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維攻擊!揭秘華為的制勝法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華為來說,面對制裁單純討論樂觀和悲觀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有效應對的策略。

本文要討論清楚三個問題:

一是為什麼說華為早就做好了準備?

二是華為自己可能還未充分意識到的兩個致命問題和挑戰。

三是華為可以一劍封喉的制勝策略 —— 孟良崮計劃。

當然,這種策略肯定不能是機密性的,而就是需要公開且應大力宣傳的。

用川普的話來說,我們不能怪人家川普,他要站在美國的立場上說話和做事情(當然,做得對不對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但我們得站在中國立場上幫華為,而且要認真和正確地應對。

一、為什麼說華為對此次美方制裁早就有充分準備?

我們先簡要回顧一下華為自身發展和不斷產生核心能力飛躍的歷史過程:

第一次飛躍。

從公司成立之初代理香港用戶交換機到自研用戶交換機。

這奠定了自主技術研發的道路,從而使自己區別和超脫於長期沉溺於貿易和生產的其他公司。

第二次飛躍。

從研發生產用戶交換機到進入通信業核心領域的革命性局用交換機C&C08。

這奠定了從研發簡單的技術產品,至研發核心系統產品的信心和飛躍。

這使其超脫於其他沉溺於低技術含量領域的公司。

不算是飛躍性的較大進步。

通信系統產品從交換機擴展到傳輸、接入、電源、視訊等產品。

由此可見,一旦在核心能力上提升到某一個層次,將這種能力橫向擴展即可實現規模的大幅度擴張。

第三次飛躍。

從固網到移動GSM。

移動與交換機雖然都是通信系統產品,但在技術難度上還是有重大區別的。

不算是飛躍性的較大進步。

GSM、CDMA、3G、4G到現在的5G。

第四次飛躍。

從設備類產品到自研晶片。

最早實際應用的晶片有傳輸的2M支路晶片等,而後不斷擴展到更多系統設備晶片。

第五次飛躍。

從系統設備到手機。

最初華為並不想進入手機領域,但在PHS技術進入尾聲的時候卻突然殺入,並以極低的價格戰手段迅速占領市場。

不算是飛躍性的較大進步。

從PHS手機到GSM、CDMA、3G、4G、5G。

不算是飛躍性的較大進步。

從系統晶片到終端晶片。

從以上的簡單回顧可見,華為在各個需要核心能力實現飛躍的階段,都或早或晚以非常堅定的決心和行動實現了相應能力的積累,因此逐漸實現了公司的不斷突破和核心能力層次的提升。

我們現在再來看其終端晶片的策略。

下圖是我們從海思網站上產品一欄拷貝的產品截圖,以及我做的翻譯。

經過檢查其各個產品的晶片技術介紹,除了AI晶片外,可以發現其他都主要是基於ARM架構。

以上是華為獲得授權的ARM V8架構簡介。

華為獲得的ARM V8架構授權方式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一是獲得了ARM V8的永久授權。

二是並非大多數ARM公司的晶片設計IP Core方式(相當於ARM公司給了原始碼或設計圖紙,獲得授權者在上面進行修改),而是以指令集方式獲得的授權,這意味著全部晶片設計都需要自己完成。

為什麼要獲得ARM V8的永久授權呢?第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版本升級到了64位。

在CPU發展歷史上,位長從4位不斷升級到8、16、32位,其中間過程的時間都不是太長。

位長發生變化後,其指令集就會有很大的跨代的變化。

但升級到64位之後,其直接支持管理的內存空間基本可看作是無限的,大約為16E,相比之下32位CPU為4G,兩者之間是10個數量級的差別。

現在一部電影的尺寸都會在4G的級別,但2016年全球一個月的移動數據總流量才7E,還不到64位空間容量的一半。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幾十年時間是可以不用考慮CPU升級到128位了。

