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換帥有哪些內因,谷歌與京東的合作暗藏什麼野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圈內風波不止,外媒爆料不斷。

撰文 | 宇多田、探險家

本周 AI 產業界人士最熱衷討論的話題無外乎英特爾換帥事件以及谷歌對京東的投資。

本周四(21 日),英特爾在其官網宣布,CEO 科再奇辭職,原因是其與內部員工發生親密關係,CFO Bob Swan 被董事會任命為臨時 CEO。

而在此之前,科再奇已為英特爾效力 36 年。

事實上,所謂的「辦公室戀情」只是表象,近年來英特爾一系列戰略決策所促成的困局才是公司不得不換帥的根源。

而就在英特爾傳出 CEO 下車消息的一天後,Google 宣布向京東投資 5.5 億美元,這被我們看作是本周內最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科技大事件。

一、英特爾換帥事件的「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

在英特爾內部,一直存在針對所有管理人員的「Non-Fraternization Policy」(不深交政策)。

「考慮到全體員工對英特爾價值觀和行為準則的尊重,董事會接受了科再奇的辭職。

」英特爾官網上寫到。

CEO 科再奇下車的消息公布後,英特爾股價收盤下跌 2.38%。

事實上,一切早有徵兆。

在 CPU 漏洞事件和股票減持事件之後,這次辦公室戀情事件就像是壓倒科再奇的最後一棵稻草。

今年年初,英特爾就被媒體爆出其近三年的 CPU 處理器共存在多達 11 處安全漏洞,這些漏洞會導致惡意程序能夠以內核級別的高權限訪問數據,這對用戶隱私和設備安全來說是噩夢級別的存在。

這次事件導致了全球恐慌,因為英特爾自 1995 年之後推出的所有 x86 處理器都受到了這兩種漏洞的影響。

事發後英特爾雖然很快做出了回應,並聯合其他廠商對過去五年內發布的 90% 的產品進行補丁更新,但其股價一度下跌超過 7%。

雖然英特爾、AMD 和 ARM 都被捲入此次事件,但是只有一家公司的 CEO 提前進行了「布局」,那就是科再奇。

據悉,Google 早在 2017 年 6 月就曾經提醒過英特爾的處理器存在漏洞問題。

不久後的年底,科再奇提前套現了 2400 萬美元的英特爾股票,只剩下僱傭協議規定的最低持股 25 萬股。

科再奇與英特爾的那些年

1968 年,英特爾公司美國矽谷成立,並在 1971 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微處理器。

隨著 80 年代個人電腦的普及,英特爾專注於研製處理器的商業模式,讓其成為每一家 PC 廠商的合作夥伴,也使自己逐漸長成了 PC 時代的處理器巨頭。

科再奇,這位嗅覺靈敏的年輕人正好就在 80 年代初風起時加入英特爾,那時的他還是一名墨西哥工廠的製程工程師(Process Engineer)。

1981 年,IBM 選擇了英特爾 8088 作為 IBM PC 的微處理器,其他廠商為了和 IBM 的 PC 兼容,也紛紛採購英特爾的處理器。

從此以後,英特爾和 PC 產業同時起飛。

到了 1999 年,英特爾市值最高突破了 5000 億美元。

科再奇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走上管理崗位,他在 1997 年成為了麻薩諸塞州一家英特爾工廠的廠長。

當英特爾從 PC 時代慢慢向未來發展時,科再奇先後負責了製程、封測和生產等業務,在晶片產業積累了大量經驗。

2012 年的時候,他還在 COO 崗位上鍛鍊了一年。

直到 2013 年,科再奇成為了英特爾史上第六位 CEO。

前任 CEO 歐德寧是銷售出身,曾說服了蘋果的賈伯斯使用英特爾的晶片。

相比之下,而科再奇更像是一個創業者和工程師的結合體。

據了解,科再奇對創業文化十分著迷。

他在自己家裡安裝了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經常擺弄機器人和無人機,對自家工程師的軟體不滿意還會親自修改代碼,並將修正方案發過去。

