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5G做得最好」,任正非的底氣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華為5G做得最好」,任正非的底氣是什麼?

無論是在深圳接受群訪,還是接受央視專訪,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都在反覆重複一個觀點:「華為5G和微波是最得最好的」「歐美國家最終非買不可」。

然而,任正非對於「非買不可」的概念卻並未詳細解讀。

在1月24日,華為發布了兩款終端產品,其中一款就是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晶片「天罡」。

這似乎是在回應任正非所說的「非買不可」。


國是直通車 侯雨彤 製圖

兩款5G晶片牛在哪?

24日,之前在5G方面一直比較低調的華為,高調發布兩款晶片,一款是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晶片,另一款是多模終端晶片。

業內人士評價,這對高通形成了正面挑戰。

論及一國5G的綜合能力,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認為,包括標準貢獻能力、晶片研發與製造能力、系統設備的研發與部署、手機的研發與生產等。

其中,晶片研發與製造能力是5G的底層與核心能力,而此次華為發布的兩款晶片均實現了突破。

例如,用在基站中的華為「天罡」,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天罡」能夠支持200M帶寬的5G處理,這領先於其他公司;其次,「天罡」實現對各種制式的支持;第三,「天罡」的功耗降低很多,集成度非常高,讓基站尺寸縮小一半,之前的基站體機較大,需要機器吊裝,且需要安裝8根電纜。

而華為5G基站只需要兩個人安裝即可,電纜也只有兩根,這給運營商部署5G帶來極大便利。

華為發布的另一款「巴龍5000」晶片是一款多模終端晶片。

張國斌表示,與去年發布的「巴龍5G01」相比,「巴龍5000」的集成度非常高。

有業內人士表示,「巴龍5000」在多模支持、獨立組網/非獨立組網支持、200M帶寬支持,高速率、多頻段、上下行解耦方面均由於高通的X50晶片。

當日華為還面向全球發布了搭載「巴龍5000」的無線路由器「5G CPE Pro」。

華為消費者業務IoT產品線總裁支浩介紹,部署一個光纖寬頻的節點大概需要2000美元,而使用華為的無線路由產品,成本是十分之一。

華為5G手機也將處於「率先」狀態。

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集團CEO余承東24日表示,2月下旬在巴塞隆納舉行的2019世界移動大會期間,華為將發布搭載「巴龍5000」的5G智慧型手機,這將是一款摺疊屏手機。

項立剛說,24日的發布表明,華為已經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端到端全產業鏈5G產品的設備商,包括晶片、基站、系統、天線、終端等,這是其他電信設備商所不具備的。

例如,高通雖然擁有很多通信領域核心專利,但只做手機晶片;愛立信和諾基亞沒有晶片產品;英特爾做基站晶片和手機晶片,但沒有系統和終端設備,而華為可以提供全產業鏈產品,,這可以使晶片與設備之間的適配性、穩定性更好,形成強大的綜合能力。

項立剛還表示,華為的系統和基站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規劃,如基站方面,有小站、刀片站、單杆站、多天線站等全系列產品,能夠適應各種不同場景,這也是其獨特優勢。

30個5G訂單,只是開始

截至2018年底,華為已完成中國全部預商用測試驗證,助推5G進入規模商用階段。

據24日披露的最新消息,目前華為共獲得30個5G商業合同。

其中,在抵制華為聲音較大的歐洲,華為獲得18個5G商業合同,中東地區9個。

在亞太地區3個,全球發貨超過2.5萬個基站。

任正非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並不擔心歐美國家抵制華為:我們有很多東西,歐美國家最終非買不可。

項立剛說,全球各個運營商是5G的最終買單者,在投資時,運營商將考慮產品、技術、價格、工程能力等方面,這將是一個綜合考量。

而華為,則具備了綜合領先優勢。

在5G標準立項方面,公開資料顯示,通過3GPP進行的5G標準立項並且獲得的全球企業共有14家,這14家企業共立項標準50項。

其中獲得立項項數最多的前5名公司是:中國移動10項,華為8項,愛立信6項,高通5項,NTT DOCOMO、諾基亞和英特爾各4項。

1月份,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ETSI)發布了全球5G標準核心必要專利數量排名,這是華為繼上一次統計後再度奪冠,其以1970件的專利數量拿下了第一。

雖然諾基亞排在第二名,但是華為在數量上比對手多出了33%。

此前任正非還表示,華為是5G和微波做得最好的。

原陸軍工程大學副教授、通信專家張弛對國是直通車記者表示,所謂微波,或毫米波,是一種通過微基站的短距離高速率傳播。

在5G環境下,信號傳到基站後,一種方式是通過光纖寬頻回傳到交換機,另一種方式是通過微波回傳到交換機。

光纖入戶率低場景下,微波或毫米波技術是重要的承載場景,隨著微波技術的發展,微波帶寬進入到了10Gbps時代,滿足5G對承載網帶寬的訴求。

這種場景下,微波可以替代光纖,承載基站的信息回傳。

如果不用微波方式,將使非常高的成本。

張弛表示,目前,在電信設備商中,華為公司多年耕耘毫米波,是其他公司難以追趕的。

這也是許多國家無法迴避華為的原因。

中國的5G技術研發試驗也證實了華為的技術實力。

23日,中國IMT-2020(5G)推進組23日公布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結果,華為5G核心網始終以優異的成績保持領先,其以微服務為中心的架構,實現微服務的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運維,使新業務的上線周期縮短到周級甚至分鐘級。

項立剛還表示,華為全球18萬員工,遠高於愛立信和諾基亞,工程能力也是業界領先的。

此外,由於華為的加入,降低了整體設備價格的約30%。

而如果沒有華為的話,運營商將承擔更高的成本。

據華為披露,目前華為投入5G研發的專家工程師有5700多位,其中逾500位5G專家,並在全球範圍建立了11個5G研創中心。

華為在韓國已經交付超過1萬個5G基站。

而這將僅僅是個開始。

華為沒打算包打天下

儘管華為是唯一一家能提供端到端全系統的廠商,但華為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

「我們也不會乘人之危去搶占愛立信、諾基亞的市場。

而且現在整個環境對它們是有利的,因為有些國家限制我們不能進去,沒有限制它們,它們的機會就比我們更多一些」,任正非表示。

華為的發展始終強調「聚焦」,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財富,我們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這樣才能縮短我們進入世界領先的進程。

什麼都要自己做,除了農民,其他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任正非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公開信息,在智慧財產權授權方面,華為與高通、華為與蘋果等公司都簽署有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交叉合作。

作為全球通信產業鏈的一部分,華為全球核心供應商有91家,三星、高通、英特爾、恩智浦、富士通、甲骨文、德州儀器等國際廠商均在其中,美國占到了33家。

項立剛表示,華為非常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始終聚焦於最擅長的「大連接」,華為提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除了做連接、管道之外,華為都交給合作夥伴去做。

華為每年都舉辦合作夥伴大會。

目前,華為有數千家合作夥伴。

「我們做的就是管道」,任正非近日回應跨界問題時說,「我們不會跨界,我們是有邊界的,以電子流為中心的領域,非這個領域都要砍掉。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劉育英

編輯:郭凌潔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華為5G發布會暨MWC2019預溝通會召開

去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達520億美元,是華為集團收入最多的BG業務,去年終端銷售約2.06億台。最新統計顯示,目前Mate 20系列的全球出貨量超過750萬台,P20系列更是超過1700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