因此,獲得64位CPU的永久指令集授權可以不用擔心技術跨代變化。

但另一方面,以上授權方式體現了華為對ARM架構技術能力最大程度掌握的決心,的確可看作為規避ARM中斷技術支持的戰略考慮。

華為ARM架構的掌握是花了很長一個過程的,從2004年成立海思到2009年發布第一款手機晶片K3,2012年發布的K3V2都不成功。

從2014年初成功發布Kirin910演化到2018年8月發布的980卻都很順利,表明海思經過10年時間的漫長磨礪終於成功掌握ARM架構設計手機晶片的能力,而後經過短短4年時間即成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但不要以為華為的ARM晶片研發直到2014年才獲得市場應用。

早在手機晶片成功之前,2007年底海思的機頂盒晶片就流片成功,並且在2008年就成功獲得市場應用。

我曾因做數位電視市場CAS(條件接收系統)軟體產品的原因與海思機頂盒晶片合作過,親眼見證了其晶片從進入市場到品質超越該領域領先的ST晶片的過程。

有人提出過一個擔心是未來ARM升級到V9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ARM的CPU版本號的確也具有其他軟硬體產品版本號那樣的特性,就是高的版本一般比低的版本更好更先進。

但是我們也需要意識到ARM的CPU技術並非完全如此,而更需要以不同產品系列來看待。

它從V7開始分成Cortex-A(面向高性能晶片,支持虛擬內存),Cortex-R(面向實時控制應用),Cortex-M(面向低成本應用的微控制器)三個大的系列。

R和M兩個系列更接近ARM傳統意義上的嵌入式晶片。

而A系列已經與INTEL的X86架構面向事務型處理的CPU晶片有些靠近了,用它可以開發成智慧型手機、PC甚至伺服器晶片,海思的麒麟和鯤鵬都是Cortex-A系列為基礎開發的。

與CPU產品可以按月變化不同,其指令集的變化速度要慢得多。

因此,一方面因V8已經是64位的CPU,不會有指令集大的技術跨代變化,另一方面因指令集的技術變化速度很慢,海思晶片在相當長時間內因ARM的指令集技術變化導致落後的風險極小。

(海思的伺服器晶片Kunpeng(鯤鵬)系列)

人們常常談到的海思並不是華為晶片能力的全部,從其產品列表可見,海思主要是面向消費類產品的晶片,其系統產品的晶片並沒體現在海思產品列表中。

從前面簡述的華為技術能力發展歷史總結中可見,當華為晶片能力突破到這種程度之後,即使某些還沒有做的晶片,只要在ARM架構或其他已經掌握的架構範圍內,新開發就都不是太大的難事。

(華為傳輸晶片)

這不意味著華為可以自己解決所有的晶片問題,有很多儲如通用性很強的晶片:DRAM,FPGA,快閃記憶體等等,它們並不止是技術能力的問題,而且要求巨大的產能支持,這些需要外圍的解決。

