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廠」這頂帽子富士康覺得有點low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富士康,公眾最先想到的或許是數十起跳樓事件。

因為事件相當轟動,估計大家都有所耳聞,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跳樓事件也讓富士康長期飽受壓榨員工的非議。

除此之外,第二個跳入腦海中的應該就是「蘋果代工廠」的標籤。

所謂代工廠,即為一些品牌客戶做產品代加工的工廠。

這些工廠不具備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利潤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規模生產。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歐洲、美洲及東南亞地區擁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蘋果、三星、諾基亞、索尼、松下、摩托羅拉等品牌企業都是富士康的客戶。

而就在富士康「代工廠」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的時刻,昨日傳出消息,富士康集團上市公司鴻海旗下子公司FoxteqHoldingsInc,以1.119億美金出資滴滴出行,占股0.355%。

這被業內人士看做是富士康在汽車和出行領域的布局。

富士康究竟是怎麼想的?

此番動作當然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早有布局。

據富士康2015年財報顯示,綜合收入為4.48萬億新台幣(約1364億美元),毛利率為7.15%,運營利潤為1642.7億新台幣,凈利潤為1468.7億新台幣(約45.53億美元)。

有規模,有身家,富士康野心也就大了,不甘心只守著「代加工」這點死業務。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人口紅利也在逐漸消失。

代工企業之間更是龍爭虎鬥,暗濤洶湧。

早在2006年,富士康就與素有「小鴻海」之稱的比亞迪打了一場關於智慧財產權的案子。

富比案「持續數年之久,造成了很大轟動。

其實說到底,也就是兩家競爭公司的明爭暗鬥。

這樣的現實也在倒逼富士康做出選擇:混吃等死or轉型前進?2016年的前兩個月,富士康綜合收入為6182.5億新台幣(約19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55%。

迫於以上形勢,轉型是富士康是想要更是必須走上的路。

富士康對汽車和出行領域虎視眈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了。

此前,富士康、騰訊與和諧汽車瞄準新能源汽車領域,共同創立了網際網路造車公司--和諧富騰(話說,這名字還真是簡單粗暴啊)。

業內普遍認為富士康將從中獲得製造及電子硬體的生產業務。

與以往的代工模式不同,富士康或許能在此三方合作的模式中,尋找突破的契機。

其實,富士康並不缺少技術,據曼哈頓專利顧問公司EnvisionIP數據顯示,2013年富士康是美國前20大專利持有公司之一。

富士康方面也稱已經有64300項專利獲批。

富士康的問題,是缺少自己的品牌。

因此,它做出了很多嘗試,造電視、研發機器人,推出自主品牌手機富可視,還布局了電子商務領域。

富士康科技集團執行長郭台銘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富士康要轉型發展成」六流「的科技公司。

可見,富士康接下來的目標確是讓自己摘下」代工廠「的帽子,改頭換面,重新冠以」科技公司「這樣高大上的頭銜。

但如今看來,富士康的諸般動作都沒有跳出」製造「的框框,做汽車是這樣,做電商也是蘋果手機翻新業務備受歡迎。

而現在,富士康與滴滴的合作,如何展開尚未公開。

富士康能不能摘下這頂很low的帽子,尤未可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富士康豪賭轉型網際網路

本刊記者 王占鋒要轉型的富士康靠自己海量的資金,通過收購電商行業內一定實力和潛力的公司,讓其獨立運營,不啻為一個可行的路徑。對一個人一個企業,想成功轉型,都是一件不易之事,尤其對於像富士康科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