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壓半生,然絕境翻盤,半導體教父回歸A股再造一家「台積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5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將回歸A股上市,兩天後即宣布已經上市輔導,輔導機構為海通證券與中金公司。

五天前,中國證監會才下調上市紅籌企業回歸A股的門檻,當日,中芯國際董事會便審議了通過境內(A股)上市的議案,可見是有備而來。

2004年中芯國際就已經在港股和美股兩地上市,2009年退出美股,若順利回A,將成為國內半導體板塊「A+H」第一股。

宣布回歸後,中芯國際港股股價連續上漲。

A股也迎來了一次小高潮,半導體領漲滬深兩市,並帶動相關概念股大幅走高。

一片歡呼聲背後,唯一不太淡定的可能就是台積電

撰文 | 徐丹

編輯 | 四月


一 31億資本布局:追趕台積電

中芯國際最近的動作似乎都是向著「追趕台積電」這個目標。

競爭的火藥味從年初就開始浮散,1月中旬中芯國際台積電南京手中「搶來」華為14nm訂單,目前又重點布局「N+1」升級工藝,力推和華為的合作再進一尺。

華為對台積電來說意義重大,二者的合作從2000年就已經開始,到今年華為已經躍升為台積電第二大客戶,占比超14%,如果華為將訂單轉移至中芯國際台積電的損失可想而知。

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中芯國際都處於吃台積電剩下的訂單狀態,從合作華為14nm開始,已經不再滿足於這個角色。

留意近兩年中芯國際的動態會發現,他們一直在砸錢買設備,建設先進製成

2020年中芯國際的晶圓代工預計資本支出約為 31 億美元,而作為比較,整個 2019 年中芯的營收為 31.2 億美元。

2016年投建了中芯南方,擬建設兩條月產能均為3.5萬片晶片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即SN1和SN2),以量產12英寸14nm為主。

2019年又直接跳過10nm製成,宣布以「N+1」衝擊7nm工藝,進一步縮小了和台積電的技術代差。

「N+1」是中芯國際內部代號,類似市場上的7nm,但與7nm仍有一定的差距,市場基準的7nm性能比14nm提升35%,N+1的提升幅度約在20%。

上市很大程度上也是為籌錢衝刺先進位成。

公告顯示此次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預估籌集大約234億資金,其中約40%用於投資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所謂SN1項目是SMIC的先進工藝產線,包涵14nm及N+1製程的研發及生產。

當然,台積電也沒有停下來,台積電 2020 年預計資本開支為 140~150 億美元,同樣也是歷史最高。

在新製程的戰爭中,少花錢等於認輸。

需要清醒認識到的是,中芯國際現在還不能完全接下華為的單,也比不上台積電的技術。

台積電已經可以量產5nm,突破了3nm工藝,並且正在研究1nm工藝,比中芯國際的量產14nm領先了近三代。

但放眼國際市場,我們會發現中芯國際雖然還不能躋身晶圓製造第一梯隊,但卻是第二梯隊領跑者。

目前掌握10nm工藝的企業只有中芯國際台積電英特爾和三星,英特爾和三星屬於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企業,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於一身,並且英特爾此前10nm工藝久攻不下,最近已經有逐步退出晶圓製造,全力衝刺自家晶片的徵兆。

先進位程工藝技術分布

所以,在晶圓代工領域,中芯國際可以說是台積電「唯一的對手」。

並且這個對手還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歷史紅利期。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在發生著以IoT為標誌的第三次大轉移,為大陸半導體產業崛起創造機遇。

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力度空前,2月份國務院剛印發了新18號文,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等方面提出31條具體政策措施加大對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支持。

新基建和即將來臨的5G建設周期也會極大擴充晶片需求,

IC初創公司度過疫情的打擊後可能會迎來一波生長潮,前十大晶片公司營收也增長迅速,2020年營收預測1600億,或產生約400億晶圓代工需求。

考慮到低端製成的價格和風散風險措施,中芯國際會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另外,回歸科創辦也會為中芯國際補充現金流,幫助加大對先進位成的研發投入。


二 20年前的恩怨往事

中芯國際的回歸A股的公告像一台幕布,緩緩拉開了和台積電競爭大戲。

但在幕後,是中芯國際台積電數十年的恩怨往事,也是中國半導體20年來坎坷又激奮的荊棘路。

40年前,張忠謀和張汝京,同在德州儀器工作。

1977年,張忠謀已是德州儀器公司資深副總裁,掌管手下3萬多人,而當年張汝京剛剛入職德州儀器,這兩位關係不錯的上下級一起在德州工作了近十年。

2000年,張忠謀中年創辦的台積電已然占據著半導體領域的半壁江山,與昔日部下張汝京竟成了死對頭,財大氣粗的張忠謀豪擲50億美金試圖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收購世大半導體。