好在中國在這些晶片上都有介入了,並且像DRAM和快閃記憶體的主要貨源並不在美國。

總結起來說,人們特別關注的晶片其實並不是華為的真正困難所在。

只要華為清楚意識到並且真下決心去做的事情,很少說一定就做不到的。

真正的問題是華為自己可能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卻對今天的華為致關重要的問題。


二、華為的真正挑戰1 —— 用什麼建立創新的自信

在人們的印象中,華為已經是一家非常牛的公司。

2013年,華為公司的銷售總額(2390億人民幣)就超過愛立信,成為通信業的第一位。

到2018年達到7212億人民幣,已經是第二名的愛立信3倍以上。

但是,如果問一個問題:華為是否很自信?尤其是創新自信?答案卻可能是模糊的。

在這個問題上,華為已經算是中國公司中極其優秀的了,但即使如此,也很難超脫整個國人內心深處依然揮之不去的不自信心理。

它體現在總是尋求從其他人或物那裡尋求背書,來支撐自己的信心,而不是將自信建立在自己獨創的核心技術、能力、文化和品牌上。

談到這裡先說些表面看似題外的話。

前幾天我在上海外灘欣賞夜景,上海外灘的夜景的優美和雄偉完全可稱為世界級的了。

下面是金融廣場的外灘牛
外灘牛

可是,在外灘牛的身下發現了這尊雕塑的介紹是這樣的:「外灘牛」,由著名美籍義大利雕塑家、「華爾街牛」創作者阿圖羅·迪·莫蒂卡先生為外灘金融廣場設計製作。

介紹設計師的名字當然沒問題,但幹嘛要強調他的另一個算是與外灘牛競爭性的作品呢?外灘都牛得快比華爾街更牛了,幹嘛還要這麼公然地拿後者為自己作背書?一方面是內心極力想獲得更高大形象優勢(外灘牛尾巴翹得更高,還特意繞個圈),另一方面這麼公開的宣示豈不是又在表明外灘牛要永遠跟在華爾街牛的屁股後面嗎?

華爾街牛

中國無論娛樂明星還是可稱藝術工作者們,不是極力想在外國拿個獎,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花錢搞個演唱會,就是一窩蜂地在坎城電影節走紅毯、而且上了紅毯就捨不得離開。

高級居住小區想提升點檔次,就把名字起個外國地名......

總之,如果不拿其他人或物為自己作背書,就自信不起來。

當我第一次去深圳梅林關外華為坂田基地,帶給我強烈震撼和感動的是道路的名字:沖之大道、稼先路、隆平路、居里夫人大道、張衡路、貝爾路、畢卡索大道等。

對中外科學家和藝術大師的尊敬使人心中充滿正能量。

後來,華為以衣著樸素到極致的李小文院士作代言廣告,我在震撼和感動的同時卻開始有些迷惑,馬上仔細查看李小文院士的專業,他是研究植被幾何光學遙感的。

此時我才開始注意到,華為坂田基地的路名里的科學家,除了貝爾與華為的專業有關以外,其他與華為的專業似乎並無關係。

當然,作為對科學家和大師的尊敬與專業也可以是無關的。

媒體上炒作過一段的5G「投票門」事件,涉及到POLAR碼。

這個碼的原理髮明人並不是華為,而是土爾其教授埃爾達爾·阿里坎。

華為特地給阿里坎教授頒獎,這是非常合理的,但這個頒獎禮的規格之高實在是嚇人,儀式之宏大甚至有點「僭越」歐洲國家的女王、國王或教皇才能有的待遇。

華為對中外科學家的尊崇是令人感動的,華為在學習世界先進科技上下的功夫也達到極致,甚至公開提出就是要以「削足適履」的勁頭來認真地學習。

任正非在近期的公開講話中也對美國先進企業表示了感謝,他們教會了華為很多東西,例如IBM和埃森澤等通過提供諮詢服務教會華為的,任正非也客觀地將他們稱為老師。

華為在對技術的學習上同樣以「床墊文化」、「壓強原則」下足功夫,足到很快在世界領先者最出色的性能指標上,華為最終也能以極致的出色性能領先對手。

例如華為智慧型手機的拍照功能。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區分學習、跟隨、模仿與抄襲之間的差異?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學習,都必須站在他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遠。

但是,面對美國抄襲的指責時,我們才會猛然發現,如果華為能有哪怕有一個技術領域是世界的開創者和締造者,哪裡還會有抄襲指責存在的空間?如果華為能夠以自身的品牌作為自己自信的基礎,也不再需要更多別的與通信業並無關聯的科學大師為自己作背書了。

這絲毫不能看作是對華為的指責,因為華為作為一家當代中國脫穎而出的科技公司已經做得很出色了,他不能去做完所有的事情。

在美國,大的企業往往也並不一定積極地去從事原創性的研發。

哪怕華為學習和跟隨的是其他中國公司原創性的技術,也不會給他人抄襲指責的空間。

但是太遺憾了,一個也沒有。

這也是任正非為什麼有些無奈地說華為的技術已經領先世界2、3年,但中國整體還很落後。

但即使是如此出色的華為,我們依然感覺與世界科技領導者相比缺少點什麼。

最近在網上傳播的一個視頻,是關於華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的新基地的,占地1900畝,投資100億。