從以往的工作歷程看,科再奇也經常表現出創業精神。

2006 年,他對英特爾工廠和供應鏈進行了改革,工廠周轉率被提高了 60%,並使客戶響應速度加快了一倍。

他還通過全球 450 財團推進產業向更低成本的 450 毫米晶圓製造技術進行過渡。

上任之後,科再奇延續了這一風格。

他的目標很明確:守住英特爾 PC 市場領導地位的同時,在移動和物聯網市場創造話語權。

首先就是重返手機晶片市場。

七年前的 2006 年 6 月,英特爾作價 6 億美元,把自己打造了 10 年但虧損巨大的 XScale 手機晶片部門出售給了 Marvell,從此淡出移動晶片市場。

但是正是在這遺失的七年里,一個個手機晶片巨頭成長起來。

ARM,高通,蘋果,聯發科,三星都是它們中的佼佼者。

根據 2017 年的數據,ARM 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晶片設計企業,全球超過 85% 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晶片都採用了 ARM 架構的處理器,超過 70% 的智能電視也在使用 ARM 的處理器,在被軟銀收購時它已經是 320 億美元的巨頭公司。

而在移動晶片生產領域,高通,蘋果,聯發科,三星占據了 87% 以上份額。

那麼,英特爾為什麼會錯過移動晶片市場呢?

商業模式是首要原因——英特爾提供晶片設計和生產一條龍服務,並以此形成市場壟斷地位,獲得高額利潤。

在 ARM 興起,賈伯斯的 iPhone 將人們帶進移動時代之際,英特爾仍然沉浸在過去的高額利潤里,不想進入低利潤率的手機 CPU 業務,於是當時的 CEO 歐德寧婉拒了賈伯斯的建議。

而 ARM 和諸多下游廠商則是專人專事,分工合作,時刻保持著在移動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

2013 年重返移手機晶片市場的英特爾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彌補這一決策失誤。

首先就是利用補貼進入晶片市場,在 2013 年到 2016 年的三年里,英特爾為移動晶片投入了超過 100 億美元。

其次就是加大研發,英特爾從 2013 年開始就一直在開發面向移動設備、代號為 SoFIA 和 Broxton 的凌動(Atom)的處理器,並計劃在 2016 年推出。

還有就是收購一系列硬體產商獲取市場份額,其在 2014 年收購了智能手錶廠商 Basis Science,在 2015 年收購了頭顯設備廠商 Recon。

可惜的是,這次重返仍以失敗告終。

英特爾的補貼、研發和投資三重策略並沒有奏效。

伴隨著 2016 年英特爾停止開發低端 Atom 的聲明,它再次退出移動晶片市場,但保留部分平板市場(比如 Surface)。

此次的失敗不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內部的原因。

在本質上,ARM 和其夥伴的分工型商業模式比起英特爾一成不變的大包大攬模式更加適合變化莫測的移動時代。

在 PC 時代,英特爾曾與微軟結盟形成「Wintel」,互相捆綁在一起形成生態,但是在移動作業系統領域,那是安卓和 iOS 的天下。

而且補貼和投資並不能收穫客戶,產品才能。

在巨額補貼策略下,英特爾在平板市場份額一路飆升。

2014 年,英特爾的平板電腦處理器出貨量達到了 4000 萬塊。

但是,當其不再補貼的時候,市場份額也隨之下跌。

但是英特爾的產品也不夠給力。

低價格、低利潤和低功耗的移動晶片產品並不是英特爾的強項。

舉個來自用戶的例子,同樣 4000 mah 的 ARM 平板能續航幾天的時間,放了 Atom z37xx 則只能用幾個小時,甚至還發熱更大。

沒有用戶喜歡這樣的產品,下游的硬體廠商自然也就不喜歡。

隨後的 2016 年 7 月份,英特爾宣布了該公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裁員計劃,準備削減 1.2 萬人。

當然,「創業者」科再奇也有其他計劃,包括進軍 FPGA 和自動駕駛領域。

2015 年 6 月,英特爾以 167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第二大 FPGA 廠商 Altera。

