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能救華為麼?不吹不捧,這三件事,揭露我國晶片發展現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稱,將進一步限制外國公司向華為或海思等關聯公司供應部分晶片,這意味著只要是用美國機器製造晶片的公司想要給華為公司供貨,必須經過美國的准許,華為無法再次避開美國的出口管制,手機晶片的供應將再次受到限制。

5月27日,孟晚舟案件在加拿大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作出裁決,孟晚舟的行為符合「雙重犯罪」標準,案件將繼續審理。

美國接連針對華為公司和晶片製造進行打擊,擺明了是要壓制中國高科技的發展。

這不禁讓人發問: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晶片,就能讓美國一直抓住不放,作為關鍵利器一連數次打擊華為?

一、晶片的起步與中斷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人傑克·基爾比就提出了集成電路的概念,之後,世界晶片產業便迎來了高速發展的上升時期。

我國於1965年,在上海研製出了第一塊矽基數字集成電路,起步相比於世界並不算太晚,前後只差距了十年時間。

十年,如果我們當時奮起直追,就算全靠自己,來逐漸縮短相差的水平,在那個年代,應該並不會十分艱難,為什麼就算髮展到了今天,我國的高端晶片製造訂單的大部分,仍要依賴台積電,三星等台灣和國外供貨呢?

其實,在最初的發展階段,中國大陸早期集成電路發展走的是自主研發的道路,從材料到成品,幾乎全部依靠的是國內市場。

在70年代也曾一度是國內的熱門投資行業。

現在我們心心念念的光刻機,在當時的中國也能製造出來,只是後來光刻機發展得很快,越來越先進,而我們沒有進行後續研究。

到了80年代,由於我國電子技術,工業技術的基礎並不牢固,造出來的晶片穩定性較差,價格又高,性價比並不算高。

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國引進了國外的集成電路生產線,不需要再去費神費力地研究自己的晶片了。

但80年代的國內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研究的經費緊張,因此,關於半導體的研究項目也被擱置了。

在半導體上的深入研究上沒有堅持下去,國外進口的晶片又物美價廉,此可知接下來的故事走向。

正如幾年前人們驚訝地發現我國竟然造不出一個小小的原子筆頭,直到中興被美國打壓,我們又發現了我國的晶片製造比國際落後至少十年的時間。

與國際相差幾乎10年的距離 ,當今時代的10年與上世紀60年代的10年已經不再是一個概念了。

二、美國的阻撓與致命協議

後來,晶片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製造工藝不斷改進,我國在21世紀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先進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但唯一不足的是製造水平不夠先進。

晶片分為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設計與封測的技術難度並不算大,關鍵是製造,如今製造晶片的高端光刻機,在全世界只有荷蘭ASML才能生產。

目前我國光刻機最高技術是上海微電子所生產的90nm光刻機,與ASML的7nmEUV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那為什麼不進口荷蘭7nm的光刻機呢?

1996年7月,在美國的操控下,33個西方國家在維也納簽署了《瓦納森協議》,協議決定,控制成員國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商品的出口,中國在禁運行列之中。

這項協議明顯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阻礙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參與全球化進程。

我國的許多技術發展如計算機,航天等領域,受到限制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由於《瓦納森協議》。

雖然協議允許各國自願決定技術出口管控,但實際上,成員國們還是要受到美國的影響。

2004年,捷克準備向中國出口4套無源雷達設備,結果中途遭到美國干涉,被迫單方終止了交易。

我們想買,荷蘭也想賣,2018年中芯國際就向荷蘭下了訂單,美國又從中作梗,百般阻撓,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幾次到荷蘭訪問,就是為了給荷蘭政府施加壓力,荷蘭礙於美國壓力,訂單只好一拖再拖,到了今年還是沒有到貨。

三、台積電與中芯國際的糾葛

提到中國的晶片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

這個人就是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

從小成績優異,在完成台灣大學的學業後赴美留學,取得工程學碩士和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德洲儀器公司工作了20年,回到台灣後,一手扶植起世大積體電路公司。

台積電注意到了發展苗頭正旺的世大,為了避免世大未來發展的更強,和自己爭搶市場(它知道這是早晚的事),於是將世大以5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收購前張汝京提出,台積電必須在大陸建一個分廠才能同意被收購,台積電答應了。

然而在收購之後,他發現台積電並不打算兌現承諾,於是張汝京憤然辭職。

300名之前一起共事過的同事追隨他一起回到了國內,2000年,他們在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公司。