環境之優美的確令人震撼,小區命名採用12個歐洲國家地名。

當然,這些小區本來就是按這12個歐州國家的建築風格來建的,所以用他們的地名來命名也很自然。

可是,華為已經是一家世界最大的通信公司,其自身的文化和風格是什麼呢?難道只是世界上一切最牛風格的混合嗎?


(華為松山湖基地)
(蘋果總部大樓)

任正非也說蘋果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更確切地說是賈伯斯的偉大。

賈伯斯的偉大之處不僅體現在其創造了偉大的技術和產品,而且體現在其獨有的文化上,包括其獨具匠心的總部大樓。

這個差距並不在具體的技術和管理能力上,而是創新的文化和意識。

我們過去需要快速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今天在這方面能學的東西已經快被我們挖掘乾淨了。

如果說還有什麼需要學習的話,那就是他們的創新能力,尤其依據對科學原理和哲學的深刻理解、對藝術的自我體驗進行原創性工作的能力。

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全新的自我超越,並從過去因深陷學習的情結而事實上形成的「凡是國外引領的技術堅決跟隨,凡是中國原創的技術堅決不做」這種頑固思想中脫離出來。

這需要整個中國科技界、企業界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

但華為已經是對產業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甚至關鍵影響力的公司,是否認真考慮過在其中可以做些什麼?那是真正影響整個中國命運的事情,也會深刻影響華為自己的命運。


三、華為的真正挑戰2 —— 用什麼獲得安全感

任正非說過人們只能記住第一名,第二名是很難生存的。

這其實是營銷大師特勞特《定位》中的話,而特勞特的另一本著名的書《營銷戰》,就是以任正非最喜愛的書之一——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為基礎。

華為2018年銷售額已經是第二名的3倍,但是華為感到安全了嗎?沒有,其依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5年後銷售額再增2.5到3倍,達到2500億至3000億美元的規模的目標。

對規模重要性的認識當然是非常正確的,問題在於,規模第一就一定安全嗎?尤其在華為將深度依賴的手機領域,規模第一併不一定安全。

這個領域我們早已經見慣了「城頭變換代王旗」的過程。

模擬手機時代是正宗的移動通信領導者摩托羅拉第一,2G時代是原來做木材等生意的諾基亞第一,到智能機時代原來做PC的蘋果成第一,但經過與三星激烈競爭被三星奪走桂冠,華為又超過蘋果成第二,又在展開與三星爭奪第一的競爭。

或許華為能夠奪得手機市場的第一位並長期保持。

但我們在簡單認識到規模第一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深入思考另一些問題:微軟、INTEL、GOOGLE等等巨頭,他們不是第一,而是能夠長期高度壟斷市場,獲得極為非厚的利潤,這是為什麼?

區別其實並不難找到,後面所說的這些公司並不僅僅是靠自身的規模,而是靠其建立的產業生態規模來獲得無人可及的競爭優勢。

華為已經公開宣布將推出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

對今天的華為來說,我們充分相信其開發一套作業系統並不存在技術上不可克服的障礙,但作業系統的成功與否從來就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能否成功建立產業生態的問題。

建立產業生態與單純的自己做產品區別在哪裡?一個最簡單的區別就是作為產業生態核心位置的廠家,不賺錢地做很多事情,免費去為其他人賺錢建立大量資源。

他們主動承擔了為一個產業生態環境提供公共品的「政府」職能。

我們不要只看到微軟的作業系統和OFFICE那麼賺錢,而要看到他為作業系統平台開發免費提供的大量開發平台、免費的IE等。

我們知道Android是GOOGLE的,但同時也要知道Android對GOOGLE來說是免費提供的,GOOGLE還免費提供了搜索、GMAIL、導航等大量資源。

生態核心廠家之所以能賺取極為豐厚且穩定的利潤,是以提供大量為他人賺錢的免費資源作為市場保護帶的。

產業生態外圍的合作夥伴相當於「人民群眾」,位於生態核心的廠家之所以長期賺取豐厚利潤而不倒,是因為他被海量的「人民群眾」心甘情願地保護著。


(生態核心廠家支持的產業生態鏈)


