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華為在中美兩地起訴三星侵犯智慧財產權專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參考消息網5月25日報導 外媒稱,華為(Huawei)起訴韓國企業三星(Samsung),聲稱三星侵犯了其在移動設備方面的專利。
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25日報導,華為在美國和中國提起訴訟,對據稱的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提出索賠,這些智慧財產權包括與三星手機使用的蜂窩通訊技術和軟體相關的專利。
過去華為在專利維權方面曾贏得多起訴訟。
但這是華為首次向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製造商發起挑戰。
華為迅速崛起,三星是面臨威脅最大的科技集團之一。
如今華為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
華為、諾基亞(Nokia)和愛立信(Ericsson)等科技集團獲利於各自龐大的專利組合,其他公司需要這些專利來製造智慧型手機。
華為開始製造手機比上述兩家北歐競爭對手要晚得多。
上世紀90年代,這兩家企業實際上推動開創了手機市場,因此它們擁有很多比較基本的技術。
然而,過去十年這家中國企業大舉投資、迎頭趕上,在比較現代的設計和智慧型手機應用方面處於領先位置。
華為如今與愛立信、高通(Qualcomm)、諾基亞、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以及其他很多電信技術廠商有交叉許可協議。
2015年,華為在技術、產品以及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上投資596億元人民幣(合92億美元),相當於其年營收的15%。
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sation)表示,2015年華為連續第二年成為申請國際專利最多的企業。
該公司在全球範圍擁有逾5萬個與4G移動、作業系統和用戶介面相關的專利,這些方面對智慧型手機至關重要。
和其他公司一樣,華為稱其致力於在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性的基礎上授予專利使用權,但補充稱,它有權要求使用其技術的公司給予「合理補償」。
華為智慧財產權部部長丁建新稱:「我們看到行業內簽訂了大量的專利交叉許可協議以確保合法使用技術,因為這是智慧型手機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抱著這樣一個信念,多年來我們為了交叉許可協議與業內其他專利持有者積極地進行了談判。
」
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劉育英)居高不下的房價、地價、工資等要素成本日益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三座大山」。
近日,有關華為和富士康正在離開的兩則新聞,再次觸動人們對中國製造前途的擔憂。
作為中國最成功的高科技公司,華為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關注。
近日在中國社交媒體刷屏的一篇文章稱,華為核心業務雖然在深圳東崗區,但部分業務存在遷走的可能性。
例如,華為在東莞就註冊了終端業務,並擁有超過1900畝地的基地。
2015年華為更是成為東莞的納稅第一大戶。
對華為可能的外遷,深圳東崗區也有擔憂。
該文章稱,該區在一份報告中就提出:「服務華為,馬上就辦。
」
對此,華為闢謠稱,華為早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究所,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於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不過,華為的闢謠仍然淹沒在如潮的討論之中。
從去年開始,深圳作為高科技公司匯集之地不斷受到質疑。
從2015年開始,深圳掀起房價上漲狂潮。
僅在2016年4月,深圳房價同比就上漲了63.4%。
對於房價高達每平米數萬元人民幣的城市,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元的購房成本難以讓創業者立足,巨大的生存壓力也難以讓工程師釋放出創新潛力。
所以坊間有「高房價正在侵蝕實體經濟」的論調。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
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絡、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他還說,深圳房地產太多了,已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
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
華為可能選擇遷入成本更低的地方,但依舊是在國內。
