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對待概念股 華為從「去美化」到「國產化」還有多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A股市場波動劇烈,科技股熱度過後出現大幅調整。

直到周四(9月26日)晚,華為年度旗艦手機Mate30等新品發布後,才在第二天帶動華為概念股為首的科技股整體反彈。

大起大落的行情,實際上折射出了各路資金在當前有較大分歧。

目前,A股的華為概念股(以Wind華為概念的106隻個股為樣本)股價實現年內翻倍者達15隻,其中滬電股份、韋爾股份、聞泰科技、中國軟體漲幅皆在250%左右,年內漲幅超過50%者比比皆是。

國產替代+5G推動華為概念走強

華為概念緣何走勢強勢呢?從A股市場的整體情況來看,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貫穿整個科技類品種的兩條投資邏輯就是國產替代+5G開工。

華為的確是一家非常特殊的公司,其本身就是5G建設的巨頭,也是國內ICT產業品類最齊全的公司。

自5月16日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後,無論是基站側還是移動端的國產替代都被迫提上進程。

相應的,華為產業鏈的上市公司也疊加了國產替代+5G這兩大最強主線。

這意味著相關A股上市公司將獲得更多訂單。

不過,華為概念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

「國產化」能否讓華為產業鏈在接下來一兩年內充分受益?對華為而言,由於其基礎好、自主可控能力強、產品結構齊全,放棄自主研發的機率極低,在這個浪潮中帶動產業鏈的國產替代加速也是明顯趨勢。

9月26日,華為Mate30亮價開售,「1分鐘破5億元」、「3小時破百萬台」的消息陸續刷屏,這款手機似乎已成了今年的爆款。

與此同時,Mate30的國產化率也高度吸引眼球。

那麼,華為國產化率是什麼樣的情況? 對此坊間有諸多傳聞。

據各方數據顯示,去年,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的營收就達到了503億元,同期華為的晶片進口採購額為210億元,其自給率約35%,再考慮到去年華為超前採購因素及採用部分中的其他國產核心部件,那麼華為的國產化率應超過了50%。

據稱,Mate30的國產化率比去年發售的Mate20更高。

這意味著,已經是華為核心供應商的國產供應商,未來5G浪潮來臨後,其存量份額的增量訂單成為看點;而伴隨國產化的發展,替代型的供應商則看增量份額的增量訂單,就確定性而言前者高,就彈性而言後者優。

新產品的國產化率的大幅提高,似乎令當前市場由華為概念而進入了集體狂歡模式,仿佛華為完全國產化指日可待,甚至認為其無所不能,即日便可一統天下。

就在上周末,華為又宣布了已生產不含美國部件5G基站,這對華為概念來說無疑又是一劑興奮劑。

但是,不含美國部件是否真的就代表了全部國產化?市場還應保持一定的冷靜。

「國產化」不同於「去美國化」

「國產化」跟「去美化」並不是一回事,而是兩個概念。

「去美化」是有意識地少用、最終達到不用美國部件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全部的國產化,尤其是在高端晶片上,以Mate30為例,核心部件的美系廠商替代中,最大贏家是吃下射頻前端的(RFFE)日本村田製造所(6981.T),這也意味著國內的廠商在這個領域依然薄弱,並且,村田的技術水平實際上依然較美系大廠思佳訊、Qorvo、博通有一定的距離。

類似情況尚包括存儲晶片、AD/DA甚至FPGA等等,從這個角度看,「去美化」並不意味著在短期內實現全部國產化。

同時,就華為海思自身而言,IP指令集、代工、EDA這三大命門被海外掐斷的可能性所帶來的打擊依然是毀滅性的。

其中,IP指令集為英國公司ARM,占據了全球移動端絕對壟斷地位。

EDA工具是晶片設計不可或缺的軟體工具,目前主要有Synopsys(亦為全球第二大IP提供商)、Cadence 、Mentor(已被西門子收購),全為美國或身處美國的公司,幾乎形成壟斷。