這是張汝京和張忠謀第一次正式交手,也是中芯國際台積電恩怨的開端。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張汝京隨後離開了台灣,但是也帶上了台積電的火種。

隨行的300多位工程師有不少是台積電和世大的舊部。

他們踏上北上的列車時,可能還沒有想到前方的路會這麼艱苦。

當我們把中芯國際的歷史與中國半導體歷史重疊來看,會發現張汝京一行人北上之時也正是大陸半導體製造剛出現曙光的時候。

改革開放中留洋的一批理工科人才在國外學習到了先進的技術和實戰經驗,開始歸國創業潮,中星微電子的鄧中翰、芯原的戴偉民、兆易創新的朱一明都在2000年前後回國,投身中國半導體的歷史進程中。

那時候的大陸半導體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改革開放後本身已經和國際上拉開了近10年的差距,「砸鍋賣鐵」建設的908工程和909工程收效甚微,承載著全國希望的華虹NEC在2001年虧損了13.8億。

人才技術缺乏、瓦納森協定束縛,在國際晶片技術一日千里,已經進入量產65nm階段時,大陸還久攻微米級技術不下。

張汝京剛到上海的那幾年,中芯國際發展的十分順利,他趁行業低潮低價購買了眾多設備,憑藉卓越的融資能力、技術水平和工程師隊伍帶領中芯國際在這片半導體荒漠上「飛速」發展。

13個月便建成第一座工廠,將製成推進至納米級,3年建立起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這個速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史無前例的。

到2003年,中芯國際已經衝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廠,2004年赴香港和美國兩地上市。

中芯國際創始人、「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

當時有台灣媒體形容張汝京的工作狀態,「連西裝都沒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發舊的灰色毛衣,像個傳教士,辦公桌是三夾板拼湊起來的便宜貨。

張說他有一個中國半導體的宏偉夢想,他為這個夢想要徹底獻身」。

在半導體技術這麼落後的時代,面對與國際水平的恐懼差距做到這樣水平,老一輩科學家的悲哀與激昂,恐怕都不是非過來人能夠理解與想像。

但發展的神速也埋下了隱患,中芯國際發展日新月異之時,一紙訴訟狀將他徹底拖入了深淵。

2003年-2006年,台積電兩次起訴中芯國際「不當使用台積電商業機密」。

第一次訴訟要求賠償10億美金,當年中芯國際的收入才3.5億美金。

張汝京兩次上訴但都失敗,2009年初冬中芯國際敗訴,四天後張汝京等人緊急赴香港與張忠謀等人緊急談判,和解結果是:2億美元現金、10%股份,以及張汝京的離開。

告別奮鬥了9年的中芯國際,張汝京甚至來不及準備,從敗訴到離職僅花了7天時間,正如許多媒體報導的,張汝京表現的異常平靜,告誡部下「我們犯錯了,必須負責」,但仍有人感受到了他隱藏的悲傷。

事後張汝京回憶說,確是中芯國際侵權,手下的幾個工程師「真的是在抄」,不過中芯國際付出的代價也太過慘烈。

告別張汝京時代後,中芯國際在巨額賠償下一蹶不振,基本失去了融資和擴張能力,管理層也陷入內耗。

疊加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中芯國際創下了虧損超30億元的記錄。

大陸整個半導體市場也並不好,政策沒有足夠重視,補貼杯水車薪,國產CPU「方舟、眾志、龍芯」都以失敗告終,與世界半導體差距越拉越大。


三 出走的「叛徒」和絕境翻盤的對手

中芯國際一蹶不振之際,台積電的卻發展一騎絕塵,2017年就已經量產了10nm,只有三星可以與之一較高下。

「我們控制了大陸半導體的半壁江山」。

台媒一度認為中芯國際的生命力已經接近結束,事實也的確如此,張汝京走後秋慈雲接手中芯國際,雖然逐步穩定但畢竟「失血太多」,還在28nm製成徘徊。

科技發展何其迅速,想追趕也不是那麼簡單,況且這段時間中芯國際還錯過了4G手機的紅利。

沒有人料到,多年前台積電出走的一位工程師兜兜轉轉來到了中芯國際,帶領其在絕境中翻盤。

2013年前後,大陸的半導體生態發生了變化。

幾個院士聯合上書要求國家重新撿起對半導體的支持,2014年9月份,規模達千億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掛牌成立,國家資金洶湧而來,不少海龜再一次歸國創業,半導體產業開始復甦。

