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華為事件,談談科技自立範圍的廣度和深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

「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2019年5月17日,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在致員工的一份信中,首次透露很早之前就在為華為公司產品的晶片打造「備胎」,並首次公開說明以後每件產品出生,都將同步「科技自立」方案。

從此引發全國人民熱論,科技自立之路如何走,走出的時間和難度,廣度和深度到底有哪些?本文就著眼於這個點來進行分析。

「我們害怕華為站起來後,舉起世界的旗幟反壟斷。

多年前,時任微軟總裁史蒂夫·鮑爾默、思科CEO約翰·錢伯斯在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聊天時都不無擔憂。

華為顯然不會這麼做,「我才不反壟斷,我左手打著微軟的傘,右手打著CISCO的傘,你們賣高價,我只要賣低一點,也能賺大把的錢。

我為什麼一定要把傘拿掉,讓太陽曬在我腦袋上,腦袋上流著汗,把地上的小草都滋潤起來,小草用低價格和我競爭,打得我頭破血流。

這是任正非當時的回答,在他看來,狹隘的自豪感會害死華為,並提醒華為儘可能用美國公司的高端晶片和技術。

但這只是硬幣的A面,硬幣的B 面是,落後就要挨打,而中國企業在硬體(晶片)和軟體層面(作業系統)都受制於美國。

「如果他們突然斷了我們的糧食,Android系統不給我用了,晶片也不給我用了,我們是不是就傻了?」2012年,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任正非在回答時任終端OS開發部部長李金喜提問時說到。

從以上的談話,其實就能看到任正非,很早之前任老就已經有危機意識,外人的供應總是會出現危機,科技自立之路迫在眉睫。

現代社會,科技無處不在,就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子產品:手機,電腦等,企業中使用的伺服器,印表機等。

這些產品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任何一樣都是享受著現代科技帶來的娛樂和便利,科技改變生活這句話詮釋了內部所包含的意義。

著手這個展開說明:

我們都知道手機、電腦、伺服器組成的基本架構:軟體和硬體。

現在計算機基礎結構都是根據約翰·馮·諾依曼體系發展而來。

所以就有我們後來熟知幾大部件:CPU,內存,存儲(硬碟),主板等等,在此說的軟體主要指的系統,而不是應用軟體,現在的應用軟體發展太快,在我們日常手機使用的APP,電腦系統層面之上中安裝使用的各種軟體,都是屬於應用軟體範疇。

在這一領域中國並不落後,但是在關鍵應用的應用軟體確還是比較缺乏,如設計晶片的設計工具軟體EDA軟體就需要從美國引進,美國三家EDA企業壟斷了全球EDA市場,華為海思每年為此軟體付費在千萬級別,當然還有一些大型製造設備和機器人手臂軟體都是利用國外進口的軟體,這些都是需要繼續加強研發的。

在IT產業設備中,主要分為兩大體系:Wintel體系和AA體系

Wintel體系成為了全球PC領域的霸主,AA體系成為手機領域霸主,當然蘋果是一個特殊。

Wintel體系:Windows+intel聯盟,系統軟體Windows和CPU(intel),Windows負責系統軟體和生態的建設,intel負責CPU的供應。

AA體系:ARM+Android體系,谷歌公司負責安卓系統的維護和更新以及軟體生態的搭建;ARM公司掌握ARM指令集的擴展更新、微結構設計和編譯器的開發,對依附於AA體系的IC設計單位和公司出售指令集授權和微結構授權。

在這些領域中,想做到科技自立其實路程還很遠,但是不能放棄,那些國際巨頭的生態體系一時半會是很難撼動,但是不斷努力也不是不能走出一條新的道路。

PC作業系統和手機作業系統想要自立,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做到,即使剛開始不好用,但是慢慢改進總是可以慢慢變好,就如Windows系統一樣,最開始也是不好用的,經過漫長的發展和改進,現在已經是全球市場PC領域的霸主。

晶片的自立,說實話,一時半會或許很難,或許在某一方面達到自立,在另一方面又會受制於人,畢竟晶片的產品製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大概分為三步:設計,製造,封裝測試。

目前大多數晶片公司都是做設計這一塊,當然設計固然很難,但是製造我覺的應該更難,或許是所需要的配套設備太多,光刻機就是個難題,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光刻機都是從荷蘭的ASML,中文叫阿斯麥購買。

雖然世界上有很多晶圓代工廠,可以進行晶片代工製造。

但是想要自立更多的是從設計,製造,封裝於一體的,目前有三星,intel等少數公司能夠做到。

從這一面就可以看出來,晶片的自立廣度和深度,需要時間,同時也需要資本的大力支持,不斷前行。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想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最後附一張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