不能說華為不擅於建立產業生態。

產業生態是有很多種類的,過去華為在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建設上是非常成功的。

他對下游的客戶關係維持得非常好,對上游供貨商的貨款支付信譽有口皆碑,對員工(也屬於生態鏈的重要一環)支付薪酬的高度讚許不是來自在職員工和品牌部門、而是廣泛來自離職員工。

但如果他要開發作業系統的話,需要大量考慮與橫向合作夥伴建立生態鏈的關係,恰恰在這一點上,人們對華為的評價基本是「狼性的」。

一般的故事是華為沒有產品的時候會尋求夥伴合作,一旦華為自己產品開發出來,合作夥伴基本就得考慮以什麼方式出局了。

例如華為沒有10G傳輸產品時,最初是以OEM方式進入市場。

而在其自己研發的10G產品出來後,曾作為OEM的合作廠家逐步就進入消失的通道。

因為過去遇到很多這類臨時的夥伴屬於與華為核心產品競爭的關係,所以這樣的故事我們也無可厚非。

而要為作業系統建立生態鏈,必須要非常清楚其與夥伴之間絕不可輕易越過的市場界限在哪裡,並且要特別清楚自己作為生態鏈「政府」必須得持續花錢免費提供的公共品是什麼,否則,沒人敢輕易放心地與其合作。

在這一點上,中國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已經深知其道,例如騰訊提供的微信等免費資源和平台等,但華為至今還未證明其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們不希望華為的員工還是以拚命的方式和床墊文化完成未來的升華,不希望未來華為活下來了,而很多優秀和傑出的寶貴人才卻沒能活下來。

要靠創新的智慧,靠全新的建立生態圈的生存方式活下來。

要讓其他公司的員工願意靠著華為這棵樹和生態圈睡床墊,而華為的員工有更多時間喝咖啡和與家人享受人生的歡樂。

不是讓人們因為愛國和愛華為而購買華為的產品,而是因為華為提供的賺錢機會、免費使用華為的資源而與其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四、可一劍封喉的「孟良崮計劃」

面對美國制裁,華為需要的應對策略眾多。

但是,如果是華為自己已經充分意識到並有詳細計劃的策略無需要我們多言,如果是華為可能沒有意識到但卻屬於機密的我們不便公開多說,只有感覺華為未能充分意識到卻屬於應當公開的謀略我們可以在這裡略表一下。

這裡就為華為小設一謀,華為如能領會此計,當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戰爭的最優策略之一是「擒賊擒王」,如今面對美國晶片的封鎖,尋求相同功能晶片的替代是人們很自然想到的主要工作。