這些雖然並非硬體的領域,卻是足以點中華為海思的命門。

如果無法獲得新版的ARM架構,海思晶片性能的疊代速度或將減緩;假如無法更新EDA的版本,海思5nm及以下的製程疊代也或將受限。

畢竟半導體產業鏈不同於傳統製造業,各大優勢廠商所建立起來的專利壁壘就類似於在說:「你明明知道哪條路是通往目的地,但那條路其實已經被人重重關卡封得水泄不通,你必須得另闢蹊徑。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的最大軟肋是或是製造被卡在了台積電手上。

就算IP、EDA的授權估計還能拖一拖,但台積電的合作對華為海思而言,則是重中之重的關係。

海思屬於典型的設計公司(Fabless),需要找代工廠(Foundry)才能把晶片生產出來。

目前全球代工廠里,10nm製程以下的玩家只剩下台積電和三星,而能夠實現7nm的量產只有台積電。

反觀國內的代工廠龍頭中芯國際,目前還停留在28nm製程,14nm仍未量產。

換而言之,華為的高端機,非台積電代工不可。

當然,從實際情況來看,台積電的7nm訂單中華為海思的量大價優,從商業的角度上看,雙方分手的機率還是不高的。

此外,鴻蒙對安卓系統替代的可行性目前也需要打一個問號。

對作業系統而言,實際上最重要的不是所謂的流暢度,而是生態圈與用戶習慣的成熟度,假如鴻蒙不能有顛覆性的創新(類似當年安卓、iOS系統顛覆塞班的統治權),僅以模仿者的姿態出現,又能說服多少消費者的錢包?

事實上,華為自身尤其是任正非的觀點就相對務實,把華為當成一家商業公司,少一些光環,多一些耐心,在其領跑的時候願意客觀比較;萬一真出現極端情況產品落後一兩年,也願意為之鼓勵,這或許才是對華為最大的支持。

當然,這只是華為期盼的投資者的某種情懷而已,真正在A股上,投資者是否依然能夠給予華為產業鏈上的企業高估值,還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實性。

在通達信標誌為華為概念的302隻個股中,上半年有125隻出現凈利下降的情況,還有16隻業績持平或是新股沒有同比數據,僅有161隻個股業績同比出現增長。

在這部分股票中,投資者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營收與應收的關係,以及相關的凈資產回報率。

最新的數據顯示,整個華為概念股的動態市盈率已經相當高了,約為87倍。

詳情可見下圖,圖中平均值為整個華為板塊的平均值。

(數據來源通達信)

特別提醒:以上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股市分析:格力能挑戰台積電嗎?

格力終於要進軍晶片領域了。搞晶片,那絕不是簡單的情懷能搞定,需要踏踏實實搞研發,大大方方花錢,關鍵是要耐得住寂寞,能把競爭對手熬死,活到最後。台積電就是一個在集成電路行業活下來而且活得很好的例...

台積電全取蘋果處理器訂單並非好事

據外媒報導指今年三星半導體成功扭轉蘋果轉單台積電帶來的衝擊,再次贏得了增長,業績同比增長10%,獲得如此優異業績的重要功臣是高通,後者為它帶來了大量訂單,其實除此之外高通也幫助了三星開發更先進的工藝。

面對台積電的強大實力,我們還要潛心追趕10年

作者:瓜子妹近期因為台灣政治生態轉向,對大陸科技企業的種種限制,讓很多網友感到不爽,經常在瓜子科技的文章下面留言稱要「封殺」台積電,這家台灣最出名的科技企業。而且,該公司掌門人,台灣「半導體教父...

三星已落後,台積電10nm工藝絕殺

放眼全球,自從英特爾和德州儀器退出之後,移動端處理器領域逐漸形成了高通、聯發科、蘋果A系列、三星Exyons、海思麒麟五分天下的局面,其中海思和蘋果A系列處理器一直是自家「不外傳」的絕技,而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