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確定14nm工藝投產時間提前 華為也參與研發了該工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根據方正研究在2018年3月公布的深度研究報告顯示,中芯國際的晶圓生產工廠主要分布在國內,這其中包括:2條位於北京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1條位於上海的12英寸晶圓產線,1條位於深圳的12英寸晶圓生產線,以及在上海、天津、深圳和義大利各有1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

毫無疑問,在中國大陸地區,中芯一年下來的晶片產能較其他本土晶片製造廠商,絕對是處於第一的位置。

與此同時,中芯還已計劃對天津的8英寸晶圓工廠實施產能擴充,並計劃在上海建設1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以專注於14nm製程工藝的研發和生產。

中芯現有晶圓工廠、產能及新廠建設計劃。

中芯經營數據以及預期。

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中芯雖然在國際上的排名相對靠前——全球五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一,但是中芯的營收、製程工藝技術均大幅落後於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商台積電。

一方面,2017年,中芯的營收為30億美元,大約只相當於台積電的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中芯目前已投入量產的、最先進的製程工藝依然是28nm工藝,而台積電現在已經投產了7nm工藝,且還已向業界公布了5nm、3nm工藝的技術路線圖和投產時間表。

中芯要讓自身的營收得以進一步提升,顯然需要進一步擴大自身的產能。

就最近兩年以來,中芯就投入了巨資以升級幾處的晶圓工廠,除了北京、上海的晶圓工廠外,天津的晶圓廠也被中芯選入了重點升級的對象。

天津8英寸晶圓工廠建於2003年,2004年收購了摩托羅拉中國有限公司的天津西青晶圓廠,主要生產指紋識別、電源管理、汽車電子及圖像傳感器等晶片;這些晶片對成本比較敏感,但對製程工藝的要求不高,所以很適合由8英寸晶圓廠進行生產。

舉例說來,早在2016年10月,中芯便宣布升級這座位於天津的8英寸晶圓工廠,計劃投入15億美元的資金,產能規劃是從現在每月4.5萬片晶圓大幅提升到今後每月15萬晶圓。

而且,該廠將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8英寸晶圓工廠,年銷售收入預計在10億美元以上,且創造出3500個工作崗位。

另外,據中芯公布的信息,中芯在2018年的資本開支為19億美元,比2017年的24億美元資本開支減少約5億美元。

而中芯今年的資本開支主要用在擴建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晶圓工廠。

此外,中芯還須抓緊時間推進先進工藝的研發。

目前,中芯已量產最先進的是28nm工藝;中芯原計劃在2020年前量產14nm FinFET工藝,現今中芯已確定是在2019年上半年開始量產14nm工藝,這比原計劃有所提前。

更可喜的是,該14nm工藝的良率已經達到了95%,技術水平也已接近最終完成的狀態。

再有,該14nm工藝是由中芯、華為、高通以及比利時微電子中心聯合研發的。

還是在2018年初時,中芯既已宣布,中芯將聯同兩大政府產業基金,共同投資102.4億美元,用以加快研發14nm及以下的製程工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台積電計劃 2022 年開始量產 3nm 晶片

智通財經APP獲悉,台積電計劃2020年開始建造最新的3nm製程的晶圓廠,同時最快可以在2022年實現對於3nm製程晶片的量產。目前台積電已經開始量產最新的7nm製程工藝的晶片,預計蘋果A12處...

台積電:我們的10nm沒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威鋒網,如您覺得不合適,請與我們聯繫,謝謝。三星和台積電都在積極完善自家的 10nm 製作工藝,但三星似乎已經搶先一步了,不過台積電也沒有落後多少。在分析師還在擔憂台積電的 1...

台積電南京工廠明日奠基:2018年量產16nm

7月7日也就是明天,台積電位於南京的300毫米(12英寸)晶圓廠暨設計服務中心將正式奠基開工,標誌著全球領先的晶圓技術進入中國大陸,也意味著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先進工藝之戰正式打響。今年3月28日...

台積電將邁進5nm時代,遙遙領先同行

根據市場消息,台積電預定在明年第1季進行5奈米製程風險性試產,將是全球第一家導入5奈米製程試產的晶圓代工廠,而依據台積電的時程,將有望在明年底或2020年初進行量產,再度領先全球。

台積電計劃2022年開始量產3nm晶片

品玩8月16日訊,根據台灣《經濟日報》的報導,台灣相關部門通過了「台南科學園區二期基地開發暨原一期基地變更計劃環差案」,這項議案主要是為了台積電全新的晶圓製造廠而打造。

中芯國際擴產:國內IC設計業崛起的保障

中芯國際是全球四大純晶圓代工公司之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為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包括邏輯晶片,混合信號/射頻收發晶...

中芯國際:晶片國產化的風口與現實

本文來自格隆匯旗下微信公號「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作者/他山石。中興通訊陷入「缺芯」命門,引起了大眾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脆弱性的持續關注,中國半導體發展落後海外多年,年進口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