而郭台銘與庫克去印度,傳遞出的信號則是中國製造將流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
據報導,作為蘋果代工廠的富士康決定在印度設廠。
庫克更是表示考慮將現有的生產線和服務全部搬到印度。
而像富士康這樣的企業對中國經濟仍然發揮著重要的正能量。
據統計,2015年,河南省進出口4600.2億元人民幣,其中,富士康所屬企業進出口占河南省進出口的67.5%。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今年1月份發布的《2016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稱,中國製造傳統比較優勢不斷削弱,外資企業正加快向外轉移。
該報告稱,目前中國大陸人力成本明顯高於東南亞其他發展中國家。
以越南為例,2015年越南工人月薪平均為149.9美元,中國工人月薪為325.6美元。
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2015年,中國絕大部分銀行存在貸款利率上浮現象,幅度達到20%—30%。
此外,物流、電、油等要素成本也在攀升。
目前,三星加大對越南的投資力度;富士康將投資重心轉向印度;金仁寶集團將PC和光電產品生產線轉移至越南和泰國;松下、夏普、大金工業、TDK等日本企業紛紛將在中國的產能向本土回遷。
中國製造業利潤不斷受到擠壓,工業投資增速不斷下滑,資本流向虛擬經濟。
201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63%來自金融企業,製造業苦苦掙扎。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判斷,中國製造已經受到雙重擠壓:一方面是已開發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流的戰略;另一方面,新興市場興起,其低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跨國公司前去投資。
對於製造業的擔憂,中國決策層部署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大力實施供給側改革。
這將有助於切實改善實體經濟的處境,為華為、富士康等所代表的實體經濟創造更好的生存土壤。
(完)
【延伸閱讀】今年首季華為等三家中國品牌進入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前五
中新社上海5月23日電 (記者 姜煜)全球知名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23日發布報告稱,今年首季,華為、OPPO和小米三家中國品牌取得全球智慧型手機17%市場份額,包攬當季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第三、四、五位。
Gartner成立於1979年,是全球首家專業從事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的公司,報告稱,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終端用戶智慧型手機銷售量達3.49億部,較2015年同期增長3.9%,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占2016年第一季度所有手機銷售量的78%。
智慧型手機的銷售主要靠新興市場對低價智慧型手機的需求,以及全球眾多市場電信業者(CSP)推出的4G連接促銷方案所創造的4G平價智慧型手機需求來拉動。
Gartner研究總監安休·古普塔表示,在一個大廠商增長緩慢、趨近飽和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新興品牌正靠著打破既有品牌的長期經營模式來爭奪市場占有率。
在這樣的市場生態下,中國品牌逐漸嶄露頭角。
OPPO本季度表現最為亮眼,已竄升至第四名的位置,銷售量增長145%。
此外,OPPO、華為和小米在中國市場皆大幅增長,從聯想、三星和宇龍酷派(Yulong)手中奪下不少市場占有率。
報告指出,華為智慧型手機在歐洲、美洲及非洲市場反應熱烈,而小米和OPPO智慧型手機也在亞太新興市場分別增長20%和199%。
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以8118.6萬部手機的銷量、全球市場占有率23.2%,列全球各大智慧型手機廠商之首。
第二位是蘋果,當季智慧型手機銷量5162.9萬部、市場占有率14.8%。
華為、OPPO和小米三家中國公司當季智慧型手機銷量超過6000萬部,總共取得17%的全球市場份額。
(完)
(2016-05-23 20:13:02)
【延伸閱讀】「別讓華為跑了」刷遍朋友圈 華為:總部沒有遷出深圳計劃
位於深圳的華為公司總部辦公樓。
東方IC 資料
近日,一篇《不要讓華為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熱傳,尤其是深圳IT圈。
文章稱,龍崗區在一份官方報告中表示:哥不能沒有華為,並喊出了「服務華為,馬上就辦!」的口號。
據悉,龍崗是在一份針對前兩月經濟分析的報告中反覆提到的華為。
報告首先表示今年前兩月經濟「開門紅」,工業消費都增長,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將近50%。
但是,如果剔除華為,龍崗區工業產值下降14%!