三年時間,他將大陸晶片製造落後國際的代差從四個世代縮小為一個世代。

2003年,台積電在美國加州法院起訴中芯國際使用台積電商業機密,這場官司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最終,中芯國際賠償了1.75億美元給台積電達成和解。

2006年,台積電又起訴中芯國際違反當時的《和解協議》,2009年,台積電勝訴,中芯國際賠償了2億元和8%的股份。

且張汝京被要求永不能在中芯國際任職,三年內不得從事任何與晶片相關的工作,張汝京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失聲痛哭。

國內半導體製造業在經歷了數年來的落後掙扎,正要迎來的突破的希望,張汝京離開了中芯國際。

台積電擺明了要置中芯國際於死地,一步一步逼下來,不給它生的餘地。

2008年,又爆發了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中芯國際曾一度陷入30億的虧損之中,張汝京2009年11月辭職後,邱慈雲在2010年擔任公司總裁,那年,中芯迎來上市後的首次盈利,後來公司內部高管內鬥,中芯國際利潤微薄,關鍵技術一直上不去,中國的半導體製造一直沒能抬起來頭。

四、中芯之再轉折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即將要迎來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還在韓國教書。

他,就是梁孟松,幾年之後,中芯國際因為此人到來,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梁孟松也曾在台積電任職工程師,為台積電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他在2003年依靠130nm銅製程一戰成名,但是台積電卻沒有認真對待這位功臣。

梁孟松曾經的直屬蔣尚義退休後,梁孟松在台積電受到了冷落和不待見。

曾經以為的副總職位被空降的英特爾前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頂掉,競爭對手也成為自己的上司,不僅如此,他還被調離了科研崗位,種種的不被重視,使梁孟松心中意難平,於是,他離開台積電,加入了三星集團。

梁孟松被專機接到三星,2009年,他先在韓國大學教了三年的書。

2011年正式加入三星集團。

在這位優秀人才的幫助下,三星14nm提前上市,拿下高通大單,並搶回了之前的客戶蘋果,打敗了台積電的16nm製程。

台積電對於三星搶走訂單,股價大跌的事件大為光火,一紙起訴狀又把梁孟松告上法庭。

梁孟松被迫離開三星,且永不能再任職。

結束了三星的合同後,他收到了中芯國際的邀請。

隨著梁孟松的加入,中芯國際的研發進程便開始加快。

僅僅用了298天的時間,就將14nm工藝技術研製成功,並將產品良率提升到了95%。

沒過多長時間,中芯國際又突破12nm工藝。

中芯國際在慢慢成長……

如今,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差距在7nm晶片,中芯今年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通過改進工藝,用N+1已經實現了7nm!

但是良率較差,不能量產,華為若想大量生產麒麟980晶片,在一段時間內,還不得不依靠進口。

除非國內光刻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荷蘭願意出口我國光刻機,短期內,國內晶片還不能迅速趕上台灣水平,況且這還和企業自身建設,半導體行業鏈,整體科研人員的合作奮鬥有關。

回顧我國晶片發展史,從當年產業的一個決策,到如今的中美較量中,其中波折,令人唏噓不已,我們的發展還有許多的不足需要改進。

感謝當年的中興事件,讓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沒有」從來都不是長期問題,不知上進才是需要注意的大病。

在早些時候,華為便陸續將一些訂單轉移給國內的中芯國際和其他企業,他知道美國不會留給人後路。

如今美方的打壓愈來愈盛,華為必須從中找到出路,2019年因為華為被禁止提供chrome服務,海外市場份額大大縮小,而國內民眾卻燃起了前所未有的華為手機熱,但光靠「愛國」撐不了華為,我國的晶片事業還任重道遠。

美國打不過就耍流氓,不惜撕破臉來,自損七千,正從側面反映出,近年來我國的復興與崛起之路的成功。

希望我國科技在重重包圍之中,走出一條路來。

作者:洛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二十年,三千台灣人的一顆「中國芯」

作者 | 范智林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在前幾天看到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以及美國準備斷供華為晶片的消息時,許多人都會覺得很憤慨。一方面是不滿美國的流氓和無恥,另一方面則是...

板凳要坐十年冷 中國大陸的晶片往事

文/意卿 GPLP科學無國界,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有國界。人無腦是什麼結局?植物人。國家無腦什麼結局?任人宰割。缺芯的慘烈現實面前,所有中國人痛心——據《2017年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中國大陸...

台積電不消滅中芯的秘密?

作者:小生生「如果沒有遇到你,我現在還是一家小公司的CEO。」2017年10 月23日,台積電三十周年大會,市值1300億美元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勛對台積電總裁張忠謀說。同時出席大會的還有,蘋果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