儘管彼時的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晶片已經占有 95% 以上份額,但在面對來自 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擁有大型數據中心的企業日益增長的定製化晶片需求時,FPGA 對於英特爾來說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次收購大幅提高了數據中心晶片市場的門檻,甚至將 ARM、高通和三星等潛在的競爭對手完全擋在了門外。

不僅如此,Altera 還能夠助力英特爾向物聯網市場進軍。

與在數據中心晶片市場的需求趨勢相似,高度定製化和極高的性能功耗比是在物聯網晶片市場立足的核心,而這些都是 Altera 的 FPGA 的優勢所在。

而且,Altera 在智慧城市和智慧工業等物聯網領域早有布局經驗,這都能讓英特爾可以更快趕上高通和谷歌等在物聯網晶片上領先的企業。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英特爾在自動駕駛上的戰略布局。

對於傳統汽車行業來說,自動駕駛汽車無疑是一個類似 iPhone 的革命性機會。

歐德寧錯過了 iPhone,科再奇可不想再錯過把晶片打入自動駕駛汽車的機會。

於是,2017 年 3 月,在與 Mobileye 合作快滿十個月的時候,英特爾迫不及待的以 153 億美元收購了 Mobileye。

此外,英特爾還收購了機器人和無人駕駛晶片製造商 Yogitech,汽車系統在線升級廠商 Arynga 和機器視覺處理器廠商 Moviduis。

這一些列收購舉措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英特爾收購的這些公司不僅沒法和現有的體系兼容,形成很好的協同效應,還存在相互競爭的關係。

例如,伺服器領域,Nervana 與 CPU 的競爭;終端領域如汽車,Altera 與 Mobileye 的競爭。

而就在公司進軍物聯網的同時,英特爾的大本營受到了威脅。

2012 年前,AMD 通過 Operon 皓龍拿下將近 25% 的伺服器市場占比。

雖然目前 AMD 的市場份額僅為 1 % 左右,但是科再奇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了疑慮:在 2018 年下半年,AMD 將會挖走英特爾伺服器 CPU 的市場份額。

他還表示,目前英特爾的主要工作是如何讓 AMD 在伺服器市場的用戶壓縮到 15%-20% 之內。

據悉,AMD 已經開始試樣的 7nm Zen2、EPYC 系列處理器在核心數量和價格上都比 Intel Xeon 系列有更多的優勢。

在科再奇任內,英特爾股價上漲了約 120%,功大於過。

但他們之間的故事不止於冰冷的數字,可以說英特爾的成長史本身就是科再奇的成長史。

他任職 CEO 的五年也是英特爾向更廣闊物聯網市場邁進的五年。

那麼,如今科再奇的離去又將讓腹背受敵的英特爾走向何處?

其實,科再奇辭職後,英特爾已經開始從公司內部和外部尋找新的 CEO。

臨時 CEO Swan 曾在投資公司 General Atlantic 任職,隨後加入 eBay 擔任 CFO,並於 2016 年加入英特爾擔任 CFO。

但是 Swan 的短板在於技術,如果想在 CEO 的崗位上做好,他必須建立起技術智囊團。

按照慣例,英特爾的上一任總裁會接任公司 CEO,所以人們都很關注 Renee James。

她在英特爾工作了 28 年,一路從研發工程師升到了僅次於科再奇的二把手,並最終成為了總裁。

但是她現在去創業了,擔任自己的晶片公司 Ampere 的 CEO,是否會重返英特爾仍是個未知數。

二、京東與 Google 重磅合作的背後,是那顆觸達消費者業務的野心

記者:「谷歌何時回歸中國?」

谷歌:「……」

自谷歌搜索退出中國後,每當谷歌在中國舉辦活動,只要上面這個問題被提及,都能讓他們聞之色變,或者說是「唯恐避之不及」。

而有意思的是,谷歌在中國市場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被解讀為「吹響了回歸大陸的集結號角」——谷歌開發者大會如此,AlphaGo 戰柯潔如此,李飛飛宣布在中國成立 AI 研發中心時也是如此。

