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三十年,華為成功的策略性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十而立的華為正一步步成長為中國的驕傲!

華為即將迎來它三十歲的生日。

半個甲子的時間裡,華為從一家用戶交換機(PBX)的個體戶轉變為橫跨電信運營、企業服務、消費電子三大領域,年營業額超過5000億人民幣的超級帝國,並且做到了電信設備製造商第一;智慧型手機出貨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專利申請數量全球排名第一。

華為耀眼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華為人「以奮鬥者為本」的辛勤耕耘及任正非卓越的戰略精神食糧!

從前段時間的麒麟960,5G 方案到近期的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從晶片研發設計、網絡通訊技術的領導者到基礎材料的研發,華為讓國人一次次熱血沸騰,一次次感覺到民族的自豪。

華為為何如此牛!

是怎樣從弱小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呢?有人可能說是錢堆出來的,這固然是其中一個緣由,不論從華為員工的薪資福利還是研發經費的高額投入,任正非領導的華為從不吝嗇,但我將從不同的角度為你闡述華為發展的關鍵策略。

我們先了解下華為的組織架構:

華為現行的組織架構是2011年確立的,以戰略事業劃分為運營商、企業及消費者三大業務集團。

核心成員包括董事長為孫亞芳,CEO任正非,輪值CEO郭平、徐直軍、胡厚昆,運營商BG總裁鄒志磊,戰略與Marketing總裁兼企業業務BG總裁徐文偉,消費者BG總裁余承東,海思總裁何庭波,2012實驗室總裁李英濤,CFO孟晚舟等。

華為是100%由員工持有的民營企業。

股東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由工會和任正非組成,工會每五年選出51位代表,從中選出董事會成員。

華為以運營商業務為主要營收來源,2015年占整體營收59%,智慧手機業務成長迅速,2014-2015年成長72.9%。

中國地區營收受4G網絡建設及智能型手機出貨成長,2015年較2014年成長54.3%,占整體營收42%,其次為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占32%。

華為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但也經歷了坎坷。

從創業之初的「個體戶」到導入西方管理的變革期,經歷高額研發支出,技術積累的跨業期,到現在高速發展的品牌期,都凝聚著華為人的汗水與智慧。

華為之所以如此強大及快速崛起,可以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活資金、主研發、立制度。

一、活資金——資金運用策略

1. 市場風險轉嫁

華為資本運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將市場風險成功轉嫁,利用國家擔保助貸拓展市場並加速資金回收。

2004年華為與香港第五大運營商SUNDAY簽訂9億人民幣設備供應契約,其中包含5億人民幣買方信貸,搶下第一筆3G設備訂單,才有了後來華為的真正崛起。

2. 經營權不分離

華為維持私有化有助於保持決策與資金運用彈性。

私有化主要優勢在於財務的隱蔽性、權力集中於公司經營層以加快決策速度及靈活性。

以至於華為數次以激進價格戰排擠競爭對手取得長期穩固的市占。

3. 凈利潤全分配:藉高獎金與股權激勵留才效忠

引才策略:華為的薪酬主要可分為薪資、獎金和分紅三部分,透過具競爭力的起薪(2016年應屆畢業生招聘工資在1,0000元/月~2,2000元/月之間,年薪16萬~32萬,CFO孟晚舟豪言按價值定薪且工資不封頂)及高額部門績效獎金(依部門績效計算與個人貢獻決定,約7萬~50萬/年)分配製度,吸引人才加入華為。

留才與激勵策略:採用有償的虛擬持股機制

*凈利潤100%分配,分配依虛擬股票持有量,讓員工可據此享受利潤分紅和股價增值報酬,可增加員工對公司的責任感,使得其在員工生產率及總資產周轉率上皆優於競爭對手。

*虛擬持股不具有股票擁有權。

轉讓與出售權,離職華為需歸還,降低離職意願。

華為對員工的慷慨從任正非的一句話可以看出,「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了人才。

二、主研發——研發投入策略

1. 砸錢不手軟:營收10%以上投入研發,孕育深厚專利能量

華為認為研發是獲利的根本,《華為基本法》中明確規定公司每年將營業收入的10%撥付為研發費用,其指出在2013年時超過Nokia,達49.5億美元。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提到,華為的研究投入,去年全球排第九位,但是每年都在增加研發投入,今年的研發投入可能會上升到前幾位,在可預見的兩三年內,華為的研發投入有望成為世界第一。

