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到底誰更受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科技博弈一直在持續。

在「中興事件」之後,雙方又在高精尖技術領域對抗。

5月16日早間,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宣布因為國家經濟緊急狀態,禁止企業使用被視為對國家安全造成風險的外國電信設備。

同時,該命令指示美國商務部在未來150天內製定法規和計劃。

並且,美國商務部聲明,將把華為及70個附屬公司增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美國企業必須要經過美國政府批准才可以和華為交易。

雖然新的行政命令並沒有具體指出外國國家和企業,但是在業內看來,該命令很可能會限制華為、中興在美國市場的銷售,也對美國企業的利益造成損害。

「華為是5G電信設備領域無可比擬的領導者,我們也願意和美國政府溝通保障產品安全的措施。

」華為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如果美國限制華為,不會讓美國更安全,也不會使美國更強大,只會迫使美國使用劣質而昂貴的替代設備,在5G網絡建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最終傷害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不合理的限制也會侵犯華為的權利,引發其他嚴重的法律問題。

為什麼又是華為?

這並不是華為第一次受到美國的「打擊」,自華為在通信領域展露拳腳以來,美國對其的「審核」就沒有停止。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甚至在採訪中表示,感謝美國告訴全世界,華為很重要。

華為令美國如此緊張有多方因素。

首先,華為以及有力競爭者們都從底層到標準到終端都已布局,迎接5G的革命性升級。

隨著中國企業在5G標準、全球通信格局上話語權的增強,應該是觸及到了對方的利益。

在5G晶片端,華為已經發布了5G基帶晶片巴龍5000,將配合麒麟晶片搭載到摺疊屏手機當中。

在英特爾退出之後,5G基帶晶片的玩家只剩下華為、高通、三星、聯發科和紫光展銳。

同時,華為還推出了用於5G基站的天罡晶片。

在通信設備行業,華為早已是寡頭。

2013年開始,華為就穩坐全球電信設備行業第一的位置。

5G設備包括基站設備和光通訊設備,根據市場調查,華為基站設備全球市占率約30%~35%、光通訊設備全球市占率約40%~45%,以上均為全球第一大設備供應商,而中國基站設備全球市場占有率約30%~40%,光通訊全球市場占有率約70%。

終端就更為大眾熟知,華為手機和三星、蘋果三強爭霸,根據IDC 近日發布的 2019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統計,華為在該季度出貨量已經超越了蘋果。

而專利數據統計公司IPlytics發布的《誰領跑5G專利?》報告顯示,截至今年4月,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總量約6萬多件,中國企業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約占35%,華為以15%的占比,名列第一。

另外,任正非也多次強調,只有華為擁有5G和微波結合的技術。

5G最強調的就是端到端的能力,從標準、晶片、基站設備、網絡部署到終端,華為已經進入到第一梯隊。

其次,占領5G高地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說過:「現在的ICT技術就相當於100年前的電力,電氣化給社會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時美國就誕生了通用電氣公司,引領產業變革。

當下,5G作為ICT的關鍵技術,必然受到各國重視,掌握5G技術的公司,也更受矚目。

此外,5G的落地需要應用,而中國市場能承載大規模的應用,雖然在一些高精尖領域,中國企業不如歐美企業,但是廣闊的市場會令對手感到威脅。

比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就說過,紐西蘭的5G市場還沒有他的家鄉益陽大。

一位資深晶片人士則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這場博弈的關鍵在於技術限制和人才競爭,他分析道:「這是制裁的第一步,類似於2016年的中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剛出台了新的綠卡改革方案,留學收緊,對技術人才綠卡放寬,抄中國人才的後路。

」根據改革方案,以技能為基礎的移民配額從12%升至57%。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對於這次博弈帶來的「傷害」,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美國這麼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身也做好了付出代價的準備。

那麼,對雙方的產業影響幾何?