但直到現在,Google 在中國略能伸展手腳的業務,幾乎就只有廣告和出海(後者本質就是廣告)。

而此次谷歌投資京東的關注點,不應該放在京東身上,而是應該放在總是在中國「小心翼翼」行事的 Google 身上。

從京東角度來看,很顯然,除了已經公開的在技術零售解決方案上會有合作,Google 成熟的出海業務與全球廣告平台顯然可以給京東的全球化帶來一定助力。

但作為投資方,Google 的訴求,很容易讓人馬上浮想到開頭的那個「敏感問題」。

不過從科技媒體 The Information 的爆料來看,焦點被鎖定於:

Google 在大陸試圖通過合作來開展觸達消費者的業務。

其中兩個重點的獨家信息是:

  • 跟京東一起搞人工智慧,可藉助雙方在國內建立的實驗室,將京東的供應鏈和物流專業知識與谷歌的技術優勢相結合,探索零售解決方案。

  • 實際上雙方已經就另一個潛在的合作在數月內進行了多次探討——能否藉助京東在中國的電商平台優勢,在促進自己消費類產品銷售的同時,激發對其 App 等軟體產品及服務的興趣。

這個「知情人士」的說法不無道理,Google 的確為了能直接觸達中國消費者而嘗試過很多「曲徑通幽」的方式。

譬如在 2018 年初,Google 就把自己的 ARCore 項目通過應用程式的形式開放給中國的手機用戶,而小米則是這款應用程式的第一個硬體合作夥伴。

為了不被「牆」,這款軟體運用了端處理技術,意思就是不用聯網就可以用。

這樣才躲過了中國的網絡監管。

但問題來了,想通過京東促進自己在中國消費品的產品銷售?這根本不是 Google 消費類產品最大的阻礙。

儘管在中國的產品分發與銷售渠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畢竟 Google Play 在中國被禁。

而且與小米合作,其實也是希望讓 ARcore App 能通過小米應用商店上架,進而被用戶下載使用。

但難道我們平時在淘寶上,或者在京東上買不到 Google 的電子產品?

No,別說淘寶上那些強大的海外代購店(我明明還找人代購過 Google Clips 相機);我們翻了一下京東上的全球購店鋪,Pixel 型號都挺齊全,而且評價也不錯。

但是,看我的嚴肅臉:請先解決所有 Google 產品,包括手機和音箱聯網被「牆」的問題。

由於需要翻牆,我們辦公室就有一個 Google Home,像「智障」一樣呆在角落裡;而有同事通過海外代購渠道買了 Pixel XL,也需要保證實時翻牆才能使用。

除去國內網絡審查的限制因素,中國手機市場本就已經呈飽和狀態,2017 年總出貨量第一次出現下降,很多中小手機廠商都徘徊在倒閉邊緣;

國內中國智能音箱市場,更是科技巨頭林立,廝殺慘烈,何況京東還有自己的智能音箱品牌。

而 Google 進入中國市場會表現如何,我們不能給予猜測置評,但可以參照其手機業務在全球市場的表現。

當然,雖然這不排除 Google Pixel 會受到國內科技發燒友與 Google 崇拜者的熱烈追捧,但是按照 The Information 上說的「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來看,靠手機與智能音箱業務為營收面「開疆闢土」,真的不如先看向雲計算業務。

不過,數據價值就該另當別論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傳裁員 英特爾可穿戴設備或遇滑鐵盧

本報記者 吳俊捷 報導不脛而走的裁員消息再次將晶片巨頭英特爾推至風口浪尖。近日,外媒消息稱,英特爾計劃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甚至退出該領域,並將對涵蓋該業務的NDG事業部進行大幅裁員。英特爾方面明...

英特爾167億美元收購Altera阻擊ARM

2015年6月1日,Intel以167億美元收購了年收入不足20億美元的Altera。Altera是全球第二大FPGA(可編程門陣列)廠商,其2014年收入約19.3億美元,利潤為4.7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