但此並非上上之策。

最好的方式是創新,是你不給我某個晶片,我就把這個晶片給徹底廢了——降維攻擊、跨界擊殺,幹掉你與你無關。

美國最大的晶片商之一無非是INTEL了,華為能首先殲滅INTEL嗎?如果這麼一提可能所有人都會大吃一驚,並認為不可能。

但是,今天的IT技術事實上已經進入另一個大革命的前夜,只是如何抓住機會的問題。

手機晶片的性能已經在迅速超越PC的CPU,而PC要做的工作對晶片性能的需求早已經陷入飽和和停滯。

因此,現在PC更新的速度已經越來越慢。

華為前幾年也開始進入PC領域,並一度增長極快。

現在美國封鎖後,X86晶片不僅難以再獲得,而且尋找替代品是遠遠比其他晶片更為困難的。

但利用手機晶片性能快速拉近並超越電腦CPU水平的機會,國內外早就提出手機電腦的概念,並且有很多小公司推出這類產品。

這種手機電腦就是只增加一個顯示設備和鍵盤滑鼠,通過USB線等連結手機,完全利用手機的計算能力,而不再有電腦主板。

很顯然,這樣的手機電腦因省掉了整個主板而將非常便宜。

例如手機手提電腦,它除手機外,只需增加幾百元人民幣即可,而且手提電腦部分還可為手機提供更大的電池和USB存儲空間。

事實上,華為的麒麟晶片也早就支持這個功能。

我在過去做投資時,在矽谷也遇到過一個創業公司Andromium做這類產品。

可問題是,為什麼價格如此之低,如此誘人的技術產品,這麼多年卻一直沒有大規模普及呢?

其關鍵原因有兩點:

一是這種技術的優點是顛覆性的低價格,而其讓原有產業內的主角們恐慌、害怕和不願支持的也正是這個原因。

它淘汰了全部的主板,這讓原來PC產業內的絕大部廠家包括CPU、硬碟、主板等都相當於被完全淘汰了,只剩下機殼、顯示器、鍵盤、滑鼠和電池等。

二是當它將原來的主板和作業系統等都淘汰之後,也需要重建整個應用生態鏈。

例如,要想用這樣的手機電腦列印個文件,它得有列印驅動。

投影儀、掃描儀等外設如何驅動都是問題。

這類問題遠遠不是創業公司級別的角色能解決的。

因此,過去創業公司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卻無法解決第二個問題。

而能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公司顯然又無法去面對第一個問題。

儘管華為顯然知道這一技術,但華為也不願去做只給用戶帶來利益,自己卻又不賺錢的事情,他還是想利用PC行業的市場的尾巴賺些錢。

現在好了,X86的晶片不賣給華為,而華為又難以找到替代的晶片,就算用ARM晶片開發出性能上可比的PC晶片,如何繞開微軟建立的龐大PC生態也是一個難如登天的問題。

既然如此,何不去力推手機電腦這一技術呢?它可獲得一箭三雕的效果。

首先是,雖然這個技術不是華為原創的,但如果華為來力推,將會成為真正把這一技術大規模商用化的開拓者。

真正的創新先從一個簡單點的事情開始最容易成功。

二是把Intel用於PC的CPU廢掉,基本就把Intel給廢了。

三是淘汰PC,同時也就把微軟在PC業建立的生態鏈給廢了。

並且,不用聯想太多,既然川普來真的,那就得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這樣的降維打擊,對手根本無力反抗。

如果華為要想以鴻蒙作業系統為基礎來建立整個智慧型手機和手機電腦的生態鏈,手機電腦就是一個最佳的不可抗拒的切入點。

華為可以在這個問題上想清楚他與夥伴之間的界限是什麼,通過開發接口晶片直接獲利,通過它建立自己智慧型手機的競爭屏障,從而獲得穩定的市場和豐厚的利潤,並利用這個機遇學會建立橫向的生態鏈。

動員了全世界的合作夥伴,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只有深深地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

此篇文章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

【本文資料來源自公眾號《純科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Intel、高通、ARM斷供!華為怕了?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作者:王強5月16日,美國商務部無理地將華為公司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單後,已經有眾多美國供應商切斷了對華為的供貨。據路透社報導,Intel、AMD、高通已經停止了...

ARM創始人:重啟與華為合作刻不容緩

近日,ARM聯合創始人之一Hauser博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如果對華為的禁令繼續實施,Arm以及美國公司(ARM)將遭受長期損失,他表示,這一禁令,從短期來看,對華為的「破壞性」很大,但從...

從任正非的B計劃重新認識華為海思

北京大學朱蘇力教授曾給精英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所謂精英,就是人們感覺良好,他卻見微知著,小心翼翼,默默為整個社會未雨綢繆。這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而在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