龍崗為何多次強調華為呢?原因是華為近年部分業務外遷讓當地政府感到疼了。
當地政府有一種焦慮感,深深擔憂華為接下來可能再會出現業務外遷。
與龍崗的憂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莞今年初喜滋滋對外宣布,2015年的企業納稅排行榜,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拿下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
官方未公布具體數據,但估計營收已到千億級別,納稅額在20億元左右。
(2014年,華為東莞的納稅額還在10名開外,只有2.4億元。
)
2012年華為啟動東莞基地,並且把近年業務表現靚麗的終端業務放在東莞,並被當地政府熱情對待。
由於該文在朋友圈刷頻,影響很大。
5月23日,針對近日有關「華為遷離深圳」的傳言,華為官方發布消息稱傳言不屬實,華為從未有計劃將公司總部搬離深圳。
華為解釋稱,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構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於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但估計龍崗區政府肯定不會如此看。
華為外遷與深圳這座大城市的競爭力有關,也與當地政府服務華為的小環境有關。
龍崗也在反思近幾年深圳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都在明顯上漲,特別是去年一年的「一路狂奔」讓不少製造企業感受到了租金費用導致的壓力。
很多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將工廠搬回了內地人力資源豐富、成本較低的城市,只將研發和銷售部門留在了深圳。
(2016-05-23 16:04:49)
【延伸閱讀】日媒:蘋果三星手機供貨量首下滑 華為崛起
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導 日媒稱,全球智慧型手機兩大企業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電子2016年的供貨量預計將首次轉為減少。
在功能上難以凸顯差異、智慧型手機日用品化的背景下,取代兩強以低價為武器的中國手機廠商擴大了市場份額。
日本的零部件廠商也在加強對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的銷售攻勢,日趨成熟的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競爭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5月10日報導,基於美國IHS Technology等調查公司和證券公司的市場預測數據,加上面向零部件和製造裝置廠商的走訪調查,對2016年的供貨量預期進行了統計。
預計市場份額排第2位的蘋果的供貨量將超過2億部,但低於2015年2.3億部的供貨量。
預計位居首位的三星的供貨量也將低於2015年的3.2億部。
報導稱,蘋果去年秋季發售的主力機型「iPhone6s」的銷售狀況不佳,1-6月的供貨量同比減少了十幾個百分點。
關於將於今年秋季發售的新機型,不少觀點認為「估計功能不會大幅擴充」(證券分析師)。
根據新機型的銷售動態,2016年的供貨量也有可能比上一年減少1成左右。
三星將專注於收益性較高的半導體和顯示器等零部件的供應。
加上重視收益性的銷售姿態,這也造成了手機銷售的減少。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除了智慧型手機兩強之外,索尼和LG電子等美日韓的智慧型手機廠商的供貨量被認為都將出現減少。
報導稱,大型智慧型手機廠商一直通過提高數據處理能力和顯示器的解析度等功能擴充來拉動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增長。
但是,除了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功能外,面向尋求高功能的消費者的普及也漸漸告一段落。
在全球的供貨量方面,預計2016年約為15億部,同比增長7-8%左右,但是與至今保持2位數增長相比,成長勢頭已經減弱。
在新興國牽引的手機市場中,以低價格為武器的中國廠商正在增加存在感。
預計華為技術2016年的供貨量將同比增長2成,增至1.3億部。
小米、聯想和中興通訊(ZTE)等中國主要10家智慧型手機廠商的供貨量合計將同比增長15%左右,增至5.5億部左右,與兩強蘋果與三星的合計供貨量不相上下。
報導稱,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除了國內需求外,還在擴大對東南亞、印度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國的出口。
2018年前後中國手機廠商的供貨量很可能占全球整體的一半以上。
在市場結構發生改變的背景下,將蘋果等大型廠商作為客戶的日本零部件廠商也在加緊應對。
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用液晶面板廠商日本顯示器在中國深圳開設研發中心,致力於與當地廠商的共同開發。
TDK、村田製作所、阿爾卑斯電氣和京瓷等電子零部件廠商也將加強面向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的銷售攻勢。
