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借力諾基亞,歐美市場能否吃的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關於小米和諾基亞合作的消息可謂是引起了眾多網友熱議,畢竟曾經手機市場的一哥與新興的手機廠商之間的這一次「戀愛」爆點十足,同時諾基亞作為老牌手機廠商,又是全球領先的通訊設備服務商,在通訊技術上專利頗為豐厚。

據筆者了解,諾基亞昔日對蘋果、三星、黑莓等手機廠商的專利訴訟上是無往不勝,足以看出其技術儲備實力果真遙遙領先。

而小米身為一個後起之秀,於國內市場中算是涉足智慧型手機的新興廠商,很顯然專利數量儲備方面是極度欠缺的。

換言之,在中國市場中銷量小米手機還好,一旦出海將面臨著諸多專利問題,這勢必會影響小米國際化步伐,特別是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市場,小米暫時沒有進入,未來進入的話肯定需要支持。

另外,雷軍表示今年小米的戰略之一即有國際化,目前來看小米在發展中國家已經穩步推進;相信這次收購諾基亞部分專利很大程度為了進入歐美做準備吧。

但,如果站在客觀角度來分析,歐美市場並非容易進入。

別看華為、中興在歐美市場「吃的開」,那是多年經驗的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反觀小米除了專利問題,還會面臨其他更加複雜的問題,甚至國內已經實踐過的優勢在國外可能變成劣勢,具體原因如下。

原因一:國內主打的線上模式,國外不太適用

小米在中國主打的線上銷售,起初深得消費者青睞,它幹掉了中間渠道,讓利給用戶。

可了解歐美市場的人應該知道,線上網際網路模式不太適用當地消費者,這主要跟消費習慣關係較大。

再者,歐美等發達地區智慧型手機出貨主要是依靠運營商及線下渠道進行,線上比例少之又少。

華為、中興之所以在歐美市場蓬勃發展,也是利用了多年的運營商關係,才得以擴展渠道;小米這方面沒有資源優勢,經驗欠缺或成為阻礙。

原因二:性價比和MIUI標籤,歐美用戶或不買帳

小米相比其他傳統手機廠商的重點優勢非性價比莫屬,這也是小米手機自誕生以來的代名詞。

但相比蘋果、三星、華為在歐美市場的品牌營銷做得很優秀且用戶認可,小米性價比將難以得到認可。

同時,小米作為一個新進玩家,廣告投放上又是極其謹慎,品牌優勢短期內不好建立。

另外,小米手機依靠MIUI起家,而MIUI基於谷歌Android系統,目前來講已經被改的「面目全非」,找到Android原生樣子。

如果進入歐美市場,不說當地用戶喜歡原生態的安卓系統,就拿這樣的MIUI系統會遇到谷歌刁難來看是無法躲避的問題。

所以,MIUI在手機的底層應用消失,那小米手機依靠軟體盈利目標將不好實現;以致於萬物基MIUI的生態系統也缺失了一塊。

原因三:人才沉澱和供應鏈問題

之前小米挖來了谷歌的副總裁虎哥,可後來這位國際化的專業人才又辭職了。

假以時日,小米要開拓歐美市場,必須要專業化人才方能速度更快:目前負責國際市場的是原高通中華區總裁王翔,印度負責人是馬努;但兩者雖具備豐富經驗,不一定在歐美市場同樣經驗足夠,並且小米的合伙人基本上都從事軟體行業,零售、渠道建設方面亟待提高,勢必需迫切地尋找一位能人志士加盟來推動全球化進程。

最後聊聊小米的供應鏈。

雷軍親自接管供應鏈後,小米手機貨源問題得到了顯著解決,可嚴格意義上國內市場的供貨還沒完全解決,要給時間繼續處理;這側面凸顯出國內消費者的「包容」在國外消費者那裡存在不奏效的可能性。

相反,國際化成功的手機廠商如蘋果、三星,沒有一個說是搶購發售,一般情況下都會備足貨。

提及備貨,巨大的資金量及供應鏈實力是其紮實後盾。

小米手機新款機型在國內暫未能敞開賣,放到歐美市場同樣問題會呈現,因此雷軍說的沒錯,交付也是亟待解決。

當然,歐美作為全球智慧型手機發達程度最高的市場,手機行業本來就是一片紅海,小米並不一定先切入智能機;個人認為米家生態鏈在歐美可以積極開拓。

畢竟,前不久米家發布會上MIOT的聯網用戶於歐美已經有很大的市場占有率,更是藍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米不去歐美已開發國家發展市場的原因

此前,小米手機無法進入歐美市場最主要的壁壘還是因為專利,這個問題應該說到現在仍然沒有解除。早在2014年小米加速進軍印度市場之時,就一度遭遇到愛立信的阻擊,但當時小米利用「高通傘」的反向專利授權...

小米從低落到崛起,雷軍參透了這三點

七年前,蘋果、三星、諾基亞霸占著國內手機市場,而當時中華酷聯依靠著運營商倒也過的「有滋有味」。但即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前提下,2010年小米公司誕生、2011年小米推出第一代小米手機,並以比市場...

手機這一年:存量市場求生,國產廠商爆發

2014年的冬天,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在公開場合語出驚人:未來幾年,市場上能活下來的手機廠商可能只有三四家。當時看似天方夜譚的一句話,在日後被證明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2016年,隨著中國智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