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敗走3G/4G,押注5G能否翻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特爾一直想在手機晶片上追上高通,到最後才發現,自己的「看家本領是處理數據」

《財經》記者 梁辰/文 謝麗容/編輯

去年4月,科再奇(Brian M. Krzanich)宣布英特爾將從一家PC晶片公司轉型成為一家數據公司。

他說,英特爾未來應該是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

英特爾隨之將投資重點從PC轉向數據中心和物聯網領域。

這是科再奇2013年接任英特爾CEO以來,下注最大的一次決策。

勝,將令英特爾在下一代網絡競爭中獲得核心競爭力;敗,則淪為二流公司,科再奇自己將「下課」。

2020年5G就將在全球商用,科再奇能否帶領這家全球科技行業曾經的領頭羊借勢重回巔峰,答案並不遙遠。

在近期召開的2017年投資者大會上,科再奇預計,到2020年,英特爾處理器晶片銷售帶來的收入,將從2016年的450億美元增長至2200億美元。

不過,PC處理器業務占比將從71.1%下降至13.6%。

數據中心、存儲、物聯網、移動業務收入將大規模取而代之。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更迭,都帶來一次商業世界的大換血,有人上位,有人下滑,有人出局。

由2G向3G、4G更迭的浪潮中,英特爾未能抓住智慧型手機的風口,從此不再引領潮流。

這一輪,科再奇提前做好了準備。

在多個場合,科再奇反覆強調,英特爾應該提供網絡所需的一切模塊,成為5G主角。

為了這次轉型,科再奇做了三年準備,演繹了多個危險動作,他的籌碼不少,但挑戰更多。

救命訂單

2016年4月,高通CEO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向外界暗示,蘋果在新款iPhone的基帶選擇上,把一部分訂單分流給高通以外的競爭對手。

結果顯示,蘋果將iPhone 7和7Plus的一些不支持CDMA版本的基帶晶片處理器訂單史無前例地給了英特爾。

第三方機構Cowen&Co報告顯示,這筆訂單給英特爾帶來8.5億美元的營業利潤。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評價,英特爾移動晶片總體規格仍然落後高通,但是對蘋果來說可能已經足夠了,蘋果也需要有兩個以上的供應商平衡風險。

但蘋果的這筆生意確實對英特爾十分重要,這意味著它在移動市場仍有滲入的機會,提振了內部信心。

英特爾在PC處理器晶片市場是絕對的霸主,但在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市場的地位是尷尬的。

據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數據,2015年底,英特爾在全球手機處理器市場的份額僅為1%,競爭對手高通最高占據42%;平板電腦處理器市場,蘋果最高為31%,高通為16%,英特爾為14%,但平板電腦市場規模僅為手機的10%左右。

歷史上,英特爾曾幾次衝擊移動市場。

1997年,英特爾曾通過收購DEC的半導業務,並從ARM公司獲得了Xscale的使用授權,成為黑莓、摩托羅拉等手機的晶片供應商,但最終敗走麥城;2010年14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無線業務;2012年初,英特爾發布了用於智慧型手機的凌動處理器產品,但響應者寥寥。

2013年初,市場研究機構就紛紛預測,移動晶片銷售額將首次超過PC晶片。

然而,市場上的玩家卻逐步減少,德州儀器、博通和意法愛立信相繼退場,高通和聯發科以各自優勢向對方領域猛攻,三星難以影響市場。

為了搶占更多智慧型手機晶片市場,英特爾甚至僅用了15個月,就正式發售了全新的產品線SoFIA,而此前英特爾技術的疊代周期通常為兩年。

英特爾希望利用SoFIA能填補在100美元以下移動設備市場的空白。

但是3G版本僅獲得了100萬片的訂單,而LTE版本一再推遲上市時間。

英特爾一向不在不成功的業務上戀戰,去年,這一產品線被併入物聯網解決方案。

2013年底,科再奇再次轉換路線,希望借道平板電腦切入移動處理器市場。

他提出一年出貨4000萬台搭載英特爾晶片的平板電腦計劃。

2014年,這個目標被超額完成,實際數量是4500萬台。

令科再奇一戰成名。

這次轉換英特爾投入了上百億美元,增強了英特爾在Android市場的影響力,並因此在中國建立了以深圳為主的設備生產商生態圈。

然而好景不長。

2014年平板電腦短暫的春天過後,2015年全面衰退。

英特爾也未能順勢切入移動市場。

盛陵海告訴《財經》記者,英特爾平板計劃開始較晚,剛有起色就遇上了市場的下滑,特別是低端大量庫存造成市場不振,而且投入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完全不成比例。