如果只是限制華為和中興對美國的出口,其實對產業影響不大,因為兩家公司在美國的業務也就非常少。

主要問題是美國正在限制美國供應商和華為的交易往來,要賣貨給華為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給的許可證。

當然,目前美國並沒有直接讓美國企業停止供貨。

從華為的供應商來看,此前華為對外公布了核心的92家供應商。

富士康、英特爾、高通、台積電、三星等知名廠商均在名單中。

據記者統計,來自中國的華為核心供應商共有37家(包括香港和台灣地區),其次,美國供應商共有33家,日本11家,德國4家。

儘管華為有不少核心技術上已經國產化,但是一些美國供應商仍不可替代。

比如射頻、功放晶片 、FPGA晶片等方面華為已經實現國產化,但是其產業鏈還是全球化的。

「中美高科技『脫鉤』這把利劍對中美都是巨大的傷害,誰更嚴重很難分清。

一方面,中國高科技晶片、作業系統等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是客觀事實。

畢竟,中國高科技還在崛起的中途,很多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時間和過程,一步登天肯定是不現實的。

」浙江傳媒學院網際網路與社會研究院院長,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其次,過去長期以來,自主創新政策被普遍詬病為民族主義傾向,會影響中國高科技的開放性和全球化。

所以,政策上雷聲大雨點小。

而今,猛然醒悟,也暫時沒有太多辦法。

對於美國高科技產業,方興東則說道:「首先,美國高科技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巨大,其中以蘋果、高通和英特爾三家公司為例,在中國的業務就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收入占高通總收入60%以上,英特爾近半,而蘋果也有四分之一。

其次,很多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利益不僅僅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是藉助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產品進入全球,像華為、小米、聯想等產品主體部分的零組件,美國企業是核心供應商。

所以,如果真正「脫鉤」,在他看來:「很多美國高科技企業整體收入就將馬上損失三分之一以上,利潤損失一半以上,甚至全部,一些企業也將倒閉。

可以想像,美國高科技企業必然元氣大傷,股價必然大跌,整個Nasdaq遭受的打擊將不亞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

美國整體產業的競爭力嚴重受損,一定會直接影響美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華為的「備胎」策略

事實上,從一系列事件以來,華為就已經有所準備。

也有華為內部人士向記者感慨:「又要過冬了。

」不過,華為創辦以來,任正非就在思考「冬天」了,他也說過,今年的困境10年前就已經想到。

經歷過思科大戰、行業蕭條的華為,將如何應對這一次挑戰?

在發布2018年財報時,郭平就向記者提及,截至2018年底,華為的現金流是747億元人民幣,相比2017年有所下滑,一方面是2018年研發活動大力投入,另一方面是增加了供應鏈方面的庫存,以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

而現金流也被任正非成為過冬的棉襖。

此外,華為也一直有「備胎」策略。

郭平也談道:「ICT行業是全球高度合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關於供應鏈的問題,比如我們車上都有備胎,任總在講話中就說華為有自己的備胎計劃。

面對紛繁複雜的經營環境,華為在商業目的之前,將網絡安全成為最高綱領。

打開前門,讓有關專業機構可以審視我們的原始碼,是可驗證、可核查的。

據我所知,這是前無來者。

任正非在今年的一次演講中就說:「我們要堅持全球標準,原因是我們本來就是全球化公司,但也要隨時準備應對各國的要求。

世界在變化,我們有可能改變這個變化嗎?改變不了,我們只能順應,用多種路徑應對。

同時,我們自立必須要有實力,要有能力解決替代問題。

我十年前講,要按照極端情況進行備戰,建立備胎,當時絕大部分人不相信。

我說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備胎就是原子彈,什麼時候打過核戰爭,一次也沒打過。

我們就要堅持用雙版本,80%左右的時候都用主流版本,但替代版本也有20%左右的適用空間,保持這種動態備胎狀態。

比如,華為自研作業系統就是備胎策略的一個體現。

海通通信分析認為,從華為的應急措施跟蹤來看,對此是有預期準備的,華為做了大量儲備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的準備(滾動超一年儲備量);150天內,如果美國商務部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我們判斷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超過一年時間則需觀察華為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核心:FPGA、模擬器件、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終端射頻、高速光電器件)的進展。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曾寫道,任正非當年所預言的「世界通信製造業三分天下,必有華為一席」,已經成為現實。

他現在思考的則是:如何平衡國際商業生態環境?如何實現華為在全球化擴張中的和平崛起?

面對當下挑戰,任正非或許會有新的解答。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