大環境的紅利惠及到企業還需要一兩個天才人物的推動。

中芯國際,這個天才就是當年從台積電出走的梁孟松。

梁孟松何許人?他是半導體技術狂才,是「被三星和台積電搶著要的男人」。

梁孟松曾在AMD工作,1992年入職台積電,幫助台積電自主研發當時「天險程度」最高的130nm製成,擊敗了競爭對手IBM。

也是內部排名前十的研發人才。

2009年梁孟松被三星挖走,帶領三星跨越20nm製成,直接從28nm升級到14nm,提前台積電半年研發出,並從台積電手中搶下了蘋果A9處理器和高通的訂單。

一度讓台積電股價大跌。

這由此也引來了台積電和梁孟松長達4年的官司,指控其將商業機密授予三星。

的確,之前三星的產品技術來源於IBM,所以產品特徵各個方面都和台積電有著不小的差別。

而自從梁孟松在三星任職後,三星的45nm、32nm、28nm的工藝都與台積電有著不少相同之處。

最後法院判決的結果是,在2015年12月31號之前,梁孟松不能以任職或者是其他的方式繼續為三星提供任何服務,限制結束之後,也不能到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

中芯國際聯合執行長、執行董事梁孟松

2017年,梁孟松受邀加入中芯國際,僅僅用了298天的時間就帶領中芯國際將14nm工藝技術研製成功,並將產品良率提升到了95%。

量產14nm對中芯國際來說是一個節點,意味著競爭力上了一個層級。

從市場表現來看,14nm依然是商業價值最高的製成,在AI晶片、高端處理器、汽車等領域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2019年上半年,半導體銷售市場2000多億,65%的產品都採用14nm工藝。

英特爾、格羅方格、聯電等企業也十分注重14nm工藝,英特爾等14nm技術從2014年就開始疊代,至今還沒有淡出市場,甚至供不應求,格羅方格、聯電都已經暫停7nm研發助推14nm量產。

當前中芯國際14nm占營收比並不高,截止2019年Q4,只貢獻1%的營收,但中興證券研究所預計,到2020年底,14nm預計能夠占營收10%,毛利率到2022年會由負轉正,這部分帶來的利潤會支撐中芯國際衝刺更高的製成。

故事到這裡不知道張忠謀會不會發出一聲嘆息。

自此之後,台積電中芯國際的關係就要翻開一個新的篇章。


四 我們為什麼需要「大陸台積電」?

儘管目前離追上台積電還又很長一段距離,但在競爭過程中,中芯國際已經是「大陸的台積電」,大陸也迫切的需要迎來一個台積電

作為IT產業的「心臟」,半導體在科技經濟發展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台積電對台灣經濟的拉動作用,張忠謀至今還被稱為「台灣的救世主」,有人比喻說,「張忠謀一跺腳,全球科技圈地震」。

回看中芯國際,在動盪的國際形勢下,「台積電會不會因為美國的施壓而斷供」一直是懸在中國科技企業,尤其是華為身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中芯國際有能力承接更高製成的訂單,就是給了他們一顆定心丸,不怕被別人「卡脖子」。

另外,工藝成熟之後,生產線和設備也會逐漸國產化,對大陸企業的價格會降低,利好國內IC設計企業發展。

此前,就算台積電不會斷供,但其產能一直處於滿負荷狀態,年初部分訂單甚至要延遲近100天,有高通、蘋果等大單,無暇顧及中小企業。

中芯國際能力提升後,IC設計企業在國內就可以完成相關設計和製造,節省成本,加快開發進度,整個半導體產業就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中芯國際2019年財報顯示,中國業務收入占比大幅提升,在2019年占整體收入貢獻為59.5%,正如媒體評價的,「中國企業對中芯國際對期待全都寫在了財報里。

期待中芯國際可以搖起「中國芯」的大旗,真正成為「大陸的台積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梁孟松加盟,中國先進半導體再獲強援

中芯國際作為國內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在工藝研發方面一直努力追趕台積電和聯電,而隨著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採購市場並努力推動國內晶片企業的發展,台積電和聯電也開始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於是三家...

——晶片江湖——

2018年全球晶圓代工行業進行了一場重新洗牌,對全球半導體的發展格局有何深遠影響?8月29日晚,中芯國際正式公布2019年中報。財報顯示,在2019年上半年,中芯國際實現總營收100.36億元...

台積電不消滅中芯的秘密?

作者:小生生「如果沒有遇到你,我現在還是一家小公司的CEO。」2017年10 月23日,台積電三十周年大會,市值1300億美元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勛對台積電總裁張忠謀說。同時出席大會的還有,蘋果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