據統計,2013年到2014年兩年間,英特爾移動部門累計虧損達73億美元。

在此背景之下,蘋果的訂單對英特爾尤其珍貴。

除了實際的收益,蘋果還能為英特爾在5G的競爭中提供強大的能力和品質背書。

科再奇弱化了移動處理器投入,把基帶晶片作為英特爾5G時代移動端的關鍵性產品。

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5G基礎設施部總經理林怡顏向《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之前的CPU架構完全不重視通訊,更重視基於雲的計算力,但即將到來的5G時代,英特爾不能忽略5G通信能力,「所有人都最關注網絡,5G是雲和應用不可繞開的一環」。

從外部環境來看,英特爾的好運似乎還在繼續。

2016年底蘋果在中美兩地對高通提起10億美元訴訟,指控其非法利用基帶晶片壟斷地位,收取不合理使用費。

這給英特爾持續獲得iPhone訂單帶來更多可能性。

敏銳的科再奇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

2015年,英特爾藉助收購威睿電通獲得CDMA專利資產,大大擴展了產品邊界。

英特爾內部將科再奇的上任評價為工程師創新文化的回潮。

科再奇的折騰獲得了英特爾的極大寬容,外界多次傳聞科再奇將下台或離任,但他至今仍走在改革的路上。

過去三年,英特爾雖然調整期的研發和市場成本增加,但總體收入趨於平穩,與2014年相比,2016年營收增長了6.3%,凈利潤下降了12.0%。

英特爾董事長安迪·布萊恩特(Andy Bryant)在科再奇上任之初表示,CEO的選擇標準是能夠直面現實,而不是站在英特爾的立場希望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追趕5G

英特爾在3G、4G的移動晶片整整落後高通一代,但在5G晶片的研發上,二者產品周期已接近同步。

2017年1月,英特爾推出首款5G晶片。

這一時間晚了高通三個月。

不過,兩家公司對達到有限量產的時間都設定在了2017年下半年,而聯發科則宣布最早在2018年一季度才能公布第一代5G方案。

英特爾甚至與高通同一天發布5G前的千兆LTE解決方案,實現了理論速度達到光纖級別的1Gbit/s,讓LTE連網速度遠超過一般家用網絡速度。

自2016年開始,英特爾更加積極地與政府機構、行業組織,以及領先的通信設備商合作,參與5G標準的制定,與率先部署5G網絡的電信運營商展開相關技術測試。

科再奇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部署4G時的單打獨鬥行為讓我們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迎接5G的時候,強化了同通信行業的合作。

以往英特爾在移動端所關注的是如何降低晶片功耗以延長使用時間,而5G網絡下的重點則轉移至如何保障低時延的傳輸。

如果無法滿足需求,無人駕駛汽車就難以上路。

有英特爾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這套產品線規劃完整,而競爭對手高通剛用470億美元收購了恩智浦半導體,整合還需大量時間。

英特爾全球營銷與傳播事業部客戶端計算與5G業務副總裁Julie Coppermoll告訴《財經》記者,英特爾正在追趕高通。

與高通競爭可以倒逼英特爾跑得更快、創新更多和成本更低。

她強調,高通在無線方案領域確實強大,但英特爾的優勢是從客戶端到網絡到數據中心的整體方案,這種方案的體驗可能更好。

所謂端到端,即從伺服器為始的雲端,到智能硬體終端。

英特爾在伺服器領域長期處於強勢領先,高通為首的ARM陣營一直期望分一杯羹,但英特爾相關人士認為,英特爾在該領域的圍牆很高,短期內難以被攻破。

不過,新的追趕者也在出現。

伴隨人工智慧重回公眾視線的英偉達則有可能成為英特爾的新威脅。

在過去一年中,由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激發的英偉達GPU(圖形處理器)收入同比增長39%,數據中心收入同比增長145%。

英特爾承認,人工智慧目前是英特爾的部署盲區。

機器學習需要的計算、分析能力和算法與以往不一樣,英特爾此前沒有。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告訴《財經》記者,「GPU會比通用晶片更具優勢,所以從晶片本身就要布局。

」於是,收購成為短期快速增強實力的最好防禦手段。

2016年8月,英特爾宣布收購創業公司Nervana Systems。

Gartner分析師馬丁·雷諾茲(Martin Reynolds)表示,利用Nervana的產品和專業性,英特爾在人工智慧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將有能力占據一席之地,應對英偉達等對手的挑戰,尤其是在市場規模還沒有那麼大的時候。

同年9月,英特爾再度出手,收購了計算機視覺領域初創公司Movidius,該公司主要產品為低功耗視覺處理器,這直接威脅了當前主流晶片廠商,後者面臨產品功耗居高不下的困境。

下一步,英特爾需要在人工智慧領域做出更多努力,迅速補足短板。

另一個需要快速鞏固防禦力的是工藝製程。

Gartner預測,代表全球晶片製程最高水平的台積電目前已經開始試產7納米(全球普遍水平是12納米),計劃在2018年或2019年實現量產。

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投資大戶,為了避免工藝製程落後競爭對手,科再奇曾透露今年將建立一座7納米製程的實驗工廠,他有意放手一搏。

