近200億,中芯國際(00981)高端製程壓力大
4月14日,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台積電公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17財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台積電第一季度總營收為2339.1億新台幣(約人民幣530億元,單位下同),凈利潤達到198....
轉載:中芯宣布重大突破,14納米製程研發成功
本文轉載自:DeepTech深科技8 月 9 日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極具里程碑的日子,這天,禁錮數十年的高端生產技術被中芯國際一紙財報公開書文末,「14 納米 FinFET 技術已導入客戶」短短几行...
高端製程成主要驅動力,中國企業仍需努力|半導體行業觀察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擁有蘋果、華為、聯發科等重量級客戶,並將在下半年商用10納米工藝節點。日前,台積電發布2017年Q1財報,顯得頗為亮眼。28納米以下營收占比持續提高據悉,台積...
絕地大逆轉!中芯14 納米製程研發成功!
8 月 9 日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極具里程碑的日子!這一天,禁錮數十年的高端生產技術被中芯國際一紙財報公開書文末,「14 納米 FinFET 技術已導入客戶」短短几行字給徹底解放!第一代FinFET...
打破未來十年仍落後台積電5至7年的預言,中芯國際有這個實力嗎?
近日,作為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在最後一次以台積電董事長身分主持股東會上預期,未來5至10年大陸半導體產業將會有相當大的進步,但還是會落後台積電5至7年。如此論斷,張忠謀自然有底氣說出。可以說實...
台積電前干將梁孟松入伙,中芯國際能否擠入晶圓代工前三位?
一則半導體行業的傳言在沸沸揚揚近一年後終於塵埃落定。10月16日晚,中芯國際(00981)發布公告稱,已委任前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台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為公司聯合執行長,原...
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製程開始客戶導入,Q2營收同比增長18.6%
原標題:重大進展!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製程開始客戶導入,Q2營收同比增長18.6% 集微網消息(文/樂川),9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公布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第二季度的綜合經...
海峽對岸的光榮與夢想-台灣特色的半導體之路(四)
時間很快來到了2000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我畢業了,跟很多小夥伴一起進入了晶片設計業(向我那賣狗做晶片的台灣老闆Tony致敬!)另一件事是另外一群小夥伴也意氣風發的加入了剛成立的中芯...
298天逆轉中國半導體頹勢!中芯宣布重大突破,14納米製程研發成功
8 月 9 日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極具里程碑的日子,這天,禁錮數十年的高端生產技術被中芯國際一紙財報公開書文末,「14 納米 FinFET 技術已導入客戶」短短几行字給徹底解放,正式宣示中芯 14 ...
這家中國晶片巨頭新技術屢獲突破 韓晶片巨頭夢想黯然失色
台積電宣布了有關極紫外光刻(EUV)技術的兩項重磅突破,一是首次使用7nmEUV工藝完成了客戶晶片的流片工作,二是5nm工藝將在2019年4月開始試產。如今在7nmEUV工藝上成功完成流片,證...
晶圓代工陣營,中芯國際位居中間梯隊
來源:內容來自「工商時報」,謝謝。伴隨著Global Foundries宣布退出7奈米製程之爭,今後Global Foundries將專注為新興高成長市場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製造技術,包括射頻晶片和...
喜訊:中芯國際14納米獲重大進展!
8月9日,中芯國際發布其2018年第二季度報。公告顯示,中芯國際第二季度不僅營收、凈利雙增長,14納米製程更是獲得重大進展!第二季度營收、凈利雙豐收根據公告,中芯國際2018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收8...
重大進展!中芯國際14納米FinFET製程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好福利!8月9日,中芯國際公布了在14納米FinFET技術開發上獲得的重大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研發已進入客戶導入階段。除了28納米PolySiON和HKC,28納米HKC+技術開發也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