在中國,華為技術等廠商正在積極獲取最新技術,例如搭載2個攝像頭,配備快速充電功能等。
中國當地的手機零部件廠商也正在崛起。
作為智慧型手機大腦的半導體和顯示器等零部件,很多智慧型手機廠商選擇採用大陸或台灣產零部件。
估計日本企業將遭遇激烈的訂單競爭。
蘋果三星手機供貨量首下滑 華為崛起(圖片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網站)
(2016-05-10 10:18:11)
【延伸閱讀】揚眉吐氣!蘋果開始向華為交數億美元專利費
騰訊科技 郭曉峰 5月9日報導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布的許可備案登記信息顯示,去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
這意味華為開始向蘋果公司收取專利許可使用費。
在手機專利方面,蘋果、三星、華為、高通、愛立信、中興等都是擁有大戶。
尤其是高通、愛立信,每年的專利費都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收入。
去年,愛立信專利收入同比大增46%,而幾乎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專利授權的高通自然就更不用說了。
據了解,去年華為與蘋果公司達成一系列專利許可協議,覆蓋GSM、UMTS、LTE等無線通信技術,雙方的專利數量此次也是首次被公開。
在通信業,兩個公司簽訂專利許可時,專利許可數量多的一方要向數量少的一方收取專利費。
去年年底,愛立信與蘋果簽署了專利授權協議,根據雙方協議,未來7年蘋果將向愛立信支付專利費。
據投資銀行ABG Sundal Collier的一份報告中稱,預計愛立信將在iPad和iPhone營收中收取大約0.5%的專利費。
此前,愛立信在對蘋果的專利訴訟時曾要求蘋果每年支付2.5億至7.5億美元的專利費。
今年年初,華為也與愛立信許可對方在全球範圍內使用自身持有的標準專利技術。
作為續簽協議的一部分,華為自2016年起將基於實際銷售向愛立信支付許可費,當時網曝未來5年華為將向愛立信支付接近30億美元的專利費。
從此次知識產權局公布的信息來看,華為專利許可數量要明顯多於蘋果,所以蘋果要向華為支付專利費用。
目前,華為與愛立信在專利儲備上的量級與等級不相上下,按照愛立信與蘋果的專利許可費用來估算話,蘋果每年至少向華為支付數億美元的專利費。
至於具體金額,華為官方在回復騰訊科技求證時稱,雙方簽有保密協議,不便透露。
持續高額研發投入使華為積累了較強的專利實力。
據了解,華為2015年研發投入92億美元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占銷售額的15%,已經超過蘋果的85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3.5%。
目前,華為累計中國申請專利52550件。
而專利申請數量並不意味著一家企業在專利上面的積累和優勢,被授權的專利才可以擁有真正話語權,尤其是在國際領域的專利訴訟案中,都是以海外被授權專利為法律依據點。
蘋果向華為支付專利費也是基於此原因。
根據華為最新披露的數據,截至去年年底,華為累計已授權專利30924件。
各區域均保持了穩定增長。
美國授權專利5052件,其中2015年新增授權1268件;累計歐洲各國授權專利11474件,其中2015年授權2247件。
華為消費者BG去年共申請專利9000件。
其中,中國申請6200件,境外申請2800件。
同時已經獲得中國專利授權2000多件,歐美等境外專利授權1100多件。
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年對於專利的重視已不僅僅是華為一家,面對出海遭遇的專利訴訟,其他國產品牌也開始加速儲備,小米公司便是最典型的案例。
2014年下半年,小米手機的火爆銷售就因侵犯愛立信專利權而遭受重挫。
汲取教訓後,今年2月,小米從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公司大手筆買了332件美國專利,之前其還收購了博通公司的一些無線通信專利。
國際知名專利檢索公司QUESTEL在近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晶片專利申請量在過去18年里則實現了23倍的驚人增長。
分析人士指出,數量上中國已成為晶片專利申請第一大國,在晶片領域取得的突破從側面反映了國產智慧型手機已經開啟了「逆襲」模式。
但在國內,專利保護及監管上仍有漏洞,蘋果向華為支付專利費一方面說明中國企業在全球專利話語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刺激其他國產品牌尊重專利保護並加速專利儲備。
去年,網傳中興、華為向包括小米、vivo、OPPO、步步高在內的手機廠商廣發「律師函」,指稱後者侵犯了其WCDMA專利。
對於此次華為是否會向國內廠商收取專利費用,華為相關人士表示,國內智慧財產權環境還不健全,不便透露更多信息。
(2016-05-10 08:02:00)
不開玩笑!華為開始向蘋果收專利費了
在國際市場上,一提到中國國產手機品牌,經常會莫名其妙地被貼上「山寨」「抄襲」的標籤,無論中國手機的銷量與市場占有率如何,這個標籤似乎總是很難甩掉。但你們知道嗎?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布的許可備...