但外界推測英特爾最早的量產時間也要到2021年。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日前公布2016年半導體研發支出排名顯示,英特爾以127.4億美元位居榜首,而台積電22.15億美元排名第六。

英特爾認為,伺服器和晶片製造是保證英特爾改革的糧草集中地。

「在終端業務的表現好壞已經不再生死攸關」,晶片廠商瑞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鋒告訴《財經》記者,「只要製造能夠保持世界領先,伺服器市場不會丟失,那麼英特爾就不會有大動盪。

數據革命

5G可能決定科再奇成敗,但5G不是英特爾的終點。

去年4月,科再奇通過一份公開信,開啟了英特爾的新一輪轉型之旅。

在信中,科再奇稱,英特爾要從一個晶片處理器公司,轉變為一家數據公司。

「相比兩三年前的惶恐,直到去年(2016年)下半年,才真正回歸到本質——數據本身。

」楊旭告訴《財經》記者,英特爾此輪轉型之初曾一直想追求手機業務,但這實際上已經是走向彎路,到最後才發現,「看家本領是處理數據」。

這是一場數據革命,也是一場回歸之旅。

科再奇在多個場合描述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未來戰略。

簡單來說,不斷增加的智能互聯設備,呈現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流量,以及不斷增強的連接、存儲和計算能力,形成了一個加速增長的閉環,這個物聯網和雲計算主導的市場將取代現在的單一設備市場。

為打造這一循環,科再奇正在完成一場破舊立新式的調整。

儘管被外界批評管理不善,但科再奇仍堅持執行一項涉及1.2萬人的大裁員計劃。

這一數字約占英特爾總員工數的11%,遠超其競爭對手AMD的員工總數(9000人),接近高通員工總數的四成(3.3萬人)。

此外,《財經》記者獲悉,英特爾也開始放棄一些與主戰略無關的非核心業務部門。

這甚至包括六年前以77億美元收購的殺毒軟體開發商McAfee重組成的安全部門。

《財經》記者獲悉,這個部門將被折價出售。

另一邊,科再奇又大手筆投資。

2015年6月,英特爾宣布以167億美元收購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廠商Altera,這是英特爾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

在科再奇規劃的英特爾未來戰略中,FPGA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它為英特爾面向5G的下一代解決方案提供了核心技術。

簡單來說,FPGA是可以作為類似GPU一樣的加速器被整合到處理器中,其可以用於英特爾數據中心和物聯網產品中。

FPGA在5G網絡物理層加速網絡虛擬化,可以推動垂直應用更加靈活地分配,提高網絡效率。

3月13日,英特爾宣布以153億美元購入以色列無人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

科再奇直言示,收購的目的在於「數據」。

英特爾預估,每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每天產生的數據將達到4TB,而這相當於3000人產生的數據。

所以,這些無人車實際上是行走的「數據中心」。

林怡顏表示,FPGA在5G網絡的物理層原型參考設計以來,預計年底或明年就推向商用。

為最大化發揮能力,科再奇大幅重組了公司架構。

英特爾此前從工程研發、產品研發到銷售市場很多部門都是垂直的,每個環節都有獨立的團隊,但面對5G,整個團隊需要橫向打通。

Julie Coppermoll告訴《財經》記者,「因為他們的任務不再是開發一個產品,而是讓這個產品滿足不同部門的需求,並且產品研發、尋找客戶和與客戶溝通也需要橫向布局。

一些重要業務方向則成立獨立部門。

近期,英特爾將無人駕駛從物聯網交通解決方案部門剝離,成立獨立的事業群。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偉認為,與無人駕駛類似,工業、零售等目前英特爾關注的行業的共性是會產生海量的數據,進而會產生大量連接、存儲、處理、分析和反饋的需求。

雖然這些行業並不能代表所有物聯網的需求,但從英特爾在計算能力的優勢來看,這些市場對實時性計算的要求高,因此無論是在計算的終端,還是回傳到伺服器,英特爾都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科再奇說,英特爾是一家數據公司,「英特爾不會進入一個不能生成數據、分析數據、或使用數據來提供增值服務的市場」。

歷史上,英特爾曾走出了數個低谷,與領導人的果斷和敏銳不無關聯。

5G擴大了競爭範圍,通信業和IT產業不斷融合,給了科再奇放手一搏的機會。

(本文首刊於2017年3月20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傳裁員 英特爾可穿戴設備或遇滑鐵盧

本報記者 吳俊捷 報導不脛而走的裁員消息再次將晶片巨頭英特爾推至風口浪尖。近日,外媒消息稱,英特爾計劃收縮可穿戴設備業務,甚至退出該領域,並將對涵蓋該業務的NDG事業部進行大幅裁員。英特爾方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