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產手機總活在三星的陰影之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個月前,任正非終於坐不住了。

他在內部會議上說,「滅了三星,滅了蘋果」之類的話,無論公開場合,還是私下場合,一次都不能講。

誰講一次就罰100元。

作為華為消費者 BG 的 CEO,余承東很清楚,這番話是說給他聽的。

雷軍比余承東實誠。

雖然小米發布會也少不了吊打三星蘋果,但他也曾說過,希望小米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有一天能達到三星之於韓國那樣。

從這個目標就能一窺雷軍的野心,至少現在誰都想像不出,多年後的中國會變成了「小米共和國」。

經過多年疊代,智慧型手機日趨同質,廠商們的競爭方向逐漸從產品轉移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渠道和供應鏈資源。

從這個角度看,三星是所有手機廠商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包括蘋果。

一位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供應鏈主管曾告訴雷鋒網,手機元器件一千多,但經常出問題的核心元器件就三個:內存、螢幕和晶片。

而這三個元器件,三星均已涉足,更令人絕望的是,「三星 Memory 是世界第一,Super AMOLED 螢幕是遙遙領先世界第一,95% 以上。

去年 5 月,三星獲蘋果一億塊 Super AMOLED 螢幕訂單的消息不脛而走。

雖然台灣電子時報研究部指出,日後中國手機廠商的螢幕需求將在本土解決,但對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這無疑是個噩耗。

中國 Super AMOLED 螢幕製造商與三星的技術差距是以年為單位的。

在提高螢幕解析度,以及使用塑料基板技術這兩方面,三星大幅領先於中國廠商。

在生產 Super AMOLED 面板時,揮發性發光材料的良品率成為一個瓶頸,螢幕解析度越高,良品率越低。

據了解,在中國廠商中,上海和輝光電今年的技術將達到三星 2014 年的水平。

換言之,和輝光電大約落後三星三年,而其他中國廠商大約落後四到五年。

時間是公平的。

多年後,當中國廠商終於追上今天的三星,卻不知道那時候的三星又去到了哪裡。

產品化是技術應用的不二之選,依靠獨占鰲頭的供應鏈資源,三星手機在硬體方面一直處在領先地位。

而這一點在中端機型上表現得格外搶眼。

為了將產品做得更有誠意,他們在 C7 Pro 上搭載了 5.7 英寸的 Super AMOLED 螢幕、4G 運行內存、64GB 存儲、1600 萬像素 F1.9 超大光圈鏡頭、以及支持快充的 3300mAh 電池;同時,在工藝方面,C7 Pro 還採用了難度極高的微縫天線設計。

毫無疑問,這樣的配置會提升消費者對中端智慧型手機的認知,其他廠商不跟進便會陷入尷尬的產品錯位,而一旦跟進,能否有實力滿足市場需求則要被打上問號。

三星手機在硬體方面的探索一直以激進著稱。

實際上,中國廠商中並不缺乏所謂的市場先知,他們知道消費者想要什麼,同時也知道供應鏈上有什麼,但在他們心中,產品定義的先決條件往往是性價比。

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利益最大化,他們不會選最好但還不成熟的新技術,而會做出一款最平衡的產品。

這倒沒什麼錯,至少比發布一款激進的 PPT 手機實在很多。

但三星並不信奉這一套,因此在三星的旗艦機型上,總能看到概念落地。

比如虹膜識別、息屏提醒、曲面屏、IP68 防水等。

在今年的 CES 上,一位國產手機的 CEO 告訴雷鋒網,他們做產品定義時會參考消費者行為報告,最後得出的結果往往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

比如消費者只願意為曲面屏多花 187 塊錢,而做曲面屏的成本又遠遠高於這個數,那他們就不會做曲面屏的手機。

跟隨的節奏則取決於技術成熟的時間。

換句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坐等三星大賣,坐等成本降低。

但跟隨是不可能完成超越的,在新技術量產之前,誰也無法預測三星的下一步會怎麼走。

就以去年為例,三星收購了包括美國量子點企業 QD Vision、汽車影音系統 Harman International(哈曼國際),以及參與開發了蘋果人工智慧助理 Siri 的公司 Viv Labs 在內的十餘家前沿科技公司。

將公司業務拓展到了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領域。

這些大手筆都能夠善始善終嗎?誰也無法保證,這就意味著巨大的試錯成本,絕非「性價比」可以理解。

實際上這也從側面解釋了三星如今在供應鏈的地位,在新領域進行不計成本的投入,直到有一天將它商業化。

卓越沒有捷徑,短視的企業卻看不到這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產手機強勢崛起?不要高興得太早!

7月10日,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17年6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顯示,1~6月,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2.16億部,占到了同期國內手機出貨量的90.5%。在國產品牌手機的攻勢下,國外手機品牌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