龐大的研發費用直接反應在華為的員工組成與專利能量上,華為研發人員約7.9萬人;目前華為擁有全球專利總數已超過5萬件。

2014~2015年蟬聯WIPO專利申請榜首,近來更是轉守為攻,主動在美國發動對Samsung及T-Mobile的專利戰。

2. 國際增能:鏈結產學研機構強化研發的深度與速度

強化R&D深度:評估全球學研機構人才與技術發展優勢,以直接投資的方式,設立18+研發中心,聚焦技術研究(數學、算法)、有線/無線通信以及智能型手機軟硬體等領域的尖端研究。

強化R&D速度及貼近市場需求:與全球Tier 1 營運商攜手打造28+聯合創新中心,加速產品研發與商用腳步,代表性產品如Single RAN與融合計算平台等等解決方案。

3. 開放式創新:以HIRP連接外部學術研發資源與產業需求

華為創新研究計劃的前身是華為高校基金,2014年設立開放式創新平台,朝向全球研究學者call for proposal;截至目前,創新研究計劃累計已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的300多所高校,在全球範圍內資助超過1200個創新研究項目,2位諾貝爾獲得者、100多位IEEE和ACM院士以及全球數千名專家學者參與其中。

三、主研發——制度建構策略

1. 向西方管理學習:汲取典範轉型經驗,朝向高質化方向成長

其中影響最大的為歷時超過三年,任正非堅持導入的IMB-IPD流程法,特色為以跨部門,涵蓋研發、市場、財務、客戶服務等成員組成的產品開發團隊(PDT)負責研發整體評估,取代研發部門單一運作,確保產品進入研發前,即已經過縝密/程序化的需求評估與投資回報分析,而一旦投入研發,就力求一步到位。

2. 重視人才教育:成立華為大學,打造學習型組織

華為大學(Huawei University)——中國企業的黃埔軍校,為了把華為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組織,華為進行了各方面的努力,2005年正式註冊了華為大學,為華為員工及客戶提供眾多培訓課程,包括新員工文化培訓、上崗培訓和針對客戶的培訓等。

華為大學實行自負盈虧制,以確保教育訓練課程與企業業務需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時也對外授課。

3. 施行輪值CEO制度:強化公司管理機能,淡化企業家個人色彩

華為委託美國人力資源管理機構Mercer,建立輪值管理領導團隊,以加強公司管理機能,優點如下:

*領導者建立跨領域、綜合性的經營視野,拋棄本位主義思考;

*避免一意孤行式決策;

*淡化英雄主義,促使公司朝向制度化發展;

*解決企業接班人問題。

4. 逆向思維:組織藍軍自我批評,確保決策不適於偏頗

華為建立紅藍軍對抗體質與運作平台,在公司高層團隊組織下,採用辯論、模擬實踐與戰術推演等方式,對目前戰略推進進行反向分析及辯論。

總結:

華為自1987年創立以來,運營商、企業及消費者三大事業群不斷茁壯成長,2015年營收總額預計5500億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型的科技巨頭。

且不論從晶片研發設計、網絡通訊技術投入,還是基礎材料的研發,華為正在不斷地突破與創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歷史新的書寫者

小編第一次認識到華為並不是認識到華為的產品,而是認識到的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從新聞上看到堂堂華為老總下飛機後自己打計程車,身邊沒有助理的陪同。再到在公司同員工一樣排隊打飯,毫無在我們印象中一...

華為的成功之道

事先聲明:小棗君的介紹將秉承客觀公正的角度,用數據說話,不貶不褒,儘可能把信息整理匯總,供大家參考。具體的決策,還是大家根據多方面收集的信息進行利弊權衡後做出。小棗君不會幫任何公司站台洗地,更不...

原創 | 華為崛起!不談情懷,看實力

眾所周知,當前全球三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分別是三星、蘋果跟華為。今年,全球手機行業進入調整期,尤其是三星手機連續出現爆炸事件,令行業出現變數,有分析指三星空出的市場空間也許會被華為填補。另一方面,...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不會做大的兼并

昨日召開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 E O徐直軍透露,到2020年,華為將在保持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實現逾100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先做強,再做大」。與思科等競爭對手慣用的大規...

明明沒上市,華為何以體量驚人?

作為國內民營企業的一大典範,華為的實力越來越在國際上受到認可。除了在主營的通信設備業務上取得巨大成功外,手機業務也做得有聲有色。如果單從銷售業績上作比較,華為2017年的全年營收比風口浪尖上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