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禁令:華為神操作應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 5G,安息吧,謝謝參與遊戲。

」美國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在川普針對通訊行業發布行政禁令後發出這樣一條推特。

美國商務部隨後透露,將把華為及70家關聯企業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

與此相關的禁令一旦生效,就意味著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批准,華為將無法向美國企業購買元器件。

對於一家全球化時代的科技企業,不能採購美國的元器件,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華為的前車之鑑是中興——在被列入「實體清單」後,這家巨頭一時間「主要經營活動無法進行」。

因此,科頓認定華為要失敗退場,不是沒有理由。

但也有專家認為,華為不同於中興,其「備胎」計劃、5G技術的專利護城河給它留下了博弈的籌碼。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稱,華為不同於中興,華為在科研和供應鏈的安排上比中興做得好。


  • 華為供應鏈和美國企業

禁令對華為將產生多大影響,取決於華為供應鏈對美國企業的依賴程度。

2018年華為召開供應商大會,數以千計的供應商中,有150家主要供應商參加。

華為為其中92家頒獎,這些企業中有33家來自美國,包括英特爾、高通、博通等晶片企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一。


這一比例與中興相似,後者約有20%至30%元器件,包括基帶晶片、射頻晶片、存儲等從美國採購,而這些核心元器件不易找到替代品,從而導致中興在禁令生效後陷入停滯。

與中興不同的是,華為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晶片企業——海思(Hisilicon)。

但海思生產的晶片還不能完全覆蓋自己的產品線,華為依然需要直接採購美國晶片廠商的產品。

賽迪智庫報告顯示,2015年華為的晶片採購總額140億美元左右,其中,採購高通晶片18億美元、英特爾晶片6.8億美元、鎂光晶片5.8億美元,博通晶片6億美元等,涉及多家美國公司。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向BBC中文表示,禁令對華為中短期生產肯定有影響,對已經設計好但未完成器件採購的產品,影響最大。

為了讓美國撤除禁令,中興付出了巨大代價,包括14億美元民事罰款,還必須在30天內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並允許由美國選擇的合規小組入駐檢查,成本由中興承擔。


一家華為供應鏈企業

「根據我們的研究,華為不同於中興,華為在科研和供應鏈的安排上比中興做得好。

」黃錦輝稱。

此前,任正非對媒體強調,華為絕不會遭遇中興通訊那樣的情況,「我們多年來在研發上大量投入……中興遭遇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華為身上。

5月17日凌晨,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表了一封致員工的信稱,「公司多年前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緩衝區已經消失,每一個新產品一出生,將必須同步 『科技自立』的方案。

原本「擔心許多晶片永遠不會被啟用,成為一直壓在保密櫃里的備胎。

」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華為的提前準備和技術積累,被認為是其不會像中興那樣陷入停滯的理由。

黃錦輝分析,長期來看,華為依然有籌碼,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華為握有數量可觀的專利,能夠與美國等企業分庭抗爭。

比如,華為正在與高通進行專利談判,路透社透露,雙方的和解方案中就包括在5G技術領域進行交叉專利授權。

如果完全撕破臉,中美在5G時代是「雙輸」的結局。

專利數據統計公司IPlytics發布報告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約6萬多件,中國企業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約占35%,華為以15%的占比名列第一。



2019年拉斯維加斯CES展上高通展示自己的5G技術。

此外,華為可借已儲備的元器件完成短期的生產。

海通證券分析稱,華為對此有預期準備,儲備大量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

「如果美國商務部在150天內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我們判斷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超過一年時間則需觀察華為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的進展。

華為還有一個籌碼,即與美國企業的利益捆綁。

華為並未上市,但華為在美的供應商「應聲而跌」。

5月16日,美國晶片供應商高通與博通的股價分別下跌4%和2.33%。

華為的光學元件供應商NeoPhotonic暴跌20.63%,創下近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華為的回應稱,(出口禁令)會對與華為合作的美國公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美國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

分析人士認為, 美國高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巨大,很多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利益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是藉助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產品進入全球,如果真正「脫鉤」,會損傷美國整體產業競爭力。

中美科技自起爐灶

相比於貿易領域的"邊打邊談",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上的碰撞更加激烈。

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金刻羽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分析,中美之間在貿易領域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互補關係,卻依然還在打貿易戰。

但科技領域,則是完全另一番光景,比如人工智慧等,如果拉到了更多的數據和市場,就會有更大的機遇,因此中美在這個具體領域就會進行真正頭頂頭的競爭。

「我想像一個世界,一分為二,一半用中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另一半用美國的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這樣做明顯會有巨大的效率減損。

黃錦輝也同意中美間在科技上「分野」的可能性。

但他認為這並不是新聞,以前無論是3G時代、4G時代,甚至是電視技術、高清視頻等,新技術的出現都伴隨著劇烈的標準之爭,長期來看,依然是商業力量的推動力來決定最終誰會勝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正面「剛」美國,底氣何在?

「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在5G網絡建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最終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如此霸氣的回應出自華為被美國「封殺」...

華為保密櫃里還有什麼?

美國政府對中國電信企業華為打出了「連環拳」(one-two punch),西方媒體如此評價。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5月15日簽署了一道行政命令: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

中興解禁倒計時

危機第五周,中興終於準備「倒時差」。美國東部時間4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對中興出口權限禁令,自當天起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期限為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由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