一石几鳥:華為緣何此時對三星發起專利戰?
繼不久前華為與蘋果公司達成一系列專利許可協議(覆蓋GSM、UMTS、LTE等無線通信技術),而蘋果每年需要向華為支付數億美元專利費之後,近日,華為正式對外宣布,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智慧...
中國手機廠商出海離不開產業鏈夥伴支持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這件事上,手機廠商是最好的樣本。2010年的時候,全球前10大手機廠商中,只有1家是中國企業;而到2016年至今,全球前十大手機廠商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占了7家,其中華為、OP...
無盡的訴訟:高通帝國的喪鐘
當國內沉浸在歡天喜地過大年的氣氛時,大洋彼岸的「專利收割機」高通卻過的很不順,陷入了無盡的官司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高通提起訴訟,指控高通利用自身在基頻處理器的主要供應商地位,向手機...
「60秒半導體新聞」Android 8.0首個預覽版正式發布!拯救電池續航/5G到2020年才商用 愛立信已打響專利費第一槍
5G到2020年才商用 愛立信已打響專利費第一槍5G技術標準尚未成型,通信巨頭已經開始籌謀如何向手機企業收取專利費用。據外媒報導,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日前宣布公開其5G專利許可費。這是通信專利巨頭...
中國手機廠商如何優雅的打贏專利戰?
一言不合就上法庭!6月27日,高通提交對魅族的起訴狀,原因是魅族侵犯其3G、4G通信技術專利。魅族媒體溝通會聲稱:魅族承認使用了高通專利,但說高通這種專利可以先使用再談判,只是由於談判時由於高通...
向海外突圍:國產機盯上印非26億人口
◎每經記者 孟慶建 2015年12月4日,研究機構IDC發布報告稱,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增長將首次降至10%以下,主要原因是中國市場需求開始趨緩。中國的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9成,購買需求進...
華為起訴三星侵犯移動通信及手機智慧財產權
導語:華為公司在美國和中國同時提起對三星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訴訟,起訴三星侵犯移動通信及手機軟體智慧財產權。華為公司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訴訟,包括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華...
傲驕蘋果,為何在專利上向華為低頭?
一石激起千層浪。廣東省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5年廣東省專利監控報告》顯示,去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由此引發了蘋果要向華為支付巨額專利費的討論。在專利問題上,從...
華為中美兩地起訴三星侵犯智慧財產權要求賠償 未提禁售要求
證券時報網(www.stcn.com)05月25日訊5月25日,華為在其官方網站宣布已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智慧財產權訴訟,包括加州北區法院和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證券時報記者25日從深圳市中...
日媒:蘋果三星手機供貨量首下滑 華為崛起
參考消息網5月10日報導 日媒稱,全球智慧型手機兩大企業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電子2016年的供貨量預計將首次轉為減少。在功能上難以凸顯差異、智慧型手機日用品化的背景下,取代兩強以低價為武器的中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